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向

ChaoPrize_Result_1st_r3c

首屆「趙元任語言科學獎」得獎結果揭曉

首屆「趙元任語言科學獎」的終身成就獎由兩位傑出學者獲得,得獎者為Peter Hagoort教授和王士元教授(按英文姓氏的字母順序排列)。該獎由人文學院創辦,旨在表彰在語言科學研究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兩位學者之研究均帶來重大突破,對全球語言科學的發展影響深遠,堪稱語言科學先驅和引領者。   Peter Hagoort教授自2006年11月起擔任馬克斯普朗克心理語言學研究所所長,也是Donders研究所認知神經影像中心的創始人(DCCN,1999年)。此外,他也是奈梅亨拉德堡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其個人研究興趣主要是人類的語言能力以及它在大腦中的認知神經機制。Hagoort教授應用ERP、MEG、PET和fMRI等多種神經影像技術來研究語言系統及其在失語症、閱讀障礙和自閉症中的表現。Hagoort教授曾獲斯賓諾莎獎和海曼斯獎。他也獲選為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歐洲科學院和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 Hagoort教授是首位識別及描述P600 (註:一項大腦反應的電生理結果) 作為句法處理標記的學者(Hagoort & Brown,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1993)。他使用多模態方法(EEG,fMRI)證明外界的知識會即時融入人們對句子的理解中,打破了先確定句子的意義才評估該句子真實價值的經典假設(Hagoort等,Science,2004)。最近,他發現了兒茶酚胺相關的神經遞質可以影響語言的處理過程(Tan & Hagoort,Cerebral Cortex,2020), 這是首項顯示神經藥理效應如何影響句子理解過程中語義加工的研究。他還引領了語言神經生物學的理論性研究和模型的可測試發展,提出了極具影響力的語言整合理論。他指出,左側顳下回在整合語言的過程發揮著關鍵作用(Hagoort,TICS,2005),並展示這種整合過程和語言處理的神經生物學模型必須跨越傳統的Wernicke-Lichtheim-Geschwind模型理論(Hagoort,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3; Hagoort,Science,2019)。他的MUC(記憶、整合和控制)模型在語言科學領域影響非凡。他還促使研究人員在他的研究成果上探討語言的整體運作模式(包括共語手勢,對話交互等),帶動了該領域整體向前發展。 Hagoort教授因其在認知神經科學的跨學科研究以及對人類語言理解的神經機制而做出的傑出貢獻,榮獲本屆之「趙元任語言科學獎」。   王士元教授於中國出生及成長,在密西根大學取得語言學博士學位。曾任柏克萊加州大學語言學教授達30餘年,並指導30多篇博士論文。他率先開始教授關於語言的生物基礎的課程,並首度運用電腦建立起中國方言的數據庫以研究漢語的演變。1973年創辦《中國語言學報》並任主編至2018年,1992年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於新加坡成立時,當選為首屆會長。曾在印度、義大利、日本和瑞典任客座教授。1996年移居香港後,歷任香港城市大學語言工程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曾多次擔任香港研資局學科小組的成員。現為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語言與認知科學講座教授、柏克萊加州大學榮休教授及中研院院士。 他早期對演化論的興趣,包括生物演化及文化演化,奠定了詞彙擴散理論的基礎。他提出語言的各個變體在不同層次上相互競爭,勝出的變體則能傳播到後代。近年來,他的研究興趣拓展到從認知神經科學角度探索人類一生中的語言發展,尤其關注老年化的相關議題。王教授曾獲多項殊榮,包括古根漢基金會和富布賴特委員會的研究獎助;史丹福、義大利貝拉喬和京都高等研究院的駐院獎助;上海人類學會終身成就獎、以及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多所大學的榮譽教授、美國語言學會會士、芝加哥大學榮譽人文博士學位及澳門大學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 王教授因其在中國語言學、演化語言學、認知神經語言學和老年化的跨學科研究的傑出貢獻,榮獲本屆之「趙元任語言科學獎」。 我們謹此祝賀Hagoort教授和王教授。他們對語言科學領域貢獻殊深,成功推進語言科學的發展。兩位得獎者將於2024年5月10日進行公開講座,有興趣人士可透過下面的連結報名。2024年語言科學國際研討會的參加者無需再次登記。 按此登記 Peter Hagoort教授的講座 按此登記 王士元教授的講座 經審慎考慮,由於沒有合適人選,本屆傑出青年學者獎從缺。我們期待年輕研究員繼續努力,在未來作出更大的貢獻。 2024年4月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2024年4月3日

新聞 人文學院

EDB_2000x1050

英文及傳意學系獲得教育局資助 於2023/24年度開展英語及數碼素養資優教育課程

英文及傳意學系將推出一個資優教育課程,名為「未來領袖的英語及數碼素養培育」。此課程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的「資優教育基金」資助。 這個為期一年的課程旨在提升資優中學生(2023/24學年的中四和中五學生)在三個關鍵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學術、數碼和專業職場素養。該課程主要負責人為該系的邱旭妍博士和何詠儀博士。 學術素養課程將帶領學生進入學術世界,為學生介紹學術寫作和閱讀以及有效溝通方面的理論與分析方法。數碼素養課程將提升學生在數碼世界中溝通和表達的技能,包括解讀和創建數碼內容。職場素養課程將幫助學生進入專業世界,提高他們的商業溝通能力和演講技巧。 為了鞏固他們的知識,學生將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獨立研究。這個研究機會不僅讓學生能夠應用他們所學,還能培養他們的創造力、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技能。 學系將在2024年3月1日至4月19日之間招募資優學生參加這個新穎的課程。這是為香港中學生提供的一個獨特機會,提高他們的英語及數碼素養技能,為他們的未來打好基礎。 有關該課程的更多信息,可瀏覽學系網站和社交媒體。

2024年3月28日

新聞 人文學院

ProfLi_1_2000x1050

理大研究顯示網課導師效應對線上學習提供顯著幫助

自新冠疫情嚴重影響面授教學活動後,網上學習變得越趨普及,成為教育界的「新常態」。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團隊考察導師在網上課堂現身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表現,並發現不論是真人亦或動畫,有導師現身的網上課堂更能觸發學生進行認知及社會情感加工,從而導致更高效的學習。此研究成果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 過去研究提出,導師的面部表情或手勢會提供社會情感線索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研究團隊在理大人文學院院長兼冼為堅基金人文與科技講座教授李平教授的帶領下,通過收集學生的學習表現、大腦活動和眼動等多模態數據及其相互的關聯,研究學生如何在不同網上學習情境下進行學習。 此項研究共有 81 名理大學生參與,當中一部分學生觀看真人導師及投影片同時出現的網上課堂影片,另一部分觀看同樣課堂影片但導師是動畫導師,最後還有一部分學生則是觀看只有投影片的網上課堂影片。所有學生會在課堂後完成學習測驗,用以評估他們的學習成果。 研究發現,參與有導師現身的網上課堂的學生,在課後評估的表現明顯優於沒有導師現身的組別,而導師實際的呈現方式(真人或動畫),則不影響學生的整體得分。這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顯示虛擬情境中的導師影像有助提升教學效果。 為了解導師影像對學習的影響,研究人員結合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眼動追踪技術,在學生上課時同時紀錄他們的大腦活動及眼球運動。雖然課堂上有導師現身的學生的學習表現更好,眼動追踪結果卻反映真人導師事實上可能會分散學生在投影片上的注意力;相對而言,在沒有導師或動畫導師出現的情況下,學生會分配較多時間和注意力在投影片上。 更深入地分析眼動追踪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關鍵在於眼球運動的同步性,即學生轉移視線的一致程度。兩組課堂上有導師現身的學生在視線同步性上,均高於沒導師現身的組別,而學習表現較好的學生,眼球運動亦比表現較差的學生更同步。上述結果顯示,儘管可能會令學生分心,導師現身同時亦更有可能引導學生集中在較重要的內容;也就是說,當網上課堂有導師現身時,學生更傾向關注同樣的地方,而沒有導師時,學生的視線會更隨機。 同時,fMRI 結果和眼動追踪數據一致,顯示課堂上有導師現身的學生,在學習時的大腦區域的活躍程度也會更加同步,例如涉及工作記憶、社會認知的大腦腦區。兩類數據的一致性可以歸因於導師影像提供了社會情感線索,激發了更高水平的認知和社會情感加工,從而令學生更緊密地跟隨學習內容、更具動機地分配注意力且最終達致更好的學習效果。 根據上述數據,導師在網上課堂現身除了帶來社會情感感知方面的益處,也會分散學生注意力。研究人員由此進一步提出一種「權衡假設」,即學習成果需視乎社會情感帶來的益處能否超過注意力分散引起的問題。由於這種權衡利弊的過程也取決於學生處理社會情感和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因此在同樣的網上學習情境下,不同學生或會出現不同學習情況並達到不同的結果。 李平教授表示:「雖然疫情已經過去,但通過多媒體教學影片進行的網上學習仍持續地改變教育模式。我們的研究提出,導師在網上課堂現身,即使只是以動畫形式,也可以在某程度上彌補網上學習的不足,提供顯著社會情感線索並保持學生投入度。這個發現有助於設計出以實證為本的網上教學框架,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及學習效果。」 李教授在3月30日廣播的商業電台節目《與時並進》接受關於這項研究的訪問。訪問重溫:https://polyu.me/49geIK0 (00:17 - 14:15)

2024年3月25日

新聞 人文學院

DALS Graduate Won Second Prize in Provincial Award_2000x1050

應用語言科學博士畢業生與副院長胡廣偉教授合著論文獲省級獎項二等獎

學院應用語言科學博士畢業生王倩博士,與副院長胡廣偉教授合著的論文在陝西省2023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獲二等獎。 獎項由陝西省人民政府發起設立,每兩年評選一次,代表該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最高榮譽和水平。此獎項已經有超過30年的歷史,獎項設置分為專著、論文及諮詢報告三個類別。此次參與評選項目多達3000,共有318個項目獲獎。 按此閱覽得獎論文。

2024年3月19日

新聞 人文學院

CCL_1

理大中華文化節正式啟動 弘揚優秀中華文化 助力年輕人堅定文化自信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積極傳承及弘揚優秀中華文化,繼去年成立了「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致力推廣中國歷史文化教育和研究,今年更進一步舉辦「理大中華文化節」,展示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提升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欣賞,加強國家認同感和家國情懷,並助力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作為理大正名大學三十周年誌慶活動之一,理大中華文化節開幕典禮於今天舉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擔任主禮嘉賓,並聯同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及人文學院院長李平教授,以及協辦機構代表包括天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沈江女士、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校長余闖教授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等,一同主持活動啟動儀式。 蔡若蓮博士表示,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 是維繫國家、民族團結的重要根基;學習、認識、傳承中華文化,可加強青年人的國民身份、文化、民族認同感和自信。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國家「十四五」規劃亦提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理工大學舉辦盛大的中華文化節,並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內地院校和不同藝術文化團體共同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平台,促進文化互鑒和交流,助力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建設;同時,對加深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欣賞,增強國家和文化認同感,提高民族自信,別具意義。 理大中華文化節一連串活動由即日起展開,圍繞不同藝術形式和主題,包括陶胎漆器技藝、刺繡、中樂、中華經典誦讀等,邀請不同學者、專家和藝術家,通過展覽、講座、工作坊及音樂表演,充分彰顯中華文化的價值和魅力。 林大輝博士強調理大一直秉承校訓「開物成務、勵學利民」的精神,培養學生擁有家國情懷和正向思維,致力弘揚中華文化,協助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滕錦光教授表示:「『中華文化節』是我們培養德才兼備畢業生的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其目的就是加強年輕一代及社會各界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對國家的認同,提升文化自信,進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厚植愛國情懷。」 身兼理大中華文化節主席的楊立偉教授則感謝社會各界對理大的支持,並希望透過一連串精彩的活動讓同學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理大中華文化節首項活動由即日起至 3 月 27 日進行,是由理大主辦,天津工業大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技藝國際傳承創新基地協辦為期兩周的藝術作品展。展覽邀請了八位來自天津的藝術家展出其作品,包括天津工業大學鄭勇教授工作室、津門非遺三絕(泥人張世家、風箏魏、玉成號楊柳青年畫)、合真中華藥香、觀照軒彩繪陶瓷、葫蘆廬匏器、樂器張等國家級、省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甌繡(浙江溫州)的部分精選作品亦同期展出。在此期間,除了大型藝術作品展覽外,更會舉行專家講座、展覽導賞和工作坊,所有活動均費用全免,歡迎理大學生、教職員、校友及公眾參與其中。 同日,理大與天津工業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加強雙方在學術交流和科研項目的合作。在林大輝博士及沈江女士的見證下,李平教授和時裝及紡織學院院長趙艾琳教授分別代表理大與天津工業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兼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主任姜亞明教授及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鞏繼賢教授簽署協議。 有關「理大中華文化節」的詳情,請登入https://www.polyu.edu.hk/tc/cpeo/chinese-culture-festival/,或按此了解 3 月份活動。 理大中華文化節重點活動(3 月至 4 月)

2024年3月15日

新聞 人文學院

ChaoPrizeLaunchCeremony_2000x1050

王士元教授獲本地雜誌專題報導 被稱華人學者之光

中文及雙語學系語言及認知科學講座教授王士元教授獲信報財經月刊專題報導,與趙元任教授同被稱華人學者之光。作者讚揚王士元教授的跨學科主張,並引述其觀點:「只有看到各學科之間的新聯結,知識才能進步。」該文還提及了被譽為現代漢語研究之父的已故趙元任教授,以及由學院主辦的趙元任語言科學獎。按此閱覽全文。

2024年3月14日

新聞 人文學院

Dr Louis Ng Appointed as Honorary Professor at CHC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出任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名譽教授

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委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為名譽教授,任期由2024年2月1日起生效。吳博士將在歷史及博物館研究等領域中,為學系提供寶貴意見。

2024年2月2日

新聞 人文學院

Humanities in Focus 2024 2000x1050

Join the FH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Humanities in Focus (只提供英文版本)

Join the FH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Humanities in Focus to explore What Humanities is, Why Humanities Matter and most importantly, Why Humanities Matter to You!   The questioning, humanising and connecting approach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trains all of us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creatively. In the context of humanities, thinking critically and creatively means to reflect on our personal values and experiences, and challenge what we think we know, and explore how other people may see or experience the world differently from us.  Start your journey of thinking critically and creatively by joining the course in just three simple steps: https://www.edx.org/learn/humanities/the-hong-kong-polytechnic-university-Humanities-in-Focus Click Enroll Register/Sign in Learn anytime, anywhere and at your own pace Don’t miss out on this exciting opportunity to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ities. Open NOW until July 2024.

2024年1月24日

新聞 人文學院

WarrenMok_HonProf_2000x1050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博士出任英文及傳意學系名譽教授

學院英文及傳意學系委任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博士為名譽教授,任期由2024年1月15日起生效。莫博士將在語言藝術、歌劇和音樂表演等領域中,為學系提供寶貴意見。

2024年1月19日

新聞 人文學院

DeanAppointedToHKPMBoard_2000x1050

學院院長李平教授獲委任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成員

學院院長李平教授獲委任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成員 ,任期兩年,由2024年1月1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止。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負責制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願景和使命,並為博物館的策展事宜、專業水平和營運制訂策略、政策和指引。

2024年1月16日

新聞 人文學院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