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出版刊物

《種子實驗 3.0》(2024)

在「社會創新及企業發展基金」的支持下,社會創新培訓及種子基金計劃「好薈社」已孵化了百多個社創項目,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隨著計劃進入尾聲,我們輯錄了當中36個涵蓋青年發展、關懷婦女、銀髮樂齡、傷健共融、心理健康、家居日常及環境保護七大範疇的獲獎項目故事,編撰成《種子實驗3.0》。

 

「大腦生病 眼睛提提你」行動項目報告 (2024)

本項目聯同非政府組織及理大眼科視光學院等學術界夥伴,透過共創工作坊及「使用者旅程圖」等創新方法,辨認出長者進行眼科檢查時遇到的痛點及相應建議,藉以改善眼部醫療服務及預防認知障礙症相關眼疾。項目希望提高社會對相關眼疾的意識,讓更多人知道老年黃斑病變、白內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上眼」)等眼疾可能是認知障礙症的早期表徵,相關人士應盡快求診。

「十萬分一」社創研討會第十四季:「兒童之家・同行創路」總結報告 (2024)

兒童之家的服務,旨在為一時未能得到適當照顧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培育家庭的照顧,直至他們與家人團聚、加入寄養家庭,或能夠獨立生活。不同背景的孩子共處一室開展新生活,我們如何從服務設計的角度支援兒童住宿照顧服務轉型,解決系統瓶頸,聆聽兒童和青少年的心聲並支持他們的復元? 理大賽馬會社創「騷‧In‧廬」第十四季社創研討會及共創工作坊邀請了設計師、社工、心理學家和專業人士分享他們的見解,協助舍員癒合傷痛、改善生活質素,為他們未來離開兒童之家後的生活作準備。

「兒童之家・同行創路」「重塑未來兒童之家的設計」行動項目報告 (2024)

本行動項目不僅制定兒童之家的設計考量及空間設計的概念,還透過與當中的兒童和青少年、家舍家長和社工密切接觸,重塑兒童之家及解決營運上的限制。內容包括:(一) 結合創傷知情設計原則和WELL 標準™,制定改善兒童之家的關鍵設計參數,並建議軟件方案,協助以「去機構化」設計感營造兒童及青少年友善環境;(二)考慮支援前線人員照顧兒童和青少年的空間設計和運營策略;及(三) 透過家居設計反映兒童和青少年的聲音,增強他們的安全感和依附感,加快康復的進度。儘管項目以其中一間兒童之家的屋址為藍本,但過程將整體兒童住宿服務的需要考慮在內,使研究內容能廣泛涵蓋不同機構的實際需要。

「兒童之家・同行創路」「兒童之家遊戲化溝通工具及社工教材研發」行動項目報告 (2024)

進行「重塑未來兒童之家的設計」行動項目時,J.C.DISI與兒童之家的舍員及工作人員進行用家參與活動,發現家舍的兒童及青少年,特別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舍員在表達自己的情感與空間需求時常常面臨挑戰。有見及此,團隊設計了包含兩款桌上遊戲的遊戲化溝通工具,協助社工和其他兒童住宿照顧服務的工作人員,深入了解兒童和青少年的情感和生活習慣,並讓他們在塑造自己的居住環境時發聲。通過此遊戲化的溝通渠道,引導兒童和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優點、興趣及才能,從而為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作出明智決定。

「十萬分一」社創研討會第九季:「劏房戶兒童的身心健康」總結及行動項目報告 (2023)

我們如何運用不同領域的社會資源,有效及持續地幫助劏房戶兒童以至整個家庭的身心健康,改善住屋環境?在理大賽馬會社創「騷‧In‧廬」第九季中,JCDISI聚焦探討劏房住戶日常生活的限制,並針對他們的痛點構思可持續的介入方案。透過進行「參與式共同設計」,我們探索潛在改善劏房住戶的健康和福祉的方案,並透過促進跨界別的合作,活用現有的社會資源與知識,推動劏房家居的改造與規劃。

跨代共融遊樂空間和居家安老:社會創新的案例 (駿發花園) (2022)

香港地少人多,公園對高密度的城市來說尤為重要。【跨代共融遊樂空間設計比賽 | 駿發花園】 由房協和 JCDISI 合辦,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和大學生,重新構想遊樂空間和鼓勵跨代互動。本報告記錄了參賽隊伍的設計理念、與持份者的商議、專家的願景及評委對獲獎設計的意見,以啟發未來如何推進跨代共融遊樂空間。

「九龍公園健身徑跨代共融遊樂空間」設計摘要報告 (2022)

現時公共休憩空間一般以年齡及功能劃分,然而部分的設施單一乏味,未能滿足不同年齡層的需要及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九龍公園健身徑概念驗證研究】借鑒了理大賽馬會社創「騷‧In‧廬」第四季活動提出的設計建議 ,測試當中的可行性;而作為策略合作夥伴的康文署和建築署則提供了技術意見。透過跨界別的知識創造和轉移,最後整合成實際的建議方案及設計藍本,供未來參考。

「十萬分一」社創研討會第四季:「跨代共融遊樂空間」總結報告 (2022)

還記得上一次跟長輩或小孩遊樂是何時?你心目中的理想遊樂空間是怎樣的?在疫情下,遊樂空間對促進人們的身心靈健康尤其重要。第四季總結報告輯錄了共創工作坊及社創研討會的得著,當中的成果會進一步探索成社創行動項目的可行方案。

《雙智慧長者友善社區評核指標》(2022)

「雙智慧長者友善社區評核指標」是一套容易使用的工具,有助了解長者需求,制定以社區及用家為本的軟硬件方案,支援居家安老。

香港銀齡社創初探報告

不少年屆退休年齡的年長人士,縱使已經從職場上退下火線,但仍然是精力充沛,希望繼續發揮所長。《香港銀齡社創初探報告》紀錄了一眾有志貢獻社會的銀髮族在創立全新社企業務過程中的挑戰、成果和收穫,亦展現了「積極老齡化」的無限可能。

利用健康和屋宇數據實現智齡生活 (2022)

科技日益進步,社會各界正努力探索創新和智能方案,以求應對雙老化帶來的挑戰,建設長者友善社區。為營造長者友善的用戶體驗,第十季「十萬分一」社創研討會以「利用健康和屋宇數據實現智齡生活」為題,提倡建立數碼平台,把實用的知識和數據有系統地整合、分析和視覺化,藉此提升「年青長者 (young old)」進行自我評估的能力,為未來在社區「居家安老」作好準備。

《長者中心語音互動機械人共創報告》

面對年紀較高、不黯科技的長者,機械人可以如何協助他們邁向「積極老齡化」?《長者中心語音互動機械人共創報告》除了紀錄「東仔」的誕生過程,也展示了讓科技融入長者生活的可能性。立即閱讀報告,了解長者共創「東仔」的完整紀錄!

《GOActive.hk:長者友善活動平台》(2022)

設計一個可以報名長者地區中心活動的電子平台時,有什麼需要考慮?《GOActive.hk:長者友善活動平台》紀錄了行動項目的整個過程,當中包括從用家參與工作坊中歸納出長者友善電子平台的設計原則及應用。立即閱讀報告,了解更多有關平台的細節!

《銀髮DJ行動項目報告》(2021)

從計劃到實踐,一眾銀髮DJ在製作網上音樂節目時遇到什麼挑戰?他們又如何迎難而上?《銀髮DJ行動項目報告》除了紀錄行動項目的整個過程,還從銀髮DJ的活動經驗歸納出一些鼓勵會員在長者中心自發組織活動的建議原則。立即閱讀報告,了解老友記在過程中的點滴!

共創回收工作手推車測試觀察及項目總結報告

為了推動社會各階層的人士去思考應對社會的 「雙老化」問題,回收車的設計目的是針對年長拾荒者所使用的角鐵手推車,使其改善得更安全,更省力及配合本地環境和他們的使用習慣。我們委託了理大工業中心生產了四架「回收車」的原型,並邀請四名來自不同地區的拾荒長者進行街頭測試,最後總結了一些經驗, 希望此報告可以為有意推廣關懷拾荒工作的團體或個人提供參考。

《共創回收手推車報告》 (2020)

「共創回收手推車」是以「關懷長者就業」為題的社創行動項目,旨在為改善拾荒長者每天都使用的手推車。共創設計過程超過半年,現向大家公開整個過程和設計細節,萬勿錯過!

《社區共融廢物處理中心設計項目報告 》(2021)

我們從第二季度「長者友善就業」的主題出發,擬定了一份社區廢物處理中心的設計方案,以進行廢物收集、回收再造,及建議更多具開創性的空間和設施,期望使清潔工友重拾工作的尊嚴。我們認為這個綜合廢物處理中心的設計方案是新一代政府垃圾站的可行原型,可作為兼具功能性和社區自豪感的標誌。

《年齡友善的社區廚房實用指南》(2020)

作為以「關懷長者就業」為題的社創行動項目,我們考察了東華三院的社區廚房「陳婉珍第三齡義工中心暨膳深軒」,出版指南,就廚房的「空間與傢俬」、「營運步驟與流程」、「標記與指示牌」、「設備」、「培訓」、「安全檢查與記錄」、「餐單與食譜」及「激勵措施」八方面,提出改良設計的方針,旨在改善廚房工友的工作條件。

「十萬分一」社創研討會第一季「過渡性社會房屋」總結報告 (2019)

第一季社創研討會的中期報告例舉了是次共創過程和研討會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以及共創團隊制定的七個設計方案。

《過渡性社會房屋行動項目報告》(2020)

過渡性社會房屋行動項目報告涵蓋了不同實體和社會經濟環境的選址,包括位於深水埗通州街及欽州街西交界用地、位於赤柱的前聖公會赤柱小學和馬灣舊村。報告全面地紀錄跨行業和跨學科的共創過程,為香港過渡性社會房屋的規劃、設計和實行提供豐富的知識。

《種子實驗 2.0 》(2021)

自2015年,好薈社支持了超過80個社創計劃,透過創新方法改善香港不同人的生活條件。本書記錄2018-2020年啓動的其中25個項目故事,敘述過程中的成功、艱辛和失敗之處。開發和維持一個創新項目並非容易的事,但只要追隨願望為社會做點好事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變革者。

《種子實驗1.0》 (英文版) (2022)

一本書記錄31個成功和感人的項目故事。自2015年,好薈社支持了45個社創計劃,有的創造了前所未見的社會方案,有的成功達到了社會目的,有的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有的則已經壽終正寢。在這本書中,31名冒險家的故事,透過人文的筆觸而非數字和評估而被記錄下來,只因為他們善心善意地試圖為香港做些善事。

《種子實驗1.0》(中文版) (2018)

一本書記錄31個成功和感人的項目故事。自2015年,好薈社支持了45個社創計劃,有的創造了前所未見的社會方案,有的成功達到了社會目的,有的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有的則已經壽終正寢。在這本書中,31名冒險家的故事,透過人文的筆觸而非數字和評估而被記錄下來,只因為他們善心善意地試圖為香港做些善事。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