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15年1月号

理大大师兄的「德‧贤」说

George Ko_Jan高德贤先生是理大同学们的「大师兄」。他创业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迄今仍是香港工程界中具有名望的顾问。他的经历其实是香港发展的历史,他的故事却是知识的沉淀,他的点评更是给理大企业家后进们在创业途上的指路明灯……

高德贤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理大的前身香港工业专门学院毕业后,便远赴德国留学及工作,回港之后即服务于一家英资大机构,期间参与的大型基建工程项目,奠定了他日后创业的基础。六十年代的香港百业待兴,香港海底隧道其时由英资公司承建,高先生是当时公司里的工程经理,也是当时外资公司里少数的华人高层之一。许是这个原因,公司当时特别委派他担任该工程项目的发言人,面向各大传媒。犹记得第一次接受无线电视的访问时,他的外籍老板还把身上的西装脱下来让他穿上。当时电视的威力实在惊人,在上过电视后,很多人认识了这位年轻工程师,他的一句话甚至足以影响股市。

「那时候因为香港政府并没有打算投资于海底隧道的工程,我如实在电视上说了,遂令市场感觉政府对香港的信心不大,结果翌日股市下跌。后来政府答应参与投资了,股市随即回升。」高先生忆述说:「因为当年英国承建商须申请出口信用担保(Export Credit),条件首要是香港政府的参与。当隧道建成后,收入很好,适逢英镑兑港币的汇率下跌,公司很快便回本,隧道生意一直令公司赚大钱,直至专营权还给政府为止。再看现今另外两条隧道,他们的情况可不一样了,原因在于营造工程的日资公司借来的款项是以日元兑美元算。想想借款当年日元兑美元汇率与今日的相比,那需要赚多少才能填补?」这正说明了借贷的汇兑风险对于生意的重要性,而他所举两个恰恰相反的例子,正好示范了贷款策略上的决定足以对经营带来重大的影响。而此事也丰富了高先生的经验,助他走上创业的大道。

「当时公司在市场上进行的收购合并工作由我和另两位同事组成的『三头马车』负责,其中一人管法律事务,一人管账目,而我就负责营运策略分析那一块。」因为工作关系建立的人脉,以及他从多个重要基建累积下来的经验,就成为了他日后经营工程顾问公司的基础。

不停学习是高先生的习惯。每做一个项目之前,他都会到不同地方考察,见多了自然识广,眼光也总比人看远几步。举例说,早在七零年代,他已提出了以架空天桥连接各大厦的方案,既可解决路面不足,还可增加商场人流。

七十年代初,他有一位客户遇上难题,不能如期动工。他明知高先生有多个项目缠身,仍带着一张二十万支票上门求助,因为他深信唯有「阿高」才能解决他的难题。高先生于是打了几通电话,把相关的人都邀请过来。藉此,他示范了解决问题的应有方法。

「各单位推卸责任是没用的,问题仍然存在。要解决问题,首先是不能推卸责任。作为顾问,我是中立的,要除去问题,部门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其实最大的问题存在于大家之间,故必须好好地沟通,找出症结,大家说清楚了就能避免磨擦,伙伴之间的互动尤其重要。因此,各自要提供时间表,分工清楚,列明答应了的工作,有了预算后,工程才能配合。同时,错了就要去解决问题。先认错,再解决问题,否则只有继续的争拗,于事无补。」

高先生很强调人应从错误中学习,他举了当年挑战洋人高官的例子:「客户当时申请土地盖房子时遇上阻滞,发觉条文解释出现了问题,就连律师也帮不上忙,所以来找我做顾问。当我仔细看过条文后,却发现如果条文有两种解释的话,根据普通法,那应该由我方来选择释义。结果管地政的高官输了,他很生气,往后两年也没理睬我。其后他终于明白到撰写条文时必须清晰说明,也要和其他人多作谈论,因此某年当我们再遇上时,他竟然对我表示感谢,那是因为我让他从错误中学乖了,晋升的步伐也加快了!」

向人求助时,坦白也是很重要的。

「曾经有一个客户找我当他的顾问,他的工程项目共分三期,哪知道第一期完成后便没有继续下去。我其后向他查询,他才说没有资金继续工程。他事前并没跟我说清楚,是面子问题吧,其实他可以坦白地跟我说,我也可以出钱投资和帮他筹谋呀!」在创业路上,我们有时需要求助于他人才能令业务再进一步,实不妨开诚布公,以免浪费了一个好的计划、好的机会。

此外,高先生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源,应好好加以利用。他说:「许多人不懂得利用他身边的资源,而我就是负责找寻资源的人。」

在一次理大企业家的聚会上,高先生发表过这样的创业论:「创业是被迫出来的,有人需要某种服务或产品,你就要尽量满足客户要求,要有冒险的精神。任何一个人创业,他本身该有一份兴趣,有一个意念,想做一件事情。他既有这份兴趣,就会去追求,故应多些参与,从讨论中学习。」

「这是我在德国学回来的。德国的学校里有很多论坛,借着讨论能令学生获得很多启发。」高先生说:「我常叫人要多参与、多思考。能参与的话,就有多些机会,不然,这辈子都没有得着。可是,现在有些年轻人却连听也懒得听。」

除了参与之外,他还忠告年轻人必须「对自己忠实」。他说:「人是会有偏见的,故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多听和多搜集别人的意见后再作分析。」

当他还在念大三的时候,眼见快将毕业了,他就联同几个同学凑了些钱,邀请一些已毕业的学长回校跟他们作分享和交流。

「现在有很多人总希望人家为他做事,自己却不行动。学校不行动,那就由我们来做好了。」也就是说,因为他们的主动,令到很多学长认识了这几位学弟,当这几位学弟投身社会之后,因为学长早已对他们略有所知,故有好机会的时候,也总会留给这些年轻人。

虽然高先生富于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他只会对客人说:「我不能保证你一定成功,但以我的经历,最少可以让你免犯一个错误。」在工程界来说,一个错误的消费可以很高,足已抵销他收取的顾问费了。

「倘若错了,不要紧的,最重要是知道错在哪里,哪怕是自己的错误或是人家的错误,摒除偏见,用心分析,找到出错点在哪里。」高先生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记得善用自己的资源,我最不喜欢看到暴殄天物了。」

高德贤先生的经历是香港发展的历史,他的故事是知识的沉淀,若有机会参加由这位贤者主持的论坛或工作坊的话,各位读者绝对不能错过!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