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荷蘭傑出化學家伯納德 L. 費林加院士,以其在分子機械領域的開創性研發享譽國際,於2016年與兩位著名科學家共同獲頒諾貝爾化學獎。他的研究興趣涵蓋立體化學、有機合成、不對稱催化、光藥理學、分子開關和分子馬達、自組裝以及分子納米系統。
費林加院士在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師從Hans Wynberg教授。繼在荷蘭蜆殼石油公司和英國蜆殼生物科學中心擔任研究科學家後,他獲格羅寧根大學聘任為講師,並於1988年成為該校教授,2004年被授予雅各布斯 H. 范托夫分子科學傑出教授銜。其後他獲選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榮譽院士,也是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並於2008年先後被任命為院士教授,以及獲荷蘭女王授予騎士勳章。
費林加院士曾獲頒多項學術獎項,以表彰他在科學領域的重大貢獻和卓越成就,包括斯賓諾莎獎(2004年)、洪堡研究獎(2012年)、西諾.德爾.杜卡科學大獎(2012年)和索爾維未來化學獎 (2015)。
費林加院士出版超過1,200篇論文,擁有逾30項專利,「H指數」高逾 140,展示了他在化學領域的重大影響。在中國內地,費林加院士獲中山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和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授予名譽教授榮銜。他現時仍在上海華東理工大學領導一個專注於自我修復材料的研究團隊。此外,費林加院士也積極培育理大的研究人才,支持新晉學者的成長。
讚辭
主席先生:
伯納德 L. 費林加院士的履歷雖只輕描淡寫地稱他為一位傑出的荷蘭科學家,然而,費林加院士對科學和社會的深遠影響,顯然遠超這一句簡單的描述。他的開創性發明簡直是革命性的,大大提升了人類的生活質素。
受自然界基本原理之啟迪,費林加院士的研究興趣十分廣泛,涉獵的領域包括立體化學、有機合成、不對稱催化、光藥理學、分子開關、分子馬達,以及分子納米系統等。他對開發合成化學的潛力充滿熱忱,加之超卓的精確度,並對事物細節的慎密剖析,致使他在2016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在該年度,他與另外兩位傑出科學家因發現一種革命性的「分子機器」而受到表彰。
這些由光驅動,但只有利用最先進的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的納米級裝置,具備徹底變革多個現有科技領域的潛力。「分子機器」的發現無疑在創建新學科,例如納米醫學能讓科學家精準地把藥物送達人體內的特定位置,最終可能使醫生更有效治療具挑戰性的疾病。又例如在智能和回應式系統等重要領域中,開發自我修復和自我清潔材料。
費林加院士屢獲殊榮,他目前獲委任為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雅各布斯 H. 范托夫分子科學傑出教授,美國科學院、倫敦皇家學會及中國科學院等外籍榮譽院士,以及歐洲研究院成員,足見他非凡的科研成就。
費林加院士還擁有超過30項原創專利,也是一位著作豐富的出版者,名下論文已超過1,200篇。他的論文已經被引用超過102,000次,h指數高逾140,足見他的研究具備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
他除了是多個化學和科學協會的成員外,還獲頒授荷蘭皇家獅子騎士和指揮官勳章,以及格羅寧根榮譽市民等名銜。
以上不可多得的履歷,展現了費林加院士數十年來作為科學家的奉獻精神,他不僅致力於拓展知識邊界,還在荷蘭和世界各地積極扶腋年輕人才。
在亞洲,費林加院士獲華東理工大學、中山大學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和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授予名譽教授榮銜。他至今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領導著上海華東理工大學的團隊,研究「可持續聚合物、回收及自我修復材料」。
這些先進的合成材料經設計後能自動檢測和修復損傷,無需任何人工干預。這一獨特功能廣泛適合於從汽車到航天,甚至到先進的生物醫學裝置等各種創新的應用,可惠及中國乃至全球的每一人。
在香港,費林加院士在培養理大卓越研究人才方面亦貢獻良多。他不僅推動了研發工作,還致力於發掘傑出學者的潛力,並加以培育。
費林加院士未有以所得的成就而自滿,他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費林加研究小組,並在「 微建構的藝術(Art of Building Small)」的旗幟下,決心利用合成化學創造新的結構和功能。他承認有時會像個孩子般,跟分子玩遊戲,想像無盡的可能性。該研究小組目前聚焦於分子納米科學、新型馬達和自我修復材料,利用最微小的物質塊來創造新的納米機械、智慧材料和未來的藥物。
作為一名教師,費林加院士深信每個人都具備才華,只待被發掘和鼓勵。他認為,大學應該像一個遊樂場,讓學生自由探索和創造。他這樣激勵下一代科學家:追隨夢想,大膽表達,熱衷學習,積極探索,享受箇中樂趣!
今年,他實踐這個堅守多年的信念,首次在以他名字命名的新教學和研究大樓中,為格羅寧根大學的學生授課。這座有「大學瑰寶」美譽的費林加大樓,是該大學有史以來最大型的建築物,對於這位因探索宇宙中微小物體而聲名顯赫的科學家而言,與這個美譽也絕對匹配。
如前所述,費林加院士對理大的優秀研究人才培育貢獻殊多。我相信這最新的榮譽可促進他與理大更緊密合作,日後進一步推動研究,激發學生的潛能,培育更多頂尖學者。
主席先生,為表揚伯納德 L. 費林加院士在眾多專業領域的成就,本人謹請 閣下向他授以榮譽理學博士學位的榮銜。
答謝辭
尊敬的林主席、滕校長、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能獲得香港理工大學頒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我深感榮幸,欣喜萬分。首先,我得感謝香港理工大學授予我這項崇高殊榮,特別要感謝校長和校董會令這美事成真。
各位該不會對我這名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分子科學教授在這篇簡短的講辭中略談「微建構的藝術(Art of Building Small)」而感到意外。
合成化學家在實驗室中研發分子和材料,所得成果成為現代社會各種產品的基石,例如智能手機的材料、新藥、能源載體、替代現有塑料的材料,以至是我的團隊致力開發的分子馬達和機器。我們建設可持續的未來社會時,必須建立科學基礎,探索新領域,超越自然界的限制,大學在這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也應該清晰地向社會和大眾傳達:為何科學對於基於知識和事實的創新是那麼重要。
「我們該如何塑造未來?」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然而,請容許我根據我的教學和研究經驗,提出一個簡明的觀點。我們都知道未來難以預料,因此,作為科學家,我想強調:「預測未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創造未來。」
投資基礎科學,讓年輕科學家體驗發現的樂趣,並使年輕人才放眼於更廣闊的未來,給予他們探索和獲取知識的自由,這是我今天想傳達給大家主要的訊息。科學的突破、真正的創新以及未來可持續社會的建設,都要從基礎做起,這需要創造力和想像力。教育、卓越的基礎研究以及年輕科學家的培養,都需要讓這些年輕人參與國際合作,並讓他們直面科學前沿。
多年來,我有幸與中國的多位科學家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共同展開了多項研究計劃,並促成了學生交流的機會。我也曾多次訪港,對您們在化學科學領域卓越的教育與培訓印象深刻。
我是研究分子納米技術的科學家,致力於製造尺寸僅為十億分之一米的馬達和機器。我經常被問到,為何我們需要這些微小的機器?這些微小的機器與分子納米技術,究竟是科學還是科幻?或許會在二、三十年後,我們真的創造了具備自我修復的材料,比如汽車刮痕能自我修復,窗戶能自我清潔,甚至在更遙遠的未來,當能夠進行精確手術或將藥物準確送達體內所需位置的微型機器人也面世時,你可能便會回想起這個問題。這一切正是從前沿研究演變而來的未來創新!
科學領域機會無窮。我們是同一科學大家庭的一員,肩負共同的使命:探索開拓,維持卓越的知識水平和思考質素,而我們最重要的責任是教育和培訓年輕學生,他們為未來開發技術,塑造我們的國家和産業。正如法國微生物學之父路易·巴斯德所言:「科學無國界,因為知識屬於全人類,是照亮世界的火炬。」
請允許我再次強調:人類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才是這個世界上真正可持續的力量。
最後,再次感謝香港理工大學授予我這份崇高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