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勉 共存共荣
新冠肺炎肆虐,很多扎根香港的企业都会致力为抗疫出一分力,由香港理工大学校友陈重义博士领军的香港通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HKC)当然不会例外,该公司过去多月积极投放资源于开发防疫智能产品上,履行其「用信息及通讯科技提升生活质量」的使命。
新产品包括人脸识别连体温检测门禁系统、大型专业空气杀菌机及图书杀菌机等。人脸识别连体温检测门禁系统可以远程查看出入人士的体温,以便及时发现发烧人士,防范于未然;而空气杀菌机则可供公司、商场、图书馆、校园等等地方过滤灰尘及微细有害物,以及使用氢氧自由基技术杀死细菌和病毒;至于图书杀菌机则利用UVC及吹风系统将图书的内页彻底消毒。为了使这项技术能够广泛应用,造福社会,HKC更将图书杀菌机借出给教堂、寺庙及其他慈善团体使用。
陈博士于2008年在理大取得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并且于2013年获选为理大杰出校友。陈博士是本地通讯及信息科技界别的翘楚,除了将公司发展得有声有色,对推动业界的发展亦不遗余力。他出任香港通讯业联会主席多年,曾倡议多项措施以平衡业界及消费者的权益,包括定立守则,要求服务供货商进行广告宣传时必须明确向消费者指出服务价钱及收费模式;又提出以调解方式解决客户与电讯商之间的纠纷,争取双赢局面。此外,陈博士亦致力培育下一代,他与理大保持紧密联系,除了开坛授课,亦不时担任嘉宾讲者,与学生分享有关创业、人力资源和信息科技管理的经验。
1982年,陈博士在香港大学取得工业工程学士学位后便到日本发展,希望开拓世界视野。未及两年,其父亲病重,他于是回港接管其父亲于1970年开设的贸易公司,该公司是日本内联通话设备系统品牌爱峰(Aiphone)之香港总代理,以及日本办公室电话系统品牌日通工(Nitsuko)的香港独家分销商。
由于父亲早已建立良好的根基,陈博士很快便完全掌握公司的运作,但他不想单单做一个守业者,更想做一个创业家。
1985年,陈博士领导集团设立全线销售、客户服务及技术支持队伍,以便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1986年,集团开始在中国展开电信设备贸易服务 ;往后几年,相继取得诺基亚流动电话以及办公室电话系统品牌NEC在香港的分销权,生意愈做愈大。 2001年,集团以香港通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之名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2002年,陈博士成立HKC Technology Limited,专门从事电讯产品研究及开发工作,致力为企业客户以及政府团体提供专业的信息解决方案,自此公司业务不停扩展,足迹遍及中国内地多个省市、马来西亚、泰国、星加坡等地。
陈博士高瞻远瞩,知道世界即将踏入物联网的时代,而物联网技术商机无限。他旗下的公司可以进一步开发和应用物联网技术,以优化生活、优化城市。他公司的核心价值是「互联互勉」,他希望公司所做的不是单纯的买卖货品,而是提供一个增值平台,他期待共享价值时代的来临,意思是在提升公司竞争力的同时,亦可以提升社会的条件和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素质,相辅相成,互利共赢。
HKC多年前开拓的智能家居业务,只要是满足安全可控、自由自主的生活方式,但近年的产品则兼顾节能环保的要求,并且将残疾人士及长者视为服务对象,致力为他们提供安全生活的保障、居家治理的便利、以及远程的监控和医疗服务。随着香港人均年龄的老化,陈博士不单视此为商机,更视之为公司的社会责任。
作为成功的创业家,陈博士却认为今时今日创业绝不容易。他说要创业成功,首先要具备两大条件,第一,创业者是否可以精准地看到市场的空隙,即是说目前市场对某类货品或服务有一定的需求,但却没有供应;第二,创业者是否有足够的创新和创意能力,即是说你所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有很好的科技成分或者创意。
当然,具备以上两项条件之外,还需要看你是否有市场推广的能耐。陈博士分享他的自家经验,他曾多次协助本地大学的教授将他们的科研技术商品化,即使那些技术相当成熟,但到技术商品化以及推出市场的阶段,又总会触礁,非常可惜。
创业人士必须审时度势,绝对不能落后于大市,但陈博士特别提醒创业人士,跑得太快也一样会失败。他会议室中央的一幅海报上有一个可以传输文字讯息的电话,原来陈博士早于80年代后期已经开发了一个可以用作传输文字讯息的电话,即是说当你打电话找不着对方的时候,你可以用文字将讯息传过去,而对方可以从他的电话看到你给他的讯息,和现在人人赖以沟通的WhatsApp相似,但在80年代末期,连电邮都没有,没有人觉得有需要透过电话用文字传达讯息,所以他开发的产品没有市场,无疾而终,他把海报张挂在会议室,就是要提醒自己必须紧贴时代的脉搏,过犹不及。
陈博士经营公司30多年,风平浪静,没有遇上什么大的问题。他说,最自豪的是公司的人事非常稳定,公司员工超过百人,但大部分的都在年资10年以上。他告诫同事,绝对不能有办公室政治,必须和衷共济,写字楼内有他亲手提的「共存共荣」,与同事共勉。
陈博士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他在公司的网页上提出要跨越员工与员工和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围墙,因为一有界限就有沟通的障碍。他要求同事拿出勇气去打开自己的心扉,让围墙倒下,识别彼此共同的目标。
谈到人才,陈博士说创业其实很依赖天才,可惜天才很少,唯有靠培养人才。他鼓励大家学会将一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另一个方面,比如说,音乐与武术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项技能,但音乐讲求的音准、拍子和力度(即大细声),其实也就是武术所讲求的角度、速度和力度。
他以自家开发的产品为例,最初开发的智能镜子只希望让长者透过照镜去知悉他的心情,方便他的照顾者照顾他;但引伸下去,智能镜子可以有多方面的用途,HKC将它打造成为一个mirrorgotchi,可以让长者查阅时间、天气以及实时新闻,又可以评估他们的健康情况,例如体温、血压、脉搏、血糖水平等;及后他们又将智能镜子发展成为健身平台,使客户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课程,并可以使用AR扩增实境技术实施检测用户的身体姿势及分析他的体魄。
陈博士说物联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香港相关的人才颇为缺乏,而且香港的年轻一代越来越比不上内地的人才,内地的大学生不但薪酬相对低,而且功夫扎实、又肯拼搏。他说香港现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相当关键,希望年轻一代懂得审时度势,择善而从,为香港,为自身的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