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14年11月号

创新‧创业‧创投

谭伟豪阐释新一代企业家精神

Samson Tam_Nov大学毕业的谭伟豪在 1986 年加入软件工程师的行列,两年后与上司携手创业,凭着年轻人的、坚毅的意志、独到的眼光和专业知识,开创了「快译通」这家喻户晓的电子产品品牌。对创业者来说,「快译通」的成功背后有很多可供借镜的精采故事。例如,为要建立品牌形象,他们三顾草芦,以诚意打动刘家杰老师担任代言人。创业者应有的热诚、胆识和智能等元素,在谭伟豪的成功故事里都找得到,但这只不过是上集……

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投身社会才两年便立志走上创业路,先后为事业创下一个又一个高峰,更于 1992 年获颁「香港青年工业家」殊荣,1997 年成为香港十大杰青,再于 2008 年循信息科技界别晋身立法局。这个故事由主角谭伟豪娓娓道来,里面有很多精采的点子值得后进参考,其中最有启发性的例子莫如「借力打力」,那就是善用大学的科研成果,通过知识转移提升公司的技术实力,最终为公司奠下不少令人称颂的里程碑。

「我们早就支持大学的知识转移工作了。」谭伟豪说:「我们有的只是创意,但欠缺能让电子辞典发声的技术。于是,我们与各大学府洽谈合作方案,买下美国栢克莱大学和清华大学应科院的全句翻译和手写识别等多项技术,让我们这家小小的公司能够胜过竞争对手。」

为了建立品牌形象,他们极力罗致英语大师刘家杰老师当代言人,但因「快译通」是新产品,一向严谨的刘老师并没有实时应允。谭伟豪可没气馁,他再三拜访,重新缕述「快译通」的用法和优点,展示它的数据库……最后,刘老师终感其诚,答应担任「快译通」的代言人。有了大师级人物的推荐,快译通迅速成为家长心仪的教育产品。其后,他们还冠名赞助了一支足球队,以进一步加强产品的健康形象。

上述的分享只不过是谭伟豪创业故事的上篇,而故事的续集,则可说是企业家智慧的沉淀。第一章,当由他走进香港理工大学念硕士及博士课程开始说起。

谭伟豪一直参与不少公职事务,经常要率领业界团体到外地交流。就是因为一次台湾考察,他萌起了再进修的念头。「原来在台湾电子业界中,不少管理人员都拥有博士、硕士学历,令企业的整体水平得以提升。反观香港的工业界,不少老板却是红裤子出身的。」

台湾之行令他意识到,尽管创业时未必需要很高的学历,但公司上市后,要依靠的已非一个人的创意,而是一整支团队的合作。他也明白到,作为公司的领导人,必须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来协助公司更上一层楼。

因此,谭伟豪报读理大制造工程系的兼读硕士课程,然后再转读博士课程。在六年多的学习期间,除了公私两忙之外,他还须休学一年来准备参选立法会。进修为谭伟豪的企业家生涯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其一,他认识到智慧资本 (intellectual capital)的重要性:「多年以来,我的学习进程不断改变。我以前注重创意、制造、营销和公司管理,到公司上市后也开始重视财务等知识。及至进修以后,我才学会量度人才资本,那是我进修的最大收获。」

谭伟豪说:「其二,近十年来,互联网发展一日千里,为工业界带来巨大的转变,也对供应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杀伤力,所以我们要以新的营运模式去配合。企业家必须兼顾局势的发展,能否在互联网的洪流中成为赢家,视乎你能否掌握先机,否则很容易被淘汰。以前讲求产品创新,现在,连营运模式也需刷新。」

以「快译通」为例,鉴于互联网及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能直接取代电子发声辞典,故谭伟豪的公司已从垂直营运模式转为精细分工模式,专攻自己的强项。「以往,我们必须依靠创意、工厂制造、研发、市务推广、发展渠道才能把产品带进市场。现在呢?我们已从大战场中转至小战场,集中发展小学生和幼儿园学生的市场;除发声辞典外,我们还开发了教授音乐、训练默书的应用程序等,逐渐改变服务的模式。」

除此之外,谭伟豪最大的目标是在未来十年里,与其他香港企业家携手打造一个崭新的『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工业家、企业家视年青人为承传途径,投资在年青创业者身上,为他们带来更多机会。「企业家精神是敢做、敢承担。香港未来要成功,就要创新、创业及创投。以往香港人总是喜欢单打独斗;其实,有意创业的人应该把资源、资金和经验集合起来。」

有说香港有条件成为另一个硅谷,而笼罩着硅谷正是谭伟豪所说的创新、创业和创投氛围。「外国企业的传承概念和中国人的不一样,中国人喜欢子承父业;外国公司赚钱后则喜欢投资其他有发展潜力的公司,不论目的是为了尽社会责任、培育下一代或是满足好奇心,都是承传的一种。『子公司』赚了钱,投资者也会得到回报。香港在企业诚信和法例保障等方面,绝对有能力孕育这种氛围。」
至于个人能力方面,谭伟豪认为不妨外借。他说:「中国人碍于面子问题,总不愿意去借东西。然而,借力其实很重要。为了成就梦想,我们该在适当时候放下身段,借取资源。就像我们最初发展『快译通』时,为了得到市场认同,我多番被刘老师拒绝,但我们一再撇下面子、放下身段,最终还是让人家看见我们的诚意和信心。

有一本书叫做《借力》,是杨旭的著作。谭伟豪大力推荐此,有意创业的读者不妨一看。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