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全面自动监测天桥 解除桥梁结构的潜在危机

全面自动监测天桥 解除桥梁结构的潜在危机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主校园位于红磡地段,后期建成的Z座大楼则位于漆咸道旁,两个校区之间由多车道的西九龙走廊分隔,因此行人天桥就成为了师生往返两个校园的主要通道。

桥梁设计原理及安全性涉及多个领域

优秀的桥梁设计主要强调两大指标:安全性和功能性。安全性是指桥梁是否能承受内外压力,从而避免出现断桥或坍塌的危机;功能性则指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桥梁功能,例如当行人在桥面走过的时候是否因剧烈震动而感到头晕。

夏教授认为,除了设计、用料及施工细节外,使用期间对周围环境和天桥本身的数据监测对于天桥的安全及稳定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考虑用料和结构细节的同时,优秀的桥梁设计还要考虑其他外部因素,比如风速是否会导致震荡、车辆及行人数量是否会超过桥梁的承受能力、沿海地区的空气环境是否会侵蚀桥梁结构等。

因此,工程设计师通常会将桥梁的承载能力增大,以应对极端情况,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桥梁的安全性不限于构思及施工阶段,建成后对各项指标的监测也至关重要,以便在发生极端情况时能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因此,来自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的夏勇教授及其团队,研发了一套跨学科实时监测传感器系统,全年无休地自动监测理大行人天桥桥面上数据的变化。

自动化实时收集数据 跨学科数据全面监察

通过在天桥不同位置安装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这套系统能针对各项指标进行实时数据收集和分析。「由于影响天桥结构的外在因素太多,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才能全面获取所需数据。」夏教授解释道。

该系统共配备了11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加速度计:当行人和桥底下的车辆经过时,会导致桥梁震动,从而可能影响行人的舒适度,甚至危及桥梁自身结构。在在桥梁东西方向的两根钢梁上共安装了8个加速度计,如此一来,便可测量天桥不同方向上的加速度。

应变计:桥梁受到某些外力(包括桥梁本身的重量、行人、温度、风及地震)的影响,都会导致桥梁产生一定的内力。如果其结构内力超过了允许值,也会对桥梁的安全性构成威胁。通过在桥梁的关键受力部位安装应变计,可以监测到内力的变化。

太阳辐射仪:热力会影响天桥构件的结构变化。然而,由于热量分布不均,难以为每个构件都安装温度计。因此夏教授在X座上安装了一太阳辐射仪,用于检测天桥附近的日照强度,以此推算出各构件的温度。

风速计:香港经常受台风侵袭,风力及风速过大都会导致桥梁震荡,影响行人舒适度和结构安全性。通过在X座上安装的风速计,能监测到天桥的风力数据。

气象站:安装在天桥的末端,用于监测气温、湿度、大气压和降雨量等气象数据。

光纤传感器:天桥上共安装了2套光纤传感器,其中包括20个互相连接的光纤光栅传感器,用于测量混凝土桥面板的应变。另外,还有一组特殊的光纤传感器,即布里渊散射时域分析传感器,只需在桥面上安装这根特殊光纤即可测量桥面温度分布。这两组传感器平行铺设于桥面板顶部,形成一个环形结构,并通过主干光缆将数据传送到Z座的光栅解调仪及布里渊散射分析仪进行分析。

全球卫星定位(GNSS)接收器:在天桥的桥面两侧及玻璃棚面上安装了共4个GNSS监测点,这些监测点利用北斗及全球定位系统(GPS),能全天候、实时、自动及精准地监测天桥的三维移动数据,以确保其功能性。

位移计:在荷载作用下,桥梁会发生变形。通过在天桥伸缩缝处安装的一根位移计,就能测量天桥在长度方向的位移。

安装在天桥末端X座顶部的气象站,能监测气温、湿度、大气压和降雨量等变化。

因为各种传感器所侦测的范畴不同,其安装位置也会影响数据收集的准确性。「每个学科都需要借助自身经验及理论,才能让每个传感器发挥出最大作用。」夏教授续说,「所以,这的确是一个跨学科的合作领域。」

相关数据将会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分析,并在出现极端情况时实时通知校园相关部门。另外,这些实时数据也可在天桥旁边的屏幕以及系统网站上获取,因此,行人通过桥面时也可以实时查看数据变化。

目前,类似的系统已应用于港珠澳大桥,并且该团队参与了大桥监测系统的运营,在传感器的优化、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结构计算等方面,提供专业意见。「如此一来,不管是起步阶段还是到后期的营运阶段,我们都能监测大桥整个生命周期的数据,更全面地掌握其功能性及安全性。」夏教授说。

天桥旁边的屏幕能显示桥梁实时数据,包括行人通过桥面时所产生的震动情况,并且可以与使用者进行互动,从而增加同学和公众人士对应用科学的兴趣。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