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非遺介紹
:

       天津樂器張,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世家,擁有家族父子直系相傳四代以上,歷史超過180年的國樂樂器古法製作技藝。

       樂器張第一代傳人是張福起先生,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的御用琴師——徐蘭沅先生的製琴師,同時也為中國著名古琴藝術家管平湖先生製作古琴。

       第二代張培森先生是天津民族樂器廠廠長,中國樂器協會理事長。公私合營後,在80年代末期成立了全國首家私人民族樂器廠——天津洪聲樂器廠,期間為中國培育了大量的樂器製作人才。

       而第三代張俊國先生在90年代學習了西方的製作理論與理念,開創了電聲樂器工廠,將國樂製作與西方製作焦點相融合,在瀋陽音樂學院任職樂器製作專業客座教授的同時,不斷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結合,創製出更多符合中國美學意義色彩的器樂作品,其代表作品張氏禪琴更是極具特色。

       至於現在樂器張的經營及對外事務,基本由第四代傳人張雨打理。受到了家族幾代人的影響,張雨精通國樂樂器製作和古琴的演奏技藝。在繼承家學的同時更是憑藉對音樂的熱愛,鑽研到對吉他、尺八的演奏當中。古琴作品不僅被佛光山星雲大師、馬來西亞元首、天津大學北洋大講堂收藏了其古琴作品,還成為了天津南開大學古琴藝術課程的主講人,被《中國當代古琴斫琴師》收錄為青年斫琴家代表。而後更是得到國樂收藏家、國樂行者方錦龍先生的認可,將其收為入室弟子。

        靠着這項技藝,樂器張世家發展至今,在全國已有了20家國樂琴館,2家直營工廠,3家控股工廠。但即使過去多年,在製作方面,各處仍然都採用着古法製作工藝。

 

藝術家介紹:

3

      張俊國, 樂器張第三代傳人,自幼在其父第二代傳人張培森的影響下深得其父的斫琴及民族樂器的製作真傳。14歲就開始向父親學習古琴與胡琴的傳統手工古法製作。21歲在樂器張天津洪聲樂器廠擔任生產廠長領導工作。重視對公司產品的嚴格檢驗,認真篩選和考量每道傳統製作工序,為演奏者提供更專業的樂器音色以及更全面的售後服務保障,延續了家族前輩們的百年傳統技藝和製作文化精神。尤其在古琴和胡琴製作方面,更是延續了家族百年的傳統手工工藝製作。使得古琴古法傳統手工技藝製作有了真正的延續。他還注重民族樂器傳統製作人才的培養,使民族樂器製作傳統手工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

 

技藝介紹: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對古人來說,不僅是樂器,也是抒懷寄情之物,它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意義與價值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傳統音樂。一張琴,選好材之後要經過一到三年的晾曬,即便是晾好的材料,從定胚成形,再到定音上弦成品,時間跨度也達三年之久,再經過百餘道工序,沒有機器,全是靠鏟子、銼刀一點點打磨出來。就光上漆這道工序就講究頗多。古琴的漆胎大多用傳統的生漆與鹿角霜合成,也有用八寶灰、瓷粉或瓦灰等十幾種原料通過配比與生漆合成的。良工、良材出好琴,做一把好琴着實不易,斫琴完全不像這個時代的「速食化」和「便捷化」,每做一把琴都有上百道工序,從前期的選材、開槽製作,到後期的上漆、擦漆、安弦、調音,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要求,並且大部分的工序做完後要等一段時間才能做下一道工序,因此,做一把古琴基本上都要以年計,用時雖長,卻經過了時間的磨礪。對於古琴,人們往往重道輕器,斫琴師不同於唯技藝論的普通匠人,他們首先要成為精通音律的古琴演奏者,並且在他們身上承載了傳統技藝的手工傳承和家族的使命,潛心研究古琴的聲學特色和造型藝術,在科學的嚴謹和藝術的靈性之間尋求一種微妙的平衡。

 

是次展品介紹:
(更新中)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