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C0128

理大十六位學者獲選為「2024年度全球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十六位*學者獲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評選為「2024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4),印證大學的科研及學術成就備受國際認可,並在不同領域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 此項殊榮旨在表揚在各自研究領域極具影響力的頂尖學者,他們在過去11年間發表的多篇學術論文,在其學術範疇和出版年份內的被引用次數均高踞全球首1% 。本年共有6,636名來自59個國家和地區、不同領域的學者獲選。 理大一直致力培育科研人才,推動創新創業及科研成果轉化。大學今年共有355名學者躋身史丹福大學全球首 2% 科學家排行榜,上榜人數在本港院校中排名第三。大學亦積極聘請海外知名學者加盟,包括透過特區政府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聘用了13名國際知名學者,領導多個創新科研項目。 獲評為「2024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的理大學者如下(按英文姓氏排列):   範疇 姓名 所屬學院/學系及職銜 跨領域 柴揚教授 理學院副院長(科研)、應用物理學系教授 張綽芝博士 護理學院助理教授 黃海濤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教授 李剛教授 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羅健平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講座教授 沈岐平教授 協理副校長(環球合作)、建築及房地產學系講座教授 王鑽開教授 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郭氏集團仿生工程教授、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吳韜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講座教授 嚴鋒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講座教授 張曉博士 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工程學 嚴晉躍教授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張磊教授 電子計算學系講座教授 化學 黃勃龍博士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 計算機科學 陳家進教授 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暫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 *十六位獲選學者中包括兩位前理大學者 #首要機構為新加坡國立大學   ***END***

2024年12月2日

成就 大學策劃處

Photo 1

理大首演原創音樂劇《時空「理」程》 回溯大學輝煌歷史 前瞻光輝未來

為慶祝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正名30周年,理大昨日(11月28日)起,一連三天假校園賽馬會綜藝館舉行原創音樂劇《時空「理」程》。音樂劇匯聚專業演員及36名理大學生、教職員和校友傾力演出,透過歌聲、舞蹈和戲劇,呈現理大的歷史、願景以及許多振奮人心的故事,展示大學在航天技術和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近700名嘉賓及理大成員共聚首場公演,見證理大發展。 音樂劇由大學及「理大藝術家聯盟」(聯盟)合作呈獻,更邀得聯盟召集人、理大院士及2020/2021年度駐校藝術家汪明荃博士策劃,親自參與演員遴選、劇本編寫、製作及排練等,身體力行參與文化推廣和傳承工作。 汪明荃博士表示:「我很高興以理大藝術家聯盟召集人身份,參與音樂劇的籌備工作,以藝術手法呈現理大故事,意義重大。理大師生校友熱情投入排練和演出,我相信《時空「理」程》不但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故事,帶領觀眾重新認識理大的蛻變和成就。再次祝賀理大正名30周年,繼續推動學術、科研和藝術文化發展。」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積極推廣藝術與文化,通過舉辦各類藝文活動,提升校園的藝術文化氛圍,增強師生和校友的藝術欣賞能力,以及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我特別感謝汪博士的帶領、多位著名藝術家及團體的支持,以及參與表演的學生、教職員和校友,他們以熱情和努力傳遞理大的故事,為觀眾呈獻精彩的演出。」 《時空「理」程》音樂劇獲多位藝術家及團隊支持,包括聯盟成員、理大院士、2022/2023年度駐校藝術家及理大管弦樂團藝術總監兼指揮梁建楓先生積極參與音樂劇籌備工作、2023/2024年度駐校藝術家及理大合唱團指揮譚天樂先生擔任音樂劇的作曲兼音樂總監、本地著名音樂劇團「演戲家族」落力參與音樂劇的聯合製作,而專業演員楊立門先生和譚偉權先生亦聯同理大學生、教職員和校友,為理大編寫燦爛一章。 更多有關理大原創音樂劇《時空「理」程》的詳情,請瀏覽: https://www.polyu.edu.hk/cpeo/promotion-of-culture-on-campus/event/2024/11-november/2024112830_polyu-musical/?sc_lang=tc ***完***

2024年11月29日

活動 文化及設施推廣處

Photo1

理大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合辦國際論壇 匯聚學者專家探討人工智能為高等教育帶來的挑戰及機遇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合辦以「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為題的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論壇今天舉行。活動雲集全球超過10個國家及地區近40位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領域的頂尖學者和思想領袖,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對全球高等教育發展各個方面的影響,以及院校之間的合作機會,攜手應對全球挑戰,迎接機遇。 活動主禮嘉賓包括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長吳程女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署理教育局局長施俊輝博士、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席雷添良先生、泰晤士高等教育亞太區總裁Simone Dilena女士,以及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 施俊輝博士致辭時表示:「政府致力將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框架。隨着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的成立,政府旨在推進香港的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融合發展,擴大銜接連貫,制訂政策推動育才、匯才、科技協同發展。香港亦與世界各地高等教育院校建立穩固的夥伴關係進行人工智能研究。香港具有促進創新和研究的優良學術環境,同時受惠於內地的大力支持,是學習人工智能或開展相關事業的理想地點。」 雷添良先生致辭時表示:「革命性的人工智能為高等教育界帶來巨大機遇和挑戰,我們有迫切需要重新審視教與學的模式。為抓緊新時代的機遇,我們是時候攜手合作,促進高等教育邁步向前,並造福廣大社群。我有信心,今天的論壇不單將引領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路向,也將塑造未來學習的型態。就此,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主要措施之一,乃設立科教創新基金,支持大學合作項目應對教學模式的轉變,推動各方在共同目標下齊心協力、集思廣益、眾志成城,發揮團結一致的精神,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力量。」 Simone Dilena女士表示:「人工智能雖然已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有好一段時間並未引起廣泛注目,隨着過去兩年迎來飛躍式的發展,已徹底改變高等教育的格局。今天舉行的論壇匯聚全球高等教育界領袖,通過這個重要的交流平台,共同探討如何把人工智能所帶來態度和概念的轉變,帶進全新錯綜複雜的發展局面。」 滕錦光教授表示:「今天舉行的論壇恰逢其時,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改變我們的社會,影響我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式。作為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理大將培育人工智能時代的引領者作為首要任務,而且是全球首家將人工智能納入本科生必修課的大學。今年較早時間,理大已成立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明年將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以鞏固其在新興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這一系列舉措旨在助力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為國家的創科發展作出貢獻。」 上午舉行的兩場「學界領袖對談」邀得來自香港、內地及海外高等院校的校長及管理層成員,就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領導力;如何善用人工智能,促進創新與共融的主題進行深入討論和交流。與會學界領袖就如何有效地把人工智能融合到教學和研究分享最佳實踐經驗,包括協助來自弱勢社群的學生克服學習障礙;以及高等教育機構在平衡人工智能的潛在機遇和倫理風險之下,將人工智能整合到學術政策和課程提供建議,其間更強調加強學界和業界合作夥伴關係對擴大人工智能應用和創新的重要性。 學界領袖對談環節邀得來自香港、內地及海外高等院校的校長及管理層成員,就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領導力、如何善用人工智能,以促進創新與共融等議題進行深入討論和交流。 四場小組討論環節則由多位本地和海外學界及業界領袖主講,圍繞人工智能對推動教學、研究、創新創業和造福社會的關鍵作用,分享真知灼見。與會講者強調,高等教育機構應制定長遠策略,以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要求;審視各地人工智能相關政策的制定、監管和策略,建議促進官產學研合作,加強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應用,以應對全球挑戰;與此同時,更提出在大學建立創新創業文化推動科技發展,亦探討了人工智能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福祉的重要性,並分享在可再生能源、可持續農業和城市規劃等領域的應用案例,以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席間更討論了高等教育機構如何與業界、非牟利機構及本地社區合作,運用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回應邊緣社群人士的特殊需求。     小組討論環節由學界及業界領袖主講,就人工智能對推動教學、研究、創新創業和造福社會的重要性,分享真知灼見。 隨着近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大模型的開發和部署,高等教育機構將在構建可持續和負責任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扮演重要的角色。三位知名人工智能學者,包括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清華大學智能科學講席教授及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教授及理大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楊紅霞教授,以「邁向大模型時代: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的機遇和挑戰」為題進行專家對談,從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現況、發展潛力和挑戰,探討其蓬勃發展如何為全球帶來寶貴的經驗和指導,以及國際關係如何影響人工智能的創新發展。 三位知名人工智能科學家,包括香港科技大學的郭毅可教授、清華大學張亞勤博士及理大楊紅霞教授,探討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的機遇和挑戰。 會場更設有教育與創新科技展覽,展示多個由理大學者領導的科研項目,以及提升教與學質素的創新教學方法和學習軟件,充分展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如何豐富學習體驗和促進科研成果。展出的項目包括運用邊緣人工智能技術的食物品質檢測系統、管道缺陷檢測機械人、「最後一厘米」無人機包裹遞送方案、人工智能輔助時裝設計的項目,以及結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學習輔導平台等。 理大亦安排與會嘉賓參觀校內多個先進教學設施和頂尖研究中心,包括為教學和研究帶來嶄新可能性的全球首個六面CAVE 平台大型延展實境混合教室「混合沉浸式虛擬環境」(HiVE)、航空服務研究中心,以及多次參與國家及國際深空探測任務的深空探測研究中心等。   ***完***

2024年11月29日

活動 大學策劃處

Photo 1

理大逾千嘉賓、師生及校友出席校慶升旗禮暨中華文化節「嚴復思想與中華文化現代化」主題活動開幕典禮

為慶祝正名大學三十周年,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日於校園舉辦校慶升旗儀式,並為中華文化節重頭活動之一的「嚴復思想與中華文化現代化」國際高端論壇、展覽及公開講座主持開幕典禮,成功吸引逾千名理大成員、政商界翹楚及嘉賓出席。 「嚴復思想與中華文化現代化」系列活動由理大主辦,福建省嚴復學術研究會、福建船政文化管委會及福建省文化經濟交流中心協辦。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方建明先生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先生擔任主禮嘉賓,並聯同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理大中華文化節主席兼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及理大中華文化節副主席兼人文學院院長李平教授,以及協辦機構代表包括福建省嚴復學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黃平先生及福建船政文化管委會代表王崗峰教授,一同主持活動啟動儀式。 活動主題圍繞「中國西學第一人」嚴復先生在近代中國文化史中,推動啟蒙教育和中西文化交融的貢獻,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創新突破精神。 林大輝博士致辭時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理大致力推動中華文化,希望藉此培育學生擁有家國情懷,德才兼備,熱愛國家和民族。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的國際大都會,不但受到西方文化影響,也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嚴復先生啟發我們要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要汲取各方智慧,持續創新,以促進國家富強和進步。」 黃平先生致辭時表示:「是次活動意在通過展示內容豐富的嚴復事跡展覽,深入探討嚴復思想對中華文化現代化的影響,以增進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了解,並強化他們的民族及國家認同感。」 嚴復先生是清末最具影響力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亦是中國近代史上首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是次活動旨在弘揚嚴復先生「愛國自強,勇於創新,敢於挑戰,自強不息,不畏艱辛,突破框限」的精神,激勵大學生敢於突破傳統。 由今天起至12月12日將舉行一連串精彩活動,亮點活動之一的「嚴復思想與中華文化現代化」國際高端論壇邀得來自本地、內地及海外18間大學及學術研究機構,其中包括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日本關西大學、日本新潟國際情報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共23名嚴復研究權威專家和學者,深入探討嚴復先生的愛國思想在當代中華文化建設的價值。 設於理大賽馬會創新樓的展覽則以不同形式展示嚴復先生的著作文獻、照片和生平事跡,探討其對現代中國自強、改革精神的影響。場內亦設有互動多媒體展示,結合當代藝術影音、紀錄片及人工智能虛擬技術,讓參加者與虛擬嚴復先生對話,藉此理解嚴復思想的精髓。另外,理大將舉辦三場學術講座,邀請內地及台灣大學專家,由淺入深探討嚴復思想對近代中國的影響,並舉辦展覽導賞,由理大學生帶領的嚴復書法體驗工作坊,加強參加者的互動交流,激發深度思考和討論。 展覽設互動多媒體展示,結合當代藝術影音、紀錄片及人工智能虛擬技術,讓參加者與虛擬嚴復先生對話,更易理解嚴復思想的精髓。系統由理大設計學院副院長(環球與企業事務)杜本麟教授及其團隊利用最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構建。 「嚴復思想與中華文化現代化」國際高端論壇邀得來自本地、內地及海外18間大學及學術研究機構的嚴復研究權威專家和學者,深入探討嚴復先生的愛國思想在當代中華文化建設的價值。 理大自今年三月展開「理大中華文化節」,以不同藝術主題和形式,展示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提升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欣賞。主題涵蓋陶胎漆器技藝、刺繡、染纈、中樂、中華經典誦讀等,並邀得學者、專家和藝術家,通過展覽、講座及工作坊等彰顯中華文化的價值和魅力。中華文化節凝聚了師生、校友和各界友好,讓大家都有機會沉浸於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中,培養更深厚的文化欣賞能力。 逾千理大成員及嘉賓出席校慶升旗禮 理大今天早上亦於校園舉行升旗儀式,慶祝正名大學三十周年。方建明先生、施俊輝先生、林大輝博士、滕錦光教授、校董會副主席李國祥醫生、大學司庫方蘊萱女士、大學顧問委員會榮譽主席鍾志平博士、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大紫荊勳賢、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博士,聯同第十四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商會社團代表、理大校董會及顧問委員會成員、理大管理層、大學院士、傑出校友、理大基金成員、理大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逾千名嘉賓、師生和校友出席,共賀校慶。 為慶祝正名大學三十周年,理大於校園舉辦校慶升旗儀式。 方建明先生(前排右九)、施俊輝先生(前排左七)、林大輝博士(前排左九)、校長滕錦光教授(前排左八)、李國祥醫生(前排右八)、校董會大學司庫方蘊萱女士(前排左六)、鍾志平博士(前排左五)、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大紫荊勳賢 (前排右七)、盧麗華博士(前排右六),聯同第十四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商會社團代表、理大校董會及顧問委員會成員、理大管理層、大學院士、傑出校友、理大基金成員、理大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逾千名嘉賓、師生和校友出席,共賀校慶。 有關理大中華文化節活動最新資訊,請瀏覽網站,或按此下載精選展品詳情及相片。   ***完***

2024年11月25日

活動 人文學院

Photo

理大歡迎特區政府發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歡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表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發展綱要》),為河套香港園區訂下全面的發展方略,並提出多項創新便利措施,促進港深兩地創科人才和資源交流,這將有助將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河套合作區)打造成為世界級創科樞紐,為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注入新動能,並推動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 理大一直致力培育創科人才,並與海內外大學、科研機構、創科平台、公營機構、企業及工商界廣泛合作,推動創新創業及科研成果轉化,將與特區政府及相關持份者緊密合作,配合香港園區的發展。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發展綱要》闡明香港園區的發展方略,研究試行專屬的創新便利措施,以促進港深兩地園區間人員、物資、資金和數據流通,把河套合作區打造成為國家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理大對此深表認同和支持。跨境便捷和高效流動是河套合作區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這有助把港深兩地的優勢釋放出來;若政策可行,未來更可以逐步推廣至大灣區其他城市,推動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理大基礎研究實力雄厚,並擁有優越的科研設施及實驗室,其中包括兩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四所中科院與理大聯合實驗室,以及逾30個大學研究中心,針對嶄新而具備優勢的科研領域,涵蓋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等領域。2022年,理大更成立了大灣區規模最大的交叉學科研究平台──理大高等研究院,轄下共設有19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理大亦在兩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下設立了三所研究中心,最近更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成立了八所賽馬會創科實驗室。 理大亦助力香港壯大科研人才庫,目前全校共有逾7,000名教職員、研究人員及博士研究生,大學亦積極聘請海外知名學者加盟,其中包括透過特區政府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聘用了13名國際知名學者領導多個創新科研項目。理大今年共有355名學者躋身史丹福大學全球首 2% 科學家排行榜,上榜人數在本港院校中排名第三。 此外,理大的PolyVentures創業生態系統為矢志創業的理大學生、校友和學術人員提供全面的支援,至今已培養出逾500 家初創企業及逾 7,600 名創業家。最近,理大與八間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建立策略夥伴聯盟,攜手培育創科創業領導人才,協助初創企業孵化和加速成長。理大亦在內地多個主要城市成立技術創新研究院,借助內地豐富的應用場景加快科研成果轉化,並帶動當地產業升級和社會經濟發展。   ***完***  

2024年11月21日

其他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C0149

理大於首屆泰晤士高等教育跨學科科學排名位列全球第29位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泰晤士高等教育與施密特科學研究員項目(Schmidt Science Fellows)最新公布的首屆跨學科科學排名中取得佳績,位列全球第29位,印證大學在推動具影響力的創新與跨學科研究上的投入和貢獻。 排名涵蓋全球92個國家及地區共749所大學,以11項指標分析各大學在研究項目的生命週期中,其投入、過程及產出三個階段的表現。其中,理大於研究投入方面表現出色,肯定了大學積極投放資源及撥款支持跨學科科研項目的努力。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我們欣悉理大在泰晤士高等教育跨學科科學排名中創出佳績,反映大學在推動具影響力的創新與跨學科研究的成果備受國際認可。理大矢志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以具特色的全人教育理念為社會培育人才,通過需求驅動的科研造福社會。未來,大學將繼續在教育、科研和知識轉移方面追求卓越,加強與全球各地夥伴的聯繫與合作,以期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為促進跨學科創新,大學早前成立理大高等研究院(PAIR),積極探索具影響力的解決方案,回應全球當前面對的各種挑戰。PAIR轄下設有19所研究院和研究中心,致力推動在人工智能、碳中和、深空探測、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前瞻領域的跨學科協作研究。 有關泰晤士跨學科科學排名的詳情,請瀏覽: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interdisciplinary-science-rankings    ***完***  

2024年11月21日

成就 大學策劃處

Photo 1

理大舉辦航天航空科技創新高峰會 正式成立「低空經濟研究中心」 助力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日於校園舉行「航天航空科技創新高峰會」,匯聚航天航空技術和創新領域的政商領袖、研究人員和業界人士,在各個專題分組論壇上分別聚焦深空探測、火箭和衛星技術、新太空經濟、低空經濟、初創機遇等重要議題,共同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突破,探討創新航天方案,吸引近千名全球學者和業界人士參與,超過50位講者分享他們對航天航空科技的真知灼見與研究成果。 開幕典禮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長吳程女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國際宇航聯盟執行總監 Dr Christian FEICHTINGER、中國國家航天局衛星數據與應用國際合作中心綜合管理部部長李婷婷女士、立法會議員李浩然議員、邱達根議員、洪雯議員、尚海龍議員、黃錦輝議員,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楊德斌先生,以及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為活動揭開序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教授,以及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廳總監Ms Aarti HOLLA-MAINI亦通過視頻致辭祝賀峰會順利舉行。 滕錦光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理大致力於促進航天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去年,理大成為香港首個加入國際宇航聯盟的高等教育機構,該聯盟擁有來自全球77個國家、超過500家領先企業會員。上月,理大科研團隊也在意大利米蘭舉辦的國際宇航大會展示了七項前沿研究項目。理大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57位,並以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為定位,將繼續運用我們在科學、工程和研究方面的實力,為航天領域的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高峰會下午的五個專題分組論壇,分別以「探索企業家如何利用科研成果把握太空經濟機遇」、「香港低空經濟發展」、「工程—低軌道衛星和火箭」、「太空探索:科技與科學」及「太空商業化」為主題,促進與會者就技術創新及發展、行業趨勢及應用等範疇交流意見。 專題分組論壇另一亮點為理大與兩個業界夥伴簽署合作備忘錄。在「太空商業化」論壇,理大與創星匯(香港)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旨在推動太空科技的發展,並將合作創立一個「航天產業發展加速器」,為新太空經濟及相關產業培育未來人才。 推動低空經濟人才培育、學術研究和技術轉移 在「香港低空經濟發展」論壇,理大與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簽署合作備忘錄,就促進低空經濟領域的創新與實踐、推動相關學術研究和技術轉移開展合作。同場,理大舉辦低空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儀式,邀請到立法會議員兼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創會會長葛珮帆議員、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創會副會長、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會長鄧淑明博士主禮。 理大低空經濟研究中心舉行成立儀式,理大亦已開設低空經濟碩士課程,將於2025年9月開課。 趙汝恒教授致辭時指:「低空經濟正是國家大力推動的新興產業,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引擎之一,理大積極支持低空經濟相關技術的發展,包括城市景觀中的無人機包裹遞送和無人機運輸系統。在人才培訓方面,理大亦將於2025年9月開辦低空經濟碩士課程,獨特的跨學科課程兼顧技術研究及商業營運,教學內容涵蓋航空硬件方面的飛機設計,至民航軟件方面,包括空域管理、航道規劃、貨物以及人流運輸,全面培育低空經濟所需的專業人才。」 理大低空經濟研究中心匯集來自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土地測量及資訊學系、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物流及航運學系的專家學者,專注於兩個關鍵領域:基礎設施部署與低空空域營運,以及智能感知與控制技術的開發。第一個領域旨在有效設計和管理低空空域,確保其安全高效的使用。第二個領域則聚焦於開發先進技術,確保飛行器能夠在低空空域中,即使在挑戰性的情況下,也能安全飛行。研究中心目前已展開研究低空空中交通管理、利用無人機運輸貨物等項目。透過應用研究,理大低空經濟研究中心將提出針對在香港使用無人機的操作守則,並聯同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提出修改或制定新法規的政策建議。 「工程—低軌道衛星和火箭」論壇邀請到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李斌先生到場分享。  理大深空探測中心及土地測量及資訊學系合辦「太空探索:科技與科學」論壇。 航天航空科技創新高峰會展現理大在多個領域的跨學科科研實力和優勢,理大將繼續發揮自身的影響力,與高等教育界、研究機構和業界夥伴緊密合作,以教育、科研和知識轉移為社會帶來有價值的創新。   ***完***  

2024年11月19日

活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5_combined

理大表揚四位傑出校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頒發「2024年傑出理大校友獎」予四位優秀畢業生,以表揚他們在所屬行業的出色表現,以及對母校和社會的貢獻,是理大為香港、國家及世界培育領袖的最佳例證。 「傑出理大校友獎」旨在表彰理大及其前身院校的模範畢業生,包括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香港工業專門學院和香港理工學院的校友。 「2024年傑出理大校友獎」獲獎者分別為(按英文姓氏排序): 蔣東強先生 中電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 沈鵬博士 北京水滴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施偉斌先生 英達公路再生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董事長 姚柏良議員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旅遊界)、香港中國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長 (獲獎者簡歷請參閱附件) 大學獎項的評選委員會主席為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GBS,JP。當然成員包括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BBS,JP,以及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博士,MH。其他成員包括理大校董會成員李錦雄工程師、理大大學顧問委員會榮譽主席鍾志平博士,GBS,JP、傑出理大校友協會會長譚偉豪博士、工程師,JP,以及理大校友會聯會會長游國輝工程師。 「傑出理大校友獎」於1996年首次舉辦,至今共有109位獲獎者,以嘉許他們對所屬界別的卓有建樹,以及積極為母校和社會作出貢獻。 頒獎典禮將於 2024年12月16日舉行。   *** 完 ***

2024年11月19日

活動 校友事務處

Photo 1

理大中華文化節「2024年港澳和內地高校大學生中華經典誦讀交流展演」圓滿舉行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積極傳承及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日前(11月16日)於蔣震劇院成功舉辦「2024年港澳和內地高校大學生中華經典誦讀交流展演」。來自港澳及內地逾40位大學生,透過朗誦不同時代的經典作品,展現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魅力,活動旨在提升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欣賞水平,並推廣朗誦藝術和中華文化。 是次活動是貫穿全年的「理大中華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由理大、江蘇師範大學及澳門大學聯合主辦,香港大專普通話朗誦社協辦,並獲國家教育部「港澳與內地大中小學師生交流計劃(萬人計劃)」支持。理大副校長(教學)黃國賢教授、江蘇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主任楊亦鳴教授、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及理大人文學院院長李平教授,聯同一眾嘉賓為活動揭開序幕。 黃國賢教授致辭時表示:「理大一直積極弘揚中華文化,薈萃各界優秀學者,培育多方人才,貢獻香港、報效祖國。理大去年成立了『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致力推廣中國歷史文化教育和研究。透過是次交流展演,與江蘇師範大學、澳門大學,以及香港大專普通話朗誦社合作,凝聚師生、校友和各界友好,讓大家沉浸於優秀的中華藝術和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 此外,理大亦邀請江蘇師範大學的師生主持「語言文字藝術工作坊」,讓參加者體驗經典詩文、戲劇、手語、漢服及書法等與語言文字相關的中華文化。 有關理大中華文化節的最新資訊,請瀏覽: https://www.polyu.edu.hk/tc/cpeo/chinese-culture-festival/ ***完***

2024年11月18日

活動 人文學院

cover

理大與蔚來汽車攜手合作推動新型電池材料研發及應用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上海蔚來汽車有限公司(蔚來汽車)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新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技術的研發、成果轉化及人才培養。 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上周五(11 月 8 日)於上海蔚來汽車國際業務總部及全球量產車研發中心進行,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斌先生見證下,由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軟材料及器件講座教授、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副院長、材料與器件中心實驗室副主任鄭子劍教授及蔚來汽車電池系統副總裁曾士哲先生代表雙方簽署。 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在科技研發與科研成果向產業技術轉化、人才培養、創新能力建設等領域開展廣泛交流與合作。理大及蔚來汽車的科研人員將圍繞智能電動汽車的前瞻性技術、關鍵共性技術和工程應用技術,以及高端裝備製造及相關產業的基礎研究,積極開展聯合研發,以加快科研成果向產業技術轉化。 鄭子劍教授表示:「理大一直以來致力於讓我們的科研成果與內地的產業鏈及市場緊密結合,共同造福社會。此次與蔚來汽車的合作將促進我們的成果轉化,助力新能源技術的發展。」 曾士哲先生表示:「蔚來一直保持着對全球最前沿高性能智能電動汽車相關技術的探索,致力於創造可持續和更美好的未來。此次與理大的合作,讓我們校企聯動共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 由鄭子劍教授團隊領導的科研成果轉化項目──「下一代動力儲能電池複合集流體的中試與量產」於今年五月成功獲得香港特區政府首屆「產學研 1+ 計劃」的資助,重點開發一款超輕、超薄、柔性且強韌的導電複合薄膜,可應用於商用鋰離子電池及未來固態鋰電池中的集流體,以大幅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   ***完***

2024年11月18日

活動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