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向

ChaoPrize_Result_1st_r3c

首届「赵元任语言科学奖」得奖结果揭晓

首届「赵元任语言科学奖」的终身成就奖由两位杰出学者获得,得奖者为Peter Hagoort教授和王士元教授(按英文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该奖由人文学院创办,旨在表彰在语言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两位学者之研究均带来重大突破,对全球语言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堪称语言科学先驱和引领者。   Peter Hagoort教授自2006年11月起担任马克斯普朗克心理语言学研究所所长,也是Donders研究所认知神经影像中心的创始人(DCCN,1999年)。此外,他也是奈梅亨拉德堡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教授。其个人研究兴趣主要是人类的语言能力以及它在大脑中的认知神经机制。Hagoort教授应用ERP、MEG、PET和fMRI等多种神经影像技术来研究语言系统及其在失语症、阅读障碍和自闭症中的表现。Hagoort教授曾获斯宾诺莎奖和海曼斯奖。他也获选为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欧洲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 Hagoort教授是首位识别及描述P600 (註:一项大脑反应的电生理结果) 作为句法处理标记的学者(Hagoort & Brown,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1993)。他使用多模态方法(EEG,fMRI)证明外界的知识会即时融入人们对句子的理解中,打破了先确定句子的意义才评估该句子真实价值的经典假设(Hagoort等,Science,2004)。最近,他发现了儿茶酚胺相关的神经递质可以影响语言的处理过程(Tan & Hagoort,Cerebral Cortex,2020), 这是首项显示神经药理效应如何影响句子理解过程中语义加工的研究。他还引领了语言神经生物学的理论性研究和模型的可测试发展,提出了极具影响力的语言整合理论。他指出,左侧颞下回在整合语言的过程发挥着关键作用(Hagoort,TICS,2005),并展示这种整合过程和语言处理的神经生物学模型必须跨越传统的Wernicke-Lichtheim-Geschwind模型理论(Hagoort,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3; Hagoort,Science,2019)。他的MUC(记忆、整合和控制)模型在语言科学领域影响非凡。他还促使研究人员在他的研究成果上探讨语言的整体运作模式(包括共语手势,对话交互等),带动了该领域整体向前发展。 Hagoort教授因其在认知神经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以及对人类语言理解的神经机制而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本届之「赵元任语言科学奖」。   王士元教授于中国出生及成长,在密西根大学取得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柏克莱加州大学语言学教授达30余年,并指导30多篇博士论文。他率先开始教授关于语言的生物基础的课程,并首度运用电脑建立起中国方言的数据库以研究汉语的演变。1973年创办《中国语言学报》并任主编至2018年,1992年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于新加坡成立时,当选为首届会长。曾在印度、义大利、日本和瑞典任客座教授。1996年移居香港后,历任香港城市大学语言工程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曾多次担任香港研资局学科小组的成员。现为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语言与认知科学讲座教授、柏克莱加州大学荣休教授及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早期对演化论的兴趣,包括生物演化及文化演化,奠定了词汇扩散理论的基础。他提出语言的各个变体在不同层次上相互竞争,胜出的变体则能传播到后代。近年来,他的研究兴趣拓展到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探索人类一生中的语言发展,尤其关注老年化的相关议题。王教授曾获多项殊荣,包括古根汉基金会和富布赖特委员会的研究奖助;史丹福、义大利贝拉乔和京都高等研究院的驻院奖助;上海人类学会终身成就奖、以及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美国语言学会会士、芝加哥大学荣誉人文博士学位及澳门大学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 王教授因其在中国语言学、演化语言学、认知神经语言学和老年化的跨学科研究的杰出贡献,荣获本届之「赵元任语言科学奖」。   我们谨此祝贺Hagoort教授和王教授。他们对语言科学领域贡献殊深,成功推进语言科学的发展。两位得奖者将于2024年5月10日进行公开讲座,有兴趣人士可透过下面的连结报名。2024年语言科学国际研讨会的参加者无需再次登记。 按此登记 Peter Hagoort教授的讲座 按此登记 王士元教授的讲座 经审慎考虑,由于没有合适人选,本届杰出青年学者奖从缺。我们期待年轻研究员继续努力,在未来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4月 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2024年4月3日

新闻 人文学院

EDB_2000x1050

英文及传意学系获得教育局资助 于2023/24年度开展英语及数码素养资优教育课程

英文及传意学系将推出一个资优教育课程,名为「未来领袖的英语及数码素养培育」。 此课程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的「资优教育基金」资助。 这个为期一年的课程旨在提升资优中学生(2023/24学年的中四和中五学生)在三个关键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学术、数码和专业职场素养。 该课程主要负责人为该系的邱旭妍博士和何咏仪博士。 学术素养课程将带领学生进入学术世界,为学生介绍学术写作和阅读以及有效沟通方面的理论与分析方法。 数码素养课程将提升学生在数码世界中沟通和表达的技能,包括解读和创建数码内容。 职场素养课程将帮助学生进入专业世界,提高他们的商业沟通能力和演讲技巧。 为了巩固他们的知识,学生将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独立研究。 这个研究机会不仅让学生能够应用他们所学,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技能。 学系将在2024年3月1日至4月19日之间招募资优学生参加这个新颖的课程。 这是为香港中学生提供的一个独特机会,提高他们的英语及数码素养技能,为他们的未来打好基础。 有关该课程的更多信息,可浏览学系网站和社交媒体。

2024年3月28日

新闻 人文学院

ProfLi_1_2000x1050

理大研究显示网课导师效应对在线学习提供显著帮助

自新冠疫情严重影响面授教学活动后,网上学习变得越趋普及,成为教育界的「新常态」。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研究团队考察导师在网上课堂现身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并发现不论是真人亦或动画,有导师现身的网上课堂更能触发学生进行认知及社会情感加工,从而导致更高效的学习。此研究成果已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过去研究提出,导师的面部表情或手势会提供社会情感线索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研究团队在理大人文学院院长兼冼为坚基金人文与科技讲座教授李平教授的带领下,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表现、大脑活动和眼动等多模态数据及其相互的关联,研究学生如何在不同网上学习情境下进行学习。 此项研究共有 81 名理大学生参与,当中一部分学生观看真人导师及投影片同时出现的网上课堂影片,另一部分观看同样课堂影片但导师是动画导师,最后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观看只有投影片的网上课堂影片。所有学生会在课堂后完成学习测验,用以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研究发现,参与有导师现身的网上课堂的学生,在课后评估的表现明显优于没有导师现身的组别,而导师实际的呈现方式(真人或动画),则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得分。这个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显示虚拟情境中的导师影像有助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解导师影像对学习的影响,研究人员结合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眼动追踪技术,在学生上课时同时纪录他们的大脑活动及眼球运动。虽然课堂上有导师现身的学生的学习表现更好,眼动追踪结果却反映真人导师事实上可能会分散学生在投影片上的注意力;相对而言,在没有导师或动画导师出现的情况下,学生会分配较多时间和注意力在投影片上。 更深入地分析眼动追踪数据后,研究人员发现关键在于眼球运动的同步性,即学生转移视线的一致程度。两组课堂上有导师现身的学生在视线同步性上,均高于没导师现身的组别,而学习表现较好的学生,眼球运动亦比表现较差的学生更同步。上述结果显示,尽管可能会令学生分心,导师现身同时亦更有可能引导学生集中在较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说,当网上课堂有导师现身时,学生更倾向关注同样的地方,而没有导师时,学生的视线会更随机。 同时,fMRI 结果和眼动追踪数据一致,显示课堂上有导师现身的学生,在学习时的大脑区域的活跃程度也会更加同步,例如涉及工作记忆、社会认知的大脑脑区。两类数据的一致性可以归因于导师影像提供了社会情感线索,激发了更高水平的认知和社会情感加工,从而令学生更紧密地跟随学习内容、更具动机地分配注意力且最终达致更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上述数据,导师在网上课堂现身除了带来社会情感感知方面的益处,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研究人员由此进一步提出一种「权衡假设」,即学习成果需视乎社会情感带来的益处能否超过注意力分散引起的问题。由于这种权衡利弊的过程也取决于学生处理社会情感和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因此在同样的网上学习情境下,不同学生或会出现不同学习情况并达到不同的结果。 李平教授表示:「虽然疫情已经过去,但通过多媒体教学影片进行的网上学习仍持续地改变教育模式。我们的研究提出,导师在网上课堂现身,即使只是以动画形式,也可以在某程度上弥补网上学习的不足,提供显著社会情感线索并保持学生投入度。这个发现有助于设计出以实证为本的网上教学框架,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及学习效果。」 李教授在3月30日广播的商业电台节目《与时并进》接受关于这项研究的访问。 访问重温:https://polyu.me/49geIK0 (00:17 - 14:15)

2024年3月25日

新闻 人文学院

DALS Graduate Won Second Prize in Provincial Award_2000x1050

应用语言科学博士毕业生与副院长胡广伟教授合著论文获省级奖项二等奖

学院应用语言科学博士毕业生王倩博士,与副院长胡广伟教授合着的论文在陕西省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获二等奖。 奖项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发起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代表该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荣誉和水平。 此奖项已经有超过30年的历史,奖项设置分为专著、论文及咨询报告三个类别。 此次参与评选项目多达3000,共有318个项目获奖。 按此阅览得奖论文。

2024年3月19日

新闻 人文学院

CCL_1

理大中华文化节正式启动 弘扬优秀中华文化 助力年轻人坚定文化自信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积极传承及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继去年成立了「中国歷史与文化研究中心」,致力推广中国歷史文化教育和研究,今年更进一步举办「理大中华文化节」,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提升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的欣赏,加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并助力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藝术交流中心。 作为理大正名大学三十周年誌庆活动之一,理大中华文化节开幕典礼于今天举行,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担任主礼嘉宾,并联同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长滕锦光教授、副校长(学生及环球事务)杨立伟教授及人文学院院长李平教授,以及协办机构代表包括天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沈江女士、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长余闯教授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博士等,一同主持活动启动仪式。 蔡若莲博士表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載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是维系国家、民族团结的重要根基;学习、认识、传承中华文化,可加强青年人的国民身份、文化、民族认同感和自信。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国家「十四五」规划亦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藝术交流中心。香港理工大学举办盛大的中华文化节,并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内地院校和不同藝术文化团体共同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台,促进文化互鉴和交流,助力中外文化藝术交流中心的建设;同时,对加深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欣赏,增强国家和文化认同感,提高民族自信,别具意义。 理大中华文化节一连串活动由即日起展开,围绕不同藝术形式和主题,包括陶胎漆器技藝、刺绣、中乐、中华经典诵读等,邀请不同学者、专家和藝术家,通过展览、讲座、工作坊及音乐表演,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林大辉博士强调理大一直秉承校训「开物成务、励学利民」的精神,培養学生擁有家国情怀和正向思维,致力弘扬中华文化,协助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藝术交流中心,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滕锦光教授表示:「『中华文化节』是我们培養德才兼备毕业生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其目的就是加强年轻一代及社会各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对国家的认同,提升文化自信,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情怀。」 身兼理大中华文化节主席的杨立伟教授则感謝社会各界对理大的支持,并希望透过一连串精彩的活动让同学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理大中华文化节首项活动由即日起至 3 月 27 日进行,是由理大主办,天津工业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藝国际传承创新基地协办为期两周的藝术作品展。展览邀请了八位来自天津的藝术家展出其作品,包括天津工业大学鄭勇教授工作室、津门非遗三绝(泥人张世家、风箏魏、玉成号杨柳青年画)、合真中华药香、观照轩彩绘陶瓷、葫芦庐匏器、乐器张等国家级、省市级的非物質文化遗产。此外,国家级非物質文化遗产—瓯绣(浙江温州)的部分精选作品亦同期展出。在此期间,除了大型藝术作品展览外,更会举行专家讲座、展览导赏和工作坊,所有活动均费用全免,欢迎理大学生、教职员、校友及公众参与其中。 同日,理大与天津工业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加强双方在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的合作。在林大辉博士及沈江女士的见證下,李平教授和时装及纺织学院院长赵艾琳教授分别代表理大与天津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兼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姜亚明教授及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巩继賢教授签署协议。 有关「理大中华文化节」的詳情,请登入https://www.polyu.edu.hk/tc/cpeo/chinese-culture-festival/,或按此了解 3 月份活动。 理大中华文化节重点活动(3 月至 4 月)

2024年3月15日

新闻 人文学院

ChaoPrizeLaunchCeremony_2000x1050

王士元教授获本地杂志专题报导 被称华人学者之光

中文及双语学系语言及认知科学讲座教授王士元教授获信报财经月刊专题报导,与赵元任教授同被称华人学者之光。 作者赞扬王士元教授的跨学科主张,并引述其观点:「只有看到各学科之间的新联结,知识才能进步。」该文还提及了被誉为现代汉语研究之父的已故赵元任教授 ,以及由学院主办的赵元任语言科学奖。 按此阅览全文。

2024年3月14日

新闻 人文学院

Dr Louis Ng Appointed as Honorary Professor at CHC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博士出任中国历史及文化学系名誉教授

中国历史及文化学系委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博士为名誉教授,任期由2024年2月1日起生效。吴博士将在历史及博物馆研究等领域中,为学系提供宝贵意见。

2024年2月2日

新闻 人文学院

Humanities in Focus 2024 2000x1050

Join the FH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Humanities in Focus (只提供英文版本)

Join the FH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Humanities in Focus to explore What Humanities is, Why Humanities Matter and most importantly, Why Humanities Matter to You!   The questioning, humanising and connecting approach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trains all of us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creatively. In the context of humanities, thinking critically and creatively means to reflect on our personal values and experiences, and challenge what we think we know, and explore how other people may see or experience the world differently from us.  Start your journey of thinking critically and creatively by joining the course in just three simple steps: https://www.edx.org/learn/humanities/the-hong-kong-polytechnic-university-Humanities-in-Focus Click Enroll Register/Sign in Learn anytime, anywhere and at your own pace Don’t miss out on this exciting opportunity to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ities. Open NOW until July 2024.

2024年1月24日

新闻 人文学院

WarrenMok_HonProf_2000x1050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博士出任英文及传意学系名誉教授

学院英文及传意学系委任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博士为名誉教授,任期由2024年1月15日起生效。莫博士将在语言艺术、歌剧和音乐表演等领域中,为学系提供宝贵意见。

2024年1月19日

新闻 人文学院

DeanAppointedToHKPMBoard_2000x1050

学院院长李平教授获委任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董事局成员

学院院长李平教授获委任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董事局成员 ,任期两年,由2024年1月1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止。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董事局负责制订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愿景和使命,并为博物馆的策展事宜、专业水平和营运制订策略、政策和指引。

2024年1月16日

新闻 人文学院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