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1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到訪理大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上海光機所)、上海市人才工作局以及各相關單位代表於3月26日到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就科研創新、人才培育及產學研融合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攜手推進滬港合作。   訪問期間,理大舉行了隆重的「中國激光雜誌社香港分社」揭牌儀式。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及中國激光雜誌社香港分社社長賴溥祥教授、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及中國激光雜誌社香港分社秘書長張阿平教授、上海光機所副所長冷雨欣教授、中國激光雜誌社總編輯王曉峰博士,以及《Advanced Photonics》雜誌編輯部主任張毓青女士共同揭牌,標誌著內地與香港在光學領域合作邁進新的里程碑。   隨後的交流會上,趙教授對來訪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並強調理大一直重視科研創新與人才培育。作為「中國激光雜誌社香港分社」的依托單位,理大將充分發揮其學術優勢,深化滬港協同,為光學領域發展貢獻力量。   上海市人才工作局國際合作處副處長徐慧女士表示,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滬港合作,並期待雙方在更多領域拓展合作空間。   此外,冷教授詳細介紹了上海光機所的科研方向與成果,而理大多名教授也分享了各自在超精密加工、光子學材料及技術、生物光子學等前沿領域的研究成果,展示理大的卓越成就。   會後,代表團還參觀了理大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光子技術研究院,實地考察了微米級加工設備及光子技術的前沿科研技術。此次訪問增進了雙方了解,為未來理大與上海各方在科研、人才培育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5年3月27日

研究合作

20250320 - iF Award_V2-02

理大兩款產品結合醫療保健與科技 榮獲2025年iF設計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人員的創新設計成果備受國際認可。由理大設計學院教授王佳教授及團隊研發的兩個項目,分別是支援情緒的互動玩具和可穿戴醫療裝置,榮獲享譽全球的2025 年iF設計獎(iF Design Awards 2025)。 EmoFriends由王教授及其未來(關愛)移動研究中心團隊創造,是一款模組化工具包,透過專利技術「Emosense」,可以將任何毛絨玩具轉換為智慧型機械人玩伴。它是第一款能透過觸感瞭解使用者情緒狀態的玩具,能精準監控壓力。 王教授的另一項設計名為Transparent Knee Guard亦獲殊榮。這是一款用於預防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和復康訓練的輕型裝置,整合了 3D 可伸展液態金屬感測器和親膚性 SBS 彈性纖維網,可以檢測膝蓋角度和腫脹,支持每天進行持續的長期監測,並提供實時和累計數據,對膝蓋活動的識別準確度達 93.42%。這項新穎產品早前在Hong Kong Hechathon+ 2025獲得「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類別的金獎。 這項設計採用尖端感應技術的創新設計,早前也榮獲美國芝加哥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由芝加哥建築與設計博物館 (The Chicago Athenaeum Museum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和大都會藝術出版社 (Metropolitan Arts Press) 共同舉辦,以表彰卓越的產品、通訊和建築設計,迄今已有超過七十年歷史。 王教授聚焦探索創新設計領域的新設計方法、技術可能性和相關發展。作為一名在互動範疇和工業設計具豐富經驗的設計師,王教授曾參與多項商業產品開發和帶領大型研究項目,並在澳洲、中國和日本各地展出作品。 另外,理大設計學院的60 週年紀念日曆 「Flocks of Type」,亦憑藉優秀的通訊與排版設計,贏得 2025 年iF設計獎。了解更多︰ 'Flocks of type' Shines in the Golden Pin Design Award 2024 iF 設計獎由非營利機構 iF 設計基金會設立,是全球最負盛名的設計比賽之一。今年,由131 位來自 23 個國家的評審專家,在來自 66 個國家的近 11,000 件參賽作品中,精選出最卓越的設計作品。 來源︰理大設計學院 (只有英文)

2025年3月26日

獎項及成就

20250319 - Prof JIN-02

理大學者具影響力跨學科環境研究 獲美國環境工程師及科學家學會表揚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不同領域的跨學科研究促進全球福祉。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金靈教授,憑藉在環境科學領域的卓越成就,當選美國環境工程師及科學家學會(AAEES)的2025年度「40位40歲以下卓越人才」。 金教授利用一系列先進生物技術和生物信息學來評估環境危害,及其對人類和野生動物的健康影響。此外,他還運用環境化學、微生物學和數據科學多種方法來揭示因果關係、識別危害的元兇並追溯其來源。 通過綜合這些領域的嶄新見解進行全面研究,並聯繫污染物暴露與特定健康結果的關係,從而開發有利環境健康的創新解決方案。 金教授表示:「這種綜合研究方法不僅能夠有效地制定健康政策,還能透過基於證據的策略加強社區健康計劃,以減輕環境風險。這樣實踐有助善用創新技術,面對環境變化時保護人類健康。」 金教授針對「塑膠際」(Plastisphere)問題的開創性研究引起廣泛關注,強調制定統一的全球策略以應對塑膠污染相關微生物風險的迫切需要。他多次受邀為《自然》等期刊撰寫有關這些緊迫問題的見解。 金教授修讀碩士時期便熱衷於環境和健康研究,當時研究了防曬霜成分對人類內分泌功能的影響。隨後更獲得澳洲政府獎學金支持,攻讀博士學位,研究複合污染大堡礁綠海龜和儒艮健康的綜合影響。這項研究有助當局就瀕危野生動物,制定綜合海洋環境質素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策略。 金教授分享:「研究的長期目標是了解人類和野生動物,接觸複雜化學和微生物複合污染的影響和機制。通過識別混合物風險的驅動因素及其來源,我們可以制定更精確的控制措施,實現『同一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除了研究工作外,金教授還積極指導新生代環境科學家和工程師,培訓他們的專業發展,並在他的指導下獲取眾多榮譽。他還積極參與編輯工作和倡議全球對環境問題的促進討論。

2025年3月24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理大舉辦「人工智能與醫學:塑造健康未來」講座 諾貝爾獎得主及專家探討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醫療及社會科學院聯同理學院今天舉辦「人工智能與醫學:塑造健康未來」講座,邀得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Barry Marshall教授專程來港擔任主題講者,分享其科研之路及對醫學未來發展的真知灼見。清華大學智能科學講席教授及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教授亦應邀出席,參與小組討論環節。活動旨在促進學術交流,啟迪創新精神,吸引約500名師生、校友、創科界和學界翹楚,以及公眾人士參與。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感謝Marshall教授及張教授親臨分享,讓師生獲益良多,並表示:「人工智能是塑造醫學未來的關鍵,是次論壇提供了寶貴的平台,讓各界前瞻人工智能與醫學的新發展,共同打造更健康的未來。理大一直致力推動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積極開發創新醫療科技,並與業界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造福社會。今年初,理大成立了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加速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及電子計算學在跨學科研究和教育的蓬勃發展。這些努力為大學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奠定堅實基礎。」 Marshall 教授現為西澳大學生物醫學科學院教授、資深名譽研究學人及馬歇爾傳染病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理大傑出名譽教授及深圳大學講席教授。Marshall 教授與澳洲病理學家 J. Robin Warren 博士在1980年代初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主因,並憑此開創性研究成果榮獲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研究被公認為腸胃病學史上最重大的發現。 講座上,Marshall教授以「理論與實踐:創新與探索精神引領的研究」為題,分享從事幽門螺旋桿菌研究的心路歷程,包括講解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途徑和治療方法,以及其親身喝下幽門螺旋桿菌培養液進行驗證的經歷。其成果為推動全球醫療發展,尤其是腸胃病研究的貢獻良多。 近年,人工智能崛起成為醫學領域的強大工具,為提升患者照護、優化臨床工作流程和創新研究開創無限機遇。小組討論環節由理大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及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楊紅霞教授主持,Marshall教授及張亞勤教授共同探討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的發展。 Marshall教授指出,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將為醫學及健康領域發展帶來顛覆性的轉變,並大大提高疾病診斷、個性化治療及患者預後評估的精準度。透過海量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提供了以往無法獲取的資訊,有助於提升患者護理水平和促進醫學研究的發展。 張教授表示,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領域已步入數碼化3.0時代,人工智能在其中發揮着關鍵作用,正推動該領域朝着更快速、精準、安全、經濟、普惠的方向發展,如在蛋白質結構預測、基因編輯、藥物研發等方面成果顯著。然而,人工智能在演算法透明性、可解釋性、安全隱私及倫理等方面存在挑戰。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率先推出人工智能醫院、開源人工智能製藥智能體平台,推進生物科研進入「Autopilot」時代。 未來,希望學術界和產業界進一步協同合作,推動相關領域閉環發展,挖掘更多科學與產業創新機遇。 同場,理大為新成立的「馬歇爾醫學微生物學科技研究中心」揭幕。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馬聰教授將擔任中心主任,Marshall教授擔任管理委員會成員。該中心將致力推動細菌診療研究,聚焦全球最常見的慢性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並以Marshall教授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構建以人工智能驅動的電子生物樣本庫,開發針對幽門螺旋桿菌導致的消化道癌症診斷工具,推動科研發展和精準診斷。中心亦會致力開發創新抗菌療法,解決因藥物耐藥性增加而對新型抗生素的迫切需求。Marshall教授表示,中心的成立將為開發創新解决方案和促進相關領域的合作發揮關鍵作用。

2025年3月24日

活動

WhatsApp Image 20250321 at 153316a968a994

媒體報導:理大與愛護動物協會創作教育動畫短片 提升寵物福利意識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設計學院與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攜手合作,創作一部名為《我的主人真糟糕》的教育動畫短片,該作品講述了黑白貓咪「Oreo」的驚險旅程,喚醒大眾對寵物安全的重要意識,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此動畫短片旨在傳遞「預防勝於拯救」的理念,呼籲飼主重視安全隱患,珍惜並妥善照顧寵物。通過這部具有視覺吸引力的動畫,理大希望藉此提升社會對寵物權益的關注,鼓勵大眾積極參與動物保護。 故事圍繞Oreo因主人疏忽照顧,受雷聲驚嚇跳窗的事件,並向香港愛護動物協會動物督察的救助,最終在法庭上控訴主人。在動畫的結尾,法官指出主人對Oreo的疏忽,揭示了許多飼主的常見錯誤行為,提醒大家注意寵物的安全。  

2025年3月23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理大與中國鐵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推動低空經濟及新一代資訊網絡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低空經濟和新一代資訊網絡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推動科研創新和技術轉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合作協議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中國鐵塔董事長張志勇先生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中國鐵塔總經理陳力先生簽署。是次合作旨在建立長期穩定的科研創新、人才培育和科研成果轉化的合作機制。 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在低空經濟領域科研實力雄厚,去年成立了低空經濟研究中心,並於新學年開辦低空經濟碩士課程,在數據科學、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等領域也廣受國際認可。是次與中國鐵塔合作,將充分發揮學術界與業界的協同效應,聚焦國家戰略需求,開展深度科研合作,探索共建創新平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培育創新科技人才,為國家高品質發展提供專業的科研技術和人才支援。 張志勇先生強調,中國鐵塔作為全球最大的通訊基礎設施服務商,堅持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立足資源共用,積極實施「一體兩翼」戰略,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此次與理大合作旨在發揮各自優勢,就低空經濟、新一代資訊網絡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實現強強聯合,互補共贏。此外,雙方將加強溝通與交流,確保戰略合作協議走實走深。 此次合作標誌着理大與中國鐵塔合作的新篇章,通過共同努力,實現互惠共贏,以取得豐碩成果,為推動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

2025年3月21日

活動

202513H

融合機器學習與整體網絡可控性分析 精確識別癌症治療標靶

透過分析大量生物數據,機器學習可加速識別整體可控性網絡中對網絡結構變化敏感的關鍵控制樞紐,並將其作為疾病與癌症治療的潛在診斷生物標記及治療靶點。    基因突變是導致癌症的主要原因。研究癌症的焦點一直是識別有可能引發腫瘤,或促進異常細胞生長的「癌症驅動基因」(CDG)。目前,對人類癌症的大規模測序,旨在徹底找出賦予癌細胞選擇優勢的突變基因。然而,因為各類癌症差異甚大,加上不同的癌症乃由不同的基因突變組合所催生,因此CDG尚未有一套廣受接納的黃金標準。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统生物學和人工智能講座教授、全球STEM學者、理大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章偉雄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採取了不同的方法,成功識別出維持癌細胞狀態的關鍵基因,並命名為「癌症守護基因」(CKG)。與驅動基因不同,其突變時會直接導致癌症形成及擴散,而守護基因則是維持細胞穩態及存活的關鍵。針對CKG的干預措施,可以終止或防止異常細胞分化及增殖,因此CKG可作為診斷和治療癌症的理想生物標記和靶點。這項題為「癌症守護基因作為治療標靶」(Cancer-keeper genes as therapeutic targets)的研究已刊載於iScience。  研究團隊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構建了一個「基因調控網絡」(GRN),以拓展整體網絡可控性的理論,並開發出能夠有效識別CKG的演算法。這一概念基於控制理論,尤其適用於以圖形結構呈現的系統,當中的節點代表實體,邊緣則代表相互作用。在一個完全可控的網絡中,能夠運用一組適用於特定節點的有限控制輸入來控制所有節點的狀態。這個概念在電氣工程領域,用來描述電網及運輸網絡。  在生物系統領域,這項分析有助於識別能夠影響整個網絡行為的關鍵組件或「控制樞紐」,使其成為治療干預的理想選項。研究團隊根據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數據,以及描述基因之間調控關係的訊號路徑資訊,構建了一個GRN。該網絡由癌症相關基因(作為種子節點)及捕捉基因之間相互作用的邊緣組成,可橫跨從五個疾病及癌症相關通路資料庫中,挑選出十條重要的訊號通路。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將控制樞紐視為候選的異常細胞CKG,並發現某些控制樞紐可能較敏感,更容易受到外部干擾。這類控制樞紐正是團隊的研究重點,當單一邊緣以干擾形式從網絡中被移除時,這些控制樞紐就有機會變成非控制樞紐。這種敏感的CKG(sCKG)被視為更佳的治療靶點。 機器學習技術適用於探索大量遺傳數據,以建立生物網絡,並識別出網絡中較不明顯的模式及關聯。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套創新的多項式時間演算法,無需計算網絡中所有的控制方案,即可識別出所有控制樞紐。該演算法會首先識別所有控制方案中控制路徑的頭、尾節點,然後再識別出控制樞紐。這項分析有助於發掘網絡中控制系統行為的重要節點,使其成為合適的治療標靶候選。   研究團隊應用CKG方法,構建了一個包含7,030個節點(基因)及103,360條定向邊緣組成的膀胱癌GRN。透過機器學習分析,共識別出660個節點為控制樞紐(CKG),而當中只有173個節點被歸類為sCKG。進一步對比人體細胞內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網絡時,發現共有35個sCKG可作為潛在的治療標靶。值得注意的是,在膀胱癌中,所有涉及細胞週期和p53路徑相關的基因均被識別為CKG。此外,細胞株及老鼠模型實驗證實,共有六種敏感CKG可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   本研究所構建的調控網絡,是一種適用於網絡可控性的泛癌症基因調控網絡。不僅可以使用針對某種癌症特有的種子基因外,還能透過移除相斥基因和在不同條件下檢測到的相互作用來修改網絡,以針對其它癌症。此外,運用整體網絡可控性分析的方法,還可進一步應用於識別SARS-CoV-2傳染病等其他疾病的控制樞紐。   資訊來源: PolyU Innovation Digest  

2025年3月20日

研究及創新

20250317  Smart Traffic Fund Prof Pai ZHENG02

理大基於視覺-語言模型開發智能駕駛助手獲智慧交通基金資助

駕駛者於複雜的駕駛場景,時常面臨信息過載的情況,容易導致注意力分散和反應遲緩。引入先進的視覺語言模型,為輔助駕駛系統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鄭湃教授領導的項目名為「基於視覺─語言模型開發的智能駕駛助手,以提升駕駛人員的安全和便利性」,獲智慧交通基金資助約500萬港元,為期24個月。 本項目旨在利用視覺語言模型爲汽車駕駛艙開發智能駕駛助手,透過實時分析環境和司機的需求並提供適當建議,從而提升司機的駕駛安全和便利性。 鄭教授說 :「相比現有輔助駕駛系統,我們更注重為用戶提供個人化提示,以提升其駕駛體驗。通過實驗收集用戶個人化的互動數據 ,如語音互動對答、視覺環境信息,實現用戶駕駛互動策略的在線個人化更新,以適應不同習慣和偏好。」 理大至今共有23個項目獲智慧交通基金支持,涵蓋各種可應用到交通的創新技術和研究。 智慧交通基金資助本地機構或企業進行創新科技研究和應用,以便利出行、提升道路網絡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駕駛安全。

2025年3月19日

獎項及成就

HK01 - 02

理大工業中心鼓勵創新互動 以多元化研究支持社會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工業中心早於1976年成立,擁有近50年的歷史,致力推動創新研究,提供全面的研發技術和生產支持。其最新的核心平台——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AIR Lab),被形容為「創意加速器」,專注於人工智能、協作式機械人及數位化轉型等新理念。AIR Lab支援逾15個研究團隊和單位,旨在協助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解決工程挑戰,並提供開放式合作空間,培養新一代科研人才,促進創新跨學科研究。 理大工業中心總監衛漢華博士表示,AIR Lab研究項目應用廣泛,涵蓋機械、工程、電子、計算機、商業、旅遊、醫療、文化和創意等範疇,並在國際比賽上獲得認許。例如,透過四足機器人取代導盲犬的方案,已在亞洲創新發明展上獲獎,展現科技如何改善生活。此外,AIR Lab協助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研發復康設備,開發出多模態足踝復康機械人,有助中風偏癱患者提升下肢運動功能,改善患者行走能力。 理大鼓勵創新互動,並以多元化研究支持社會發展,而工業中心積極求變,引領新技術,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惠及香港社會的實際應用。  

2025年3月17日

研究及創新

image-2000x1050 (19)

媒體報導:理大創新認知復康訓練助視障長者重拾社交技能

視障長者主要依賴聽覺和觸覺來獲取信息,缺乏足夠的訓練和社交互動可能會使他們變得沉默和被動。為了改善這種情況,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積極推動視障長者的認知刺激活動,並與香港盲人輔導會及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九巴)攜手合作,推出名為「細味記憶之旅 敘事認知刺激活動」計劃,旨在幫助視障長者透過故事和活動,提升社交、說話和執行能力,讓使他們更自信地融入社會。 香港盲人輔導會秉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推動多元共融,讓視障人士與社會其他成員共同受益。在計劃初期,九巴捐贈了改裝的站牌、收款箱和座位,作為講故事的輔助工具,而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實習學生則負責帶領視障長者參與小組活動,幫助他們提升社交和語言表達能力。這些活動不僅幫助長者回憶過往生活點滴,還透過觸覺和聽覺進行認知訓練,促進社交互動,對抗認知衰退。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實務助理教授黃家強先生在媒體訪問中指出,活動中參與者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方面均有顯著改善,還能在愉快的環境中重溫美好回憶。這次跨界合作的效果超出預期,為舊巴士和站牌賦予了新意義,增強社區凝聚力。 香港盲人輔導會對理大和九巴的支持表示感謝,並強調跨專業合作對計劃長遠發展的重要性,而理大對推動視障長者的社交及認知訓練發揮重要角色。  

2025年3月13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