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CHC — 早期河西石窟與佛教造像藝術中國化

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

9
  • 日期

    2025年4月10日

  • 主辦單位

    CHC

  • 時間

    14:30 - 16:00

  • 地點

    FJ302 地圖  

講者

丁得天博士

Unnamed item

摘要

河西走廊的十六國北朝石窟,是西域以東最早開鑿的石窟寺。佛教自印度經西域沿絲路傳至河西後,該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佛經譯介和開窟造像活動。眾多影響後世的佛教經典在河西地區譯出,其石窟造像也融合了漢地與西域的風格。北魏征服北涼後,河西大部民眾被遷至魏都平城,也帶去了他們的佛教造像技藝。北魏太武帝信道滅佛,其孫文成帝復法時開始修建雲岡石窟,最初的昙曜五窟就是由涼州沙門昙曜主持開鑿。作為國家工程的雲岡石窟,在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又對龍門石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早期河西走廊的石窟寺,其開窟造像的技藝和風格陸續東傳至雲岡、龍門等中原北方地區,成為佛教中國化歷史進程中重要的環節之一。

講者

丁得天博士

丁得天博士

丁得天,畢業於蘭州大學考古學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館員、編輯部副主任,主要從事石窟寺考古與藝術、敦煌學研究。曾為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訪問學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早期敦煌與河西石窟年代研究」,主編出版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一部,在《敦煌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