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洋环境得天独厚,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持续增长,香港的海洋环境面临着海洋污染丶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等的严峻挑战。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的研究团队,一直积极回应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特别聚焦创新的海洋污染监测技术和海洋食品可持续性研究,包括监测微塑胶对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重建珍珠贝礁等,积极回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丶3和14。
海洋食品微塑胶监测
塑胶废弃物无处不在,塑胶微粒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咽并积存於体内,影响食物链的其他摄食阶层,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23年最新统计显示,每名港人每年平均消耗约65千克海洋食品,高於全球人均消耗量20千克三倍之多。
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副教授方家熙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采用显微拉曼光谱法(Raman microspectroscopy)的自动测绘技术,调查本地海洋食品例如青口(学名:翡翠贻贝)所积存的微塑胶数量和特徵。研究结果显示,平均每克鲜青口肉中含有0.2至1.8颗长度约为40 至1,000 微米的微塑胶,由此推测香港每年每人透过食用双壳贝类,摄取微塑胶的数量可高达10,380颗,情况令人关注。有关研究已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期刊。
为进一步证实微塑胶有机会被人体摄取,研究团队分析港人粪便中微塑胶含量数据,发现港人的微塑胶摄入率较其他亚洲和欧洲地区可高出约五倍。有关研究已发表在《Toxics》期刊。基於这些发现,研究团队正在积极探讨微塑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後果,并联同理大其他学系研究利用气泡屏障和细菌生物膜从海水中移除微塑胶的不同方法。
方博士最近被获选为2024年度皮尤海洋保育学者(2024 Pew Fellowship in Marine Conservation),是全球六位获奖者之一,同时也是唯一来自东亚地区的获奖科学家。他表示:「各项研究成果不断激发我们开发及应用先进技术,探索应对微塑胶问题的创新方案和策略,以减轻微塑胶污染的影响,保护珍贵海洋生态,并确保海洋食品可持续发展。」
珍珠贝礁修复工程
方博士贡献海洋保育的研究成果,还包括重建珍珠贝礁以改善海洋环境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从而提升本地渔业资源。昔日的香港曾经拥有丰富的珍珠贝礁生态,孕育出其他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促进兴盛的珍珠产业。但过度开发和海洋污染已令珍珠贝种群退化,导致周遭的生态系统效益也随之消失。
为改善海洋环境和增强生物多样性,方博士的研究团队於香港赤门海峡选定位置,利用人工养殖的珍珠贝重建珍珠贝礁,并透过先进三维技术,追踪分析珍珠贝礁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利用珍珠贝的滤食特性作为生物监测工具,评估香港海洋污染情况,以改善水质。团队亦与本地渔民在水产养殖技术方面合作,支援可持续渔业发展。方博士希望透过珍珠贝养殖,推广生态营养理念,并振兴本地珍珠产业,使环境和社区共同受益。方博士的见解刚於10月的《One Earth》期刊发表。
香港海洋环境生态面临挑战的同时,亦蕴藏巨大的科研潜力和希望。方博士表示:「科学家和学者过去的研究为海洋保育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然而,海洋保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丶学术界丶企业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目标是透过研究创新及社区教育提高保育意识,激发社群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为香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请浏览以下视频,了解更多:https://polyu.me/3NLYG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