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1

理大与阿里云携手开发讯号质量评估技术 推动全球电讯业动态网络发展 获15个国家及地区数据中心广泛应用 有效提升潜在网络容量达10%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刘伯涛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最近与阿里巴巴集团的数字技术和智能骨干业务阿里云合作开发网络讯号质量评估技术,携手推动动态网络的广泛应用。 由刘伯涛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与阿里云的技术团队在阿里云强大的云端运算平台上进行研究,通过量度光纤网络上不同位置和不同信道讯号的输出功率,结合光学、物理和大数据分析,从而对讯号的质量作出更全面和更准确的评估,助云端服务供货商更充分掌握讯号传输的整体状况,提高实现动态网络时的稳定性,加强他们对实现动态网络实施的能力。采用理大研究团队开发的评估技术后,能将信噪比(SNR)估计误差(用于量度网络讯号质量)从 22% 降至 4%,并在相同可靠性的情况下,令网络容量潜在提升达 10% 的可能。 该项目更获得创新科技署「伙伴研究计划」提供一对一的配对资金,并已得到阿里云全球 15 个国家及地区的数据中心网络广泛采用,助其支撑电商大促活动包括双十一全球购物季及 618 年中大促等网上消费旺季。 随着扩增实境(AR)、虚拟现实(VR)、元宇宙、未来 6G 流动网络通讯、高清影视直播/串流等新兴多媒体网络应用需求与日俱增,云端服务供货商往往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在特定范围内提供超高速的网络联机。此外,大众网上通讯模式的演化,如双十一购物季、农历新年、圣诞节、除夕或其他大型活动/节日等片刻的海量实时通讯需求,带动局部网络流量短暂飙升。 刘伯涛教授指出:「云端服务供货商虽然可以透过增加频道满足用户需求,然而在光纤网络中新增或移除频道,都会对现有讯号造成非线性干扰,影响现有讯号服务质素,令云端服务供货商在加强动态网络实施的规模时偏向保守,因此提高动态环境下讯号质量评估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阿里云基础设施服务资深总监、首席通讯科学家谢崇进博士表示:「理大团队开发的技术易于实施,并已应用于我们在全球 15 个国家及地区部署的网络营运平台,有效提升我们网络的可靠性和动态性,以支持未来网络流量需求。阿里云期待与理大继续加强合作,相信这将不断推动电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完***

2024年4月11日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

Photo 1 (002)

理大五学科于QS 2024年度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首20位 四学科位列全港第一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Quacquarelli Symonds (QS) 2024年度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再创佳绩,其中五个学科跻身全球首20位,并有四个学科位列全港第一,多个工程与技术相关的学科亦名列全球百强。 理大在五个学科位列全球首20位:酒店管理 (第11位) 、土木工程 (第14位) 、建筑与建造环境 (第14位)、艺术与设计(第19位) 、市场营销(第19位),其中酒店管理、土木工程、艺术与设计、市场营销四个科目,排名均为全港院校之首,反映理大在国际及本地高等教育方面的成就。 同时,理大今年共有21个学科位列全球首100位之内,当中多个为工程与技术相关学科,包括土木工程、计算器科学与信息系统、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电子电气工程、工程与技术(学科领域),以及机械、航空和制造工程。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欣悉大学于不同学术领域均获得国际肯定。理大致力成为一所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未来会继续追求卓越的教育、科研、创新创业,并加强与全球各地伙伴的联系与合作,以期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分析全球大学在五个学科领域内54个学科的表现,根据学术声誉、雇主声誉、每篇论文的研究引用率、 H指数及国际研究网络指标评分。   ***完***

2024年4月10日

大学策划处

1

理大中华文化节推广中国传统刺绣工艺文化 温港院校携手弘扬中华文化 融合科技展现非遗工艺魅力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中华文化节以中国传统刺绣工艺文化为主题,由今天起至 4 月 23 日开展第二波精彩活动──「锦绣中华 — 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及瓯绣作品展」,并举办讲座、工作坊及展览导赏等,弘扬中华文化及非遗工艺的魅力。 是次展览由理大主办,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及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协办。活动启动仪式于今天举行,由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长滕锦光教授、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及一级调研员张志宏先生、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汪焰教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兼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邹绳珠女士,以及理大大学顾问委员会主席颜吴余英博士、大学管理层及学院院长,为展览揭开序幕。 林大辉博士表示:「理大重视科研,也致力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实在需要社会各界推广、传承和弘扬。期望『理大中华文化节』有助社会各界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珍贵之处,特别是帮助年轻一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一步探索、创新和走向未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贡献香港和国家。」 张志宏先生表示﹕「是次展览汇集瓯绣等全国各地优秀刺绣作品,融入科技力量,创新展示的方式,弘扬中华文化及传统工艺的魅力。衷心希望温州、香港两地以此次文化交流活动为契机,开启两地合作交流的新模式,促进温州与香港『人更相亲、文更相依、心更相通』,也希望两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增进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城市协同发展。」 汪焰教授表示:「非常荣幸受邀在理大展出『瓯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通过展出和工作坊活动,让更多香港朋友亲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未来,学校也将继续加强与理大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师生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多元合作,持续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浙江温州古称「东瓯」,历来蚕桑和丝绸业发展兴盛,造就了瓯绣工艺的发展。瓯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工艺、民俗和经济价值。是次展览于理大校园不同角落及教研酒店「唯港荟」展出多幅优秀瓯绣作品,部分展区更融合传统与科技,运用了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教授、颜色影像与元宇宙研究中心主任魏敏晨教授研发的色彩技术,展现刺绣工艺的美感。另外,部分展区亦配合扩增实境技术加强观赏体验。 活动更邀得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兼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邹绳珠女士主持两场艺术家讲座、多场中华传统刺绣技艺工作坊及展览导赏,传授匠心独运的瓯绣技艺。活动旨在让参加者细味传统刺绣工艺文化的魅力,体验工艺背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提升个人的感受力、洞察力、审美及创造力。展期内,亦会举行「我最喜爱的瓯绣作品」投票活动,让公众投选心水作品。所有活动费用全免,欢迎理大学生、职员、校友及公众参与。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兼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邹绳珠女士于展览导赏中,介绍精选传统刺绣及瓯绣作品。 是次展览举办多场中华传统刺绣技艺工作坊,让参加者细味传统刺绣工艺文化的魅力,体验工艺背后追求的卓越工匠精神。 此外,理大中华文化节第三波活动——「青出于蓝—丝绸之路染缬走进香港」将于 5 月 30 日至 6 月 13 日举行。活动由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协办,届时将展出多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染缬*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兼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管兰生教授的染缬作品。 有关理大中华文化节活动的最新信息,敬请浏览网站,或按此下载「锦绣中华—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及瓯绣作品展」精选展品详情及相片。 *备注:染缬即古代丝绸印染工艺的总称。从工艺分类上看,染缬分为灰缬、绞缬、蜡缬和夹缬四类。   *** 完 ***

2024年4月10日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研发可持续生物矿化技术 保护海洋基建免受微生物腐蚀

微生物诱导腐蚀(MIC)是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会导致混凝土基础设施出现裂纹等结构性损坏。海洋基建若持续受侵蚀,会缩短建筑结构的寿命,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为解决海洋混凝土结构物的腐蚀问题,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人员开发的可持续生物矿化技术方案,能有效保护海洋混凝土免受微生物诱导腐蚀的影响。 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高赞明可持续城市发展教授及环境科学及技术讲座教授李向东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生物矿化技术,为海洋混凝土设施提供有效的屏障,免受微生物诱导腐蚀的影响,实现海岸结构物的可持续应用。 混凝土上的微生物诱导腐蚀,通常于存在腐蚀性微生物的环境中出现,例如污水结构物、污水处理厂和海洋结构物。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的生物矿化膜,通常被视为主要的防腐机制,能够提供有效的屏障抑制腐蚀。 李向东教授表示︰「生物矿化技术作为一种环保的混凝土防腐蚀涂层方法,对整体海洋生物膜群落的影响极小。此外,该技术利用二氧化碳产生矿物沉淀物,能有效增强混凝土结构的耐用度,而整个过程不仅减少了海洋基础设施在整个建筑寿命的碳足迹和能源消耗,还有助推动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 该研究显示,生物矿化处理通过减少硫酸盐还原菌的总量和相对丰度,有效地防止微生物诱导腐蚀。硫酸盐还原菌是一种厌氧细菌,可产生具腐蚀性的硫化氢,会导致物料损耗。生物矿化膜作为保护层,可以控制硫酸盐的扩散,阻隔混凝土与具腐蚀性的硫酸盐还原菌社群。这种保护机制显著延长了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寿命,对于原生海洋微生物群落又不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李向东教授补充道:「如果生物矿化膜保持完整,则毋需在混凝土结构物上再次涂漆。单次涂层处理免去繁复程序,进一步降低了建筑成本和碳足迹。」 这种生物矿化技术在腐蚀环境中的应用潜力无穷,适用于如海洋环境、污水环境和水冷却设施,而这些地方的混凝土腐蚀都是由腐蚀性微生物引起。 李向东教授这项题为「生物矿化可防止微生物引起的混凝土腐蚀,以实现可持续的海洋基础设施」的研究,已在著名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上刊登。研究针对混凝土,综合使用化学和力学性能测量,以及对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分析,评估了生物矿化技术在抑制海洋混凝土腐蚀方面的成效,这些评估旨在增进对微生物诱导腐蚀发展的理解。研究成果有助于开发创新技术以抑制腐蚀,实现可持续的海洋混凝土结构。 考虑到被细菌渗入的物质表面类型也会影响生物矿化处理的效果,项目将进一步研究生物矿化技术在不同混凝土类型中的效果,以拓展其应用潜力。此外,相关功能预测亦可用于日后的研究,从而在机理上了解微生物作用对混凝土腐蚀的潜藏代谢能力。这些研究结果有助未来进一步探索硫酸盐还原菌和海洋混凝土结构建筑寿命之间的奥秘。   ***完***

2024年4月9日

建设及环境学院

Photo 1

理大利用地理空间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可持续城市发展

地理空间人工智能技术是结合地理空间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积极利用创新的地理空间人工智能技术,为当今全球面对的环境和社会挑战提供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当中涵盖了交通运输、城市和公共安全、规划、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各个领域。 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地理信息学和人工智能讲座教授、杰出创科学人教授翁齐浩教授成立理大地理空间智能研究中心,专注于为地球信息学开发原创且创新的人工智能方法理论和技术,以及其在城市的应用,目标成为全球的地理人工智能研发中心。翁教授最近获得2024年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 Wilbanks地理学变革性研究贡献奖,以及2024年AAG遥感专业委员会终身成就奖,以表彰其在地理学和遥感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研究。 研究中心其中一个方向是透过利用地理空间分析、地理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调查城市化中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另一个方向是利用对地观测创建各种全球城市区域的数据产品,并提供以对地观测为基础的城市数据服务。 翁教授兼任研究中心主任及首席研究员,他表示︰「对地观测是探讨环境和社会变化的重要指南针。我们的研究重点遍及地理空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遥感、地面传感器、导航和定位、测量和大地测量、激光扫描和摄影测量等领域。这些技术是能为环境和社会挑战提出解决方案的关键。」 尤其是,地理空间人工智能通过利用数千个可学习参数,彻底改变了建筑物监测的方式。当中一个例子是它能够自动学习和识别建筑物的一般外貌形态,如颜色和形状,可实际应用于检测受灾损坏的建筑物,获取建筑物高度、识别结构变化,以及估算建筑物能源耗量。因此,地理空间人工智能已成为更高效、更深入的建筑物监测主流方案。 环境监测 在城市化监测领域,地理空间智能研究中心团队开发了一个基于不透水地表层面积的城市元胞自动机模型,该模型可以利用从卫星观测获得的每年城市范围及时间序列的数据,仿真每个格网内城市区域的分数变化。在不同城市化进度水平下分析城市区域增长的历史路径,该模型提供了比传统二值城市元胞自动机模型更详细的见解,对可持续发展有巨大潜力。 研究中心团队成员、博士研究助理贺琬茹女士及团队在学术期刊《城市》上发表「基于时序信息仿真格点尺度不透水面比例变化的城市元胞自动机模型」的研究,展出该模式能有效地捕捉城市扩展的动态,显著提高计算效率和性能,并能在未来多元化的城市化进展情景下,对区域以至全球的城市增长进行建模。 交通管理 在促进智慧交通管理发展方面,为了提高叫车平台的效率并实践智能管理服务,地理空间智能研究中心的团队开发了多智能订单匹配和车辆重新定位方案。这项创新技术专注于协调叫车服务的供求需要,将闲置车辆调度到需求潜在高的地区,及以高效方法将订单分配给可用车辆,从而提升整体服务效率。 基于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这项创新技术能有效解决交通运输涉及的复杂问题,并为长期时空规划问题提供新视角。技术由中心研究员徐明月女士及团队开发,研究题为「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网约车调度算法」,已发表在《国际地理信息科学杂志》上。 关于理大地理空间智能研究中心 理大的地理空间智能研究中心致力于开展城市建筑和能源、城市生态安全与保障、局地气候、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复原力、以及公共卫生等研究范畴,符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1项,旨在建设共融、安全、能抵御灾害及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居所。研究中心网站: https://rcaig.com/ 了解更多关于翁齐浩教授研究重点,可参考影片:https://polyu.me/3Vt7yih

2024年4月8日

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

SALSA_21 Mar

理大透过「学生运动员学习支持及入学计划」取录13位优秀运动员 全方位支持学生运动员双轨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向重视全人教育,支持学生运动员在学业及运动方面双轨发展。今年理大透过「学生运动员学习支持及入学计划」(计划),取录13名体坛健将,他们将于2024/25学年入读本科课程,为未来做好准备。 理大今年取录的学生运动员分别曾在田径、马术、剑击、足球、柔道、壁球、乒乓球、三项铁人及武术等体育项目上代表香港于国际和区域赛事出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他们入读的课程涵盖不同科目,包括应用社会科学、英文及应用语言学、护理学、视光学、放射学以及物理治疗学。 理大副校长(教学)黄国贤教授欢迎13位学生运动员加入理大,他表示:「理大致力提供优质的全人教育,鼓励学生发挥多元才能。我们期望学生运动员能在学习上展现他们在比赛中挑战极限、突破自我的坚韧素质,启发及激励其他同学在各自领域不断求进。」 获录取的学生运动员中,包括香港超级联赛球员潘沛轩。他曾代表香港出战杭州亚运会,更在八强赛事中射入奠定胜局的一球,使港足历史性打入四强,现正专注备战2026年世界杯外围赛。他认为良好的语言及沟通技巧对在足球行业发展相当重要,因此选修英文及应用语言学课程。他表示:「虽然比赛及练习的日程相当紧凑,但理大提供弹性课堂等支持,令我有信心兼顾足球事业及学业,争取再度为港争光。」 去年在亚洲青少年壁球团体锦标赛获女子团体银牌的壁球运动员梁加萱,则将入读物理治疗学课程。她曾因为一次负伤上阵的经历,深切体会到物理治疗师的重要,决心朝这门专业发展。她表示:「物理治疗学的课业量不轻,很感谢理大给予支持,安排导师个别跟进我的学习和其他生活需要,使我在专注练习的同时,亦能跟上学业进度,为未来装备自己。」 武术运动员戴洛铭去年分别在雅典卫城国际武术锦标赛及亚洲青少年武术锦标赛的散打项目获得一金一银的佳绩。他将修读应用社会科学课程,向成为社工的志愿进发:「我希望透过在理大学习,增值自己,日后运用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帮助有需要的人。」 理大每年提供多项奖学金予学生运动员,以嘉许他们在体育方面的卓越表现。透过计划入读理大的精英运动员,可于修读期内获颁发高达40万港元的奖学金。此外,理大亦提供学生宿舍,使他们能从充实的舍堂生活中学习成长,并为他们安排一系列的配套支持,包括导师个别学业指导、弹性课堂和评核安排,以及延长修读年期等。   ***完***

2024年4月2日

教务处

Photo 1

理大与江西赣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深化两地科研合作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及兴国县人民政府就共同推动两地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赣港两地优势互补达成合作意向。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率团参加3月19日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举办的「中国.赣州首届石墨烯暨纺织服装新材料产业论坛」。会上,赵教授代表理大分别与赣州市委常委兼赣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窦良坦先生和兴国县委副书记兼兴国县人民政府县长刘章宏先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推进共建「香港理工大学兴国纺织服装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开展深度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研究院将为赣州及其各县纺织服装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为理大在纺织服装领域的教育、科研和成果转化提供更多机会。 赵汝恒教授致辞时表示﹕「理大将在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专业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助力赣州市及兴国县纺织服装产业和市场同步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等方式,积极促进投资及合作机会。未来,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创纺织服装产业的新篇章。」 理大在纺织服装领域拥有丰富的教育和科研实力,高度契合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人才培养、科研开发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理大期望通过是次与赣州市和兴国县的合作,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和平台等优势,依托即将共建的研究院,支持当地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为产业问诊把脉。 是次论坛以「新烯望新织造」为主题,以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全国首家石墨烯科技馆落户兴国县为契机,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来自全国各地的石墨烯和纺织服装领域的院校专家、企业机构、行业协会代表聚首一堂,探讨「新材料之王」石墨烯在纺织服装等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理大利民先进纺织科技青年学者、时装及纺织学院助理教授寿大华博士亦在论坛上介绍其团队在纺织服装新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

2024年3月27日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1a

理大与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成立联合研究中心 共同发展离岸海上风电技术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成立「香港理工大学—阳江实验室海上风电联合研究中心」(「联合研究中心」)。 联合研究中心由理大土地及空间研究院及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共同营运及管理,此举标志着双方加强在离岸海上风力发电工程领域的科研合作。双方今后将开放及共享科研设备资源,推动合作研究项目,并开发各种崭新技术和材料,将科研成果转化普及,致力促进离岸海上风力发电技术发展,为业界提供可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 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典礼同日于理大举行,并邀得广东省阳江市代表团亲临校园,与理大成员一同见证。出席嘉宾包括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阳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德伟先生、理大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长陈清焰教授、土地及空间研究院院长丁晓利教授、阳江市科技局副局长莫家强先生、阳江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林滔先生,以及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主任朱嵘华教授等。 赵汝恒教授于典礼上致欢迎辞表示:「风力发电已成为多国实现碳中和的策略之一,理大与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的合作除了能惠及离岸风电发展外,也能深化两地在科研、人才培养、文化知识交流等多方面的联系。联合研究中心亦将进一步结合理大及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雄厚的科研实力和经验,破解能源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突破核心技术壁垒,支撑打造世界级的风电产业基地和清洁能源研发创新基地。」 据香港机电工程署估算,若香港的潜在离岸风能达到107亿千瓦时,便能满足本地约三分之一的电力需求。离岸风电建设往往涉及工程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技术性难题,是次理大与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的合作亦将促进双方开展交叉研究,提出实际工程方案,助力香港、国家,以至全球的离岸风电建设。 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汇聚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内地大学的顶尖专家,围绕离岸风电领域进行基础科学、应用及核心技术研究。 理大土地及空间研究院于2021年成立,为理大高等研究院辖下18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之一,汇聚逾50名来自不同学科的理大学者,聚焦「填海」、「土地和空间发展创新方案」、「环境处理和影响」、「土地经济和规划」及「土地分析和管理」五大方向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及知识转移,推动离岸海上风电发展更是研究院积极发展的领域之一。去年11月,研究院代表团到访阳江市,参观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等多所科研机构,并与实验室领导共商科研合作机会。 *** 完 ***

2024年3月26日

土地及空间研究院

1

理大研究显示网课导师效应对在线学习提供显著帮助

自新冠疫情严重影响面授教学活动后,网上学习变得越趋普及,成为教育界的「新常态」。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研究团队考察导师在网上课堂现身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并发现不论是真人亦或动画,有导师现身的网上课堂更能触发学生进行认知及社会情感加工,从而导致更高效的学习。此研究成果已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过去研究提出,导师的面部表情或手势会提供社会情感线索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研究团队在理大人文学院院长兼冼为坚基金人文与科技讲座教授李平教授的带领下,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表现、大脑活动和眼动等多模态数据及其相互的关联,研究学生如何在不同网上学习情境下进行学习。 此项研究共有 81 名理大学生参与,当中一部分学生观看真人导师及投影片同时出现的网上课堂影片,另一部分观看同样课堂影片但导师是动画导师,最后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观看只有投影片的网上课堂影片。所有学生会在课堂后完成学习测验,用以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研究发现,参与有导师现身的网上课堂的学生,在课后评估的表现明显优于没有导师现身的组别,而导师实际的呈现方式(真人或动画),则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得分。这个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显示虚拟情境中的导师影像有助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解导师影像对学习的影响,研究人员结合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眼动追踪技术,在学生上课时同时纪录他们的大脑活动及眼球运动。虽然课堂上有导师现身的学生的学习表现更好,眼动追踪结果却反映真人导师事实上可能会分散学生在投影片上的注意力;相对而言,在没有导师或动画导师出现的情况下,学生会分配较多时间和注意力在投影片上。 更深入地分析眼动追踪数据后,研究人员发现关键在于眼球运动的同步性,即学生转移视线的一致程度。两组课堂上有导师现身的学生在视线同步性上,均高于没导师现身的组别,而学习表现较好的学生,眼球运动亦比表现较差的学生更同步。上述结果显示,尽管可能会令学生分心,导师现身同时亦更有可能引导学生集中在较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说,当网上课堂有导师现身时,学生更倾向关注同样的地方,而没有导师时,学生的视线会更随机。 同时,fMRI 结果和眼动追踪数据一致,显示课堂上有导师现身的学生,在学习时的大脑区域的活跃程度也会更加同步,例如涉及工作记忆、社会认知的大脑脑区。两类数据的一致性可以归因于导师影像提供了社会情感线索,激发了更高水平的认知和社会情感加工,从而令学生更紧密地跟随学习内容、更具动机地分配注意力且最终达致更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上述数据,导师在网上课堂现身除了带来社会情感感知方面的益处,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研究人员由此进一步提出一种「权衡假设」,即学习成果需视乎社会情感带来的益处能否超过注意力分散引起的问题。由于这种权衡利弊的过程也取决于学生处理社会情感和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因此在同样的网上学习情境下,不同学生或会出现不同学习情况并达到不同的结果。 李平教授表示:「虽然疫情已经过去,但通过多媒体教学影片进行的网上学习仍持续地改变教育模式。我们的研究提出,导师在网上课堂现身,即使只是以动画形式,也可以在某程度上弥补网上学习的不足,提供显著社会情感线索并保持学生投入度。这个发现有助于设计出以实证为本的网上教学框架,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及学习效果。」   ***完***  

2024年3月25日

人文学院

Prof Allen Au and Prof Daniel Luo

理大支持金管局推出新批发层面央行数码货币项目 Ensemble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宣布展开全新的批发层面央行数码货币(wCBDC)项目 Ensemble,以支持香港代币化市场发展。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电子计算学系两位教授自加入金管局央行数码货币(CBDC)专家小组,连同其他专家组成员,一直与金管局紧密合作,研究 CBDC 和相关数码货币互通性、安全性和隱私等各种问题。 新项目 Ensemble 旨在开拓创新的金融市场基建,透过 wCBDC 畅顺地进行代币化货币的銀行同业结算。项目最初会聚焦代币化存款,亦即由商业銀行发行及提供的数码形式商业銀行存款。 Ensemble 的重点是金管局今年将推出的 wCBDC「沙盒」,「沙盒」将进一步研究及测试代币化用例,包括代币化现实世界资产的交收(例如绿色債券、自愿减排量、飞机、电动汽车充电站、电子提单及财资管理),更有可能发展成新的金融市场基建,作为交易中代币化现实世界资产与代币化货币之间的桥樑。 为推动制定业内标准及与时并进的策略,金管局将成立由本地及跨国銀行、数码资产行业主要参与者、科技公司及 CBDC 专家小组组成的 wCBDC 架构工作小组。 理大电子计算学系及 CBDC 专家小组的创始成员区文浩教授及罗夏朴教授一直与金管局合作,以推进香港 CBDC 的发展。他们的目标是整合先进的隱私设计,保护消费者的个人识别讯息,同时在隱私和可追溯性之间保持平衡。他们将与金管局和其他专家小组成员保持紧密的合作,旨在促进代币化市场并吸引人才来港。 理大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支持金管局推出 Ensemble 项目,他说:「我们与金管局的合作印證双方致力于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以推动香港的数码金融格局。大学将运用自身专长来支持这个项目,期待藉 wCBDC 沙盒带动数码资产市场的潜在突破。」 理大电子计算学系主任李青教授表示:「探索 wCBDC 和资产代币化是面向未来金融基础设施的关键。我们学系非常高兴能够为这个先导性项目提供专业知识。」 区文浩教授及罗夏朴教授表示:「wCBDC 和数码资产是迈向未来金融和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一步,而货币和资产的代币化是不能忽视的全球趋势。透过这个项目,我们很高兴能为促进香港数码资产生态系统的健全发展作出贡献。」   ***完***

2024年3月19日

电子计算学系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