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歷史研究始於史料,歷史學家依託史料來重建歷史,或揭示歷史如何被建構。同時,歷史研究亦離不開作為知識建構的模式。這些模式透過對複雜的歷史事實進行簡化,聚焦於普遍性的歷史現象,從而形成歷史闡釋。從根本上說,所有歷史研究都是在努力跨越史料與模式之間的鴻溝。數位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這一跨越提供了新的可能,拓展了研究的方法。本次講座通過綜合討論主講人的若干研究課題,探討數位技術在研究者的思維模式、研究範式及其與史料的互動方式上帶來怎樣的變革。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本講指出和傳統史學強調對史料的細讀不同,數位技術的應用鼓勵研究者從更宏觀的視角來揭示歷時性與共時性的模式。數位技術賦能下的史學分析不僅包括「遠讀」,更涵蓋多種多樣的數據驅動型研究,這些研究將史料視作孕育中的數據庫,通過數位技術進行數據標註、消歧、關聯與分析,在如何理解模式、如何從史料中發現模式、如何將模式與實證相結合進而形成歷史闡釋等諸多方面為史學研究開拓出新的局面。
講者
陳松博士
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東亞研究系中國史副教授
2011年獲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博士,現任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東亞研究系中國史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唐宋時期的社會文化史,重點關注唐宋之際士大夫的遷移和婚姻網絡、國家與社會關係、地方宗教等課題。他也是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管理委員會與執行委員會委員,並在教學與研究中廣泛使用數據挖掘、文本分析、網絡分析和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等數字方法。2021—2022年間,他和盧嫻立教授(德國哥廷根大學)、趙薇研究員(大陸地區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合作編輯了兩份網絡分析專刊(即Journal of Historical Network Research第5期“Beyond Guanxi”、《數字人文》特刊「從隱喻到模型:作為研究和批評路徑的網絡分析」)。他發表的論文有〈分權統治下的地方社會與地域社會——以宋代四川為中心的考察〉、〈統治多元的帝國——1040年代和1210年代的州郡守臣及其親屬關係〉、〈為學作記——宋代地方官學碑記的網絡分析與文本分析〉、〈「短卷」與「謗書」——南宋初期的政治溝通與政治文化〉及〈整合的型式——從網絡視角看1150–1350年間中國長江下遊地區的民間宗教紐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