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Academic Staff

a22_2050x500
韓琦教授

韓琦教授

教授

專業資格

  •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理學博士(自然科學史,1991
  • 中國科技大學理學碩士(自然科學史,1988
  • 浙江絲綢工學院(浙江理工大學)機電系工學學士(1985

學術和專業經驗

  •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二級教授(文科領軍人才,2021.02-2023.11)
  •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科學技術史系二級教授(2019.05-2021.01)
  •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2000.01-2019.05,2010.01聘為二級研究員;2015.11聘為特聘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1995.01-1999.12)
  •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2.02-1994.12)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1.10-1992.02)

  • 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2019-)
  •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2015.05-2018.11),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近現代與世界科學史研究室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4)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1998-)
  •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 美國三藩市大學利瑪竇中西文化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 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2007-2010)
  • 中國文字博物館專家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人民政府,2007-)
  • 全國古籍評審工作專家委員會專家(國家古籍保護中心,2019)
  • 山東大學兼職教授(2009-)
  • 山西大學特聘教授(2015-2018)
  • 杭州國家版本館專家委員會委員(2022-2025)

研究興趣

  • 中國科學史
  • 明清史
  • 天主教史
  • 全球史與跨文明交流
  • 中國印刷與書籍史

  • 1)《通天之學:耶穌會士和天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北京:三聯書店,2018
  • 2)《中國科學技術的西傳及其影響(1582----1793)》,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 3)《康熙皇帝·耶穌會士·科學傳播》,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9
  • 4)張秀民、韓琦:《中國活字印刷史》,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 5)韓琦、吳旻校注:《<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
  • 6)《歐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獻彙編》(與吳旻合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 7)《中國印刷史》(張秀民著、韓琦增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 8)《中國和歐洲:印刷術與書籍史》(與米蓋拉合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2018
  • 9The History of Chinese Printing (by Zhang Xiumin, rev. by Han Qi). Homa & Sekey Books, Zhejiang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9.
  • 10)《科史薪傳:慶祝杜石然先生從事科學史研究40周年學術論文集》(與劉鈍合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 11)《梅文鼎全集》(韓琦整理),合肥:黃山書社,2020
  • 12《中外文化交流史:文明、文化與文化交流》(與何芳川合著),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20

外語論文

  • (1) “Chinese Literati's Attitudes toward Western Science: Transition from the Late Kangxi Period to the Mid-Qianlong Period.” Historia Scientiarum Vol.24-2 (2015), pp.76-87.
  • (2) “The legitimiz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science: Xu Guangqi’s proposal for the calendar reform.” The Generation of Giants 2: Other Champions of the Cultural Dialogue between Europe and China, Centro Studi Martino Martini, 2015, pp.19-25.
  • (3) “La legittimazione della trasmissione della scienza occidentale: La proposta di riforma del calendario di Xu Guangqi.” Sulla via del Catai: Rivista semestrale sulle relazioni culturali tra Europa e Cina October 2014, Anno VII, No.11, pp.33-43.
  • (4) “Typography for a modern world? The ways of Chinese movable types”(with Michela Bussotti),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014, Number 40, pp.9-44.
  • (5) “From Adam Schall von Bell to J.N. Smogulecki: The Introduction of European Astrology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China.” Monumenta Serica 59(2011), pp.485-490.
  • (6) “On the myth of an ancient Chinese theorem about primality.”(with Siu Man-keung) 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vol.12, No.4 (July 2008), pp.941-949.
  • (7) “Le début de la diffusion des techniques d’imprimerie occidentales en Chine à la fin des Qing : l’exemple de l’introduction du procédé lithographique. in Histoire et civilisation du livre (Revue internationale III), 2007, pp.135-152.
  • (8) “The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Mathematics in China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1662-1722).”(with Catherine Jami) Early Science and Medicine: A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the Pre-modern Period 8/2 (2003), pp.88-110.
  • (9) “Science and Belief: Christian Astronomers in the Chinese Rites Controversy.” Ex-Change No.8 (2003), pp.18-22.
  • (10) “Patronage Scientifique et Carrière Politique: Li Guangdi entre Kangxi et Mei Wending.” Etudes Chinoises 16/2 (automme, 1997), pp.7-37.
  • (11) “The contribution of French Jesuits to Chinese science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with Du Shiran)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No.167 (1992), pp.265-275. 法文本“Contribution des jésuites français à la science chinoise aux XVIIe et XVIIIe siècles.” Impact: Science et société No.167(1992), pp.275-285.

中文論文

  • 1)《乾隆末年廣州的中西文化交流:許宗彥與歐洲科學新知的傳入》,《歷史研究》2024年第1期,頁390-405。
  • (2)《西學新知與曆算傳統的再發現——政治文化視域下明清士人對〈周髀算經〉的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6期,頁143-155;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科學技術哲學》2023年第3期,頁68-78。
  • (3)《建築史研究與敦煌石窟:從新史料看梁思成和伯希和的交往》,《敦煌研究》2022年第1期,頁143-149;《文匯報》“文匯學人”(2022-3-4)轉載。
  • (4)《英國博物學家蘇柯仁在東北地區的考察》(通訊作者,與范麗媛合作),《自然科學史研究》2021年第2期,頁231-245。
  • (5)《康熙時代的江南天主教徒與“禮儀之爭”》,《國際漢學》總第28期,2021年第3期,頁83-93。
  • (6)《中國傳統脈學著作在18世紀法國的傳播:以〈中華帝國全志·脈的奧秘〉的研究為例》(通訊作者),《中國史研究》2021年第2期,頁186-201。《明清史》(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2021年第5期全文轉載。
  • (7)《民國初期的跨國科學競爭:以法國古生物學調查團的緣起為中心》(與陳蜜合作),《自然科學史研究》2020年第1期,頁1-23。
  • (8)《易學與科學:康熙、耶穌會士白晉與<周易折中>的編纂》,《自然辯證法研究》2019年第7期,頁61-66。
  • (9)韓琦、潘澍原:《康熙朝經線每度弧長標準的奠立:兼論耶穌會士安多與歐洲測量學在宮廷的傳播》,《中國科技史雜誌》2019年第3期,頁290-312。
  • (10)《後耶穌會士時代的宮廷天文學家》,《故宮文物月刊》2018年第422期,頁52-59。
  • (11)《從礦務顧問、化石採集者到考古學家:安特生在中國的科學活動》,《法國漢學》(1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8,頁29-52。
  • (12)《南明使臣蔔彌格的中國隨從:教徒鄭安德肋史事考釋》,《清史研究》2018年第1期,頁121—126。
  • (13)《南巡、傳教士和外交:兼論康熙對禮儀之爭和教廷特使多羅來華的反應》,《文化雜誌》2018年第102期,頁56-65。
  • (14)《新生代研究室的中外合作及其影響:以德日進和楊鐘健的兩次合作考察為例》(與丁宏合作),《中國科技史雜誌》2018年第1期,頁48-61。
  • (15)《民國時期地質學研究的跨國合作:以巴爾博、李四光對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問題的爭論為中心》(與宋元明合作),《學術月刊》2017年第11期,第173-184頁。《科學技術哲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2018年第3期,頁53-64。
  • (16)《美國所藏丁文江往來書信(1919-1934)》,《自然科學史研究》2017年第1期,頁112-134。
  • (17)韓琦、鄧亮:《科學新知在東南亞和中國沿海城市的傳播:以嘉慶至咸豐年間天王星知識的介紹為例》,《自然辯證法通訊》2016年第6期,頁60-67。
  • (18)陳蜜、韓琦:《泥河灣地質遺址的發現:以桑志華、巴爾博對泥河灣研究的優先權為中心》,《自然科學史研究》2016年第3期,頁320-340。
  • (19)陳明、韓琦:《維理士對中國地質的研究及其影響》,《自然科學史研究》2016年第2期,頁213-226。
  • (20)楊麗娟、韓琦:《“奧陶紀”譯名創始時間新考》,《化石》2016年第4期,頁34-35。
  • (21)《何國宗生年史事小考》,《自然科學史研究》2016年第4期,頁387-388。
  • (22)《康熙帝之治術與“西學中源”說新論:<禦制三角形推算法論>的成書及其背景》,《自然科學史研究》2016年第1期,頁1-9。
  • (23)《科學、藝術與宗教之間:康熙時代宮廷畫家焦秉貞史事考釋》,《法國漢學》(17輯),北京:中華書局,2016,頁70-82。
  • (24)《康熙時代中國教徒對於禮儀之爭的態度:以1706年教徒向教廷特使多羅遞交請願書為例》,《故宮文物月刊》,No.396,2016年3月,頁50-58。
  • (25)《傅汎際、李之藻譯<寰有詮>及其相關問題》,《西學東漸研究》(第五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頁224-234。
  • (26)《蒙養齋數學家陳厚耀的曆算活動:基於<陳氏家乘>的新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2014年第3期,頁298-306。
  • (27)楊麗娟、韓琦:《晚清英美地質學教科書的引進:以商務印書館<最新中學教科書·地質學>為例》,《中國科技史雜誌》2014年第3期,頁316-331。
  • (28)《明末清初歐洲占星術著作的流傳及其影響:以湯若望的<天文實用>為中心》,《中國科技史雜誌》2013年第4期,頁471-480。
  • (29)鄧亮、韓琦:《新學傳播的序曲——艾約瑟、王韜翻譯<格致新學提綱>的內容、意義及其影響》,《自然科學史研究》2012年第2期,頁136-150。
  • (30)《西學帝師:耶穌會士安多在康熙時代的科學活動》,《故宮文物月刊》2011年第10期,總343期,頁52-57。
  • (31)《科學、知識與權力:日影觀測與康熙在曆法改革中的作用》,《自然科學史研究》2011年第1期,頁1-18。《科學技術哲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2011年第6期,頁52-65。
  • (32)鄧亮、韓琦:《晚清來華西人關於中國古代天文學起源的爭論》,《自然辯證法通訊》2010年第3期,頁45-51。
  • (33)《李善蘭、艾約瑟譯胡威立<重學>之底本》,《或問》,No.17(2009.12),頁101-111。
  • (34)鄧亮、韓琦:《<重學>版本流傳及其影響》,《文獻》2009年第3期,頁151-157。
  • (35)《馬國賢和銅版印刷術的傳入》,《中國印刷》2007年第11期,頁106-109。
  • (36)《明清之際“禮失求野”論之源與流》,《自然科學史研究》2007年第3期,頁303-311。《明清史》(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2007年第10期,頁14-19。
  • (37)《瀛洲聖闕關山重:1709年教皇信滯留澳門始末》,《文化雜誌》2006年夏季號,第59期,頁133-146。吳志良等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歷史卷,上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頁526-540。
  • (38)《禮物、儀器與皇帝——馬戛爾尼使團來華的科學使命及其失敗》,《科學文化評論》2005年第5期,頁11-18。
  • (39)《姍姍來遲的“西洋消息”:1709年教皇致康熙信到達宮廷始末》,《文化雜誌》2005年夏季號,第55期,頁1-14。吳志良等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歷史卷,上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頁473-485。
  • (40)《宋元文獻中的畢昇與泥活字印書》,《中國印刷》2004年第6期,頁103-105。《中國印刷年鑒》(2005),北京:中國印刷年鑒社,2005,頁21-23。載《鑒古證今:傳統工藝與科技考古文萃》,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頁380-382。
  • (41)《<六合叢談>之緣起》,《或問》,No.8(2004),頁144-146。
  • (42)吳旻、韓琦:《禮儀之爭與中國天主教徒:以福建教徒和顏璫的衝突為例》,《歷史研究》2004年第6期,頁83-91。收入《明清史》(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2005年第2期,頁56-64。
  • (43)韓琦、吳旻:《“禮儀之爭”中教徒的不同聲音》,《暨南史學》(二),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頁455-463。
  • (44)韓琦、詹嘉玲:《康熙時代西方數學在宮廷的傳播:以安多和<算法纂要總綱>的編纂為例》,《自然科學史研究》2003年第2期,頁145-155。
  • (45)《康熙時代的數學教育及其社會背景》,《法國漢學》(八),北京:中華書局,2003,頁434-448。
  • (46)《“自立”精神與曆算活動:康乾之際文人對西學態度之改變及其背景》,《自然科學史研究》2002年第3期,頁210-221。
  • (47)《張秀民先生和中國印刷史研究》,《文津流觴》,2002年6月,第5期,頁36-52。
  • (48) “張星曜與《欽命傳教約述》(Zhang Xingyao and the Collected Discussions on the Imperial Decrees concerning the Missionaries),” Sino-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XXII(2000), pp.1-10.
  • (49)《格物窮理院與蒙養齋——17、18世紀之中法科學交流》,《法國漢學》(四),北京:中華書局,1999,頁302-324。
  • (50)《李善蘭“中國定理”之由來及其反響》,《自然科學史研究》1999年第1期,頁7-13。
  • (51)《<數理格致>的發現:兼論19世紀以前牛頓學說在中國的傳播》,《中國科技史料》1998年第2期,頁78-85。
  • (52)《傳教士偉烈亞力在華的科學活動》,《自然辯證法通訊》1998年第2期,頁57-70。
  • (53)《康熙朝法國耶穌會士在華的科學活動》,《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2期,頁68-75。
  • (54)《白晉的<易經>研究和康熙時代的“西學中源”說》,《漢學研究》1998年第1期,頁185-201。《科學技術史研究五十年(1957-2007):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五十年論文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編印,2007年,頁721-730。
  • (55)《17、18世紀歐洲和中國的科學關係——以英國皇家學會和在華耶穌會士的交流為例》,《自然辯證法通訊》1997年第3期,頁47-56。載黃時鑒主編:《東西交流論譚》,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頁141-165。
  • (56)《十九世紀中文拼合活字研究史續考》,《印刷史研究》(日文),1997(5),頁1-16。
  • (57)韓琦、段異兵:《畢奧對中國天象記錄的研究及其對西方天文學的貢獻》,《中國科技史料》1997年第1期,頁80-87。
  • (58)《君主和布衣之間——李光地在康熙時代的活動及其對科學的影響》,《清華學報》(新竹),1996年12月,新26(4),頁421-445。
  • (59)《十九世紀中文拼合活字研究史續考》,《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6,頁444-455。《十九世紀中文疊接活字研製史續考》,《印刷科技》(臺灣),1996年12月,13(2),頁70-78。
  • (60)《十九世紀中文疊接活字研製史》,《印刷科技》(臺灣),1995,11(4),頁78-98。
  • (61)《十九世紀中文疊積活字研究史》,Typographics Tee(日文),No.165,1994年11月,頁1-17。
  • (62)杜石然、韓琦:《17、18世紀法國耶穌會士對中國科學的貢獻》,《科學對社會的影響》,No.167(1993, No.3),頁55-64。
  • (63)《關於十七、十八世紀歐洲人對中國科學落後原因的論述》,《自然科學史研究》1992年第4期,頁289-298。《十七、十八世紀西方人對中國科學落後原因的探討》,中國現代文化學會主編《東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與選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頁177-192。
  • (64)《<數理精蘊>對數造表法與戴煦的二項展開式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992年第2期,頁109-119。
  • (65)《西方人研製中文活字史略》,《文獻》1992年第1期,頁223-230。
  • (66)《西方銅版術的傳入及其影響》,《印刷科技》(臺灣),1991,7(6),頁21-29。收入《中國印刷史料選輯·裝訂與補遺》,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3,頁388-400。
  • (67)《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方人研製中文活字的歷史》,《印刷科技》(臺灣),1991,7(5),頁27-40。收入《中國印刷史料選輯·活字印刷源流》,題為《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方人對中文活字之研製》,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1,頁267-276。
  • (68)《中越歷史上天文學與數學的交流》,《中國科技史料》1991年第2期,頁3-8。《古代中越的科技關係:天算之部》,《東南亞縱橫》1991年第2期,頁1-6。
  • (69)韓琦、王揚宗:《清季之石印術》,《印刷科技》,1990,7(2),頁37-42。收入《中國印刷史料選輯·裝訂與補遺》,題為《石印術的傳入與興衰》,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3,頁358-367。
  • (70)《中國的蠟版印刷術》,《印刷科技》(臺灣),1990,6(6),頁32-35;《中國印刷》,第31期(1991),頁83-86。收入《中國印刷史料選輯·裝訂與補遺》,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3,頁159-165;及《中國印刷年鑒》(1991-1992),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3。收入《鑒古證今:傳統工藝與科技考古文萃》,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頁351-354。
  • (71)《在美國發現金刻本佛經》,《中國印刷》,第29期(1990),頁91-92。收入《中國印刷史料選輯·裝訂與補遺》,改題《美國發現的金刻本佛經》,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3,頁212-215;及《中國印刷年鑒》(1991-1992),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3。
  • (72)《南宋“金銀見錢關子”鈔版之初步研究》,《印刷技術》1989年第10期,頁34-37。

專著章節

  • (1) “Rethinking the Ancient Mathematical Text: Ming-Qing Scholars’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Gnomon of Zhou [Dynasty].” in A. Keller and K. Chemla eds.,Shaping the Sciences of the Ancient World. Text Criticism, Critical Editions and Translations of Ancient and Medieval Scholarly Texts(18th-20th Centuries). Dordrecht: Springer, forthcoming.
  • (2)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Antoine Thoma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opernican System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in Alexander Chen Tsung-ming ed., Catholicism’s Encounters with China. 17th to 20th Century. Leuven: Ferdinand Verbiest Institute KU Leuven, 2018, pp.65-75.
  • (3) “Les ouvrages compilés et imprimés au Palais sous Kangxi.” in M. Bussotti & J.-P. Drège eds., Imprimer sans profit? Le livre non commercial dans la Chine impériale, Geneve: Librairie Droz, 2015, pp.531-552.
  • (4) “Knowledge and Power: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Transmission of Mathematics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1622-1722).”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Seoul, 2014, vol. IV, ed. S. Y. Jang, Y. R. Kim, D.-W. Lee, and I. Yie. Seoul: Kyung Moon Sa. Co. Ltd. 2014, pp.1217-1229.
  • (5) “Cartography during the Times of the Kangxi Emperor: The Age and the Background.” in Jesuit Mapmaking in China: D’Anville’s Nouvelle Atlas de la Chine” (1737). (Early Modern Catholicism and the Visual Arts Series, Vol.11). Edited by Roberto M. Ribeiro with John W. O’Malley, S.J., Philadelphia: Saint Joseph’s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51-62.
  • (6) “The Jesuits and Their Study of Chinese Astronomy and Chronology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in Luís Saraiva ed., Europe and China: Science and the Arts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2013, pp. 71-79.
  • (7) “Between the Kangxi Emperor (r. 1662-1722) and Leibniz-- Joachim Bouvet's (1656-1730) Accommodation Policy and the Study of the Yijing.” in Shinzo Kawamura & Cyril Veliath eds., Beyond Borders: A Global Perspective of Jesuit Mission History. Tokyo: Soph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172-181.
  • (8) “Catholics in Regions South of the Yangzi River (1669-1702).” in Culture, Art, Religion: Wu Li (1632-1718) and His Inner Journe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rganized by the Macau Ricci Institute, Macao, November 27th-29th 2003. Macau Ricci Institute, 2006, pp.129-143.
  • (9) Catherine Jami and Han Qi, “Imperial Mathematics and Western Learning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1662-1722): Some New Evidence.” in 《多元文化中的科學史:第十屆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論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頁3-11
  • (10) “La tradition scientifique des Jésuites-Contribution à la science chinoise.” Science et Progrès humain. Aubin éditeur, Association des Amis de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2004, pp.132-143.
  • (11) “L'enseignement des sciences mathématiques sous le règne de Kangxi (1662-1722) et son contexte social.” in Education et Instruction en Chine. II. Les formations spécialisées. eds. Christine Nguyen Tri and Catherine Despeux (Paris-Louvain: Editions Peeters, 2003), pp.69-88.
  • (12) “Antoine Thomas, SJ, and his Mathematical Activities in China: A Preliminary Research through Chinese Sourc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Low Countries and China in the Qing Era (1644-1911). ed. W. F. Vande Walle (Leuven: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105-114.
  • (13) “Astronomy, Chinese and Western: The Influence of Xu Guangqi's Views in the Early and Mid-Qing.” in Statecraft and Intellectual Renewal in Late Ming China: The Cross-Cultural Synthesis of Xu Guangqi (1562-1633). eds. Catherine Jami, Peter Engelfriet and Gregory Blue (Leiden: Brill, 2001), pp. 360-379.
  • (14) “Sino-French Scientific Relations through the French Jesuits and the Académie Royale des Sciences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in China and Christianity: Burdened Past, Hopeful Future. eds. Stephen Uhalley, Jr. and Xiaoxin Wu (Armonk, London, 2001), pp.137-147.
  • (15) “The Compilation of the Lixiang Kaochenghoubian, Its Origin, Sources and Social Context.” in Luís Saraiva ed., Scientific Practices and the Portuguese Expansion in Asia (1498-1759) (Lisboa, EMAF-UL, 2001), pp.147–152.
  • (16) “F. Furtado (1587-1653) S.J. and h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ristotle's cosmology.” in História das Ciências Matemáticas: Portugal e o Oriente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Fundação Oriente, 2000), pp.169-179.
  • (17) “The Role of the Directorate of Astronomy in the Catholic Mission during the Qing Period.” in The Christian Mission in China in the Verbiest Era: Some Aspects of the Missionary Approach. ed. N. Golvers (Leuven: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85-95.
  • (18) “Emperor, Prince and Literati: Role of the Princ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Activities in Early Qing Period.” in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eds. Yung Sik Kim and Francesca Bray (Seoul: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1999), pp.209-216.
  • (19) “Sino-British scientific relations through Jesuits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in La Chine entre amour et haine. ed. M. Cartier (Paris: Desclée de Brouwer, 1998), pp. 43-59.
  • (20) The role of the French Jesuits in China and the Académie Royale des Sci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17th- and 18th-century French and Chinese sciences. in East Asian Science: Tradition and Beyond. eds. K. Hashimoto, C. Jami and L. Skar (Osaka: Kansai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489-492.

中文

  • (1)《梅文鼎曆算著作刊印的背景及其人際網路》,載《探史求新:慶祝郭書春先生八十華誕文集》,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23,頁188-194。
  • (2)《17、18世紀中國傳統技術的西傳及其影響》,收入《鑒古證今:傳統工藝與科技考古文萃》,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頁703-711。
  • (3)《黃文弼和斯文赫定的書信往來》,榮新江、朱玉麒主編《西域考古•史地•語言研究新視野:黃文弼與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頁141-144。
  • (4)《康熙時代的曆算活動及其背景》,《中國典籍與文化》(第7輯),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頁215-231。
  • (5)《異端“新”知與民間西學:淺論薛鳳祚、穆尼閣對歐洲星占術的介紹》,馬來平主編《中西文化會通的先驅:全國首屆薛鳳祚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2011,頁500-506。
  • (6)《從澳門、香港到上海:19世紀中葉西方活字印刷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出版文化的新世界:香港與上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頁141-151。
  • (7)《西方數學的傳入和乾嘉時期古算的復興:以借根方的傳入和天元術研究的關係為例》,收入祝平一主編《中國史新論:科技與中國社會》,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頁459-486。
  • (8)《耶穌會士和康熙時代曆算知識的傳入》,載《澳門史新編》(三),澳門:澳門基金會,2008,頁967-986。載吳昶興編《再解釋: 中國天主教史研究方法新拓展》,新北市: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4,頁65-88。
  • (9)《晚清西方印刷術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以石印術的傳入為例》,收入韓琦、米蓋拉主編《中國和歐洲:印刷術與書籍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頁114-127。
  • (10)《康熙時代的曆算活動:基於檔案資料的新研究》,載張先清編《史料與視界:中文文獻與中國基督教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頁40-60。
  • (11)《清初曆算與經學關係簡論》,彭林編:《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409-418。
  • (12)《再論白晉的<易經>研究:從梵蒂岡教廷圖書館所藏手稿分析其研究背景、目的及反響》,榮新江、李孝聰主編:《中外關係史:新史料與新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頁315-323。
  • (13)《科學與宗教之間:耶穌會士白晉的<易經>研究》,陶飛亞、梁元生編《東亞基督教再詮釋》,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04,頁413-434。
  • (14)《奉教天文學家與“禮儀之爭”(1700-1702)》,《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頁381-399。繁體字本見Wu Xiaoxin ed., Encounters and Dialogues: 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Chinese-Western Exchanges from the Six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Nettetal: Steyler Verlag, 2005, pp.197-209.
  • (15)《陳厚耀<召對紀言>釋證》,載《文史新瀾》,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頁458-475。
  • (16)《李約瑟問題的起源:17至18世紀歐洲人對中國科學的看法及其演變》,載鄭培凱主編《術數、天文與醫學:中國科技史的新視野》,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3,頁179-206。
  • (17)《從<律曆淵源>的編纂看康熙時代的曆法改革》,載吳嘉麗、周湘華主編:《世界華人科學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化學系,2001,頁187-195。
  • (18)《從中西文獻看馬國賢在宮廷的活動》,in Matteo Ripa e il Collegio dei Cinesi (Atti del Colloquio Internazionale, Napoli, 11-12 febbraio 1997), eds. Michele Fatica and Francesco D'Arelli (Napoli, 1999), pp.71-82.
  • (19)《項名達》,載金秋鵬主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頁724-730。
  • (20)《戴煦》,載金秋鵬主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頁731-739。
  • (21)《從<明史>曆志的纂修看西學在中國的傳播》,載《科史薪傳:慶祝杜石然先生從事科學史研究40周年學術論文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頁61-70。
  • (22)許明龍、韓琦:《康熙的洋欽差:白晉》,載許明龍主編《中西文化交流先驅》,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頁174-189。
  • (23)《印刷術》(張秀民、韓琦),載華覺明等主編《中國三十大發明》,鄭州:大象出版社,2017,頁411-426。
  • (24)《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郭書春主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頁613-620, 641-643,647-674。
  • (25)《四大發明(印刷術)》,載《走進殿堂的中國古代科技史》(中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頁136-164。
  • (26)《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轉軌與近代天文學》(杜昇雲主編),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曆象考成》的編纂”(頁174-177)“《曆象考成後編》”(頁177-186)“《儀象考成》”(頁186-191)“《儀象考成續編》(頁191-193),“紀理安”(頁266-267)。
  • (27)《耶穌會士與西方科學在中國的傳播》,載何芳川主編《中外關係史》,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8,頁79-113。
  • (28)《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學卷》(陳美東主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頁660-670,695-698,708-718,720-721,723-731。
  • (29)《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第一篇:數學史部分),董光璧主編,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頁87-127。
  • 1)1991年12月16-18日:“十七、十八世紀西方人對中國科學落後原因的探討,”近代東西方文化關係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收入文集。
  • 2)1992年8月20-22日:“李善蘭與中國定理,”紀念李儼錢寶琮誕辰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
  • 3)1992年8月26-30日:“十七、十八世紀西方人對中國科學落後原因的探討,”中國科學技術史國際學術討論會,杭州。
  • 4)1993年8月2-7日:“The role of the French Jesuits in China and the Academie Royale des Sci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17th- and 18th-century French and Chinese sciences,”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Kyoto, Japan.已出版。
  • 5)1993年8月22-29日:“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mathematics during the Kangxi period (1690-1722 )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ese mathematics,”The XIX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Zaragoza, Spain.
  • 6)1995年3月20-23日:"Xu Guangqi's views on Science and their influence on Qing scholars," Xu Guangqi (1562-1633): Chinese scholar and Statesman, Paris, France. 已出版。
  • 7)1995年9月4-6日:"Sino-British Scientific Relations through Jesuits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Huitième Colloque International de Sinologie de Chantilly, Chantilly, France.已出版。
  • 8)1995年9月6-9日:"Antoine Thomas S.J. and his mathematical activities in China: a preliminary research through Chinese sources,"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the Verbiest Foundation,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Low Countries and China in the Qing Era (1644-1911) , Heverlee-Leuven, Belgium.已出版。
  • 9)1995年11月2-4日:"Francisco Furtado (1587-1653) S.J. and h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ristotle's cosmology,"História das Ciências Matemáticas: Portugal e o Oriente, Convento da Arrabida, Lisbon, Portugal. 已出版。
  • 10)1995年4月:英國愛丁堡英國漢學家會議。
  • 11)1995年10月:法國馬賽歐洲數學史會議。
  • 12)1996年8月26-31日:"Emperor, Prince and Literati: Role of the Princ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Activities in Early Qing Period,"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Seoul, Korea.
  • 13)1997年2月:“從中西文獻看馬國賢在宮廷的活動,”義大利那波利大學馬國賢國際會議。已出版。
  • 14)1997年7月19-27日:"Progrès et violence: l'Empire chinois au XVIIIe siècle,"East-West Seminar 1997, Progrès et violence au XVIIIe siècle, Berlin, Germany.已出版。
  • 15)1997年7月27-8月1日:"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Mathematics during the Kangxi Period (1662- 1722)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ese mathematics,"Transmission of (arithmetical/ geomertrical/recreational) Problems, Oberwolfach, Germany.
  • 16)1998年4月22-26日:"Joachim Bouvet's Study of the Yij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Chinese Origin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Kangxi Period," Europe in China III, Between Ming and Qing, Berlin, Germany.
  • 17)1998年8月23-28日:"The Introduction of Newton's Theory into China before 1860,"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China and the West, Berlin, Germany.
  • 18)1998年9月1-4日:"The Role of the Astronomical Bureau in the Catholic Mission during the Qing Period,"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the Verbiest Foundation, Leuven, Belgium。已出版。
  • 19)1998年10月10-12日:"The compilation of the Lixiangkaocheng houbian: its origin, sources and social context,"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the West: Scientific Practices and the Portuguese Expansion in Asia (1498-1759), Macau。已出版。
  • 20)1999年6月29日-7月2日:"Teaching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during the Kangxi Period (1662-1722) and Its Social Context," Education et Instruction en Chine, INALCO, Paris.已出版。
  • 21)1999年8月23-27日:"The Scientif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 Case Study on the Obliquity of the Ecliptic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Singapore.
  • 22)1999年10月14-16日:“Sino-French Scientific Relations through the French Jesuits and the Académie Royale des Sciences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China and Christianity: Burdened Past, Hopeful Future,” The Ricci Institute for Chinese-Western Cultural History,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已出版。
  • 23)1999年12月6-9日:“理解和誤解:關於明清時期科學術語翻譯和西學傳播的幾點思考,” Translating Western Knowledge into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Goetingen.
  • 24)2000年6月9日:"Chinese Literati's Attitudes toward Western Science: Transition from the Late Kangxi Period to the Mid-Qianlong Period (ca. 1700-1760)," Les Sciences entre Texte et Réalité: Légitimation et Argumentation en Chine aux XVIIe et XVIIIe Siècles, REHSEIS, CNRS, France.提交論文(未出席)。
  • 25)2000年8月30日-9月2日:"Chinese Literati's Attitudes toward Western Science: Transition from the Late Ming to the Qianlong Period,"第13屆歐洲漢學會會議(XIII E.A.C.S. Conference: The Spirit of the Metropolis),Torino, Italy.
  • 26)2001年3月24-25日:“從《律曆淵源》的編纂看康熙時代的曆法改革,”世界華人科學史學術研討會,臺灣淡江大學。已出版。
  • 27)“The Jesuits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Astronomy in 17th and 18th Century Europe,” The XX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Mexico City, 8-14 July, 2001)(未出席)。
  • 28)2001年10月9-12日:“The Jesuits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Astronomy in 17th and 18th Century Europe,”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香港城市大學。
  • 29)2001年10月14-17日:“奉教天文學家與‘禮儀之爭’(1700-1702),” 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Encounters and Dialogues: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北京。已出版。
  • 30)2002年7月7-12日:“The Jesuits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Astronomy in 17th and 18th Century Europ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Early Modern Thought,” University of Sydney/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 31)“Antoine Thomas and the First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Algebra in China,”第五屆漢字文化圈及近鄰地區數學史與數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8月,天津。
  • 32)2002年8月20-24日:“康熙時代西方數學在宮廷的傳播:以安多和《演算法纂要總綱》的編纂為例,”第10屆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上海。
  • 33)2002年9月9-12日:“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and China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Ancient Chinese Science & High-Technology: Roots, Fruits, and Lessons, Shanghai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 34) 2002年11月15-16日:“再論白晉的《易經》研究:從梵蒂岡教廷圖書館所藏手稿分析其研究背景、目的及反響,”“古代中外關係:新史料的調查、整理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已出版。
  • 35) 2002年12月21-23日:“康熙時代宮廷的《易經》研究:耶穌會士及其作用,”明清學術國際研討會,香港大學中文系。
  • 36) 2003年10月16-17日:“耶穌會的科學傳統及其對中國科學的貢獻:以法國‘國王數學家’來華活動為例(1688-1722),”德日進思想國際研討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語言大學主辦。
  • 37) 2003年11月1-5日:“1709年教皇致康熙信到達宮廷始末,”16-18世紀的中西關係與澳門國際學術討論會,澳門基金會、中外關係史學會主辦。
  • 38) 2003年11月14-15日:“清初曆算與經學關係簡論,”經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清華大學。
  • 39) 2003年11月27-29日:“江南地區的天主教徒及其活動(1669-1702):基於檔案資料的新研究,”文化、藝術、宗教:吳曆(1632-1718)及其心路,澳門利氏學社主辦。已出版。
  • 40) 2004年4月9-10日:“清代宮廷數學家陳厚耀(1660-1722):生平及其成就,”秦九韶學術研討會(湖州)。
  • 41) 2004年8月21-24日:“17、18世紀法國科學家眼中的中國科學:從德梅朗和巴多明的通信談起,”多元視野中的中國歷史,北京:清華大學。
  • 42) 2004年11月12-14日:“中西文明的交融與興衰國際學術會議”,武夷山: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主辦。
  • 43)“The Compilation of the Shuli jingyun (1713-1722) and Its Impact on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Mathematic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Bibliothèques, encyclopédies, musées, archives: la constitution des collections qui ont fourni ses sources à l’histoire des sciences,” REHSEIS, CNRS, 4-5 April 2005.
  • 44)“A Dialogue between an Imperial Mathematician and the Emperor: Chen Houyao (1660-1722) and His Mathematical Career at the Kangxi Reign,” a talk given at the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Cambridge University, May 6, 2005.
  • 45)“A French Model for China: The Paris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Suanxue guan (Academy of Mathematics),” Science under Louis XIV and under Kangxi: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state policies and exchanges (July 28, 2005), XX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24-30 July, 2005, Beijing.
  • 46)2005年9月1-3日:“19世紀中國危機的前奏:以吧龍《中國紀行》對中國科學技術的批評為例,”“重新認識十九世紀”系列會議之二:十九世紀中國的危機,清華大學歷史系和密執安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聯合主辦。
  • 47) 2005年10月15-16日:“晚清西方印刷術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以石印術的傳入為例”,“中國和歐洲:印刷術與書籍史”中法研究討論會(Chine-Europe: Histoires de livres),Colloque franco-chinois,國家圖書館善本部。
  • 48) 2006年4月1-2日:“康熙時代的曆算活動:基於檔案資料的新研究”,“史料與視界”國際會議,廈門大學。
  • 49) 2006年8月28-29日:“Reconstruction of the Suanxue guan (Academy of Mathematics)----A Case Study of the Mathematical Activities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1662-1722)(蒙養齋算學館的歷史重構:康熙時代曆算活動研究)”,Exchanges of Knowled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stitutions and Networks, Erlangen-Nürnberg University, Germany.
  • 50)2006年9月7-8日:“西方數學的傳入和乾嘉時期古算的復興:以借根方的傳入和天元術研究的關係為例,” 科技與中國社會工作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51)2006年10月13-16日:“康熙時代天主教在杭州”(Catholicism in Hangzhou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When China Meets the West …”---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inology and Sino-West Cultural Exchanges(“當中國與西方相遇……”--- 海外漢學與中西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英語文學研究所)。
  • 52)2006年12月9-10日:“Between the Kangxi Emperor (r.1662-1722) and Leibniz--Joachim Bouvet’s (1656-1730) Accommodation Policy and the Study of the Yijing,” Integration and Division between Universalism and Localism in Jesuit Mission Reports and Histories: Part II. Xavie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 Sophia University, Tokyo, Japan.
  • 53)2007年3月14-16日:“Printing Chinese Characters Using Divisible Types—From Ultra-Ganges to Shanghai (ca.1827-1880),” A bridge between cultures: Commemorating the two-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Robert Morrison’s arrival in China(紀念馬禮遜來華二百周年國際會議),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DC)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MD).
  • 54)2007年7月16-20日:“Antoine Thomas and the First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Algebra into China,”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presentation Theory (ICRT-IV), co-organized b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nd Tibet University(國際數學史分會主辦)。
  • 55)2007年10月16-18日:“Knowledge and Power: Kangxi Emperor's Role in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Learning,” The Kyujanggak International Workshop: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into East Asian Countries during the Late Chosŏn Period (The Kyujanggak Institute for the Korean Studies, Program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 56)2007年11月10—11日:“《幾何原本》研究之歷史回顧,”臺灣“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主辦: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四百周年紀念研討會(A Symposium for the Memory of Quarter-Centenary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lements by Matteo Ricci and Xu Guangqi)。
  • 57)2007年11月13-14日:《康熙時代教廷特使來華與中國禮儀之爭》,“近代東西方文明之遭遇與衝撞”國際學術工作坊,臺灣清華大學。
  • 58)2008年11月6-8日:“The Jesuits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Astronomy in 17th and 18th Century”,“葡萄牙與東亞數學科學”系列會議之四(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IV/Europe and China: Science and Arts in 17-18 Centuries), 北京。
  • 59)2009年6月11-13日:“Les ouvrages compilés et imprimés au Palais sous Kangxi,” Colloque « Imprimer sans profit ? », EFEO, Paris.
  • 60)2009年9月26-30日:“From Adam Schall von Bell to J. N. Smogulecki: The Introduction of European Astrology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China,” Venturing into Magnum Cathay, Krakow, Poland.
  • 61)2009年11月7-8日:“從澳門、香港到上海:19世紀中葉西方活字印刷技術在中國的傳播”,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出版文化的新世界:香港與上海”國際硏討會。
  • 62)2010年4月19—22日:“南明使臣蔔彌格的中國隨從:教徒鄭安德勒史事考釋,”利瑪竇逝世四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東西方對話的初啟與開展(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400th Anniversary of Matteo Ricci 1552-1610: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East-West Dialogue),臺灣:輔仁大學。
  • 63)2010年10月30-31日:“從湯若望的《天文實用》到穆尼閣、薛鳳祚的《天步真原》: 明末清初歐洲星占術在中國的傳播,”全國首屆薛鳳祚學術思想研討會,山東淄博。
  • 64)2010年11月10-11日:“Adam Schall von Bell (1592-1666) and the First Introduction of European Astrology into Chin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Other Civilizations(中國科技史及其與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互影響國際會議),UNESCO,Beijing.
  • 65)2010年11月13-14日:“明末清初歐洲占星術著作的流傳及其影響:以湯若望的《天文實用》為中心,”國際漢學與漢籍流傳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
  • 66)2011年6月9-10日:“Scientific Contacts between China and Sweden: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Johan Gunnar Andersson and His Scientific Activities in China.” Kina i Norden, Norden I Kina, Stockholm, Sweden.
  • 67)2011年11月15-17日:“南巡、傳教士和外交:兼論康熙對禮儀之爭和教廷特使多羅來華的反應,”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17、18世紀(1662-1722)中西文化交流,臺北故宮博物院。
  • 68)2011年12月15-17日:“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Antoine Thoma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opernican Theory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Science and Christianity in the Encounter of Confucian East Asia with West, 1600-1800,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 69)2012年12月1-2日:“明末清初歐洲占星術著作的流傳及其影響:以湯若望的《天文實用》為中心,”「東西科技的對話」國際研討會"Dialogu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cross-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16th to the 20th century"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Hsinchu)。
  • 70)2012年12月7-9日:“康熙時代哥白尼學說在中國的傳播,”絕域遠人:明清文化視野中的西方(Strangers and Distant Lands: The West in Late Imperial China)國際會議,香港大學中文學院(School of Chines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71)2013年2月14-15日:“Typography for a modern world? The ways of Chinese moveable types” (與Michela Bussotti合作), 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Printed Books in the Occident and Orient from the Accession of the Tang Dynasty (c.618) to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 British Academy, London.
  • 72)2013年4月5-6日:“傅汎際、李之藻譯《寰有詮》及其相關問題,”“亞里斯多德學說在中國”國際會議,中山大學。
  • 73)2013年5月24-25日:“明末清初歐洲占星術著作的流傳及其影響:以湯若望的《天文實用》為中心”(The Introduction of European Astrology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China: A Case Study of Adam Schall von Bell and His Tianwen shiyong),Inter-cultural and Intra-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Scientific Exchanges in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century East Asia(17至18世紀在東亞的科學交流), The 3rd Templeto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Seoul。
  • 74)2013年6月17日-21日:"Rethinking the Ancient Mathematical Text: Ming-Qing Scholars'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Zhoubi suanjing," Shaping the sciences of the ancient world:Text criticism, critical editions and translations of ancient and medieval scholarly Texts (18th-20th centuries),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the ERC research project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 the ancient world” (SAW), Paris.
  • 75)2013年7月21-28日:“From Mining Adviser, Fossil Collector to Archaeologist —Johan Gunnar Andersson (1874-1960) and His Scientific Activities in China,”2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Manchester, England.
  • 76)2013年9月21-22日:“乾嘉之際的中西科學交流:以十三行為中心的討論,”“廣州十三行文獻研究暨博物館建設”學術研討會,廣州:廣州大學。
  • 77)2013年10月20-21日:“從瑞典所藏檔案看袁複禮和斯文赫定的交往,”黃文弼與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
  • 78)2014年6月11-13日:“歐洲漢學與中國科學史研究的興起(1814-1887),” 雷慕沙及其繼承者:紀念法國漢學兩百周年學術研討會,College de France, Paris, France.
  • 79)2014年7月24-28日:“The Cartographic Survey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and Its Social Context,”EACS 2014, Braga-Coimbra, Portugal.
  • 80)“Knowledge and Power: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Transmission of Mathematics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1662-1722),”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Seoul, August, 2014.(45分鐘大會特邀報告)
  • 81)2014年9月22-23日:“南明使臣蔔彌格的中國隨從:教徒鄭安德勒史事考釋,”澳門歷史文化研究會2014年學術年會暨“澳門與海上絲綢之路”研討會。
  • 82)“How To Read A Chinese Book: Through The Lens of Paratext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Williams College, USA, October 3-5, 2014.
  • 83)2014年11月7-9日:“The Cartographic Survey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and Its Social Context,”葡萄牙與東亞數學科學系列會議之五:歐洲與東亞交流中的文本和視覺呈現(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V, Visual and textual representations in exchanges between Europe and East Asia),清華大學(新竹)。
  • 84)2014年11月22-23日:“西學帝師:耶穌會士安多在康熙時代的科學活動,”故宮學和西學會議,北京:故宮博物院。
  • 85)2014年12月1-4日:“Shaping the sciences of the ancient world; text criticisms, critical editions and translations of ancient and medieval scholarly texts (18th-20th century),” SAW Workshop, Paris.
  • 86)2015年6月24-27日:“From Mining Adviser, Fossil Collector to Archaeologist: Johan Gunnar Andersson (1870-1960) and His Scientific Activities in China,”第40屆國際地質科學史會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87)2015年9月1-2日:“Antoine Thomas (1644-1709, S.J.) and his Scientific Activities in China: A New Perspective through Chinese Sources,”“第十二屆南懷仁專題研討會”學術會議,比利時魯汶南懷仁研究所。
  • 88)2015年10月10日:“知識與權力:康熙時代中國和歐洲數學傳播的社會史,”全國數學史年會。
  • 89)2015年10月25日:“中國地質學國際化的開端:以新發現的丁文江書信為中心,” “賽先生在中國:科學社成立百年紀念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 90)2015年10月28-30日:“科學、藝術與宗教之間:康熙時代宮廷畫家焦秉貞史事考釋,”國立故宮博物院九十周年院慶暨兩岸故宮第五屆學術研討會:激蕩與新生——亞歐文化藝術的交流,臺北故宮博物院。
  • 91)2015年12月28-29日:科技史、思想史、文化史的分野與融合:艾爾曼(Benjamin Elman)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學術討論會。
  • 92)“Measuring the Heaven and Earth: Antoine Thomas (1644-1709) and His Scientific Activity in China Revisited,” European Society for History of Sciences, September 22-24, 2016, Prague.
  • 93)“Creating a New Paradigm: Mei Juecheng (1681-1763) and His Use of European Algebra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Writing histories of ancient mathematics – Reflecting on past practices and opening the future, 18th­-21st centuries,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the ERC Project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 the Ancient World” (SAW), Université Paris Diderot, October 24-28, 2016.
  • 94)2016年11月26-28日:“17、18世紀歐洲學者有關儒家經典與中國古史真實性的爭論,”儒家思想在啟蒙時代的譯介與接受,國際學術工作坊,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
  • 95)2017年7月24日-29日:“Measuring the Heaven and Earth: European Jesuits and Their Scientific Activity in China,”2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Rio Janeiro, Brazil.
  • 96)2018年9月14-17日:“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and China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European Society for History of Science Biennial Conference 2018, London.
  • 97)2019年10月5日:“Science, Knowledge, and Power: Observations of the Shadows of the Sun and the Kangxi Emperor’s Role in the Calendrical Reform,”Historical Legacies of Christianity in East Asia, Sophia University, Japan.
  • 98)2020年8月31日-9月3日:“Picturing Scienc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s a Part of Ritual Objects:Scientific Cultures at the Kangxi and Qianlong Courts,”Visual, Material and Sensory Cultures of Science,European Society for History of Science, Bologna, Italy (Online).
  • 99)2021年7月25-31日:“Using European Algebra to Interpret Chinese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The Role of Mei Juecheng (1681-1764) in the Development of Evidential Studies,” 2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Online, Prague).
  • 100)2022年8月24-26日:“Joachim Bouvet (1656-1730), the Kangxi Emperor, the Study of the Yijing and the Theory of Chinese Origin of Western Learning,” The Doors that Propaganda Fide has Opened since 1622 (Online), 香港中文大學.
  • 101)2023年8月21-25日:“Some Reflections on Antoine Thomas’s Scientific Activity at the Kangxi Court,”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am Main.
  • 102)2023年12月12-14日:“Printing Chinese: The Circulation of Western Typographical Technology in Mid-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Port Cities,” Typographic Orient: Printing ‘Oriental’ languages, between Europe(s) and the East(s)/16th-19th Centuries, Université Paris Cité.
  • 1Tiziana Lippiello and Roman Malek eds.,“Scholar from the West": Giulio Aleni S. J. (1582-1649) and the D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 《漢學研究》,1999, 172):401-404.
  • 2Lucille Chia, Printing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 Fujian (11th-17th Centuries), in Etudes Chinoises, Vol. XXIII (2004), 558-561.
  • 3Benjamin Elman, On Their Own Terms. Science in China 1550-190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n Etudes Chinoises, Vol.XXIV (2005), 486-491.

其他(報紙論文、辭書條目、雜文、譯文)

  • (1)《緣結科學史》,《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第3期,頁25-27。
  • (2)《印刷史研究中的一段佳話:記錢存訓先生和張秀民先生的學術交往》,收入《南山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頁176—178。
  • (3)《從版本校注看天主教史文獻的源與流》,《書品》2007年第3輯,頁67-72。
  • (4)《張秀民先生和中越關係史研究》,《中國東南亞研究會通訊》2007年第1期,頁38-44;《文津學志》(第九輯),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頁1-9。
  • (5)《仰望李儼先生》,《科學新聞》總541期,2017-11-25,頁79-80。
  • (6)《未能把握的機會:從中法科學交流看康熙皇帝的功與過》,《文匯報》,2014年10月31日。
  • (7)《安特生在中國:從礦務顧問、化石採集者到考古學家》,《文匯報》“文匯學人”,2018年12月14日。
  • (8)《卡特和“四大發明”的創用:一個學術史的考察》,《文匯報》“文匯學人”,2019年9月6日。
  • (9)《科學、外交與歐美之旅:丁文江在1919》,《文匯報》“文匯學人”,2019年12月27日。
  • (10)《康熙時代,中國科學為什麼沒有走向近代化?》,《解放日報》2020年3月27日。
  • (11)《康熙帝對“禮儀之爭”衝突的反應》,《文匯報》“文匯學人”第441期第3、4版,2020年12月4日。
  • (12)《回憶與蔡鴻生先生的交往》,林悟殊主編《脫俗求真:蔡鴻生教授九十誕辰紀念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22年,頁103-108;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22-5-17)轉載。
  • (13)“熔彼方之材質,入大統之型模:徐光啟在明末曆法改革中的策略,”澎湃新聞(2022-9-15)。
  • (14)《印刷術》,載《中國文化百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頁403-405。
  • (15)中國印刷術的影響、蠟版印刷術、銅版印刷術、石印術,載廖育群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事典·技術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 (16)印刷術,《中國歷代文獻精粹大典》,1990。
  • (17)《中國歷史辭典·科學史卷》二十餘條,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 (18)《白晉》,杜石然主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下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頁1316-1318。
  • (19)《巴多明》,杜石然主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下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頁1324-1326。
  • (20)《杜德美》,杜石然主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下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頁1327-1329。
  • (21)《戴進賢》,杜石然主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下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頁1330-1332。
  • (22)《中越之科學交流》(Il Vietnam),《義大利百科全書》(Storia della Scienza), Rome: Istituto della Enciclopedia Italiana, 2001, vol.2, pp.569-570.
  • (23)《李之藻》,《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 (24)《梅瑴成》,《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 (25)《東學西漸》,《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5卷,頁414-415。
  • (26)徐心魯《〈盤珠算法〉》,《中國古代科技典籍通匯·數學卷》(卷2),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頁1141。
  • (27)柯尚遷《〈數學通軌〉》,《中國古代科技典籍通匯·數學卷》(卷2),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頁1165-1166。
  • (28)《數理精蘊》,《中國古代科技典籍通匯·數學卷》(卷3),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頁1-10。
  • (29)陳厚耀《〈錯綜法義〉》,《中國古代科技典籍通匯·數學卷》(卷4),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頁683-684.
  • (30)年希堯《〈視學〉》,《中國古代科技典籍通匯·數學卷》(卷4),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頁709-710。
  • (31)徐有壬《〈務民義齋算學〉》,《中國古代科技典籍通匯·數學卷》(卷5),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頁647-651。
  • (32)戴煦《〈求表捷術〉》,《中國古代科技典籍通匯·數學卷》(卷5),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頁685-692。
  • (33)詹嘉玲著“十七十八世紀中國文人眼中的數學史:中國的傳統和歐洲的貢獻”(韓琦譯),載《科史薪傳:慶祝杜石然先生從事科學史研究40周年學術論文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頁46-60。
  • (34)《李儼、嚴敦傑往來書信(1940-1941)》(一、二、三)(與鄒大海合作),《自然科學史研究》2010年第1期,頁104-126;第2期,頁232-258;第3期,頁361-388。
  • (35)《王重民、向達致李儼信》,《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22期(202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69-193頁。
  • (36)《袁同禮致伯希和信》,《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26期(2022.1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頁116-133。
  • (37)《追憶周紹明先生》,《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26期(2022.1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頁282-291。

聲譽項目

國際、國內(學會/刊物)任職

國際、國內學會任職

  • (1)歐洲科學史學會(European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科學委員會(Scientific Board)委員(2018-2022)
  • (2)國際東亞科學技術醫學史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副主席(1999-2002)
  • (3)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2004-2008,2016-2019)
  • (4)中國數學會理事(2007-2010)
  • (5)中國數學史學會副理事長(2002-2006,2011-2019,2023-2027)
  • (6)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2016-2024)
  • (7)國際科學和文化多樣性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ASCUD) )第二副主席(2021-)

國際、國內刊物任職

  • (1)《自然科學史研究》主編(2009-2019),編委(2004-)
  • (2)《中國科技史雜誌》編委(1996-2009)
  • (3)《法國漢學》(Sinologie Française)編委(1999-)
  • (4)《暨南史學》特邀編委(2003-)
  • (5)《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編委(2021-)
  • (6)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編委(2011-)
  • (7)Annals of Science編委(2016-2025)
  • (8)Historia Scientiarum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2014-)
  • (9)Sulla via del Catai: Rivista semestrale sulle relazioni culturali tra Europa e Cina科學委員會委員
  • (10)World History Studies編委(2014-)
  • (11)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編委(2017-)
  • (12)Sciamvs:Sources and Commentaries in Exact Sciences編委(2019-)

 

獎項及榮譽

中國科學院獎項

  • 2013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獲獎論文

  • (1)首屆“立青中國科學史青年學者傑出論文獎”(1998):《君主和布衣之間:李光地在康熙時代的活動及其對科學的影響》,《清華學報》(臺灣),1996年12月,新26(4),頁421-445。
  • (2)首屆“大象優秀科技史論文獎”一等獎(1999):《〈數理格致〉的發現:兼論19世紀以前牛頓學說在中國的傳播》,《中國科技史料》1998年第2期,頁78-85。

獲獎專著

  • (1)《通天之學:耶穌會士和天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北京:三聯書店,2018。第11屆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ICAS)圖書獎(榮譽提名獎,Honorary Mention)。
  • (2)《中國印刷史》(張秀民著,韓琦增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首屆全國“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2007.7)、2006年度優秀古籍圖書獎一等獎(全國古籍出版社聯合會,頒獎日期:2007年8月)、第十六屆浙江樹人出版獎特等獎(2007.9)、“第十屆華東地區優秀古籍圖書獎”榮譽獎(2007.11)、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2008年2月27日)、第四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二等獎(2012)。
  • (3)《梅文鼎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20。第23屆(2020年度)華東地區優秀古籍特等獎、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21)、2023年度第八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
  • (4)《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郭書春主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第四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一等獎(2012)。
  • (5)《耶穌會士與西方科學在中國的傳播》,載何芳川主編《中外關係史》,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8,頁79-113。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013)。
  • (6)《印刷術》(張秀民、韓琦),載華覺明等主編《中國三十大發明》,鄭州:大象出版社,2017,頁411-426。2017年“中國好書”獎、2018年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2018)。
  • (7)《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轉軌與近代天文學》(杜升雲主編),《中國天文學史大系》叢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2017)。
  • (8)《四大發明(印刷術)》,載《走進殿堂的中國古代科技史》(中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頁136-164。第三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2010)。

 

國際學術會議大會特邀報告 \ 學術基金、獎學金 \ 國際學術研究、訪問

國際學術會議大會特邀報告

  • 第27屆國際數學家大會45分鐘特邀報告,首爾,2014

學術基金、獎學金

  • (1)《中國天文學在歐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99-2001)
  • (2)《康熙時期西方數學傳播與影響新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6-2019)
  • (3)《科學技術志》,國家清史編纂工程(典志組)(2005-)
  • (4)《地質學在中國的本土化研究》,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2012-2017)
  • (5)《澳門與康熙時代的中國‘禮儀之爭’》,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第12屆(2004-2005年度)學術研究獎學金。
  • (6)《康熙時代教廷特使來華文獻整理及研究(1705-1722)》,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15年度學術研究獎學金。
  • (7)《貿易、傳教和科學的傳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十二五”重大突破項目《科技知識的創造與傳播》(第一期),2012-2015。
  • (8)《法國皇家科學院、耶穌會士與跨國的知識傳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十三五”重大突破項目《科技知識的創造與傳播》(第二期),2016-2018。
  • (9)《歐洲學者對中國歷史紀年和古代天象記錄的研究及其影響》,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學者個人項目。
  • (10)《康乾時期中西科學交流新探》,故宮博物院2021年度開放課題重點項目。
  • (11)《宋代研究文萃:宋代科技》,2022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項目。


國際學術研究、訪問

  • (1)日本學術振興會(Japan Society for Promotion of Science, JSPS)贊助,日本關西大學博士後研究(1992.10-1993.07)
  • (2)德國柏林工業大學(Berlin Technische Universität)訪問學者(1993.10)
  • (3)英國倫敦大學(The Warburg Institute)Saxl Fellowship訪問學者(1995.03-1995.06)
  • (4)法國國家科研中心(Recherches en épistémologie et en histoire des sciences et des institutions scientifiques, REHSEIS, CNRS)訪問學者(1995.07-1995.12)
  • (5)法國人文之家(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訪問教授(1996.05-1996.07,1996.12-1997.1,1998.05-1998.09)
  • (6)法國國立教育學研究所(Institut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Pédagogique)訪問教授(1999.07-1999.08)
  • (7)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研究員(member)(2000.01-2000.05)
  • (8)法國國家科研中心(Recherches en épistémologie et en histoire des sciences et des institutions scientifiques, REHSEIS, CNRS)訪問學者(2000.06-2000.10)
  • (9)香港大學數學系Croucher Fellowship(2001.01-2001.06)
  • (10)德國Erlangen-Nürnberg Universität大學訪問教授(2002.01-2002.04)
  • (11)香港城市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Visiting Research Fellow)(2002.12-2003.06)
  • (12)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Chinese Civilisation Centre)客座教授(2006.10-2006.11)
  • (13)法國巴黎天文臺(Observatoire de Paris)訪問教授(2006.12-2007.01)
  • (14)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訪問學人(2007.10-2007.11)
  • (15)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Mellon Fellowship(2008.01-06)
  • (16)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2010.02-2010.07)
  • (17)日本愛知大學訪問教授(2012.07)
  • (18)韓國首爾大學訪問教授(2013.08)
  • (19)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訪問學者(2014.01-2014.03)
  • (20)德國馬普科學史研究所訪問學者(2016.07)
  • (21)法國國家科研中心SAW訪問學者(2016.10)
  • (22)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2018.11)
  • (23)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訪問教授(2020.09-2020.12)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