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cover

理大学者倡导循环经济实践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获授衔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

为达致全球生产和消费可持续目标,需先透过严谨的研究基础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黄咏恩教授,荣获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嘉许,颁发近港币 800 万元资助,支持展开相关研究,为社会带来裨益。 黄教授获冠予「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名衔。她的研究项目旨在加强循环经济的治理,促进建立制度及检视绩效影响。循环经济代表一种生产和消费模式,产品和材料可循环再用直至其使用寿命结束,从而减少全球的材料消耗。然而,根据 2023 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循环差距报告》,全球市场上全年仅有 7.2% 的资源得到回收和再利用。 尽管各地政府制定了循环经济的行动计划和政策,但要提升监管废物回收和重用资源效率,集体的行业推动是重要一环。综观循环经济的治理及对其效益的认知落差,这项研究旨在通过展示不同商业环境如何影响循环经济的治理表现和效益,从而促进商界企业建立治理规范。 黄教授表示︰「获得这次资助对我来说十分鼓舞,我将继续致力于透过负责任消费与生产的研究实现可持续目标。理大的卓越学术能力、研究专长、专业设施以及跨学科资源,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持,推动以创新科研为社会带来深远影响。」 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计划旨在为卓越非凡的教授级学者提供持续研究支持,所属大学会获发放约港币 800 万元经费,资助为期 60 个月。 研究项目详情: 项目统筹者 黄咏恩教授 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 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 项目名称 施加政策以外: 循环经济的治理,使其制度化及成效影响 摘要 本项目旨在加深对循环经济治理及准则的认知,推动价值链合作伙伴采用并生产可回收的商品。通过展示不同商业环境条件如何影响循环经济的治理表现,及衍生的商业成果,本项目将提供管理者和制定政策见解,推广企业遵循产品设计、生产和报废的治理规则,最终实践环境责任,减少浪费和避免使用原始材料,长远而言合力实现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2(SDG 12)。   ***完***

2024年7月11日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2

香港理工大学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举行揭牌仪式 并成立理大江苏校友会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于7月6日在南京就共建「香港理工大学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为发挥理大科研资源优势,促进香港和南京两地教育、科技、人才等双向交流,双方联合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促进项目落地孵化和产业化,实现更高水准的互利共贏。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女士对本次合作给予高度关注,并与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一行进行会谈,为研究院的发展作深入交流。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女士(右)对本次合作给予高度关注,并与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左)一行进行会谈。 在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长滕锦光教授、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博士、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理大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张丹教授、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先生、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先生、南京市副市长吴炜先生、南京市秘书长洪礼来先生及鼓楼区委书记王安伟先生见证下,为研究院进行揭牌仪式,标誌着研究院正式落地南京。 林大辉博士在致辞中表示,理大在过去 87 年已培育近 50 万名校友,目前理大在 QS 世界大学排名榜上排第 57 位。理大将携手南京地区的企业和政府共同合作,充分发挥两地的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官、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理大期望研究院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为南京科研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作出贡献。 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先生在致辞中表示,研究院的成立标誌理大及南京市委市政府双方在科技创新的理念、科研发展目标相向而行,并在落实研究院科研领域上双方透过优势互补加强成效达致共贏,紧抱创新思维,向新而行,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佈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领域,双方的共同理念成就研究院的快速建成及发展项目。 鼓楼区委书记王安伟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是贯彻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里程,而研究院的成立有助江苏打造发展新質生产力,更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鼓楼区将积极整合駐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科教资源、科研设施,为研究院提供支撑,做好各类政府服务和人才服务。 研究院代表就针对人工智能、生命与健康、绿色建设与环境等研究领域进行宣讲,向在场政府代表、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嘉宾介绍落地南京后的总体发展方向及建设规划。研究院将会开设四个研究中心,分别为「智能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创新研究中心」、「智能建造研究中心」、及「视觉健康创新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将通过与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展开一系列深化合作,爲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前沿科技创新研究和研发服务,致力将南京市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促进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发展。 此外,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研究院与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等 13 个单位,就研究项目落地签署多份框架协议,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同场,为庆贺香港理工大学江苏校友会(校友会)成立,在揭牌仪式后,理大举行校友会成立庆典暨晚宴,超过三百名嘉宾聚首一堂,分享这个喜悅时刻。随着江苏校友会的成立,理大内地校友会网络将变得更强大,推动发展内地校友工作,让理大更切实地参与国家发展。   ***完***

2024年7月11日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1

理大团队研发主动排汗智能运动服 提供干爽舒适穿着体验

巴黎奥运会即将展开,运动热潮席卷全球。然而,炎炎夏日做运动,衣服吸收大量汗液变得黏湿沉重,降低舒适度,甚至影响表现。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研究团队从树根传输水分系统以及人类皮肤出汗机制得到启发,开发了一款采用仿皮肤抗热纺织面料的主动排汗智能运动服「iActive™」,能有效加快衣服排汗速度、减轻衣服重量,降低运动期间因汗水累积而产生的黏腻感。 人体有数以百万计的汗腺负责将汗水排出皮肤表面来调节体温,然而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持续,酷热天气日数将与日俱增,增加了运动和户外体力劳动的身体能量消耗和排汗量。即使穿着高透气和排汗性能良好的衣服,仍会因汗水大量积累而感到不舒畅。有见及此,由理大利民先进纺织科技青年学者、时装及纺织学院副教授寿大华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首创了基于仿生科技、具备主动排汗功能的智能运动服「iActive™」,而这项发明更于今年四月举行的第49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勇夺金奖。 iActive™对应人体背部主要出汗位置,内置根状汗液收集系统,采用低压电控的仿皮肤抗热纺织面料作为「人造汗腺」排汗器,主动且可控地将汗水犹如树根传输水分般传输到衣服底部的排汗器。然后,排汗器会以液滴的形式迅速将汗水排掉。排汗器体积细小,输出电压仅约5V至9V,十分安全,电源装拆亦相当容易,方便用家以手洗或机洗方式反复洗涤衣服,保持卫生。当人体出汗率较少时,iActive™也可以取下电源单独使用。 团队采用的仿皮肤抗热纺织面料能模拟人体汗腺,基于湿润性梯度优化,单向快速传输汗液,将汗水由内部向外部单向排出,以降低衣物的黏滞感和重量,加强衣服的透气能力,令衣物更干爽,穿着起来更舒适。实验结果显示,iActive™的排汗速率是人体最大排汗速度的三倍,能确保皮肤微环境的良好透气性,亦可防止身体在运动后因湿冷而造成不适。与传统布料相比,iActive™采用的纺织物料在吸收汗水并达到饱和状态下,重量减轻60%,黏腻感下降50%,能显著为用家提供舒适的穿著体验,帮助户外运动爱好者和运动员发挥最佳表现。 另外,用家可透过手机应用程序,自主控制运动服的排汗速度,以实现个人化的智能汗液管理。新技术更可广泛结合各类纺织物料使用,进行可持续批量生产。除运动服外,iActive™亦适用于制作需要长时间高强度体力劳动及户外工作人士的防护衣及工作服,例如医护人员、建筑工人、消防员和执法人员等,有效提升他们的工作表现。 寿大华博士表示﹕「全球暖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和高温,令防暑降温措施成为全球关注的议题。我们期望透过借鉴自然界中奇妙的抗热和导液现象,研发多功能智能服装和物料,推动制衣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面对的挑战,并以科技力量为传统服装行业注入新思维,提升竞争力。」 研究团队另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是以沙漠甲虫防晒和人体皮肤排汗机制为灵感开发的高效热湿管理面料「Omni-Cool-Dry™」,采用防晒抗热技术和单向排汗设计,确保用家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保持身体干爽舒适。团队正在结合两项研究的优势,以进一步提升iActive™智能运动服的排汗和降温功能。 寿大华博士为理大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及未来服装纺织科技研究中心核心成员之一,是先进纤维材料及可穿戴技术专家,研究涵盖促进个人热湿管理、智能可穿戴设备、软机器人等领域,并凭杰出科研成就屡获国际殊荣,包括美国纤维学会2023年「杰出成就奖」(全球每年仅一位)、2021年及2022年TechConnect全球创新奖。其研究论文亦多次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刊登,包括《Science Advances》、《PNA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寿博士亦将于2025年在理大主办美国纤维学会春季会议。   ***完***  

2024年7月10日

时装及纺织学院

01

理大卓越学术及研究成就获「优配研究金」和「杰出青年学者计划」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和「杰出青年学者计划」,合共拨款资助2.078亿港元,获得资助总额位列全港前三所大学。 理大在「优配研究金」有203项研究获拨款约1.857亿港元,获资助金额在本地大学中高踞第三位。在工程学科目范围,理大表现领先各本地大学,获得最高的拨款达9,350万港元。 「优配研究金」旨在为表现卓越或潜质优厚的学者提供额外资助,涉及两项类别,包括为扩阔知识的基本研究,和对某些特定范围作出理论运用的应用研究。 另外,理大有34个研究项目获「杰出青年学者计划」资助约2,210万港元,获资助金额位列本地大学中第二位。在工程学领域,理大表现卓越,获资助约1,030万港元,是本地大学获得最多拨款的院校。 「杰出青年学者计划」旨在培育新进学者,帮助他们为日后的教学及研究事业作好准备,评审准则包括科学和学术价值、首席研究员的资历和研究成就等。 ***完***

2024年7月5日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仪器助力嫦娥六号月背采样 并成功获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 领衔深空探测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研团队继研制「表取采样执行装置」,为国家完成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表土采样,助嫦娥六号探月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之际,理大的科研团队最近亦通过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样品管理办公室的审核,成功获得由中国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包括一份400毫克的表面铲取样品及一份42.6毫克的深层钻取样品。其中,月壤表面铲取样品亦是由理大团队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采集而成。团队已将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带回和储存于校园内的月壤储存及分析系统,并将利用世界顶尖的一体式多功能原位分析设备,使研究人员无需离开储存环境下,展开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计划。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恭贺团队为中国航天历史谱写了辉煌一页,林博士说:「理大今年庆祝成为大学30周年,在刚刚公布的Quacquarelli Symonds(QS) 2025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57位,在此重要时刻,理大成功通过国家审核获得由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团队一定会好好珍惜国家这份极之珍贵的礼物。」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指:「理大矢志成为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强调科研要为社会带来有价值的创新。我们重视人才,致力培育年轻科研人才,把科研经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期望与跨学科的专家携手合作,为国家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嫦娥五号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计划由有多次参与国家深空探测任务经验的钟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教授以及张心瑜空间科学教授、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副系主任、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波教授率领,联同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博士后研究员王兴博士及研究助理教授Sergey Krasilnikov博士,团队将探讨在「月壤中找水」,研究月壤中熔结碎屑的微观结构、熔结碎屑中的水含量及来源,研究成果将为未来研究月球及其他无大气天体表面土壤的形成及太阳风注入产生的水资源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吴波教授指:「很高兴我的团队能够成功申请和亲自把月壤样品从北京的国家天文台带到理大校园,月壤样品具极大的科学价值,我们的跨学科团队有多次参与航天实战任务的经验,研究领域涵盖月球地质研究、着陆区地形地貌分析、太空载荷研制、月壤样品研究、太空资源利用等,我们期待展开月壤深入分析研究,继续发挥大学团队的科研优势,为推动香港的创科发展、贡献国家出力。」 容启亮教授指:「2020年我们为嫦娥五号研制『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月壤样品带返地球,现在月壤样品就储存在理大校园,对团队别具意义。我们亦计划申请嫦娥六号月背的月壤样品,为人类认识月球和太空作出更多新的贡献。在火星取样返回以及中国人登陆月球,这两项是国家2030年前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希望未来有机会再贡献国家。」 从月球取回来的月壤样品罕有而珍贵,对太空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利用极具价值。通过一粒月壤不但可了解月球的形成、演化、空间环境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并且从研究月壤取得的成果可对地球带来长远的禆益,造福人类。未来航天任务以太空资源的科研目标为主,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的太空资源实验室可长期和妥善储存地外天体样品于高纯度氮气保护装置内以作相关跨学科研究。实验室亦能研究将来从火星、小行星等采样返回的样品,继续协助国家航天发展。   嫦娥五号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计划由多次参与国家深空探测任务经验的容启亮教授(中)、吴波教授(左)率领,联同王兴博士(右)探讨在「月壤中找水」。   吴波教授(左)与王兴博士(右)均来自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研究专长涵盖月球地质研究、着陆区形貌分析等领域。       理大成功获得由中国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包括一份400毫克的表面铲取样品(左)及一份42.6毫克的深层钻取样品(右)。   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太空资源实验室设置的月壤存储及样品分析设备,以妥善储存及深入分析月壤。   ***完***  

2024年7月3日

深空探测研究中心

1

理大研究揭示由生物启发的液体流动控制机理 冀为流体动力学和仿生物料领域科技带来突破

人类对自然界了解得越深入,便越能体会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工程师。过去研究认为,液体只能在具有特定液体通讯特性的物种上,沿着固定方向输送,不能切换输送方向。最近,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研究人员的研究证明了一种非洲植物,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控制水流,有关发现或许能启发更多流体动力学和仿生物料领域的科技突破,包括应用于需要多步骤和重复反应的可切换液体输送工作,如微分析、医疗诊断和太阳能海水淡化等工作。研究最近已于国际科学期刊《Science》发表。 液体运输是自然界中鲜为人知的奇迹。例如乔木每天都需要将大量水分从根部输送至长在最高处的叶子,而整个过程都是默默完成。某些蜥蜴和植物通过毛细管作用进行水引导。在水源稀缺的沙漠,善用水分尤为重要,因此,某些甲虫能捕捉雾水,再以化学梯度将水引往背部。 科学家素来努力尝试加强和掌握人类的液体定向移动能力。微流体、集水和传热等各种应用均有赖水或其他流体以不同规模进行有效的定向输送。虽然上述物种让我们从大自然取得灵感,但仅限于单向地移动液体。理大潘樂淘慈善基金智慧及可持續發展能源教授、機械工程學系熱流體與能源工程講座教授王立秋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纳米比亚和南非的原生多肉植物青锁龙(Crassula muscosa)可以自主选择液体输送方向。 理大的研究人员与香港大学和山东大学的人员合作,发现青锁龙两个独立枝条被注入同一种液体后,液体会以相反的方向运输。液体在其中一个枝条只流往枝尖,而另一枝条则把水流直接引往青锁龙的根部。青锁龙在干旱多雾的环境下生长,储存水分并将其输送到选定方向可谓青锁龙的命脉。 由于枝条保持横向,因此可以排除重力是输送方向具选择性的原因。相反,青锁龙与别不同的特性源于枝条上满布细小的叶子。这些小叶子也称为「鳍」,轮廓非常独特,主体呈向后状,外型有如鲨鱼鳍,叶身渐幼,叶尖指向植物的顶端。这种不对称形状是青锁龙可以选择性地定向输送液体的重要因素,关乎对液体顶部的弯液面的操纵。 具体来说,关键在于不同枝条上鳍状叶片之间的细微差异。当一排排鳍状叶片向植物顶端屈曲,枝条上的液体也会朝该方向流动。然而,假如枝条上的鳍状叶的外型靠上,那么尽管枝条仍然指向植物顶端,液体也会反向流往根部。流动方向取决于枝条和鳍状叶片两侧之间的角度,由其控制弯液面施加在水滴上的力,这样会阻止其中一个方向的流动再令其向另一方向传送。 团队凭借对青锁龙如何引导液体流动的了解,创制了一种人工模型。他们利用3D打印制成鳍状叶片,名为「C. muscosa-inspired arrays」(由青锁龙启发的序列,简称CMIA),能够模拟青锁龙的斜向叶片来控制液体流动的方向。虽然天然植物枝条上的鳍状叶片不能移动,但团队巧妙地利用磁性材料让人工CMIA能够随意改变方向。只需施加磁场,就可以逆转流经CMIA的液体流动。这套模型为于工业和实验室环境中沿动态变化路径输送液体变得可能。另一方面,只要改变鳍状叶片之间的间距便可以令水流改变方向。 CMIA可以惠及很多科技领域。王立秋教授表示:「流体流动的实时定向控制,将可以在微流控、化学合成和生物医学诊断中找到新的应用。模仿生物的CMIA设计不单可以用于液体运输,还可以在T形阀门等情况下用来混合液体。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化学物,而且可以克服某些微流控技术中出现的加热问题。」   ***完***

2024年7月2日

機械工程學系

Photo 1

理大举行升旗仪式 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二十七周年

为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二十七周年,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天早上于校园举行升旗仪式。 承蒙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公署联络局局长邓建伟先生及外交部駐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国际部主任、参贊王剑先生莅临担任主礼嘉宾,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校董会副主席李国祥医生、大学顾问委员会主席顏吴余英博士,联同理大校董会成员、大学顾问委员会成员、管理层、大学院士、杰出校友、理大基金会成员、嘉宾,以及近600名师生和校友一同参与仪式,祝愿国家富强昌盛,香港繁荣稳定。仪式由广东护旗兵国旗护卫队及理大学生升旗队负责。 滕锦光教授表示︰「回归祖国二十七載以来,香港凭藉国家的坚实支持及自身的独特优势,不断茁壯成长,并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为香港高等教育界的一员,理大致力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透过优質的全人教育培育擁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及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我们也将继续以具影响力的科研和创新回应社会需求,推动香港建设为国际创科中心,为国家实现科技自强自立作出贡献。」   *** 完 ***

2024年7月1日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1

理大研发成果亮相 AELIS Couture 2024/25 年度秋冬高级订制时装展 科技与时尚结合 携手推动可持续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宣布与巴黎着名高级服装品牌 AELIS Couture(AELIS)合作,于 2024 年 6 月 27 日巴黎高级订制时装周期间,由 AELIS 举办的 2024/25 年度秋冬高级订制时装系列展览上展出双方共同打造的作品。该作品采用理大研发的可持续金属镀膜纺织技术生产的材料,由时装界传奇人物、高级订制时装设计师 Sofia Crociani 设计及制作,成功将顶尖科技与奢华时装融合创新。 该项创新纺织技术由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姜绶祥教授带领的团队研发,应用金属镀覆膜技术将纳米级的超薄金属薄膜镀覆于纺织品,无水的生产过程不会排放化学物質,既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又能呈现高端服饰材料的品質。理大团队更为双方合作的时装作品特别设计制作了金和銀金属镀覆的有机丝绸柯根纱,既保持了传统纺织品的舒适度和飘柔性,又能呈现珠光的效果。 AELIS 的时装设计匠心独运,是次合作充分体现了理大在促进纺织技术创新,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时装业界应用上所作出的努力。AELIS的设计配合理大金属镀覆纺织品技术,体现了时尚与崭新科技的完美结合。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与 AELIS 携手设计 2024/25 年秋冬高级订制时装系列的作品。理大与 AELIS 的合作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成功典范,以时装为載体糅合科技与时尚藝术。我们乐见理大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而研发的创新科技能够应用于高级订制时装的制作上,将美感和先进科技融为一体。」 AELIS 创始人 Sofia Crociani 对双方的合作感到兴奋,并表示:「理大早前已与法国駐港澳总领事馆合办一系列『可持续发展讲座』活动,促成了今次 AELIS 与理大的合作,造就了双方在推动生态和技术研究创新的结晶。与理大的合作是灵感启迪之旅,其金属镀覆纺织品技术引领了我们探索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维度。我们很荣幸能推出这个高级订制时装系列,充分发挥理大的技术专长和我们对环保时装的承诺,促进协同效应。」   ***完***

2024年6月28日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研发新型智能太阳能冷藏车

运输界别佔香港温室气体排放量19%,发展绿色运输有助降低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直致力推动各类绿色科技研究,助力香港于2035年前把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半,并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由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鄭家伟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去年6月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基金「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中游、主题性)」资助,进行名为「智能冷藏车发展计划―电力、太阳能和智能物流和存储方法」的研究项目,旨在推动冷藏车从传统燃油车向智能电动化全面转型,并加强太阳能的更广泛应用。经过一年时间,理大团队成功研发出一辆新型冷藏车,既支援太阳能供电冷藏系统,又具备车联电能储存及交换技术。项目得到政府、学术界及业界的广泛支持,包括新盈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澳洲Advanced Sunlight Pty Ltd.及机电工程署。 目前,全港约有五千辆冷藏车,未来几年更预计会激增至一万辆,这些车辆均为燃油车,开动或怠速时产生大量废气和噪音。然而,传统冷藏车技术相对落后,其冷藏系统靠车上内燃机引擎提供动力,即使车辆停下时,引擎也不能关上,以维持系统运作。此外,冷藏系统一般亦只能维持在摄氏零下20多度左右,可供冷藏食物的种类限制较多。若以每辆车每小时需要消耗一至三公升柴油,便产生2.7至8.1公斤二氧化碳,每年排放量就高达约16吨,需要种植760棵树木才能抵消有关碳排放。 理大研发的智能太阳能冷藏车提供灵活的能量存储功能,车顶装有可扩展的太阳能板,令输出的电能更高,电能亦会储存到车上的储能装置,为车上冷藏系统提供附加的动力来源。此外,车上亦配备锂离子电池,可连接一般电动车充电设施充电,当太阳能储能装置及电池储满能量后,可为车辆提供动力达四小时,而用家亦可按需求扩充电池数量和容量,进一步提升续航能力。车上冷藏系统更可提供低至摄氏零下45度的储存环境,而且在电力发动机关闭后,仍能如常运作,令车辆搖身一变成为流动冷藏库,有助舒缓本港冷藏仓库供不应求的问题。 此外,冷藏车亦可连接其他同款车辆,进行充电和能量交换。通过车上的智能能量优化系统,用家可追踪和控制太阳能板的最大功率点,以提升整个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优化冷藏系统的制冷性能,并延长车載电池的使用寿命。 鄭家伟教授表示:「特区政府近年推出多项政策,以推动电动车普及化,包括订下于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记燃油私家车的目标。然而,在货运车辆领域,新能源汽车普及化进度仍相对滞后,期望这个研究项目能产生带动作用,推动运输业界更乐意采纳绿色运输科技,为减排和实现碳中和贡献力量。」 理大智能太阳能冷藏车项目已进入商用化阶段,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有相关的车辆面世。   ***完***

2024年6月28日

电机及电子学系

C0113

理大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球最佳大学排名跃升至第67位 位列全港第三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最新公布的「2024-2025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取得佳绩,排名全球第67位,较去年跃升33位,位列亚洲第九、全港第三。 在学科排名方面,理大共有17个学科跻身全球首50位,当中土木工程(第2位)、工学(第5位)和机械工程(第6位)更位列全球十大。同时,理大在八个学科的表现为全港院校之冠,包括土木工程、工程、机械工程、绿色与可持续科学及科技、环境工程、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经济与商业及数学,印证大学在国际及本地高等教育方面的卓越成就。 理大欣悉大学近年在排名中持续上升,并获得令人鼓舞的成绩。理大致力成为一所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未来将继续追求卓越的教育、科研、创新创业,并不断加强与全球各地伙伴的联系与合作,以期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24-2025全球最佳大学排名评估来自全球104个国家的2,250所院校,涵盖其在51个学科的表现。排名主要透过13项指标作为评核依据,包括全球及区域研究声譽、全部引用、国际合作等。   *** 完 ***    

2024年6月26日

大学策划处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