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趙元任語言科學獎」的終身成就獎由兩位傑出學者獲得,得獎者為Peter Hagoort教授和王士元教授(按英文姓氏的字母順序排列)。該獎由人文學院創辦,旨在表彰在語言科學研究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兩位學者之研究均帶來重大突破,對全球語言科學的發展影響深遠,堪稱語言科學先驅和引領者。
Peter Hagoort教授自2006年11月起擔任馬克斯普朗克心理語言學研究所所長,也是Donders研究所認知神經影像中心的創始人(DCCN,1999年)。此外,他也是奈梅亨拉德堡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其個人研究興趣主要是人類的語言能力以及它在大腦中的認知神經機制。Hagoort教授應用ERP、MEG、PET和fMRI等多種神經影像技術來研究語言系統及其在失語症、閱讀障礙和自閉症中的表現。Hagoort教授曾獲斯賓諾莎獎和海曼斯獎。他也獲選為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歐洲科學院和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
Hagoort教授是首位識別及描述P600 (註:一項大腦反應的電生理結果) 作為句法處理標記的學者(Hagoort & Brown,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1993)。他使用多模態方法(EEG,fMRI)證明外界的知識會即時融入人們對句子的理解中,打破了先確定句子的意義才評估該句子真實價值的經典假設(Hagoort等,Science,2004)。最近,他發現了兒茶酚胺相關的神經遞質可以影響語言的處理過程(Tan & Hagoort,Cerebral Cortex,2020), 這是首項顯示神經藥理效應如何影響句子理解過程中語義加工的研究。他還引領了語言神經生物學的理論性研究和模型的可測試發展,提出了極具影響力的語言整合理論。他指出,左側顳下回在整合語言的過程發揮著關鍵作用(Hagoort,TICS,2005),並展示這種整合過程和語言處理的神經生物學模型必須跨越傳統的Wernicke-Lichtheim-Geschwind模型理論(Hagoort,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3; Hagoort,Science,2019)。他的MUC(記憶、整合和控制)模型在語言科學領域影響非凡。他還促使研究人員在他的研究成果上探討語言的整體運作模式(包括共語手勢,對話交互等),帶動了該領域整體向前發展。
Hagoort教授因其在認知神經科學的跨學科研究以及對人類語言理解的神經機制而做出的傑出貢獻,榮獲本屆之「趙元任語言科學獎」。
王士元教授於中國出生及成長,在密西根大學取得語言學博士學位。曾任柏克萊加州大學語言學教授達30餘年,並指導30多篇博士論文。他率先開始教授關於語言的生物基礎的課程,並首度運用電腦建立起中國方言的數據庫以研究漢語的演變。1973年創辦《中國語言學報》並任主編至2018年,1992年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於新加坡成立時,當選為首屆會長。曾在印度、義大利、日本和瑞典任客座教授。1996年移居香港後,歷任香港城市大學語言工程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曾多次擔任香港研資局學科小組的成員。現為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語言與認知科學講座教授、柏克萊加州大學榮休教授及中研院院士。
他早期對演化論的興趣,包括生物演化及文化演化,奠定了詞彙擴散理論的基礎。他提出語言的各個變體在不同層次上相互競爭,勝出的變體則能傳播到後代。近年來,他的研究興趣拓展到從認知神經科學角度探索人類一生中的語言發展,尤其關注老年化的相關議題。王教授曾獲多項殊榮,包括古根漢基金會和富布賴特委員會的研究獎助;史丹福、義大利貝拉喬和京都高等研究院的駐院獎助;上海人類學會終身成就獎、以及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多所大學的榮譽教授、美國語言學會會士、芝加哥大學榮譽人文博士學位及澳門大學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
王教授因其在中國語言學、演化語言學、認知神經語言學和老年化的跨學科研究的傑出貢獻,榮獲本屆之「趙元任語言科學獎」。
我們謹此祝賀Hagoort教授和王教授。他們對語言科學領域貢獻殊深,成功推進語言科學的發展。兩位得獎者將於2024年5月10日進行公開講座,有興趣人士可透過下面的連結報名。2024年語言科學國際研討會的參加者無需再次登記。
按此登記 Peter Hagoort教授的講座
按此登記 王士元教授的講座
經審慎考慮,由於沒有合適人選,本屆傑出青年學者獎從缺。我們期待年輕研究員繼續努力,在未來作出更大的貢獻。
2024年4月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