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19年4月号

张兆阁的逆向营商智慧

 

Andy Cheung_Apr张兆阁的创业路走得一点都不刻意,甚至可说是无心插柳的成果。面对建筑行业的保守风气、传统陋习和因循守旧的经营模式,张兆阁采取逆向思维,创出独特的营商智慧。

张兆阁(Andy)是理大土木工程系首届学士学位毕业生。按课程的编排,Andy于第三年被派到一家从事结构工程的顾问公司实习。在他的记忆中,他每天只是在办公室对着一堆堆数字,是沉闷、乏味的工作。

毕业后,他想挑战自己的体能和意志,于是考进警队当实习督察,但完成为期一年的训练实习后,他始发觉自己对土木工程念念不忘,遂决意离开。

1989年,政府刚推出玫瑰园计划,一家销售测量器材的瑞士公司看好香港的发展前景,于是在香港成立分部。后来,Andy加入了这家公司,一待就是十一年,期间曾参与多项大型基建工程,如八号码头、机场干线、青马大桥、汲水门大桥等,虽然所涉猎的只是测量的部分,但总算是回归土木工程这行。

其后,他被一家著名美国软件公司罗致,成为该公司大中华区的负责人,销售有关土木工程的应用软件。从销售硬件到软件,Andy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验,但两者都离不开数据和工程。

两年后,Andy的工程师朋友参与了昂船洲大桥项目,需要找一家分包商供应传感器和3D模型,因此鼓励他创业,接下此项工程。Andy认识不少政府部门的高级工程师,也同时拥有工程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经验,所以对于这个建议,他无疑是心动的。
「结果我在2004年开设公司,当时纯粹是想为行业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Andy说:「我并不是有创业野心的人,一切只是因缘际会而已。」

无心插柳下,Andy在创业之前第一宗生意已在等着他,而后来几乎把他拖跨的,也是这一宗生意,原因竟是项目的规模过大。

「那时公司有一个合作伙伴和两个工程师,以我们四人的经验,根本不足以应付那么大的一个项目。」在建筑行里,入账的数目往往很大,但老板不一定有可观的进帐。因为工程中存在很多未知之数,管理稍一不善便可能要赔本。

最后,昂船洲大桥项目让他负上沉重的责任。有人建议他撒手而去,不过他断然拒绝,并坚持负责到底。

回想这个项目,他说:「我认为那是个失败的项目,但失败的经验让我学会了很多重要的知识,这对我日后的业务营运有十分正面的影响。」这件事也启发了他,给他带来另类营运智慧:「千万别看到工程的数字庞大,便一头栽进去,最重要的是管理好客户的期望和令他们满意。」

启发他的不单是这个项目,还有一位老行尊的话。Andy说:「那位分包商曾对我说:『我们这一行不在乎你投中了哪个项目,而在乎你决定推掉哪个项目。』的确有很多建筑公司和相关工程公司无法经营下去是因为接了某项工程,而不是没有生意。」

几千万的生意虽然令人向往,但该接还是不接,还得看自己有没有驾驭的能力。他说:「与其接一宗特大的生意,不如接十个中型项目,这样不但可分散风险,还会让你累积到不同的经验。」

为了持续发展和分散风险,在基建项目不多的年头,他开办了土木工程软件应用的持续进修课程,后来更率先推动BIM在土木工程方面的应用。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 简称BIM,即以数据技术支持建筑环境的生命周期管理,是建筑及土木工程业界炙手可热的科技。利用BIM的最大好处是便于监管,若有纰漏,便由数据说话。

「六、七年前,BIM已应用在房屋建设方面达十三、四年之久,而且成效理想,可惜还未用于基建项目上,」Andy说:「于是我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这个方案,结果为港铁和政府推行了两个试验计划。2012年,发展局邀请我们到政总给六大工程部门阐述BIM在土木工程上的应用方法,然后政府推出了34个试验计划。到了2018年底,政府落实规定三千万以上的工程都要使用BIM。」

BIM是他的公司的一项重要服务,现在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公司应可发展得更快。不过,鉴于这一行的高风险,他小心地控制公司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定下不超过三十人的
架构指标。为了进一步降低营运风险,他还会与其他公司就不同项目充分合作。这些伙伴公司有本港的,也有海外的;种类方面,除了工程公司,也有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公司。当然,他也审慎贯彻执行另一戒条,那就是先考虑清楚才决定应否承接一个项目。由于目前BIM求过于供,他大有条件去选择。

Andy创业十五年来,随着行业的发展经历过不少高低变化。目前,他的服务对象包括承建商、发展商、政府部门和顾问公司,同时兼顾楼宇建筑和基建工程两大范畴,不单承接工程项目,也开办培训课程。他公司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涵盖BIM应用、工程周期管理、地盘数据管理和营运,能提供这样全面服务的在行内仅此一家。Andy的成功全因其逆向营商智慧,令他跳出传统想法和做法,明智地管理风险,而不会盲目向前冲,公司才得以稳步前进。

对于有志创业的人士,Andy有这样的忠告:「我不反对创业,但事前必须作多方考虑,例如年纪、经验、资金、家庭负担和人脉网络。要好好利用自己的知识,尤其是自己最熟悉的事物;也要对市场有透彻的了解;还要敢于跳出自己的comfort zone!我曾在网上见过有一幅漫画,画中人正在挖洞,只要他坚持再挖深一点,便会挖到金子,可惜他气馁了、放弃了。我希望大家都有坚持的勇气。」

Andy亦建议大家不妨借助一些流行工具来创业,尤其是免费或所费无几的,例如利用社交媒体来进行宣传,或从海量的网上数据发掘有发展潜力的产品,然后向身边或业界友人收集意见,再建立一种自己特有的经营模式。这样就可以控制创业的成本。
「另外,我认为不应抱太大的野心去创业。如果利用自己的知识创业,成本应不会很高,但创业还是有风险,而且不一定在短期内得到回报,所以在创业之余最好还有一份兼职工作,以增加坚持下去的力量。」

最后,Andy不忘鼓励同行的青年人:「目前香港的工程业界仍处理迈向数码科技化的初步阶段,因此市场上还有不少发展空间,有志创业的不妨多加研究和发掘,说不定我们行业的未来将由你开拓!」走得一点都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