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魏
魏國秋
「風箏魏」傳承人、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
非遺介紹:
「風箏魏」風箏製作技藝,創始於1892年,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早在1915年就獲得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 「風箏魏」風箏製作技藝於1984年,被國家輕工業部定為中國78項著名民間藝術專案之一;「風箏魏」的產品於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定為中國著名地方特產;「風箏魏」風箏製作技藝於2008年,被國家文化部定為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風箏魏」風箏也被譽為天津地方工藝美術品的三絕之一,具有明顯的地域文化和民間藝術特色。
「風箏魏」風箏製作技藝自創始以來,經歷了第一代魏元泰(1872年-1961年)、第二代魏慎行(1903年-1981年)、第三代魏永昌、第四代魏國秋,第五代魏博文等魏氏家族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代代相傳至今。
「從小耳濡目染,一睜眼就能看到爺爺、奶奶、父親在做風箏。後來,爺爺給我買了一些小人書,我照着小人書畫畫,畫得特別好,還把小人書上的圖案畫在風箏上。爺爺看到後高興地說『這孩子是塊材料』,於是就開始傳授我技藝。」生於風箏世家的魏國秋,從六七歲起就已經接觸風箏製作了。
兒時最令魏國秋自豪的事,是他發明的一款「氣死風」風箏。「我在家做了一個大紅燈籠,裏面擱一個大洋蠟,可以燃燒2~3個小時。我把燈籠下面糊死,外面的風進不去,裏面的蠟就滅不了,所以叫『氣死風』。夜晚把它放到天上,有幾百米高。風箏放到一定高度,它就穩住了,也不會掉下來。」
於魏國秋而言,風箏魏不僅僅是家族傳承的技藝,也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為了將風箏魏這一百年老字號推向世界,多年來他付出了很多努力,積極參加各類中外交流活動,還走訪過30多個國家,成為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使者。
藝術家介紹:
作為「風箏魏」傳承人的魏國秋,在從事「風箏魏」技藝傳承近50年的過程中,在繼承祖輩技藝的基礎上,經過不斷努力和不斷創新,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研究員、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天津民俗學會副會長、非遺專委會會長、中國文藝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魏國秋創作的「風箏魏」風箏作品,在國際風箏大賽榮獲金獎,在中華民間絕活博覽會、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獎活動中榮獲銀獎,以及在民間文化藝術節、全國和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等各類賽事和展示中,獲得了大量的獎項。他的作品:龍睛魚、喜相逢、福在眼前、千米龍等,被有關博物館收藏。近年來,魏國秋先後赴德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澳大利亞、荷蘭、加拿大、美國、英國等40多個國家,舉辦展覽、舉辦講座,使「風箏魏」風箏技藝走向世界,把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帶給世界友人共用,擴大了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宣傳和影響。
技藝介紹:
紮、糊、繪、放是「風箏魏」風箏製作的四道關鍵工序,分別是指紮骨架、裱糊、彩繪、放飛四個環節。骨架由竹子紮製,直接決定了風箏能否成型、是否堅固;風箏皮用絹面裱糊,講究平整度的把控;手工彩繪,繪出來的圖案要精細好看。
是次展品介紹:
(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