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人工智能及醫工結合科研成果引領新世代醫療發展
2025年4月28日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推動「醫工結合」及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促進精準醫療、預防醫學及基層醫療的發展,提升香港及大灣區的醫療服務質素及效率,並助力香港建設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理大擁有多個與醫療及健康領域相關的科研基建,當中包括理大高等研究院轄下七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19所大學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以及四所中心實驗室,通過凝聚工程學、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科研力量,開發創新解決方案。最近成立的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則促進人工智能在藥物研發、精神健康、醫學影像、放射治療、中醫藥、生物醫學工程及細胞免疫治療等領域的深度融合。理大亦在全球延攬優秀研究學者加盟,領導多個結合醫學與人工智能、工程學及數據科學的跨學科研究項目,引領新世代醫療科技發展。 理大在爭取醫學及健康領域研究資助方面亦表現突出。在香港研究資助局(研資局)去年底公布的2024/25年度資助項目中,理大共有14個項目獲「協作研究金」撥款支持,項目數量及資助額均為全港之冠;在 2023/24 年度,理大獲研資局撥款資助的總金額在本地院校中排名第二。過去五年,理大多項健康和醫學領域研究亦獲得研資局撥款。2018年至2022年間,理大從特區政府醫療衞生研究基金獲得的平均撥款於全港院校排名第三。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貫徹以病人福祉為中心的理念,發揮『醫工結合』和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的獨特優勢,致力推動醫療科技創新和知識轉移。憑藉強大的科研團隊和完善的科研設施,以及在醫療教育和培育專職醫療人才的豐富經驗,理大有信心成功爭取籌辦香港第三所醫學院。」 理大今天展示四個優秀科研項目,當中包括﹕ 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療輔助系統 以精準醫療提升治療效果
蔡璟教授及其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療輔助系統,可自動分析患者的電腦掃描影像,毋需造影劑便可生成肺部通氣及灌注功能影像,以設計個人化最佳放射治療計劃,避開肺部高功能區域,降低對患者肺部的放射損傷。 |
AI賦能眼科 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術突破傳統診斷瓶頸
何明光教授及其團隊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眼科診斷領域,僅需普通眼底照片即可數秒內生成高精度血管造影影像和動態視頻,更自動識別微動脈瘤、出血點等早期病變特徵,以及整合超廣角成像技術,將檢測範圍擴大。 |
踝關節復康機械人 助中風患者居家復康
張丹教授及其團隊研發出首款可在三軸上自由旋轉,提供全方位足踝關節復康訓練的機械人,幫助踝關節活動受限患者的居家復康訓練,以及腦偏癱和中風患者的術後踝關節功能復康。 |
超微細高敏度光纖傳感器 提升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精準度
譚華耀教授及其團隊研發出超微細且兼具生物相容性的塑料光纖傳感器,並將其整合到人工耳蝸電極陣列結構中,以提升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導航精度與組織保護效能。由參與研究的崔靜嫻博士(見圖)介紹成果。 |
***完***
詳情查詢
馮秀芳女士
傳訊及公共事務經理
- 2766 5197
- sf-jess.fung@polyu.edu.hk
詳情查詢
蕭郁鵬先生
公共事務高級經理
- 2766 5096
- edmond.siu@polyu.edu.hk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