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不但是国家和特区政府施政策略重点,也是改善市民生活质素、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范畴。而要令香港的创科生态圈蓬勃发展,为本港带来丰硕科研成果和巩固其独特优势,则须重视人才培养、设施配套,以及把握机遇这三大因素;而三者又环环紧扣。如果能够认清挑战和把握自身优势,香港就可以更好地融合国家和全球的发展。
汇聚人才 巩固科研发展根基
具备高学术水平的科研人才是香港的最大优势,他们都有丰富的基础研究和品质控制的经验;然而面对人才流失的挑战,由近至远应如何吸纳及培育更多科研精英呢?在栽培本地人才方面,如要培养年轻一代对科研的兴趣,必须提供更多体验式学习机会,并要加强面向公众的宣传,提高科研界的社会地位,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才投身科研行业,拓阔科研界的基础。
带动科研由学术走向实践,也是留住人才及长远发展的关键。本港大学一方面可在上中游研发创新技术、寻找突破;另一方面可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和生产力促进局辖下的汽车科技研发中心等本地公营研发机构,进行中下游的开发和实践,促进这种紧密合作及共赢模式,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至业界生产,令创新技术与社会接轨并得以应用。
拓展科研用地 构建完整产业链
能让科研成果产业化,也是促进本港科研发展的重要一环;而要把科研成果变成能卖出去的产品,则需要一个技术研发转化平台。土地不足的问题制约了香港的科研发展,虽然本地对创科产品有很大的需求,但企业往往不愿花长时间深度参与实地测试的阶段,令科技项目欠缺了测试场地及机会;而涉及应用重型机械的再工业化策略便最受影响,窒碍了以新技术及智能生产为基础的先进製造业发展。现有创新科技署的公营机构试用计划,协助研发成果实践化和商品化,推动科技应用;希望业界也能抱着敢于尝试的精神,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协助本港的创科发展。
内地有着庞大的市场,并积极为人才和企业提供空间和扶持政策;香港则拥有高学术水平及经验丰富的科研人才,双方可起互补作用,共同提升整条创科产业链。正如国家「十四五」规划已进一步明确了香港未来发展的定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展包含港深创科园在内的新田科技城,正好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人才宝地,当局宜制订配套扶持政策,促进人才、资金、货物、信息等要素流动。入驻园区的科技企业可藉此进军内地市场,与深圳产业合作,能为香港科研人员提供应用科学研究和科研转化的机会,从而共享内地强大的研发资源。此外,通过内地和香港共同资助的计划,香港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也可以直接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并加强与内地不同省市的技术研究合作。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是推动国家对外经济和科研合作的重要优势。现行的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便是特区政府引领香港成为环球科研合作中心的重点项目。该平台邀请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设立研发实验室,吸引不少海外专家进行科研合作,值得政府继续推广及投放更多资源。
此外,香港科学家在国家科技建设上也有多方面的成就,与内地及国际市场紧密连通。以香港理工大学的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为例,中心专注于各种钢材的品质结构及焊接工艺研究,协助建筑业界在应用钢材上达到安全和高品质的水准,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钢铁建造规格指标,协助国家钢铁产业走向世界。
及时把握全球机遇 绽放优势
创科是否能成为香港第五大经济支柱,又或如何在地区之间突围,亦取决于我们能否顺应时势发展,把握香港具备利好优势的时机,发展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聚焦在一些全球热切关注的科研领域,如碳中和,这亦是本港科研经验丰富的领域之一。香港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发电、运输和废弃物,其中90%的电是用于建筑物。零碳能源、建筑物节能、新能源运输及生产过程管理,就成为了碳中和的关键。
过去,香港不少屋宇管理公司进驻内地市场,他们有着丰富的管理和建设智能化系统的经验。而本港科研机构近年亦开展了多项关于建筑物节能的研究项目,与政府多个部门进行了不少可行性及初步试验的研究。下一步,将结合经验,将绿色建筑物管理的整个工具包推广至全国和全球。而生产过程管理方面,香港正推动再工业化,通过推动研发和试验创新的减碳科技,简化流程,可望在本地和国家发展高增值产业及产业链的同时,能够切实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去年10月公布的《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提出「零碳排放、绿色宜居、持续发展」的愿景,新的中期目标是在2035年之前,将碳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一半。单凭现今的科技难以达此目标,需要政府更注重绿色科技的发展,推出更多更广泛的资助,以及调整政策让绿色科技能在研发初期进行实地测试。就如电动车和太阳能板的普及,就是在政府、电力公司、业界和市民的共同推动下,逐渐在本港广泛应用。香港在绿色科技上有极强实力,可以作为其中一个重点开发的创科产业。
要在日新月异和愈益重要的全球科技竞争及合作中,保持和发展香港的优势,政府、商界和学界应加强创科策略的前瞻研究,更准确和及时把握机遇。香港理工大学也为此而出一分力,新近成立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在推动碳中和、香港科研政策如何融入大湾区,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创新科技发展政策三方面,提供创新科技政策及策略分析,冀促进大学前沿研究更好地与工商界和政府需求协调配对,作出贡献。
(原文刊登于《明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