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发出超灵敏便携式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仪 集快速、操作简易与低成本之优点于一身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应用物理学系研究团队利用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技术(OECT),成功研发了一款超灵敏便携式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仪。此检测仪具备操作简易及检测快速的优点,适用于测试人们在接种疫苗后或感染病毒后的抗体水平。使用此抗体检测仪的整个检测过程,需时少于六分钟,每次检测成本仅约港币十元。
研究团队下一步的计划是申请研究资助,以进行临床研究,届时将与不同的医疗及检测机构合作。团队期望是次研究成果可以尽快推出市场,并将此崭新的检测仪应用于检测其他病毒的抗体,为对抗不同疾病以及对流行病学分析与疫苗研发作出重要贡献。
理大研究发现逾十分一港人于疫情爆发一年后出现创伤后遗症征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团队于2020 年获食物及卫生局医疗卫生研究基金支持,开展了一项混合式研究,通过电话调查与深度访谈,了解市民于疫情爆发一年后出现精神创伤的普遍程度,从而找出疫情对市民的精神健康之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亦希望找出遵从抗疫措施相关的社会人口特性,并探讨影响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年长群体)接种疫苗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研究调查发现:
- 超过一成 (12.4%) 受访者出现创伤后遗症征状 (PTSD symptoms),反映他们可能存在创伤后遗症
- 失业或没有个人收入、教育程度较低的受访者,较大机会出现创伤后遗症的征状
- 中年或以上、教育程度较高的已婚女性,较愿意遵从不同的防疫措施
- 在各项防疫措施当中,受访者认为保持良好的手部和环境卫生最为困难
- 近四成六 (45.6%) 受访者表示愿意接种新冠疫苗,当中多数是担任家庭照顾者,教育程度较低的中年或以上已婚男性
理大研究发现:犹豫或拒绝接种疫苗者比例“先升后跌”
理大研发便携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仪 即场检测快速达致准确结果
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教授及系主任叶社平教授带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获医疗卫生研究基金(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拨款,开展便携式新冠病毒检测仪(检测仪)的研究。过去一年半,团队利用反转录恒温环状扩增法(RT-LAMP)及金纳米粒子(作为核酸扩增显示剂),成功进行精准的新冠病毒检测。临床样本测试结果与反转录聚合酶连锁反应(RT-PCR)标准完全吻合。
检测仪可同时放置六个样本,撇除两个阳性及阴性对照样本之外,可同时检测最多四个样本。检测仪亦可于实验室以外的环境操作,且配备内置电源,充电后便可使用,并能在采样后即场完成整个检测程序,整个检测约40分钟内完成,检测结果可凭肉眼辨识。
团队冀将研究成果转移,与业界合作将技术在社区普及应用,特别是一些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准确检测结果的地方,加强个人及环境卫生管理之余,亦有助相关机构制定适切的防控策略,减低社区感染风险。
理大研究发现逾四成新冠患者一年后仍出现“疲劳综合症”
为协助新冠康复者重拾健康,理大团队制订了“康复八式”——一套为期六周的训练计划,以提升新冠康复者的肺活量和下肢力量。
理大研发全新防病毒三维打印物料十分钟杀灭逾九成新冠病毒
现时不少公共设施的卫生情况未如理想,而公共洗手间的门柄、升降机按钮等更容易成为传播病毒和细菌的温床,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 理大纺织及服装学系副教授卢君宇博士带领跨学科研究团队,早前成功研发了全球首个“防病毒三维打印物料”。防病毒物料不仅能杀灭绝大部分常见的病毒与细菌,更有效消灭表面新冠病毒 —— 经实验室测试,证实物料可以在两分钟内杀灭七成存活于其表面的新冠病毒及其他病毒、细菌,十分钟内的抗病毒率更高达九成,二十分钟内几乎所有表面的病毒和细菌都被杀灭。
透过三维打印技术,防病毒物料可因应需要制作成不同的形状并广泛应用在公共设施上。过去一年,团队得到了理大三维打印技术中心实验室的支持,并与民政事务总署、香港湿地公园,以及环保组织合作,把物料制作成回收箱手柄、洗手间门柄保护套、电梯按钮,以及盲人点字板等。此外,团队也获得了深水埗民政事务处的邀请,将会以防病毒物料为区内过百座缺乏管理的“三无大厦”制作门柄保护套。此举大有助于减低大厦内病毒传播的风险,也直接支持了社区的防疫工作。
理大获医疗卫生研究基金拨款 藉科研技术提升社区抗疫能力
获资助的两个跨专业研究项目,包括探索并发展一套聚焦在社区层面,能预防感染、促进康复,以及更有效地保障易受感染人群的完善抗疫策略。两项研究将会邀请社区人士参与合作。 这是继去年获得医疗卫生研究基金上一轮资助后,理大再次承担有关新冠病毒病研究的项目。就上一轮资助的部分项目,理大已发表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优化公共卫生措施和对策方面作出了贡献。其余的研究项目也在顺利进行。
理大研究发现“接触追踪”有效控制通关后新冠病毒的传播
随着不少国家广泛为国民注射新冠疫苗,全球各地均期待逐步放宽社交距离措施并恢复通关,让跨境活动尽快回复正常。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系主任陈武教授及其团队采用计算方法,将接触追踪(contact tracing)加入现有防疫措施中,进而模拟香港恢复通关后的不同情况。研究发现,接触追踪在控制通关后新冠病毒的传播方面,与维持社交距离及接种疫苗等措施同样重要。
研究团队同时研发了具备接触追踪功能的流动应用程序,供入境旅客使用,以助应对疫情及控制病毒传播。
理大创新科技助公共卫生机构制订更精准的防控策略
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史文中讲座教授及其团队开发了新冠肺炎发病风险可视化平台,以展现疫情的最新状况及短期预测。
此模型聚焦于预测病例的发病(症状发作)风险,因而可以更及时地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以助公共卫生构制制订更精准的防控策略。
此模型对香港未来三天内发病风险的预测准确度可达85%以上。
理大开发实时遥距实验平台 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科学实验
因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生无法回校进行科学实验。此外,不少学校资源有限,没有复杂而精密的实验所需的实验室专门设备。为此,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应用物理学系副教授麦炽良博士及其团队开发了“全天候科学实验室”,成为亚洲区首个同类型实时遥距实验平台。学生只需要登入账号,便可以选择实验项目和预约时间,随时随地遥距进行实验。即使一些较复杂而精密的实验,学生亦能通过此平台亲身体验。
实验室现时共提供六个实验项目,争取到2021年年底增加至十五个。此项目由优质教育基金资助,目前有来自约20所中学逾350名中学生受惠。
理大就新冠肺炎在香港传播的研究与发现
为支持香港对抗新冠肺炎,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副教授萧杰恒博士与团队自疫情爆发以来,一直在SARS-CoV-2全基因组测序项目上致力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线索和科学数据。
2020年11月,萧博士与团队率先发现了进口病例对本地的影响,并预测香港正处于第四波感染浪潮的边缘。有关突破性的研究与发现已刊登在学术期刊《新兴微生物与感染》上。
鉴于回港人士身上可能带有正在海外传播的新型变种冠状病毒,萧博士认为控制该病毒传播的关键,在于防止他们抵埗后与社区联系。
萧博士与团队将继续监察香港的疫情,并与社区分享发现与研究成果。
理大获医疗卫生研究基金拨款开展八项针对新冠病毒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联同澳门科技大学 • 研发推进新冠肺炎诊断技术
新冠肺炎(COVID-19)影响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对大量个案,如何快速、准确地诊断及识别高危患者以进行早期治疗尤其重要。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积极参与抗疫,并与各界伙伴合作,推展多项防控工作。理大今天宣布,与澳门科技大学(澳科大) 以及一些国内院校合作,成功开发一套用作快速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工智能(AI)系统,这项名为“人工智能辅助影像学对新冠肺炎进行精准诊断、定量测量和重症预测”(Clinically Applicable AI System for Accurate Diagnosis,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and Prognosis of COVID-19 Pneumonia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的研究,经已在国际著名科研期刊《细胞》上发表。
理大研究人员分析新冠病毒病数据冀助抗疫
理大的三位副教授,包括应用数学系的何岱海博士和楼一均博士,及护理学院的杨琳博士,联同他们的学生和来自内地的合作者,自疫情初期便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这个应用数学系和护理学院研究小组是世界上评估新冠肺炎的传播率、病死率和性别差异的首批团队之一。他们还使用统计模型调查了一月初在武汉病毒检测能力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病例漏报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