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究發現:市民接種疫苗意願與疫情嚴峻程度及防疫政策有關 猶豫或拒絕接種疫苗者比例「先升後跌」
新冠疫情踏入第三個年頭,本港累計過百萬人感染,逾 9,000 人死亡。隨著疫情發展,特區政府一直調整防疫策略,亦曾推行嚴厲的社交距離限制。於不同階段,市民對抗疫措施反應不一,配合程度亦有差異。
為探討公眾遵從各項防疫措施的情況,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早前獲食物及衛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在疫情第四波至第五波期間開展一項研究,以電話訪問形式,隨機抽樣邀請 1,225 名年齡介乎 18 至 85 歲市民進行三個階段的追蹤調查,以了解他們於遵從防疫措施、疫苗接種意願及實際疫苗接種等方面的情況。研究結果已分別於學術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及 Vaccines 上發表。團隊發現,猶豫或拒絕接種疫苗者的比例呈「先升後跌」趨勢,籲政府進一步檢視接種疫苗誘因,「政策」和「教育」雙管齊下,提升市民對疫苗的認知和信心。
首輪訪問在第四波疫情初期進行,當時本港仍未開展新冠疫苗接種計劃。1,225 位受訪者中,大部分均表示願意遵從防疫措施,惟對接種疫苗持保留態度:
經常在公共場所配戴口罩 (94%)
會避免觸摸眼、鼻和嘴
會使用酒精搓手液 (82%)、保持社交距離 (75%)
有意接種疫苗 (42%)
猶豫或拒絕接種疫苗 (58%)
數據分析顯示,受訪者接種疫苗的意願受多個因素影響。男性、較年長、在職,以及過去曾接觸流行病如 SARS 和豬流感、對疫苗風險有較少憂慮、高主觀感染風險、相信自己解決困難的能力及接受政府防疫政策的人士,接種疫苗的意願會較高。
第二階段(2021 年 6 月 1 日至 7 月11日)
完成首輪訪問六個月後,團隊成功跟進 1,003 位受訪者,以審視他們接種疫苗的情況及誘因。當時新冠疫苗接種計劃已開展逾三個月(計劃於 2021 年 2 月 26 日正式開始),約四分一 ( 24% )受訪者表示已接種至少一劑疫苗,主要原因為:
保障個人健康( 68% )、保障家人健康( 64% )
工作需要 ( 55% )
響應政府呼籲 ( 42% )
希望恢復旅遊及社交活動( 28% )
調查發現,基線接種疫苗意向和六個月後的實際接種情況並無實質關係。受訪者接種疫苗的決定,受不同因素影響,當中包括:身邊有認識的人已經接種疫苗、對政府及醫療體系的信任、對防疫措施的接受程度和新冠肺炎的親身經歷(例如自己或認識的人受感染,或居住地出現確診個案)等。
第三階段(2021 年 12 月 21 日至 2022 年 1月21日)
團隊於首輪訪問十二個月後(即疫情第五波爆發初期),成功聯絡 803 人進行第三輪訪問,當時新冠疫苗接種計劃已經開展近一年,八成受訪者( 80% )表示已經接種至少一劑疫苗,主要原因為:
工作需要 ( 57%)
保障個人健康( 55% )、保障家人健康( 51% )
響應政府呼籲( 32% )
希望恢復旅遊及社交活動( 32% )
市民接種疫苗意願的變化
團隊透過三個階段的訪問追蹤 803 位受訪者,並比對他們不同時期的接種疫苗意願。結果顯示,對疫苗猶豫或拒絕接種者的比例呈「先升後跌」趨勢:
第一階段
°
猶豫或拒絕接種( 54% )、願意接種 ( 46% )
第二階段
°
猶豫或拒絕接種(58%)、願意接種 (42%)
°
實際已接種一劑或以上( 24% )
第三階段
°
猶豫或拒絕接種( 42% )、願意接種 ( 59% )
°
實際已接種一劑或以上( 80%)
帶領是次研究的應用社會科學系副系主任甄秋慧教授表示,受訪者接種疫苗的意願與疫情嚴峻程度及防疫政策有關,例如第二階段訪問正值第四波疫情放緩,市民接種疫苗的意願稍為下跌、及至第五波疫情出現 Omicron 變異病毒株、不同群組感染、疫苗氣泡計劃等,均提昇市民接種疫苗的意願及接種率。甄教授建議採取「剛柔並濟」策略,以進一步提升疫苗接種率:「除了繼續制定和執行合宜的抗疫政策,增加接種疫苗的誘因(如:滿足工作崗位的要求)外,亦需加強宣傳和解說工作,讓市民充分理解接種疫苗的迫切性和益處,以及對保障個人和家人健康的重要性,從而釋除大眾對疫苗的疑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