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簡介:
“匠人”長期以來被看作是代表著隨著現代工業時代的到來而消失的勞作和生活方式。當代中國逐漸進入後工業社會之後,爲什麽在文藝、影視以及流行文化中會出現呈現“匠”的熱潮呢?而後工業時代對於“匠”的重新重視又怎樣突破長期以來的慣性認知呢?在當代中國的話語空間中,“匠”的含義遠遠地超越了單純的熟練的手工業勞動,而成爲無所不包的與勞動和工作相關的話語體系。儅機器生產已經成爲常態,儅追求效率與產量已經成爲默認的支配性法則,“匠”與機器不再是兩個對立的生產形態。“匠”代表機器生產之外的“另類”社會關係:在以現代科技爲主導的生活中可以重新喚起製物的感官體驗;同時可以擺脫“景觀社會”所造成的幻象。本次講座將以“匠”為方法,首先介紹近年來關於“匠”的重要學術著作所呈現的認識論轉向,同時結合毛時代與后毛時代文學與影視作品來介紹 “匠”的元素與勞動、技術以及情感的聯係。
講者簡介:
張宇,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助理教授,斯坦福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博士。英文專著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The Rural in Modern Chinese Cultural Imagination, 1915-1965 於2020年由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出版。學術論文發表於 Positions: Asia Critique(forthcom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以及 Twentieth-century China 等中英文期刊。目前從事的兩個研究計劃包括Wiring the Hearts: A Sentimental History of Phones in China 以及The Post-Socialist Strivers and Their Discontents: The Culture of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