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cover

理大与蔚来汽车携手合作推动新型电池材料研发及应用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蔚来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新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 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上周五(11 月8 日)于上海蔚来汽车国际业务总部及全球量产车研发中心进行,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先生见证下,由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软材料及器件讲座教授、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副院长、材料与器件中心实验室副主任郑子剑教授及蔚来汽车电池系统副总裁曾士哲先生代表双方签署。 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在科技研发与科研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建设等领域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理大及蔚来汽车的科研人员将围绕智能电动汽车的前瞻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工程应用技术,以及高端装备制造及相关产业的基础研究,积极开展联合研发,以加快科研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 郑子剑教授表示:「理大一直以来致力于让我们的科研成果与内地的产业链及市场紧密结合,共同造福社会。此次与蔚来汽车的合作将促进我们的成果转化,助力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曾士哲先生表示:「蔚来一直保持着对全球最前沿高性能智能电动汽车相关技术的探索,致力于创造可持续和更美好的未来。此次与理大的合作,让我们校企联动共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 由郑子剑教授团队领导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下一代动力储能电池复合集流体的中试与量产」于今年五月成功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首届「产学研1+ 计划」的资助,重点开发一款超轻、超薄、柔性且强韧的导电复合薄膜,可应用于商用锂离子电池及未来固态锂电池中的集流体,以大幅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完***

2024年11月18日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

Photo 1

理大与中旅集团开展产学研合作 推动科技赋能旅游产业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中旅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和奖学金捐贈协议,双方将透过产学研合作形式,携手推动科技赋能旅游产业发展,加强对旅游科技人才的培養,并开拓前沿科技在旅游业的应用。 合作备忘录暨奖学金捐贈协议签署仪式日前(11月13日)于理大校园举行,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博士、中旅集团董事长王海民先生及中旅集团总经理范雲军先生见证下,由理大协理副校长(大学发展)罗璇博士及中旅集团副总经理简易先生代表双方签署。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和工程学院的代表、中旅集团有关部司负责人和一众嘉宾,聚首一堂见证仪式。 此次合作结合理大在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和多个新兴领域的学术及科研成就,以及中旅集团在旅游业的全産业链优势,双方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应用,从而提升旅行体验和服务質素。 在人才培養方面,中旅集团向理大慷慨捐贈「香港中旅集团『数智旅游』专项奖学金」,支持大学培養同时具备酒店及旅游业管理专长,以及电子计算、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等科技知识的人才,并将提供宝贵的实习机会,装备学生迎接行业挑战。 滕锦光教授在仪式上致辞时表示:「中旅集团歷史悠久,在行业享负盛名,是旅游旗舰企业。理大作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在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和人工智能等学科擁有世界级的科研和人才优势,更在今年初成立了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应对旅游业转型面对的需求和挑战。通过这次合作,我们期望能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推动香港数字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助力国家建设旅游强国。」 王海民先生表示:「理大作为享譽世界的百强名校,擁有卓越的学术成就和高端的人才储备,酒店管理、人工智能等学科排名前列。中旅集团作为旅游央企和駐港央企,擁有『吃住行游娛购』全产业链綜合优势和紮根香港近百年的区位优势。期待以此次签署仪式为新起点,双方在新技术赋能旅游产业、旅游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协同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共同推动香港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 理大与中旅集团的合作标誌着双方共同推动香港数字化旅游业转型和发展的崭新里程碑,并期待藉此为社会创造新价值与新机遇。 ***完***

2024年11月15日

拓展事务处

for website

理大学者凭先进感应人工智能研究 荣获「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2024」

人工智能(AI)快速发展,在不同领域启发新洞见,从而推动创新并改变我们对复杂系统的理解。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凭藉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的杰出成就,荣获「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2024」。 理大理学院副院长(科研)丶应用物理学系教授柴扬教授对研发人工智能感应技术的贡献备受认可。他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的开创性研究,特别是在开发仿生感算融合计算范式方面,使人工视觉传感器能够直接在传感器内处理信息。 该奖项表彰柴教授的创新科研,减少频繁将数据传输到外部计算单元的需求,提高计算效率,并丰富传感器在物联网应用中的功能。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我们很荣幸获得这个殊荣,这肯定了我们的优秀学者在人工智能感应科技的卓越成就。理大的前瞻性创新研究令人鼓舞,并为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我们期盼这些创新成果能够推动科技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每年评审一次,主要面向香港科技创新重要领域,设立五个奖项,获奖者可获港币200万元。自该奖项举办以来,理大连续三年丶合共有六名科学家获嘉许,涵盖领域包括「先进制造」丶「金融科技」丶「生命健康」丶「人工智能及机器人」。 柴教授在感应人工智能系统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克服了耗能丶延迟和数据压缩方面的关键挑战,增强了决策能力和情境感知,同时改善了安全性和私隐度,释放了感应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潜力。为实现复杂视觉信息的高效处理,他在神经形态器件方面,研发了新型的器件硬件架构和优化技术,使先进的感应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在移动设备丶物联网传感器及边缘计算中应用,为智慧城市丶自动驾驶车辆及工业自动化等发展引领革新。 受到自然生物感知系统的启发,他的研究团队致力於探索如何通过新型硬件设计将感知与处理功能融合在一起。通过模仿生物视觉系统,该团队开发了能够提高图像识别准确性丶适应极暗/极亮光照以及不同波长,并能够灵活感知动态运动的视觉传感器。 「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是由香港科技创新联盟主办丶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冠名赞助的公益性奖项,旨在奖励在香港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家和科硏团队,认可他们在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杰出成就。 ***完***

2024年11月15日

应用物理学系

Photo 1

理大与清华大学携手成立「STEAM联合实验室」融合艺术与科技引领创新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清华艺科)宣布成立「STEAM联合实验室」,双方将融合各自的科技研发和艺术设计领域的专业优势,共同推动跨学科研究丶技术革新和人才培育。此为理大首个与清华大学合作的联合实验室,标志着两校迈向新的里程碑。 此STEAM联合实验室将涵盖科学丶技术丶数学和工程等传统学科的STEM平台内,增加结合艺术和设计学科(Art & Design)的创新研究。它还将透过举办研讨会和各种推广活动,积极推动STEAM专业教育和技术发展,强调整合艺术设计与STEM的融合,促进创新丶经济成长和社会福祉。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率领理大代表前往清华大学参加签署仪式。合作备忘录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丶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马赛教授代表双方签署。 此项合作将充分发挥两校跨学科研究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成就,集中关注艺术与设计范畴及其社会应用的影响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双方将共同努力,STEAM联合实验室致力培养创新技术的文化氛围。 STEAM联合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为理大设计学院教授及理大未来(关怀)移动研究中心主任王佳教授和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马赛教授。研究重点涵盖人工智能与设计丶智能交互系统丶可持续设计与科技丶创新教育方法丶数据驱动设计和人机共生设计。 理大未来(关怀)移动研究中心以设计为主导的创新平台,一直致力於开拓突破性的研究,积极融合跨学科丶前沿科技丶STEAM理念及创新设计方法,以满足人类生活丶关怀和福祉,并在智能设计及互动体验等领域取得显着成果。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在中国当代着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共同倡议下,於2001年5月成立。已故李政道先生为中心名誉主任,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教授担任中心主任。中心致力於搭建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平台丶高水平学术研究基地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同时爲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试验性探索。 联合实验室亦得到理大设计学院院长李健杓教授及理大产品可靠性暨系统安全研发中心高级顾问容锦泉教授的支持。是次合作旨在推动 STEAM研究丶教育和产品开发,共建更可持续的未来。STEAM联合实验室将发展研究项目,引领学术界丶研究界和工业界之间的紧密协作,同时加强两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提升双方整体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完***

2024年11月14日

设计学院

Photo 1

理大项目促进土力工程跨层面利用机器学习 获欧盟与研资局研究合作计划支持

面对气候变化,地质基础设施的韧性是一项重要的全球任务。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一项研究推动在土力工程领域前沿引入机器学习和智能技术,并使其成为应对复杂挑战中不可或缺的新一代工具,获得欧盟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合作计划2024/25 的支持。 获支持的合作项目名为「岩土工程韧性的智能化设计」,由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尹振宇教授带领,并与奥地利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的岩土工程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BOKU)副所长Enrico SORANZO博士合作进行。尹教授的研究获得497,600港元的资助,为期48个月。 土力工程的固有挑战,包括不同的岩土材料丶地质作用及其非线性交互复杂。现时因气候变化的影响丶极端天气事件越趋频繁,令克服这些挑战的难度增加。                                                                                                                                  此项目旨在训练下一代精通机器学习的土力工程师,并组成一个跨学科丶跨领域的团队,在产业界与学术界之间筑起桥梁。该团队将通过创新的资料驱动方法,共同开发基础设施设计的转型方案,包括隧道丶尾矿坝丶人工斜坡和堤防,以及土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测。 项目主要目标包括探索用於现场资料撷取的先进传感器技术丶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设计流程,以及实施物理信息神经网络,藉由将物理原理整合至机器学习模型,以提升岩土工程模拟的准确性。 这项目着重於针对特定挑战设计解决方案,量身打造机器学习方法,以解决隧道和尾矿坝等土工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工程问题。此外,亦会聚焦改善土地灾害的监控和缓解,如山泥倾泻和地震,从而提高安全性和效率。 尹教授表示:「透过采用这种跨层面的方法,这项研究的目标不仅是将机器学习应用於土力工程,还希望从根本上为土力工程引领革新,开创高效率丶可持续和具韧性的新时代。」 欧盟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合作计划旨在推动欧盟与香港学者在两地共同关注的领域上合作,以取得世界级的科学成果。 ***完***

2024年11月13日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1

理大成立八间赛马会创科实验室 汇聚杰出科研人才 助力国际创科中心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捐助港币逾7,400万元,成立八间赛马会创科实验室。所有赛马会创科实验室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杰出创科学人计划」的理大学者分别领导,推动大学在机器学习与计算器视觉、健康建造环境、眼科创新光疗、量子技术、二维量子物理、对地观测、数码提升肿瘤照护,以及基因组医疗等创新研究领域。 理大昨日举行赛马会创科实验室开幕典礼,以答谢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支持。主礼嘉宾包括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以及香港赛马会慈善事务总经理(人才及业界发展)曾芷诗女士,联同八位赛马会创科实验室总监主持揭幕仪式。 黄永德教授致辞时表示:「我们衷心感谢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慷慨捐助,支持理大成立先进的赛马会创科实验室。今年理大正名大学三十周年,这些顶尖的科研设施不仅对大学的发展意义非凡,还标志着我们在多个前沿领域引领创新,努力不懈地追求卓越的学术和科研成就,助力香港巩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曾芷诗女士致辞时表示:「马会慈善信托基金透过捐助成立赛马会创科实验室,旨在营造一个有助于创科人才发展的环境,并加强他们的应用研究和知识转移能力,以贯彻马会致力建设更美好社会的宗旨。」 八位赛马会创科实验室总监于典礼上介绍各实验室的成立目标、研究方向、主要科研项目,以及相关创新研究成果将为香港以至全球带来的正面影响。实验室简介如下﹕     实验室名称 实验室总监 研究重点 赛马会「机器学习与计算器视觉」创科实验室 周立培教授 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 研究3D视觉、通用世界模型、空间智能、可信赖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等技术,推动人工智能的感知创新,促进智能制造、交通、教育、娱乐和小区健康领域的发展。 赛马会「健康建造环境」创科实验室 陈清焰教授 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长、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建筑热科学讲座教授 开发创新解决方案,以评估和设计健康和节能的环境,包括香港建筑、交通和城市内密闭空间的空气传播疾病和热舒适度控制措施,为全球可持续城市发展树立先例。 赛马会「眼科创新光疗」创科实验室 何明光教授 理大眼科视光学院实验眼科讲座教授、梁显利长者健康视觉教授、视觉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革新眼疾的治疗方法,包括降低光强度、治疗时间和照明系统来改善非入侵性「重复低强度红光疗法」控制近视的成效,并开拓各种创新技术,应用于其他眼疾治疗的潜力。 赛马会「量子技术」创科实验室 刘爱群教授 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量子工程与科学讲座教授、量子技术研究院院长 量子计算器让科学家能仿真和研究传统计算机难以处理的复杂系统,实验室的研究聚焦量子计算器、量子通讯网络、量子算法和软件、量子机器学习等,并成功研发出「香港-o1号」量子微处理器,是香港首台向外展示、采用量子芯片技术的量子计算器,为量子技术及潜在应用带来新突破。 赛马会「二维量子物理」创科实验室 罗健平教授 理大应用物理学系材料物理与化学讲座教授 致力于创新二维量子材料的研发,以降低自旋电子设备的能耗,并应用于开发指令周期和效能更高的计算器和存储装置,加快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 赛马会「对地观测」创科实验室 翁齐浩教授 理大土地及空间研究院副院长、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地理信息学和人工智能讲座教授 融合太空、空中和地面传感技术,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进行图像处理,建立城市传感网络,开发创新的地球观测方法和地理信息解决方案,彻底改变城市监测和环境管理方法。 赛马会「数码提升肿瘤照护」创科实验室 Janelle YORKE教授 理大护理学院主任、刘陈小宝健康延年教授、护理学讲座教授 建立肿瘤科虚拟医院「大数据」数码平台,实时监测癌症患者接受化疗和放射治疗后的毒性症状,以支持临床决策及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疗完成率和存活率,提升医疗效率。 赛马会「基因组医疗」创科实验室 章伟雄教授 理大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及电子计算学系生物信息学与整合基因组学讲座教授 开发创新的人工智能和基因组技术,包括创建研究复杂疾病的基础模型,以识别疾病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方法,改进癌症及精神疾病的个性化诊断与治疗,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于2021年推出「赛马会创科实验室」计划,旨在资助香港特区政府「杰出创科学人计划」的获奖学者在港成立实验室,培育创科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贡献社会。 赛马会「量子技术」创科实验室展示最新研发的香港第一台量子计算器,名为「香港-o1号」,这是一项重要技术突破,对量子计算器研究具有深刻的影响。 此外,创科实验室还致力于量子通讯芯片、量子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香港赛马会慈善事务总经理(人才及业界发展)曾芷诗女士(前排右五)、理大协理副校长(大学发展)罗璇博士(前排左五)参观实验室。 赛马会「基因组医疗」创科实验室总监章伟雄教授介绍结合人工智能计算、基因组学与细胞及分子生物学,以研究抑郁症机制和开发治疗方案的项目。 香港赛马会慈善事务总经理(人才及业界发展)曾芷诗女士(右)参观赛马会「基因组医疗」创科实验室。   ***完***

2024年11月12日

拓展事务处

Photo

理大推进教学创新 获质保局核证报告肯定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欢迎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辖下质素保证局(质保局)今日发表的《香港理工大学质素核证报告》,并感谢质保局评审小组给予正面评价。报告高度肯定理大在保障和提升课程标准和质素方面的成就,认为大学策略发展计划过程「具前瞻性」,亦认同大学转向组合为本的收生策略,扩阔了学生的学习途径。 报告特别指出理大两项「良好的实践做法」。评审小组认可理大利用学系主要表现指标,有效地监察及提升全校各阶层的整体表现,贯彻落实各项大学策略,包括现行的策略发展计划。评审小组亦认为,学系学术顾问以其国际及外部视角,在独立地确保课程得以持续更新和改善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作出重大贡献。 评审小组认可理大在持续改善课程和程序方面的不懈努力,并且确认「理大就课程筹划丶评审和检讨制定一致而完善的程序」。报告特别强调,将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AIDA)以及创新及创业(IE)元素引入本科课程,是理大持续修订其课程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有力证明。 评审小组认同理大在提升教学及评核质素方面,实施了周详而有效的策略。理大在推行虚拟教学和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积极进取,充份展现出适应教育环境变迁的能力。此外,评审小组认同理大为支持学生的全人发展提供多元化活动,并赞赏理大优化服务学习计划,获得学生十分正面的回馈。评审小组高度赞扬理大致力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教育体验,确保学生可使用最先进的设施和资源,并「提供富有影响力的真实学习体验」。 以实证为本的方式进行质素提升是理大发展的核心之一。评审小组认为理大拥有成熟而稳健的质素提升文化,并且对理大在质素保证过程中融入实证为本的原则给予认同。报告特别提到,大学「在各个运作范畴有效收集丶分析和使用数据,当中涵盖大策略规划丶资源分配丶课程发展,以及质素保证和提升」。同时,大学亦有效地运用了调查和各类意见回馈,推行建设性改善和发展。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对质保局及评审小组严谨的质素核证工作表达深切感谢,并感谢他们对理大教与学各方面的赞扬和建设性意见。他表示:「是次质素核证肯定了理大积极推动教学创新的工作,这与大学策略发展计划的目标一致。理大将致力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在未来的日子,我们将继续追求卓越,持续提升教学质素及学生的学习体验。」 有关《香港理工大学质素核证报告》全文,请浏览: https://www.ugc.edu.hk/doc/big5/qac/report/polyu202411c.pdf ***完***

2024年11月7日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Photo

理大於QS亚洲大学排名再创佳绩 跃升至第 17 位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Quacquarelli Symonds (QS) 最新公布的2025年亚洲大学排名中取得佳绩,位列第17位,较去年跃升6位,跻身亚洲前20位,反映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卓越表现备受肯定。 排名涵盖亚洲984所大学,按11个指标评分。理大在多项指标表现出色,其中在「国际教员占比」连续两年取得满分,并在「论文篇均引用率」及「国际研究网络」两项获得优秀成绩。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我们欣悉理大於QS亚洲大学排名中再创佳绩,对此感到鼓舞。理大矢志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一直在教育丶科研和知识转移方面追求卓越,未来将加强与全球各地夥伴的联系与合作,以期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大学将配合政府打造『留学香港』品牌,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 有关2025年QS亚洲大学排名的详情,请浏览: 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asia-university-rankings ***完***

2024年11月6日

大学策划处

Photo 1

「一带一路电力及能源高级研讨项目2024」圆满结束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西安交通大学(西交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及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连续7年合办的「一带一路电力及能源高级研讨项目」计划昨日(11月5日)圆满结束,并于同日举行结业礼。 计划今年的主题为「低碳转型:绿色能源的最新发展」,为期13天的培训汇聚了26 位来自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能源公司代表和学者参加,包括智利、中国内地、香港、菲律宾、葡萄牙、俄罗斯及津巴布韦。学员参与了讲座、研讨会、交流与分享环节等各种活动,并走访在内地和香港的不同电力设施,深入了解绿色能源在两地的发展。 结业礼由理大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驻香港办事处副主任李勇先生、国网技术学院副院长王立新先生、西交大电子与信息学部党委书记梁莉女士以及港灯董事总经理郑祖瀛先生主礼。出席嘉宾包括香港工程师学会副会长陈帆教授、智利驻香港总领事Karina Concha女士、署理津巴布韦驻香港总领事Alice Mudumi女士、俄罗斯驻香港总领事馆参赞Petr Larionov先生以及一众主办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等。 文効忠教授致辞时说:「理大一直积极以各种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创始成员,我们与来自37个国家的150所大学组成了充满活力的网络,致力促进在这条历史路线上的地区合作与发展。凭借计划成功建立的联系,理大期待在未来推出更多新的举措,并扩展我们在『一带一路』区域的合作网络。」 郑祖瀛先生指出:「今年3月,港灯南丫发电厂最新 1台天然气发电机组L12 正式投产,是港灯『减碳之旅』一个重要里程碑。港灯较早时已分别将2 台老旧燃煤发电机组退役,天然气发电比例增加至约 70%,兑现我们加快能源低碳转型的承诺。进入下一阶段,我们正在兴建多一台新的天然气发电机组 L13,以及强化现有的基础设施,继续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洁净和可负担的电力。我十分高兴可以和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分享我们如何克服种种难题,以及筹谋应对未来的挑战。」 李勇先生指出:「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要携起手来,共享发展成果。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积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全力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积极促进世界范围内电力能源领域的合作。我们希望『一带一路』研讨项目能够成为分享与交流电力能源前沿技术的合作平台,持续说服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化合作、实现共赢。」 王立新先生说:「『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其延伸之处,必定是人文与技术交流汇聚的活跃之地,不同文明互鉴互信,多元观点共存共融。『一带一路』研讨项目自2018年启动以来,日益成为国际电力人才交流互动的优质平台,结出累累硕果,迸发出勃勃生机,真心希望大家在这个平台深耕细作,擦亮『一带一路』研讨项目金字招牌。」 梁莉女士指出:「计划已经连续7年圆满举办,通过四方的深入合作,我们成功建立了连系电力能源领域工程师、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平台,为大家分享在能源电力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工程技术研究的经验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计划不仅显著促进了各参与的单位之间的技术交流,更加深参与单位、人员之间的友谊。四方约定继续深入合作,共绘十年交流发展画卷,致力共创新型数字电网、共享全人类美好未来。」 环顾全球,不少国家计划以使用绿色能源的电动车逐步取代传统燃油车。今年计划邀请被誉为「亚洲电动车之父」的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杰出讲座教授兼电动车研究中心主任陈清泉教授,以「绿色能源革命新征程」为题发表专题演讲。陈教授指能源革命即能源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的转型,通过低碳化、智能化以及终端能源的电气化和氢能化,提升能源效益及减少碳排放。他指出电动汽车革命的新征程是从电动化走向智慧化和网联化,并解释了能源、信息、交通和人文网络的相互融合,能带来庞大的经济及生态效益,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可持续发展,并将第四次工业革命演化到第五次工业革命。 被誉为「亚洲电动车之父」的陈清泉教授以「绿色能源革命新征程」为题发表专题演讲。 此外,学员亦参观了多个顶尖电力和培训设施,包括国网位于山东济南的培训设施及西交大的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港灯南丫发电厂、马师道变电站及流动电池储能系统,亲身学习先进技术及专业的能源管理知识。 学员亦首次到访位于香港科学园的产品可靠性暨系统安全研发中心(CAiRS),参观由港灯与CAiRS合作研发的人工智能模型,CAiRS是由理大联同美国马里兰大学共同设立。模型透过识别及分析电缆健康状况,评估电缆电路出现故障的可能性,更能预测有机会出现故障风险的组成部分。港灯亦分享了自身经验,指出在引入多个新系统,包括评估电缆健康的「三高指数」后,过去数年涉及高压电缆的异常次数减少约四成,大大提升供电可靠性。 「一带一路电力及能源高级研讨项目」计划是中国内地及香港首创的跨地域、跨文化校企协作计划。计划自在2018年启动以来,累计已吸引了来自44 个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的 830名专业人士参与,并进行逾 10,000小时的交流、在线线下培训和实地考察,成为推动电力和能源行业能力建设的全球领先平台。   *** 完 ***

2024年11月6日

工程学院

Photo 1

理大学生于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勇夺金奖 设计新型双靶向纳米抗体针对胰脏癌细胞抗药性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生团队早前于在巴黎举行的2024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勇夺金奖,更被评选为本科生组别的十强队伍,同时获得「Best Oncology Project」及「Best New Composite Part」两项大奖的提名。得奖项目聚焦研发一种新型双靶向纳米抗体,助应对胰脏癌病人对治疗药物产生抗药性的问题,具潜力推动创新的癌症治疗和相关研究,并广泛应用于合成生物学领域。 胰脏癌死亡率高于许多常见癌症,更是香港致命癌症的第四位。然而,传统治疗方案面对不少挑战,例如标靶药物不足以及病人对药物产生抗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这些问题尤其常见于标准化疗药物「吉西他滨(gemcitabine)」上,令早期胰脏癌病人对第一线治疗的敏感度往往会逐渐下降。 理大学生团队尝试研发创新的解决方案,应对这些治疗困难。他们利用生物资讯分析,找出两种与胰脏癌腫瘤生长和产生抗药性的情况有重要关联的细胞表面受体EGFR和HER2,然后设计出一种双靶向纳米抗体「Panobody」,能同时阻断EGFR和HER2及其讯号传递路径。团队并通过随后的实验发现,无论是单独使用「Panobody」或同时取用「Panobody」和「吉西他滨」,均有效抑制胰脏癌细胞生长,甚至提高癌细胞对「吉西他滨」治疗的反应。 这支跨学科学生团队由11名分别来自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及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的学生组成,在来自全球的195支本科生队伍中突围而出。参赛的八个月间,团队除了在实验室进行严谨的研究工作,亦諮询了擁有丰富临床胰脏癌治疗经验的专家。此外,他们更设计一系列公众参与活动,包括制作互动教育游戏、于社区设置摊位等,并支持了香港癌症基金会的筹款活动,冀提高社会对胰脏癌的关注。 学生团队获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及教授李建华教授及其他专家提供指导。李建华教授讚扬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努力追求科学卓越及提高公众关注,并表示:「这次的优秀成绩不但肯定了他们高質素、具影响力和创新的研究工作,亦突显了理大致力培養新一代生物科技人才。」 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由麻省理工大学于2004年创办,是全球合成生物学界的年度盛事,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高中生、大专生及研究生参与。竞赛旨在鼓励参加者利用可交替的生物元件及分子生物技术设计并建立一套系统,解决社会实际面对的难题。 有关理大学生团队的得奖项目,可浏览:https://2024.igem.wiki/hkpolyu/。   ***完***

2024年11月5日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