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14年5月号

国际知名工业设计家叶智荣

以过去揭示创造未来的法门

Alan Yip_May叶智荣是享负盛名的工业设计家,由他创立的 ALANYIP 品牌早已蜚声国际。听完他的创业故事,也许有人会羡慕他的顺遂,甚至会妒忌他的幸运。然而,在顺遂的背后,却说明了运气并不是最重要的。若问他成功的秘诀,他会语重心长地奉劝时下的年轻人不如先解除一个「魔咒」……

八十年代,由于全港只有两家大学,故升读大学的机率仅约千分之二。于 1982 年中学毕业的叶智荣并没有「考试运」,没能以好成绩升读大学。但是,由于他念的是工业中学,受过金工训练,并且对工业绘图、设计及技术等学科极有兴趣,故成绩也特别优秀。因此,虽被大学拒诸门外,最终还是被李惠利工业学院取录,修读相关的文凭课程。后来,香港理工学院(理工)开办第一届学士学位课程,叶智荣顺利转读,最终成为理工的第一届学士学位毕业生。叶智荣的升学路无疑是有点迂回,但无论他在李惠利抑或在理工,所考取的都是一等的成绩,绝对不需要那种「无惊无险又到终点」的所谓「运气」。

至于为何他会选择工业设计师这条路,似乎冥冥中早有安排。

「打从幼儿园开始,我便喜欢砌模型,中二时更赢了一场公开设计比赛。当设计师不单是我的目标,我不只喜欢它,简直是为它醉心。」叶智荣说:「令我欣慰的是,能把自己的爱好融合到工作上,不管它能赚多少钱,都是相当不错的!」

在理工的第二年,叶智荣的努力令他获得「陈宝莲设计奖学金」到美国学习,为他日后的事业发展埋下重要的基石。

「当年,在设计学院的联系和安排下,我很幸运地被美国 FROG DESIGN 设计公司聘用,在那儿实习了四个月。须知道全球最著名的设计杂志的封底页长年被那家公司包下,其规模可想而知。公司老板是德国人,因为他的创新思维不被当时的传统德国人接受,令他大感气馁,于是干脆跑到硅谷另闯天地。在那里,他遇上一群极具爆炸力的人物,包括苹果公司的创办人乔布斯。他在美国得以发挥所长,名利双收。我在那里实习的四个月,令我对产品和工业设计有了新的见解,包括对世界潮流趋势及发展的观感,实在让我获益良多。」

回港之后,美国之行的宝贵经验加上思想的沉淀,令叶智荣的功力进步神速,要不然也不能使他得到后来那个千金难买的良机。

「当年适逢英国著名设计杂志《Design》(注一)的编辑来访理工,设计学院的教授给他看了一些学生作品。那位编辑看上了我设计的熨斗,二话不说便把它拿去刊登。坦白说,我真的很幸运,那可是一本国际杂志,全球设计公司的老板都在看那本书。」

1987 年理工毕业后,叶智荣像一般学生一样,感到前路茫茫。突然,他经校方收到一封信,是从一家国际知名家电公司荷兰总部寄来的招聘信。「因为他们在设计杂志上看到我设计的熨斗,所以邀请我到荷兰工作。」他打趣说:「他们要人不要货!」

当年只有二十四岁的叶智荣,成为那家家电公司第一位从香港直接聘请到设计总部的设计师。无论在聘用条件、工作环境以至学习机会方面,均令这个初出茅芦的小伙子受宠若惊。

「那简直是一座『超级少林寺』!由于公司盈利丰厚,部门资源极多,加上遇上设计师退休的高峰期,几乎每月也有人退休,故为了换上新血,公司便从全世界招聘有能力的年轻设计师。换言之,年轻人在理想的工作环境中,有的自然是机会。」

叶智荣续说:「那里有百多个来自各地的设计师。在荷兰待了两年,我因此听得懂各种英语口音,也能够吸收不同设计师的文化、经验和知识,学习他们的思考方法和设计模式,这些都成了让我受用终生的财宝。总结在荷兰的两年,我好像念了一个有薪的硕士、甚至博士课程!」

在荷兰的设计总部,无论技术、设备、人才、财力,以至设计程序方面,都是一流的,而叶智荣所属的未来产品组正是公司内发挥机会最多的地方……可是,他选择在合约期满,即两年后离开。

「我当时的上司在公司服务了二十四年,职衔上却只比我高一级。那年我二十四岁,难道要等二十四年后才能晋升一级?」叶智荣笑说:「其实,我希望建立自己的名声。在荷兰工作,无论你做得多出色,人家都不会看到你的名字。在那里,整个雇员,包括他的脑袋,都是属于公司的。」

也因为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让身为长子的他下定决心回港。此时,一封越洋的信件令叶智荣的事业轨迹转向。

「在回家前,其实早有两份工作在等着我。没想到这封信改变了一切。」叶智荣说:「那是荷兰总公司的总裁写给香港分部的推荐信,说 Alan 回香港了,如果你们需要外援设计师,找他好了。」

轻轻的一封信,就是最重量级的帮忙。因此,在没有互联网、没有网站、没有建立任何人际网络的情况下,年仅二十六岁的叶智荣开设了自己的设计公司,走上创业的路。从九零至九七年间,旧公司更成了他最大的客户,为他的事业奠下稳健的基础。其后,他再拓展以自己的名字为品牌的产品,扬名国际,实现了建立个人名声的理想。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暗暗羡慕叶智荣的「运气」。然而,他的过去不过是在肯定「怀才必遇」的事实。只因他抓紧了每个学习和发挥的机会,哪怕只是一份学校功课!当你把握好一个接一个的机会,自然水到渠成,所谓的运气,顶多只能锦上添花罢了。回港后,他的事业在一个工作环境恶劣的斗室中开始。在那里,他一个人要处理几个岗位的工作。「每天起来,不会有人告诉你要做些什么,那是你要自己决定的事情。做老板很麻烦,必须要喜欢思考才行。」

「我同意我的事业开始时是很顺利的。俗话说得好,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我觉得机会是存在的,问题是你能否好好把握。」叶智荣说:「首先要分散网络,例如做市场推广。如不把网散开,又如何能抓鱼呢?然后是选择,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网眼有多大,我们就挑多大的鱼。机会将不断涌现,问题是你怎样选择。选得不好就糟糕了,因为这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

当然,当老板还需要有很多过人的长处,有了长处,就可以取长舍短。

「由于我不善于管理,所以会集中处理设计的工作;人际网络也勉强算是我的强项,于是,我利用网络和别人合作。譬如,我要生产自家品牌的产品,后来也让我幸运地遇上一位从事出口生意的朋友。他开设的礼品公司,每天都要为客户提供新颖的产品,机缘下遇上我这个每天也在构想新事物的设计师,我们自然一拍即合,达成合作了。我们合组公司,一干就是十多年了。」

大约六、七年前,营商环境的改变令他把设计公司扩展至深圳。

「虽然文化、语言、商业文化和金融系统各方面都与香港有点相距,但国内可让我发挥得更好。例如,我从前设计的一个小型水滴型时计,能够在深圳以玻璃纤维建成 2 米多高的户外现代艺术雕塑,后来浙江省某城市机关看中了它,要把它制成高十多米的雕塑。」叶智荣也为国内地方政府设计巴士站、公共座椅等,这些都是他在香港没有机会尝试的项目。他的创意在国内备受赏识,最近更荣获深圳的《十大年度创意人物》大奖。

这位满脑子创意的设计家若非从小专心致志地醉心于设计,他就无法及时把握早来的机会,打造自己的将来。因此,他不忘向年轻人作出忠告:「在这个信息发达的年代,每个人都好像中了魔咒一样,总是无法专注。年轻人失去了专注力,不能集中精神做好一件事情,又怎能变成专家呢?若把时间分散投资,结果什么都做得不好!」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