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究為制定新熱浪預警提供框架 考量濕度及室內環境因素 有效評估熱浪嚴重程度
2024年12月9日
全球高溫熱浪造成嚴重氣候危機,每年高溫死亡人數近49萬,其中亞洲佔45%。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發現,部分常用熱浪指數未能全面評估不同地域和氣候條件國家和地區的熱浪嚴重程度,建議將濕度和室內環境因素納入考量,並建立標準化的全球熱浪預警系統,以有效識別危險熱浪,減低熱浪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Nexus》發表。
長時間在戶外高溫下工作,有機會引發熱應激、脫水和熱相關疾病。目前,全球沒有統一標準來衡量熱浪的嚴重程度,每個指數對危險熱應激的定義亦不盡相同。由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地理資訊學和人工智能講座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副院長、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主任、賽馬會「對地觀測」創科實驗室總監翁齊浩教授帶領的團隊,聯同博士後研究員Pir Mohammad博士,比較全球六個常用熱浪指數在識別危險熱浪的準確性,包括日間最高氣溫、濕度指數、濕度、濕球黑球溫度、致命熱應激指數和通用熱氣候指數。
研究團隊以2022年西班牙和美國,以及2023年印度發生的熱浪氣候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基於溫度和濕度的致命熱應激指數在低濕地區的表現較理想,能區分受或不受極端熱應激影響的地區,識別危險熱浪日子。另外五個熱浪指數則未能全面反映不同氣候、地理和氣象條件國家和地區的危險熱浪情況。
熱浪致命原因不僅由高溫引致,還受相對濕度影響,尤其在濕度持續較高的亞熱帶地區,如香港。是次研究顯示,在潮濕條件下,即使環境溫度只有攝氏28度,但飽和的空氣濕度令人體難以蒸發汗液散熱,體溫快速升高,導致出現疲勞、脫水或中暑等情況。研究團隊建議,在評估熱浪對人體健康影響時,尤其是長期戶外工作的建築工人和農民,應將潮濕氣候因素納入考量,以增加評估準確性。
另外,現有熱浪指數大多依賴當地氣候部門提供的戶外熱圖數據作評估,以香港暑熱指數為例,主要以室外環境作為指標。然而,與高溫相關的死亡個案大多發生於室內,在香港人煙稠密、高樓林立的居住環境,天台屋和劏房住戶首當其衝,承受酷熱天氣煎熬。隨着全球暖化加劇,研究團隊建議在評估室內熱度時,應考量建築物樓齡、形態、材料、高溫狀況和空調系統等因素,並提出重新審視現有熱浪評估機制,將氣候條件和人類適應能力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和家庭狀況等納入考量,以建立全球標準化框架來釐定危險熱浪的閾值。
翁齊浩教授表示︰「了解氣候變遷、熱壓力與健康之間的影響,有助制定具針對性的熱浪適應和緩解策略。是次研究突顯了建立標準化全球熱浪評估框架和預警系統的必要性,以應付日益嚴峻的全球暖化問題。各地政府亦應採取更完善措施,減少熱浪帶來的威脅。」
Pir Mohammad博士表示:「室內熱度經常被忽視,室內與室外熱度之間存在差異,結合兩者熱度數據,才能全面了解高溫帶來的健康風險和對公共衛生的影響,以建立更精準的危險熱浪評估方法。」
研究團隊期望,氣候科學家、衛生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和社區能透過跨學科合作,提升熱浪預警的效用,保障公眾健康,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
***完***
詳情查詢
黎秀容女士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經理
- 3400 2492
- syiris.lai@polyu.edu.hk
詳情查詢
馮秀芳女士
公共事務經理
- 2766 5197
- sf-jess.fung@polyu.edu.hk
詳情查詢
蕭郁鵬先生
公共事務高級經理
- 2766 5096
- edmond.siu@poly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