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光纤铁路科技 发展举世触目

建设更佳铁路网络

 

理大副校长(科研发展)卫炳江教授(前排左)与中国西南交通大学铁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本宽教授(前排右)共同签订科研合作协议书。

Berthold Leibinger Stiftung在公布奖项时表示:“这科技有多方面的优势”。其实,不单是这组织对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应用到铁路运行表示欣赏,香港的铁路网络以至全球铁路营运商亦相继在其行车系统中采用这崭新科技。

理大先进光纤光栅铁路监测系统于2 011年率先获中国京沪高铁主要干线采用,以收集振动、加速率及温度变化的实时数据,从而监察路轨和列车的情况,以及铁路地基的结构健康。

与大连交通大学的合作见证了理大开发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得以成功安装于高铁检查列车,并进行铁路监测。最近,澳洲的Transport Sydney(悉尼交通)亦计划在首批无人驾驶列车中安装这些传感器,以确保系统安全。

(左起) 廖信仪博士、何兆鎏教授及谭华耀教授

 

这科技有多方面优势:它能传送清晰信号,不受电磁干扰,传感器网络无需现场供电亦可运作,多个传感器可同时结合于可达多公里远程的单一光纤光缆。这只需在光纤末端利用激光及一个分光器便可做到。

Berthold Leibinger Innovationspreis 评审团

 

西南交通大学是(西南交大)另一使用者,其铁路发展公司最近与理大深圳产学研基地作进一步合作。继为内地高铁列车安装光纤光栅传感器后,双方于2014年6月在香港签订协议, 进一步发展高铁网络及科技。

在此协议签约仪式致辞时,理大副校长(科研发展)卫炳光教授表示:“这协议彰显彼此日后将更紧密地共同发展铁路新科技。”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卫华教授亦同意:“我们与理大日后会有更密切的合作,开拓更多适用于铁路的应用科研。”

理大与西南交大已合作开发出控制高铁列车振动的技术。这些振动不仅影响乘客乘坐的舒适度,更严重加剧车箱与路轨的耗损。对于以每小时行驶逾300公里的火车,任何结构上的失误都可引至重大后果。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倪一清教授表示:“这研究成功减轻阻尼器在车速超过每小时300公里下行驶的逆向振动”。这使高铁能稳定运行,令旅客更舒适,以及延长列车的使用寿命。

与西南交大的持续合作引领理大在中国高铁项目上作出更深远的贡献。这关键性的合作,以及不断为检测及监控提供创新方案而开展的科研项目,将为铁路交通写上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