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RCCHC「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讲座系列 12 - 当“九州”遇见“亚洲”:重思利玛窦与卫匡国的中西地图学对话

Talk series12 Prof SONG Nianshen talkbanner
  • 日期

    2024年10月3日

  • 主办单位

    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 时间

    16:30 - 18:00

  • 地点

    理大校园 DE306 及线上(Zoom)  

讲者

宋念申 教授

查询

罗嘉敏 小姐 34008979 rcchc@polyu.edu.hk

备注

此讲座将会以普通话进行

摘要

利玛窦将西欧制图家奥特柳斯、墨卡托等对“寰宇”(Orbis Terrarum)的描画,翻译为中文,形成《坤舆万国全图》等一系列最早的中文世界地图;而卫匡国则将《广舆图》为代表的东亚大地想象,用欧洲的制图语言加工成像,奠定了17-18世纪欧洲地图学中最权威的东亚画像。此二人的贡献,并不在于向各自读者传递了新的地理知识,而是积极翻译了异文化语境中的根本概念,进而在新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创制了对“他者”的主动理解。利玛窦糅合“亚细亚”和“九州”概念,引导出汉语使用者对“亚洲”一词的发明;卫匡国以“帝国”诠释中国,引导了此后欧洲主流地图文献对中国古代国家性质的基本假定。利氏与卫氏的中西地图学对话,意味着相互理解、妥协、选择,并不寻求排他性的替代。

讲者

宋念申 教授

宋念申 教授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历史系教授

出生于北京,现任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历史系教授。近期研究兴趣,包括区域及全球史视角下的中国近现代史、边疆与民族、东亚史、城市、历史地理等。 出版专著 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s, 1881-1919 (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18;韩文版:너머북스,2022)、《发现东亚》(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修订版2024;香港:中和,2019;台北:联经,2019;韩文版:历史批评社,2020),和《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桂林:广西师大,2024)。 中英文论文发表于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s, 1881-1919,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s, 1881-1919, 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s, 1881-1919, 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s, 1881-1919,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s, 1881-1919,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学评论》、《新史学》、《开放时代》、《读书》、《区域》、《文化纵横》等刊物。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