瑚璉學舍 (鄭勇教授工作室)
鄭勇
天津工業大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技藝傳承創新基地副主任、藝術學院副教授
非遺介紹:
瑚璉學舍自2016年由鄭勇始創於天津,「瑚璉」一詞出自《論語》。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 :「女,器也。」曰 :「何器也?」曰 :「瑚璉也。」朱熹闡釋:「夏曰瑚,商曰璉,周曰簠簋,皆宗廟盛黍稷之器而飾以玉,器之貴重而華美者也。」「瑚璉」作為古代珍貴之器可列於廟堂。「瑚璉之器」也被引申為對德才兼備之人的美譽。瑚璉學舍致力於傳承和復興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並通過現代科技、先進材料、高性能技術的綜合運用,探索中國高雅手工藝復興之道。學舍歷時5年科研攻關,復原中國古典「陶胎漆器」絕技,完成千餘件作品,成為國內陶胎漆器一類作品最為專業的團隊。作品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國家藝術基金等專案。人民日報、中國科學報等多家主流媒體專訪學舍業績。西南民藝館、廣東大學城美術館等20餘家機構收藏了瑚璉學舍的作品。
陶胎漆器,顧名思義——是由陶瓷和生漆兩種材料組成。水墨、陶瓷和大漆是我們東方傳統藝術的三大媒介,有着悠久的歷史,代表着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精神,包括我們這個民族的哲學思考。陶胎漆器將陶瓷、生漆兩種材料結合在一起,通過陶瓷的可塑性和生漆的黏合性能,將兩種介質媒介結合在一起。漆介質附在其他材料上可以溯源到8000年前跨湖橋遺址中的「漆弓」,也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的紅木漆碗。這個結合是自然賦予漆材料的天然屬性,讓它能夠通過髤飾於器,讓器物煥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也讓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家的獨特匠心在一件器物中展現出兩種介質的造物之美。根據目前考古資料,陶胎漆器歷史地位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1955年江蘇吳江團結村遺址中發現新石器時代製作的彩繪陶杯是中國最早的漆陶藝術品。在山東騰州前掌大墓地出土了「青銅時代」(商周時期)的「漆衣陶壺」。由此可以窺見將大漆與陶瓷相結合在我國是一個古老的方法和產物。
藝術家介紹:
鄭勇為天津工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清華大學訪問學者、安徽省工藝美術名人、天津市美學學會器物美學會副會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陶瓷工業學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設計藝術家協會委員。
其作品曾入選2017年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人才創作專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旅遊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第13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首屆全國工藝美術大展」 等國家級展覽及獲獎30餘項。作品被西南民藝館、廣東大學城美術館、天津醫科大學校史館、天津工業大學等機構和私人收藏。
鄭教授曾與央廣網、人民網、天津電視台、鳳凰網、北方網等多間主流媒體進行專題報導,報導包括2016年5月人民日報「新青年」「青春派•尋找匠心青年」專題的《匠心用作陶瓷器魂》; 2017年4月25日《中國科學報》第6778期8版「科創」的《從玩泥巴到傳播陶瓷文化》; 及2022年12月2日中國青年報的《國粹漆藝連袂傳統文化,青年匠人「玩轉」工美創新》。
技藝介紹:
瑚璉學舍的陶胎漆器作品是將陶瓷、大漆、水墨結合在一起,先製作高古釉料的陶瓷,選擇最為經典的陶瓷施釉手法進行器物表面上色,然後利用生漆進行類似於工筆畫手法繪製。 在所有的作品中綜合運用彰髹、蒔繪、剔紅、剔犀、螺鈿鑲嵌等技法來製作,讓作品達到工藝、藝術與審美高度和諧之美。「陶胎髹漆技藝」經過多年的研究傳承,成功復原傳統陶胎漆器工藝,代表着這一領域的國內領先水準。
重點展品介紹:
作品名稱:《流轉不息》 作品創作時間:2021年 作品尺寸:45.6cm*45.6cm*9.9cm 作品創作者:鄭勇 作品創作理念與作品故事:
一百多年前在南湖紅船上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如今我們站在兩個100年偉大奮鬥目標交匯的時刻,回首百年征程,更讓我們懂得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也讓我們對明天充滿信心與期待! |
||
作品名稱:《跳刀紋暈金百果如意盤》 作品尺寸:45cm*45cm*8.5cm 作品創作者:鄭勇 作品創作理念與作品故事: 本作品是以黃金枇杷為原型,通過具有裝飾意味的構圖和繪畫營造出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富麗之氣。 作品借古代發財樹的造型有開枝散葉之貌,寄予美好的事物枝繁葉茂、繁榮昌盛給人帶來美好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