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於拓展環境及自然保育方面的研究,為本港實踐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理大的九個項目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持,合共資助約699萬港元。
這些獲資助項目由來自建設及環境學院、工程學院和理學院的學者帶領,旨在透過開展創新研究研發頂尖技術來推動環境保育工作。
這些項目包括開發碳監測實時平台、創建新型降噪屏障、測量大氣氧化以及設計工程竹圍板結構。此外,項目還聚焦二次有機氣溶膠的形成、寬頻吸聲、噪音預測、將二氧化碳(CO₂)轉換為可持續甲醇,以及同時進行太陽能海水淡化和製造氫氣。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為環境及保育相關的項目提供資助,涵蓋教育、社區減廢及回收、技術及研究等。獲資助項目必須有助提升香港的整體環境質素、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以及推動公眾參與綠色低碳生活。
理大項目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持︰
主要研究員 |
項目名稱 |
資助金額 |
滕越教授 |
從模擬到現實: 組裝合成建築運營碳監測的實時平台 |
HK$499,000 |
杜良芬教授 |
一種用於降低交通噪音的新型聲學光柵屏障 |
HK$760,592 |
王韜教授 |
香港大氣氧化性研究: 羥基自由基、氢过氧自由基及羥基自由基反應活性的測量與模擬 |
HK$1,469,500 |
劉思威教授 |
發展模塊化工程竹圍板結構以實現碳中和建築 |
HK$1,239,200 |
王蒙博士 |
破解香港高車輛環境中二次有機氣溶膠形成的複雜性 |
HK$487,800 |
蔡逸思教授 |
用於寬頻吸聲和波浪操縱的聲波元屏障 |
HK$472,000 |
梁志堅教授 |
發展一基於近場聲功率測量與數值傳播的整合技術針對香港城市環境中輪胎/道路噪音滋擾的現實預測與評估 |
HK$1,060,140 |
朱訓進教授 |
從排放到資源: 電化學轉化二氧化碳為可持續甲醇 |
HK$499,225 |
曾遠康教授 |
設計同時進行太陽能海水淡化和製造氫氣的原型機 |
HK$50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