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1

理大「青少年研究指导计划」圆满举行 培育中学生成为科研人才

政府近年致力建设智慧香港,推进创科未来发展。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素来重视青少年的全人发展,致力培育新一代创科人才,以应对社会的急速发展。为提升中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理大成功举办第三届「青少年研究指导计划」(计划)。今年获取录参与计划的学生人数及专题研究项目均创历届新高,共有 136 名高中生在约 80 名来自理大不同学院及学系的学者亲身指导下,探索不同领域的专题研究。 今年计划共有 42 个专题研究项目,除了涵盖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及元宇宙等范畴外,还包括康复治疗、生物医学、酒店及旅游、护理学、语文、工商管理、时装与设计,以及各类工程学等不同领域。在理大学者指导下,学生在四个月内进行不同领域的专题研究,由研究设计、采集数据、分析及报告等过程均亲自参与,亦有机会参观理大多个实验室和教学设施,并透过与所属项目的导师紧密交流,增进对研究项目的理解,以及研究所需的知识和技巧。学生不但可以了解理大多元的本科课程之外,亦能扩阔眼界,为未来升学选科和就业作好准备。 理大副校长(学生及环球事务)杨立伟教授表示:「理大持续优化教学模式,并透过不同计划激发青少年的潜能和创新思维,使他们积极装备自己、实践抱负及迎接未来挑战。『青少年研究指导计划』自 2021 年推出以来,共取录 340 位来自 83 所本地及国际学校的高中学生,参与逾 110 个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备受国际学术机构认可,包括连续三年有参与计划的学生获接纳于国际学术会议进行报告,当中部分学生更荣获奖项,整体成果令人鼓舞。我们期望在理大学者指导下,参与计划的高中生能尽早培养对科研的兴趣,从研究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掌握新技能,并借着与不同学校的高中生合作,推动知识交流,成为新一代科研人才。」 在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副教授黄鑫炎博士及其团队指导下,来自西岛中学的学生以「应用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的智慧消防」为题进行研究,成功研发一台能自主寻找火源,并将火源扑灭的智能机械人。同学分享研究得着时表示:「这个研究项目成功应用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实现智慧消防的概念,把寻觅火源和灭火的程序自动化,进一步保障前线消防人员的安全,希望研究成果能为相关产品的开发带来具启发性的参考。我一直对人工智能及工程相关学科感兴趣,参加计划令我大开眼界,助我确立未来的升学方向,并打算继续探索科研的乐趣。」 来自拔萃女书院及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的两位同学,于计划期间进行名为「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建构元宇宙游戏」的小组研究,并在理大工程学院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高级专任导师邓育明博士工程师及其团队指导下,初尝建构元宇宙游戏。两位同学分享初次参与科研的得着:「元宇宙概念是近年的热门话题,具庞大发展潜力。我们透过计划对元宇宙概念进行文献研究及调查,从理大导师及团队身上学习到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性,为日后学习和进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尝试将意念实践,运用设计和 3D 绘图技巧创建互动的元宇宙环境,累积宝贵及难忘的学习体验,并加深对科研的兴趣。」 理大致力培养青少年对科研的兴趣,以培育新一代研究人员和创科人才,壮大本港人才库。除了鼓励中学生透过跨学科研习活动,汲取不同学习体验外,于理大就读的全日制本科生,亦有机会在理大学者指导下获得资助并开展自主研究项目。展望来年,理大将继续举办「青少年研究指导计划」,邀请更多学校及中学生参与这个丰富的学习体验,并于明年初开始接受报名,预计于四月至八月期间开展。是届照片、影片及详情请参阅计划网页: https://www.polyu.edu.hk/geo/prospective-students/undergraduate/local/junior-researcher-mentoring-programme/   ***完***

2023年9月4日

环球事务处

cover

理大发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文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及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RCMI)共同发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文件》(文件),建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特区政府)抓紧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蓬勃的消费市场和人才机遇,促进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与创新。 主要建议如下: 1. 加强香港中医药的科研生态圈 香港目前只有零碎的基金支持中医药研发,局限行业充分发展。理大建议香港特区政府扩大中医药发展基金的资助范围,鼓励产学研交叉学科合作,为行业发展缔造有利和良好的环境。文件提出设立中医药研究平台基金,以提升综合医疗的应用。 文件提出香港特区政府建立循证中医药研究中心,与三所本地大学中医药学院及全球中医药医院合作,同时构建国际膳食补充剂和草药研究中心,由两者组成一个中央研究平台,加强验证中医药的功效和安全性,以促进大众健康。 2.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为推动优质岭南中药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理大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加快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中成药审批互认机制,鼓励跨境研发合作,简化评审流程,促进中医药标准与国际接轨,逐步融入国际监管标准。 3. 中药保健产品商业化与创新 理大鼓励香港特区政府构建粤港澳交易及跨境合作区块链平台,连接不同界别,实现三地中医药项目电子签约、交易及追纵,同时加强推广中药保健产品及食品,以应对随着人口老龄化而日益增长的需求。 4. 建设生物数字产品创新中心 理大促请香港特区政府支持行业数字化,并在中医诊断、治疗和监测中应用传感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应对未来临床医护人员短缺和治疗的需求。 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强调:「人才是创新的关键。理大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向大湾区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内地与香港的中医药医院提供财政支持,支持中医药人才联合培训计划,打造中医药专业人才高地,为大湾区的新兴机遇做好准备。」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表示:「在产学研共同合作及香港特区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香港具备带领中医药迈向国际化的独特优势。理大将继续发挥交叉学科研究的专长,为中医治疗和实践的研究和应用作出贡献。」 详尽报告请参阅(只提供英文版):https://polyu.me/3P2x0X7     ***完***

2023年9月4日

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

1

理大初创企业入选《福布斯亚洲》「2023 亚洲最值得关注 100 家企业」

三家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培育及支持的初创企业,包括意领医疗有限公司、弗莱明医学实验有限公司及中慧医学成像有限公司成功入选最近公布的《福布斯亚洲》「2023 亚洲最值得关注 100 家企业」。 本年度的《福布斯亚洲》「2023 亚洲最值得关注 100 家企业」聚焦亚洲区内,专门针对有待开发市场和崭新应用技术的小型公司和初创企业,涵盖 13 个国家及地区 11 个行业类别,包括生物及医疗科技、电子商贸和零售以及金融。入选该名单的 15 家香港初创企业包括上述三家由理大培育和支持的公司。 意领医疗及中慧医学均由理大梁显利生物医学工程教授、生物医学工程讲座教授、智龄研究院院长郑永平教授联合创立。成立于 2018 年的意领医疗专门研发高级医疗超声波成像设备。郑教授带领的理大研究团队将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诊断技术与实时超声波影像引导系统结合,开发出专门用于检测肝纤维化的解决方案,名为 Liverscan®。 Liverscan®是一款手掌大小的低成本、无线及轻巧便携的设备,让医护人员可以随时随地为患者作肝纤维化检测。意领科技已获得香港科技园「生物医药科技培育计划」及「理大科技领航基金」的支持,并成功从一位行业合作伙伴和多名私人投资者获得资金支持。目前,该设备正于中国内地和香港多间著名医院进行临床测试,计划今年在香港上市,2024 及 2025 年分别在中国大陆和美国完成注册,并于 2026 年在全球推出。 郑教授表示:「我从事超声波技术研究已 30 多年,医用超声波领域的发展潜力很大,且能造福很多有需要的人。我在理大尝试过不同的技术转移方式,包括顾问项目、专利授权及联合研究等,但最终我选择了在技术转移的道路上自己参与走多一程。因为这能让我们大学的发明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而通过成立初创企业亦能为我的团队成员提供更多的机会。虽然创业的过程充满挑战,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产品起步阶段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更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从而帮助我更好地规划下一步研发方向。我也很高兴我们选择的方向和理大成为创新型世界级大学的目标非常契合。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也明白到,当初创企业的发展进入相当成熟的阶段时,是需要交由具备丰富专业经验的行政总裁来营运,而这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举足轻重。」 成立于 2012 年的中慧医学,是一家全球领先的三维超声波成像技术、设备及解决方案供应商。郑教授及其理大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套更安全、更具成本效益的 Scolioscan® 医疗系统,应用三维超声波成像技术,产生类似放射摄影的脊柱图像;该系统在评估脊柱侧弯,尤其是青少年脊柱侧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Scolioscan® 拥有 120 多项已申请或已获授的专利,能像 X 光一样准确地测量脊柱弯曲角度,是全球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超声波脊柱侧弯评估系统。目前,Scolioscan® 已于澳洲、波斯尼亚、德国、意大利、荷兰、波兰、泰国、罗马尼亚、中国内地、澳门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医院和诊所广泛使用,成功令全球逾 2 万名脊柱侧弯患者减低辐射的损害。中慧医学已于 2023 年 4 月完成近 4 千万港元的 Pre-A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复星医药、AEF 大湾区创业基金(由戈壁大湾区管理)、理大创业投资基金及部分产业投资者。迄今,中慧医学已获得逾港币一亿元的资金。 弗莱明医学实验是一家由理大建设及房地产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香皓林博士联合创立,旨在研发轻巧易用的医用级机器外骨骼复健系统的理大学者领导初创企业。该系统透过侦测使用者的自主活动意识,提供切合实际所需的辅助力量,以增强关节运动能力。在康复训练中定期使用,能帮助中风患者重塑大脑运动神经网络,改善受损程度。弗莱明医学实验已透过「理大微型基金计划」获得资金推动发展。早前香博士获得理大 2023 年度「青年创新研究者奖」的嘉许,亦是本年度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铜奖得主之一。 香博士表示:「罹患中风后,会对患者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转变。我们的发明旨在协助患者康复,并助他们恢复活动能力。在理大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全情投入创业的工作上,努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能为现实世界带来正面影响的应用方案。」 理大秉承校训「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的精神,矢志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致力于推动创业和知识转移,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理大一直为学生、校友和教职员提供强大的支援,助他们开拓创新且具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并将尖端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方案,以应对全球最逼切的挑战。多年来,理大已培育了逾 480 家初创企业,包括 60 间学术主导的初创企业、四家独角兽以及多家估值逾 1,000 万美元的初创企业。   ***完***

2023年8月31日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1b

理大举行迎新信息日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昨日于校园举行迎新信息日,欢迎新生加入理大家庭,为校园生活做好准备。活动由学生事务处主办,今年以「Navigate Your Future」为主题,约 1,300 名学生在赛马会综艺馆或透过视像直播于环球学生荟及邻近演讲厅参与于上午举行的校长欢迎仪式。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致辞时表示,欢迎新生成为理大一份子:「理大致力为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全面教育,并以独特的方式发掘学生的潜力,希望学生能够成为『明日领袖』,为香港、国家乃至全球作出贡献。」 2022 年「杰出理大青年校友创业成就奖」得奖者、GoGoX 联合创办人兼市场及广告部主管柯兴邦先生,以及学生代表亦与新生进行分享。此外,新生也欣赏到理大学生的舞蹈表演,和理大管弦乐团及理大合唱团献上的精彩演出。 为让新生更熟悉理大,迎新信息日亦设有迎新展览,约 60 个不同部门、学生团体及学会设立摊位,为同学介绍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和服务,吸引约 3,600 名学生参与。滕锦光教授亦有亲临展览,并到摊位支持同学。他又鼓励新生多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体验及参与校园活动,以扩阔视野。     ***完***

2023年8月31日

学生事务处

1a

香港理工大学与深圳市光明区达成协议推动共建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达成合作意向,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建「香港理工大学深圳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研究院),旨在促进港深两地在教育、科技、人才各方面交流。 理大是第一所与光明区达成策略共识的香港高等教育院校。双方期望透过共建研究院,结合两地的资源,开展全面高效的产学研合作。理大凭借卓越的科研实力和完善的研究资源,将吸引更多优质科创企业及人才汇聚港深,促进两地科研合作交流和创业机遇。 签约仪式于 8 月 28 日在深圳光明科学城举行。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副校长(教学)黄国贤教授及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系主任周铭祥教授,与光明区委书记蔡颖女士、光明区区长邱浩航先生及光明区统战部部长杨莉女士的见证下,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和光明区常务副区长姚高科先生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 滕校长表示,理大是一所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与创新创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此次落地的理大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将紧密结合深圳市和光明区的发展特点及规划布局,按照「湾区共创、协同发展」原则,集中大学优势科研力量,瞄准前沿科学问题,聚焦原始创新,以产出重大科研成果为核心目标,配合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营,积极推动相关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贡献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光明区表示,此次携手理大共建研究院,将充分发挥理大优势学科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迭加双方优势,在生命科学、高端制造等方向打造国际一流的科研高端平台,构筑集聚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的创新共同体。 合作重点还包括协同创新发展平台,鼓励及协助理大青年师生在深圳市光明区创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和创业培育基地。同时,培养具有创新动力和先进科技研发经验的未来行业领袖,为推进湾区高水平人才集聚地的建设做出实质性贡献。 透过研究院平台,双方将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化深港两地科技创新合作,迈进大湾区高质量建设发展目标。   ***完***

2023年8月30日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1

理大成立 「 赵元任语言科学奖 」 表扬杰出语言科学学者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宣布成立「赵元任语言科学奖」(奖项),旨在表扬在语言科学研究有卓越贡献的学者和研究者。奖项以有「现代中国语言学之父」之称的赵元任教授命名,赵教授是公认的杰出语言学家、诗人、作曲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其影响力遍及中国、亚洲以至全球各地。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和一众大学管理层,联同理大人文学院院长李平教授、理大中文及双语学系语言及认知科学讲座教授王士元教授,以及多位嘉宾包括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教授、香港歌剧院艺术总监及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博士、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冰冰女士及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杰教授,一同主持奖项成立典礼。 典礼先由滕锦光教授致欢迎辞,并有王士元教授与众人一起缅怀赵元任教授、曾志朗教授等分享赵教授对其学术带来的启发,更由吴志华博士以赵教授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为主题发表演讲。 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及人文学院很荣幸能够秉承并推广赵教授留下的硕果,学院致力追求卓越的教育和研究,采用跨学科方法,揉合语言、历史、文化、传意和科技等方面的知识,目标是成为全球语言科学教研中心,荟萃顶尖语言学家和语言科学家,以开拓知识及造福社会。我们相信奖项将会进一步推动语言及文化的互通。」 吴志华博士形容赵教授为融会古今、贯通中西、横跨文理的学者,并表示:「赵教授的科学知识帮助他获得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他的音乐知识帮助他获得了语言学研究的灵感。科学、语言和艺术三门学科的跨界结合促使他开拓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新天地。」 成立典礼的节目还包括由著名歌唱家莫华伦博士和王冰冰女士演唱赵元任教授谱曲的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及《海韵》,并特别安排两名理大学生朗读赵教授的文章《施氏食狮史》,象征对他的语言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承。场内亦设有书籍展览,向赵教授在语言科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致敬。 另外,曾志朗教授及多位学者亦透过影片分享赵教授对其学术和人生的启发,他们包括复旦大学陈忠敏教授、中央研究院李壬癸教授、南开大学石锋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周欣平博士,以及前理大中文及双语学系系主任张群显博士。 在典礼上,李平教授介绍了奖项的背景,同时公布提名细节和遴选过程。奖项将从 2024 年开始每两年一次颁发,设「终身成就奖」和「杰出青年学者奖」,分别表扬为语言科学研究和教育作出卓越贡献的资深学者和青年学者,候选人将由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的遴选委员会选出。结果公布后,人文学院将举办颁奖典礼,颁发奖金予得奖者,并邀请他们担任杰出讲座系列的讲者。提名期由 2023 年 9 月 1 日开始。 理大人文学院作为奖项的主办单位,正迈向成为亚太地区以至全球语言科学的领导学院。凭借在言语治疗、健康传意和语言与神经科学等领域的优势,学院致力成为语言科学研究的中心,创造知识,造福社群。奖项正体现出理大积极推进人文学科的研究和教育,引领学者和学生在语言科学研究上继往开来,再创新猷。 有关奖项的详情,敬请阅览网站 www.polyu.edu.hk/fh/chao-prize,或以电邮查询chao.prize@polyu.edu.hk。   ***完***

2023年8月28日

人文学院

4

理大获香港航天科技集团支持 推动卫星导航及卫星通讯领域的发展及创新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香港航天科技集团(香港航天)上月签署合作备忘录,致力探讨卫星导航通讯、卫星遥感及载荷研制上的合作机会,并加强双方在产学研方面的交流。在此合作架构下,香港航天向理大提供香港及大湾区的常规光学遥感与合成孔径雷达观测数据,以及近地轨道卫星载荷空间、载荷测试以及近地轨道卫星测控服务,用于理大进行相关研究及教育,以促进智慧城市、城市空中交通等先进概念和技术的发展。香港航天亦慷慨将一颗多光谱光学遥感卫星的命名权赠予理大,预计于 2024 年发射,是次捐赠的设备及数据总估值达二千万港元。 理大特此于昨日(8 月 23 日)举行感谢仪式,出席嘉宾包括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行政副校长卢丽华博士、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香港航天科技集团非执行董事叶中贤博士、副总裁兼技术总监胡明远博士,及来自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与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等一众涉猎卫星应用、测控、遥感数据分析,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跨学科专家。 行政副校长卢丽华博士指:「作为香港唯一一所参与国家太空探测项目的院校,理大在航天科技及卫星导航等方面拥有丰富的技术研发经验。理大很高兴能与香港航天科技集团携手并肩,缔结更长远和全面的合作伙伴关系。香港航天的支持,定能鼓励理大团队在教育及科研领域上精益求精,培育更多航天专业人才,以科研创新响应社会需要,贡献国家。」 叶中贤博士表示:「本集团很高兴能与香港理工大学展开进一步的合作关系,透过合作,可以为香港新工业及航天科技发展方面培育更多相关的人才。展望于未来的长期合作中,藉助香港理工大学广泛的科研人才培训及专家顾问团队,继续有效地完善人才供应链和产品设计及质量,从而推动本港于未来产业的转型及升级。」 理大多年来致力进行遥感相关的研究,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可协助众多与多光谱特征相关的遥感研究项目,包括碳中和研究、树木健康监测、土地覆盖分类、海水水质监测、城市地表特性研究等,以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预计于明年发射的多光谱光学遥感卫星将能提供更多频密及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推进与环境相关的研究及应用。理大团队亦正研究利用香港航天的金紫荆星座低轨卫星实现导航增强服务,在未来的低轨卫星中搭载所开发的导航有效载荷。   *** 完 ***

2023年8月24日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1

「一带一路电力能源高管人才发展计划2023」圆满结束 • 六年间逾800名高端能源专才接受培训 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发展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西安交通大学(西交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及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连续第六年合办的「一带一路电力能源高管人才发展计划」(计划)昨天(8 月2 2 日)圆满结束。 计划旨在通过多元化、跨区域、系统化及创新的训练方案,培训电力及能源相关领域企业、政府单位和高等院校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借此回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殷切的人才需求。今年是新冠疫情后首次复办内地和香港实体交流培训活动,包括讲座、研讨会、交流活动和实地考察。 为庆祝「一带一路」倡议提出 10 周年,今年计划的主题为「齐建创新数字电网,共享人类美好未来」,旨在扩阔学员的视野,以应对未来全球对能源需求的挑战。 32 位来自 10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例如巴西、智利、中国内地、香港、印度、菲律宾、葡萄牙、俄罗斯、叙利亚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学员参与为期 12 天的培训,包括 11 场专题讲座和研讨会。学员更参访多个顶尖电力和培训设施,包括国网位于济南的培训设施及西交大的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港灯南丫发电厂和电缆隧道,学习先进技术及专业管理的知识,并有机会与理大、港灯、国网及西交大的专家交流和汲取宝贵经验。 结业礼由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理大工程学院院长文效忠教授、西交大助理校长单智伟教授、国网国际部负责人吕世荣先生、国网技术学院副院长赵东来先生以及港灯董事总经理郑祖瀛先生主礼,并在嘉宾香港中联办经济部副部长吕峰先生、环境及生态局首席助理秘书长(可持续发展)张岱桢先生以及一众主办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下,见证计划六年来的丰硕成果。 滕锦光校长致辞时说:「理大校训为『开物成务,励学利民』,我希望各位毕业学员今后能继续秉持理大的校训,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促进所属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并在所属的机构和社区内推动合作。很高兴今次的计划能吸引世界各地的学员参与,展望未来,希望计划能吸引更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员参与其中。」 郑祖瀛先生表示:「港灯一直致力为香港的住宅及商业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和可负担的电力供应,我们坚信科技带来创新。通过制定一系列企业发展目标、优化资源调配,鼓励经验交流,促进和达至可持续发展的营运目标。计划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能源企业及管理人才可以借此相互深入交流,我深信这将有助各参加者在为各自的国家和地区建设创新及数码化电力基础设施时,带来积极贡献。」 单智伟教授认为:「在四方的通力合作下,『一带一路电力能源高管人才发展计划』已经连续举办6年,吸引了来自于43个国家和地区的800 余名电力能源行业的高管人才参与,既促进了行业间的技术交流,又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希望学员们互通所长学习共赢,共建创新型数位电网,共享全人类美好未来。」 吕世荣先生指出:「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要携起手来,共用发展成果。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能源投资与建设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积极践行互利共赢的原则,全力推动国际业务高品质发展,积极促进世界范围内电力能源领域的合作。希望『一带一路』研讨项目能够成为分享与交流电力能源前沿技术的合作平台,持续说明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化合作、实现共赢。」 赵东来先生说:「2023 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已然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不断推动国际能源电力领域合作,构建能源电力命运共同体,对世界各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破解能源转型难题的重要探索方向。」 「一带一路电力能源高管人才发展计划」是中国内地和香港首创的跨地域、跨文化校企协作计划。自 2018 年举办以来,6 年间已吸引了来自 43 个国家和地区的 811 名行内专业人士参与,共进行逾 10,000 小时的交流、线上线下培训和实地考察。四方合作机构表示,将在未来继续透过举办不同主题的活动,为推动「一带一路」以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以及加强电力及能源行业高级管理人员间的知识和经验交流,继续积极作出贡献。   ***完***

2023年8月23日

工程学院

Photo 1

理大举办全球智慧城市峰会暨第三届城市信息学国际会议 逾500位全球学者和业界人士参与

由国际城市信息学会(ISUI)及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全球智慧城市峰会暨第三届国际城市信息学会议(GSCS & ICUI 2023)今日开幕。会议为期三天,吸引了逾5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业界人士参与,超过230位讲者分享他们对城市信息学和智慧城市的真知灼见与研究成果。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致开幕辞并表示:「这个两年一度的会议聚集世界各地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专家、研究人员、行业领袖、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相信由众多杰出演讲者发表的分享,定必具启发性,令人从中受益。」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说:「智慧城市研究是理大策略发展重点之一。理大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智能城市和空间大数据分析、遥感、地理信息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发。理大高等研究院是大湾区最具规模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当中包括于2020年成立的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理大致力通过交叉学科合作,解决当前社会迫切问题,缔造可持续未来。」 GSCS & ICUI 2023旨在促进世界智慧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信息学的进步,今年共收到来自 21 个国家和地区的300 篇投稿。城市信息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智慧城市的基础科学技术。会议包括国际顶尖科学家主旨演讲、论坛、技术创新展览等特色活动,为交流智慧城市和城市信息学领域最先进的技术与创新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除鼓励学术与工业界合作及技术创新外,GSCS & ICUI 2023 亦以将香港定位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先锋为目标。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ISUI和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联合出版、院长史文中教授团队最新研发的ISUI智慧城市指数(ISUI Smart City Index),并颁发了城市信息学杰出成就奖。ISUI智慧城市指数是第一个完全基于公开数据的智能城市发展评估指数,该指数涵盖98个指标,聚焦智慧城市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将可帮助全球城市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进行自我评估,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城市信息学杰出成就奖则颁发予世界级知名学者,表彰他们对城市信息学作出的重大贡献。 有关 GSCS 和 ICUI 2023 的更多信息,请浏览:https://www.isocui.org/icui2023。 ***完***

2023年8月21日

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 (SCRI)

1a

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发表《有效推进香港过渡性房屋供应研究》中期成果 提出多项政策建议

政府近年大力推动过渡性房屋发展,为有迫切住屋需要的市民提供短期居所。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发表《有效推进香港过渡性房屋供应研究》(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议报告。此项研究由政府「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资助,是首个针对香港过渡性房屋计划的全面研究。 政府计划于 2024/25 年度前完成 84 个过渡性房屋项目,提供超过 21,000 个单位,当中逾半位于新界。是次研究调查了其中 35 个项目,全部均为在空置地盘以「组装合成」建筑法建成的单位,占整个计划供应单位数目约 86%。参考其他城市例子,研究发现香港的过渡性房屋计划是目前透过可拆卸重用建筑结构建成的计划中,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及社会参与度最广的一个。 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研究项目首席研究员凌嘉勤教授表示:「本港过渡性房屋计划的成功,有赖非政府机构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担起发展项目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努力得到政府(特别是过渡性房屋专责小组)、半政府机构(例如市区重建局),以及发展行业内各个专业的相关持分者、建筑承建商、组装合成建筑制造商、私人发展商及慈善基金会的支持。」 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专任导师、研究项目共同研究员谭建元博士访问了居住于过渡性房屋的住户,他表示:「过渡性房屋的一大优点,是透过营造互助邻舍环境来提升住户的福祉。调查显示,住户认同过渡性房屋能改善其家庭及邻里关系,普遍认为现时的生活环境有利健康并感到安全。」他又指,很多受访者建议延长过渡性房屋的居住期限,以减少他们搬家的次数。 研究也从持分者的经验中,找出香港过渡性房屋计划面对的痛点,包括用地期限相对较短、政府资助金额涵盖范围有限、设计及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偏远地区项目入住率、为住户提供支援服务的资金,以及项目推广、招租及住户资格评估各方面的行政工作负担等。 研究认同政府在简约公屋计划担当建造者角色,能够提升过渡性房屋交付效率,并提出以下建议: 1   确认过渡性房屋的功能及定位 报告认为过渡性房屋(包括简约公屋)是应对香港房屋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建议正式确认过渡性房屋为整体房屋政策中传统公营及私人房屋分类以外的房屋类别,并将已建立的过渡性房屋供应机制继续运作,支援因不同情况而未能拥有适切居所的市民。 2   整合过渡性房屋和简约公屋 报告建议整合过渡性房屋和简约公屋计划,减低两者租金差距,令两者所提供的单位具相同吸引力,同时在项目推广、招租及住户资格评估,以及跨项目转介等方面加强协调,并争取额外资源为住户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家具、搬迁补贴及社区支援服务。 3   统一「组装合成」单位设计 报告建议政府牵头统一在余下过渡性房屋项目及即将推出的简约公屋项目中,以「组装合成」组件建成的单位设计,尽量优化标准化水平,以增加生产规模和方便重用组件,从而提升成本效益。 4   协助住户落户北部都会区 现时,不少原居于市区劏房的住户迁入位于新界的过渡性房屋项目。北部都会区是未来二十年公共房屋供应的主要来源,报告建议政府不应视这些住户为新界的临时人口,而应把他们视为入住北部都会区的先行者,并全力统筹社区综合服务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在北部都会区定居。 5   非政府机构参与简约公屋项目的社区建设 报告建议政府在发展简约公屋项目时主动咨询非政府机构,对公共空间的设计和设施提供意见。非政府机构亦应成为住户支援服务的提供者,营造互助邻舍环境。 6   及早筹划「组装合成」组件重用方案 预计在过渡性房屋项目完结后,将有超过 18,000 个以「组装合成」建筑法建成的居住单位需要重置及重用,可能涉及超过二万件「组装合成」组件。此工作复杂而艰巨,单靠个别非政府机构实难以完成,报告建议应及早筹划有关安排。 凌教授赞扬各方对过渡性房屋计划的付出,并表示: 「他们的合作建立了一个跨界别及跨专业的社会协作网络,此协作网络的运作令过渡性房屋项目得以高效落实,已成为宝贵的社会资本,未来可以继续为解决基层家庭的房屋问题作出贡献。」 详情请参阅:《有效推进香港过渡性房屋供应研究》中期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议报告.   ***完***

2023年8月17日

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