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凍牆搶走體溫 腹額冰冷 低溫症響警號

18 Jan 2021

Dr TSANG Yuen Hong, Peter,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天文台上周發布「新界多處地區有顯著的輻射冷卻」,部分地區氣溫降至3℃或以下。原來不止戶外地方,連家中都會出現輻射冷卻,再加上傳導效應,不但令室溫下降,還吸走人體熱量。

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建議,冬天時室內溫度應不低於18℃,是否適用於香港?近期持續寒冷,室溫隨時跌破18℃,即使關緊門窗仍然凍入心脾,如何保暖?

熱力有3種傳播方法,包括傳導(conduction)、輻射(radiation)和對流(convection);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副教授曾遠康表示,「輻射冷卻效應」及「對流冷卻效應」都會引致室溫下降,令人寒冷。

他解釋,根據熱力學第零及第二定律(zeroth and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能量傾向平均分佈達到平衡(thermal equilibrium),以及熱量會由高溫傳向低溫。故當天氣寒冷,氣溫長期維持在10℃左右時,室內牆壁會因為傳導效應,由標準室溫約20℃慢慢冷卻至10℃左右。「輻射冷卻效應」指的就是人體表面溫度(約36℃)與室內牆壁表面溫度(約10℃)出現溫差,人體熱量於是經輻射傳給環境,令人寒冷。

香港理工大學屋宇設備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梅國威補充,熱輻射是物體用電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將熱能向外散發的傳熱方式,如暖爐向人體散發熱量,人會溫暖;相反,當人的熱量被其他物件吸收,便有「輻射冷卻」。

心臟血流量增多 可致心臟病
長期處於寒冷環境,可引起各種疾病。香港急症科醫學院院長胡詠儀表示,在低溫環境下,為減低熱量流失,身體會減少血液流至四肢,導致手腳冰冷;同時,流到心臟的血流量增多,增加心臟負擔,導致因急性心臟病、低溫症而送到急症室的個案增加,長者更是低溫症的高危族。胡解釋,連接腦下垂體的下丘腦負責控制對冷熱溫度的感覺,但長者調節體溫、感覺冷熱的能力較低,未必有足夠判斷力適時添加衣物,建議大家多關心和探望長者,尤其是獨居的長者。留意他們的精神狀態,如果對答如流,代表血液循環到腦部充足,便毋須太過擔心。若長者手腳太冰冷,應開暖爐、穿上手套及襪子保暖。

徵兆:發抖、精神紊亂
人體具有體溫調節機能,一般維持在37℃左右,稱為核心溫度。若接近人體核心溫度的額頭、腹部等部位持續冰冷,並同時出現發抖及精神紊亂,則需要特別留意,可能是低溫症徵兆。

詳情轉載自明報 > 副刊 > 健康

Research Units 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

Your browser is not the latest version. If you continue to browse our website, Some pages may not function properly.

You are recommended to upgrade to a newer version or switch to a different browser. A list of the web browsers that we support can be foun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