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了起跑線 可以從後趕上
科研集團有過千名員工,廠房遍佈內地,在石英晶體行業稱王稱霸。邀請其主席及技術董事李錦雄先生分享創業成功的秘訣,原來又是老生常談的幾個原因:興趣、勤力、主動、不怕失敗。也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經輸在起跑線,而且輸了幾次,但每次抖擻精神,他總會從後趕上,而且遙遙領先,所以孩子未能入讀心儀小學的媽媽大可放心。
李錦雄出生平民家庭,在九龍城的木屋區長大,相對於他在喇沙書院的富貴同學,是第一次輸在起跑線上。他從小便對電子有濃厚的興趣 ,經常購買零件在家裏裝裝拆拆,但很少能完成一件作品。他一直期望考上香港大學,選修電子工程,可惜高考稍微失準,差之毫釐,便被拒諸大學門外,又再一次輸在起跑線上。他家貧,所以未能出國讀書,唯有在香港理工學院(理大前身)修讀電子工程高級文憑課程,1981年畢業後,大部分同學都選擇繼續攻讀,以便盡快考取工程師學術資格,但他因為沒有即時被取錄,所以決定選擇工作,然後工餘自修,在事業的跑道上,他似乎又再輸了一仗。但回頭看看,這每一仗都為他提供磨練自己的好機會,如果一切順風順水,應該沒有今天的李錦雄,年屆耳順,仍然雄心萬丈。
李錦雄説:「興趣很重要。」從事自己有興趣的行業才有生活的樂趣,成功的機會也會更大。他鼓勵年青人,尤其是想創業的年青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興趣,不要隨波逐流,隨便選一項潮流時興產業,就一頭栽進去。他自小就喜歡電子,一早就決定從事與電子相關的行業,中學的時候就經常到圖書館或書店借電子書籍來參考。在理工學院修讀電子工程時,因為興趣所在,積極鑽硏課程以外的電子知識,以充實自己。所以後來他便能以一年時間考獲其他同學需要兩至三年才能考取到的工程師學術資格,令同學刮目相看。
李錦雄不但對電子有興趣,對做生意也有興趣,為了裝備自己,他自修簿記課程,以便在創業時,可以在財務管理方面,做得比較妥善。2008年,他更考取了香港理工大學與英國華威大學合辦的「綜合深造工程商業管理碩士學位」,豐富自己現代管理方面的知識。
即使他立志要當老闆,也不是畢業後便馬上出來創業。 他建議年青人:「應該先工作幾年,對某個行業有比較充分的掌握,才談創業。」對於時下年青人大學未畢業已蠢蠢欲動地創業,他甚有保留。
李錦雄畢業後,在「捷英有限公司」出任電子工程師一職,他入職初期的薪金較其他同學為低,但他相信石英晶體行業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決定加入該公司,從此可見他有不一般的視野,不會著眼短期的利益。他的工作範圍本來只涉及設備維修,但因為他勤力,並且不怕吃虧,經常主動擔任額外的工作,他視此為學習的機會,也希望盡力為公司作出更大的貢獻,短短一年間,便被公司領導提升負責工程人員的管理、全廠設備的管理以及開發研究。
李錦雄知道要當老闆,除了掌握技術之外,也必須掌握市場營銷技巧。1982年,他加入生產力促進中心(即現時生產力促進局)成為該中心創辦以來第一位銷售(市場技術應用)人員,他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便成功將生產力促進中心花了三年時間亦未能打入市場的電腦打卡(工卡/工時計算)系統賣出, 有了這些良好經驗,李錦雄自立門户的信心便更加强烈。
1983年,李錦雄在機緣巧合下成立了「科研集團」,公司成立之初,他不斷嘗試、摸索、積極建立人際網絡、找尋機會。他提醒立志創業的後輩,切忌守株待兔, 因為機會是很少自己找上門的,必須放眼世界,尋找機遇,掌握機遇。李錦雄的成功,亦多少因為他緊抓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機遇,他於1989年進軍內地,在國內投資設立集團的第一間石英晶體製造廠,並逐步在多個省市設立廠房,善用內地相對具競爭力的土地和人力資源。
今時今日,產業的技術含量往往是成敗的關鍵,李錦雄早在八、九十年代已洞悉其中奧妙,因此投放很多資源發展高端技術,使科研集團成為全球極少數生產高質量石英晶體、而又同時生產高端石英儀器設備的公司。集團旗下的「香港晶體有限公司」每月生產高達三千五百萬件頻率控制元氣件,是中國晶體行業領先生產廠家,其位於深圳的廠房更是首家榮獲QS 9000所認可的中國本地晶體工廠,及全球首幾間獲得TS16949認可的晶體生產專家,這些得來不易的認證證明集團所提供的零件達至世界水平,完全符合汽車工業的高度安全性及可靠性標準。
李錦雄當上老闆後,除管理工作之外,仍孜孜不倦地參與技術研究,1999年,他在美國「壓電元器件協會」發表一篇技術文章:「石英晶體直接阻抗測量法」,備受業界推崇,並被廣泛應用為業界的標準,至今仍未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能夠在石英晶體儀器設備的技術方面領導世界的發展,李錦雄實在值得自豪自傲。
亮麗成績表的背後,其實是很多的辛酸和淚水,他曾經為資金四出張羅,曾經和合夥人反面,曾經被下屬盜竊資料,以致損失慘重。 看盡人生百態,李錦雄沒有半點氣餒。大抵「樂觀」 也是創業家致勝之道。
李錦雄愛國愛港,一直積極回饋社會,除了致力扶掖後進,推動工商業發展之外,亦捐資助學,以「科研集團」及「香港晶體」名義在香港理工大學及多間大學成立助學金計劃,南亞海嘯及四川地震期間,他亦當仁不讓,鼎力捐助,以紓民困。
談及未來大計,他說:「仍然醉心科研。」原來他正在開發超5G技術的其中一項關鍵部分,事關機密,當然未能與眾分享,但看他躊躇滿志,應該離成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