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研发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过程,科学家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大量候选化合物完成筛选,最终才能找到有效的先导药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能够在庞大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特别在分析DNA序列以识别致病基因和风险因素方面,人工智能的深度分析能力尤为关键。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赵燕湘教授在最近媒体专访中,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药物发现领域的应用,并强调生物科技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是未来的重要突破。
赵教授在访问中说: 「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更像是一个『超级鹦鹉学舌』,它可以模仿、复制,但是从0到1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尽管人工智能加速筛选过程并提高效率,为新药研发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但在药物研发领域,由于全球药物多样性和样本量的限制,使人工智能的表现还是有限,目前仍主要作为辅助工具。赵教授认为未来应加强数据的收集和标注,以充分发挥AI的潜力,继而促进新药的发现与开发。
此外,现今癌症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大众对新疗法的需求愈加迫切。在癌症及脑部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和精神类疾病)领域,需要投入更多科研,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赵教授对未来的药物研发持乐观态度,重点集中于新的治疗模式上,如核酸类药物和细胞疗法,有望为重大疾病带来新的解决方案。在新药研发方面,赵教授对核酸类药物和细胞疗法充满信心。透过科学研究和技术的进步,mRNA药物已经成为可能,有些药物甚至能够有效穿越血脑屏障。细胞疗法在脑部疾病治疗中也将展现出更多可能性,例如将新生的神经元直接送入大脑,以取代因老化而死亡的神经元。
《金融时报》报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