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PolyU site media release_OCT28

香港理工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予兩位傑出人士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宣布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予兩位傑出人士,以表彰他們在相關專業領域的重要貢獻。他們分別為(按英文姓氏序):張家朗先生及楊孟飛院士。

2021年10月28日

成就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1

理大獲潘樂陶慈善基金鼎力支持 成立智慧城市研究院及智慧能源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 獲潘樂陶慈善基金 (基金) 慷慨捐助成立兩所研究所,以支持大學在智慧城市及智慧和可持續能源的相關研究工作。研究所分別命名為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SCRI)及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RISE),以表彰基金對大學的支持。早前理大為兩所研究院舉行命名典禮,並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副局長鍾偉强博士親臨擔任主禮嘉賓,聯同潘樂陶慈善基金創辦人潘樂陶博士、工程師、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眾多嘉賓一同見證重要時刻。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感謝潘樂陶博士對理大的慷慨支持,他說:「潘博士積極倡導創新科技的發展,以解決社會面對的問題。智慧城市和可持續能源是現今社會兩個非常重要的議題,理大很高興能與潘博士攜手並肩,成立兩所研究院以聚焦這兩大策略研究領域,為香港、國家和世界作出貢獻。」 主禮嘉賓創新及科技局副局長鍾偉强博士表示,政府一直與兩個潘樂陶慈善基金支持的研究院合作,開展一系列的智慧城市研究項目,探討如何將城市信息學應用於智慧及可持續發展能源範疇,以改善市民的生活質素。他說:「創新及科技局會繼續推動香港智慧城市的發展,為本地人才締造更多空間,貢獻香港和國家的發展。我鼓勵大家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與周邊城市加強合作,特別是在智慧城市發展的領域上,深化彼此的交流學習。理大擁有出色的研究院和優秀的學者,在建設香港成為國際科技中心的道路上,將能發揮重要貢獻。」 潘樂陶慈善基金創辦人潘樂陶博士於典禮上說:「智慧城市涵蓋的主題廣泛,SCRI的成立將會作為催化劑,將智慧城市的不同元素結合,為香港的智慧城市藍圖2.0 作出貢獻。」潘博士亦特別關注氣候變化,其中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儲存正是現時兩大重要研究課題,他讚賞理大研究人員致力於拓展技術和知識領域,為應對能源挑戰而努力。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感謝潘樂陶博士多年來對母校的鼎力支持,他表示:「跨學科合作有助應對當前社會的挑戰,為此,大學成立了理大高等研究院 (PAIR),專注推動跨學科研究。目前,理大已成立了十個研究院及五個研究中心,致力於土地及空間開發、智齡、先進製造、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研究領域提供具影響力的解決方案。 」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 (Otto Poon Charitable Foundation Smart Cities Research Institute – SCRI) 及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 (Otto Poon Charitable Found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mart Energy – RISE) 於2020年成立,兩所研究院匯聚不同範疇的理大專家學者,開展具影響力的跨學科研究。 SCRI致力成為全球領先的城市信息學研發中心,並成為香港和大灣區智慧城市研究的實體實驗室,推動香港和國家的智慧城市發展。主要研究範疇包括: 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 。團隊亦與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等國際頂尖學府和業界緊密合作,以開發更多創新方案。由SCRI領導之創新研究項目亦備受國際肯定,其中包括獲得日內瓦「2021年國際發明展網上特別版」兩項金獎,及於2021 年 Smart 50 大獎中奪得兩個獎項。 RISE專注能源相關的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研究及轉化,五大重點研究範疇包括: 區域能源系统和智能電網、智慧建築和智慧能源系统、先進儲能技術、先進及可再生能源轉換技術,以及先進能源材料。其科研成就獲得多項國際認可,例如根據最近史丹福大學的公佈,16 位RISE學者在其研究範疇獲列全球首 2% 的頂尖科學家,其中3位學者位列前25位。另外,3位RISE學者獲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 選為「2020年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 有關兩所研究院之詳情,可瀏覽相關網頁: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 (SCRI) https://www.polyu.edu.hk/scri/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 (RISE) https://www.polyu.edu.hk/rise   ***完***

2021年10月18日

活動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1

理大在先進紡織物料、新材料合成和精準定位技術 榮獲三項TechConnect 全球創新大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 2021 年美國華盛頓舉行的 TechConnect 世界創新峰會暨博覽會上榮獲三項「全球創新獎」。 理大研究團隊憑藉兩項創新成果在「材料與製造」領域取得佳績。科研人員以人類皮膚為靈感,開發了一種能夠超快排汗的紡織材料;又發明對環境無害的新技術,用於合成新儲能材料,滿足全球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 而在「人工智能、數據、網絡和軟件」領域上,理大開發了三維光學雷達(3D LiDAR)輔助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精確定位技術,可在城市環境中,為實現自動駕駛提供高度可靠的厘米級全球定位。 「TechConnect 全球創新獎」 按參獎技術在該領域的技術應用潛力和影響力,評選出前 百分之十五最有影響力的技術。理大是今年唯一獲此殊榮的香港高等院校。其他獲獎者來自全球知名大學、研究所和實驗室,包括隸屬於美國能源部的多個國家實驗室。今次亦是理大研究團隊在這個全球最大規模、旨在促進創新科技發展和商業應用轉化的跨界別盛會中,連續第五年奪得獎項殊榮。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恆教授祝賀獲獎團隊並表示:「我很高興理大的最新創科成果,無論從先進製造、新材料、微電子系統,以至人工智能、數據和軟件技術,都在今屆 TechConnect 得到認可和特別介紹。理大致力為塑造智慧城市、解決環境和公共衛生問題,進行有影響力的研發工作。這次獲奬殊榮不但肯定理大研究和創新成果的價值,更為開拓更多全球研究合作鋪路。」 關於理大得獎的三項創新發明詳情: 「適維泰」——有效促進汗水調節的仿生創新紡織物料 (紡織及服裝學系壽大華博士、范金土教授和魏欣博士) 超越現有導濕紡織品,「適維泰」採用仿生創新科技以模仿人類皮膚,可以快速單向傳導並釋放汗水,令穿戴者保持乾爽、舒適和精力充沛的狀態。除了擁有快速導濕放水功能,「適維泰」同時具有隔絕雨水和其他有害液體的防護功能。此先進紡織技術可惠及廣泛的消費者,如戶外活動愛好者和高度活躍的專業人員。 應用於高效能量轉換及儲存的二維過渡金屬碳化物和氮化物的創新合成(應用物理學系郝建華教授和彭倩兒女士) 二維過渡金屬碳化物和氮化物(MXenes)因其高穩定性,被廣泛採用於能量儲存和生物應用。然而,在傳統的製造過程中,須加入具高腐蝕性和毒性的氫氟酸才能合成 MXenes,因此引起了不容忽視的安全及環境問題。理大研發出一種簡便安全的電化學蝕刻方法合成MXenes,同樣展現出穩定高效的能量儲存和產氫性能,為日益上升的全球能源需求提供解決安全而環保的方案。 用於自動駕駛的三維雷射雷達精確定位技術(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許立達博士和文偉松博士) 由理大研發的車載 3D 雷射雷達感測器,結合環境感知與高精度衛星定位技術(GNSS), 自行調整衛星測距和校正,實現都市環境下為四級自動駕駛提供厘米級高精度全域定位。 除了這三項獲獎的創新技術外,理大多項科研技術亦入選「TechConnect 創新介紹」,以表彰在其各自領域具有前景的創新技術。 理大的入選發明包括先進材料和製造創新範疇,例如: 微流體系統——可進行更高效能的模仿光合作用; 環保智能塗層材料——採用智能冷卻機制,既可以增強白天的冷卻效果,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夜間的熱量損失;以及 新型抗菌三維打印技術——可以製造出用於醫療方面的三維打印產品,防止公共區域致命微生物的接觸傳播。 如欲了解更多詳情,請參閱大會網站 https://www.techconnectworld.com/World2021 及獲獎名單網頁 https://www.techconnectworld.com/World2021/participate/innovation/awards.html.   ***完***

2021年10月18日

成就 理大研究與創新事務處

p1

理大進駐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 設三所世界級科研中心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積極參與香港特區政府推展的新項目「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以支持香港發展成為環球科研合作中心。就此,理大早前聯同多所世界知名學院提交建議書,於AIR@InnoHK (專注於發展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及 Health@InnoHK (聚焦於與醫療相關的科技)兩個新成立的創新平台設立科研中心,以匯聚世界各地的頂尖研究人員,在香港進行具影響力的科研合作。

2021年10月11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大學校長會聲明

大學校長會歡迎行政長官在2021年施政報告中宣佈的多項新舉措,以進一步提升香港高等教育界的競爭力,並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大學校長會相信,通過這些新舉措,教資會資助大學將能夠在培養人才和開展研究方面更上層樓,支持香港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大灣區建設,為國家和世界的進步貢獻力量。

2021年10月6日

其他

香港理工大學歡迎《2021年施政報告》多項支持教育和創科發展的措施 將一如既往培育人才和推動創科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歡迎行政長官今天發表以「齊心同行 · 開創未來」為主題的《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政策及措施,讓香港憑藉中央對特區政府的利好政策,發揮香港獨特優勢,展開嶄新局面。理大感謝本屆政府對人才培育和推動創科的支持,尤其是在創科領域投資逾1,300億元,建立更完整的創科生態,使創科成為香港新的經濟動力。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表示:「本年施政報告富前瞻性,全面和有見地,配合時勢,顧大局,值得稱讚。儘管在過去四年,特區政府在施政上遇到不少風風雨雨,面對重重的困難和險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迎難而上,撥亂反正,她的工作得到中央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林主席認為特首在訂立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後,能夠把握「一國兩制」重回正軌的時機,趕上「十四五規劃」的發展快車,抓緊大灣區發展機遇,制定了今年的施政報告。 林主席又說:「相信行政長官可透過這份施政報告帶領香港邁向新征程,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把握新機遇,創造新局面,為香港帶來長期繁榮安定和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 他感謝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高度評價理大參與國家太空探測項目方面的貢獻;尤其感謝特區政府支持理大把其用作提供自資專上教育的紅磡灣校舍,用於教育和研究發展。 在《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宣布一系列的措施,涉及不同範疇,其中包括增加創科用地,設立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推動香港創科發展。報告亦鼓勵青年學子投身科研,幫助他們參與國家發展。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說:「理大對政府推動創科發展的決心感到鼓舞,相信可令本港院校更好發揮領先的科研優勢。」除了兩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理大亦設立了多所跨學科研究院,涵蓋先進製造、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智慧能源、土地及空間等多個領域;新成立的「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有助推動大灣區中醫藥的跨學科基礎、應用及轉化研究。此外,理大亦積極支持特區政府旗艦項目「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中的相關項目。 理大歡迎政府增加本地醫護人員的培訓學額。目前,理大在何文田正興建一座教學大樓,預計於2026年落成,為香港培育更多醫療人才。至於報告中提及教資會將評估研究生的學額分配機制並增加超收上限,理大表示歡迎,認為此舉有助大學培育更多高水平研究人才。理大也十分支持及積極參與「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已透過該計劃聘任多位學者。理大將繼續努力吸引國際科創人才落戶大灣區。 滕校長總結說:「來年我們將革新本科課程,加入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和創新創業元素,並協助理大學生在區內創業,藉此推動大灣區的科研創業發展及培育青年科研人才。理大一向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育人目標。我們會培養更多兼具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並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專業人才及社會棟樑。展望未來,理大將繼續響應特區政府建設大灣區和發展創科,推進在大灣區的辦學工作以及在創科和知識轉移等方面的合作,為香港、大灣區及國家作出貢獻。」   ***完***

2021年10月6日

其他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2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二周年 香港理工大學舉行升旗儀式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二周年,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早上於校園舉行升旗儀式。承蒙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院士蒞臨理大,並擔任主禮嘉賓,理大同仁深感榮幸。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以及理大大學顧問委員會主席顏吳餘英博士,聯同理大校董會成員、大學顧問委員會委員、大學管理層、教職員、校友及學生等近七百人參加升旗儀式,衷心祝願祖國國運昌隆、香港欣欣向榮。

2021年10月1日

活動

1-2

理大與策略夥伴簽署合作備忘錄 推動「大灣區理大科創 2025」計劃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日與三家策略夥伴簽署合作備忘錄,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理大科創 2025」計劃(GBA PolyVentures 2025),透過理大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經驗,培育深科技初創企業,並提供所需支援,加速及強化他們的成長,將科研成果應用於社會,從而為大灣區科創發展作出貢獻。是次與理大簽署合作備忘錄的策略夥伴分別為光大控股、香港再出發創科基金及海柔創新。 李國祥醫生 理大校董會副主席 理大校董會副主席李國祥醫生致辭時表示:「理大今次與策略夥伴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好配合國家所需,發揮理大所長,結合各方優勢,共同為大灣區的科創發展作出貢獻。今天參與簽署儀式的海柔創新,就是在理大創業培育下躋身獨角獸行列的企業。」 海柔創新是一家提供箱式倉儲機械人系統的初創企業,於2016年由理大電子及資訊學系2012年畢業生陳宇奇先生及2014年畢業生房冰先生創立,該公司利用大灣區的製造優勢及內地市場的機遇快速成長,並於上週公布完成兩輪合計達2億美元的融資計劃,其企業估值已逾10億美元。 薛永恒先生 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及科技局局長 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先生表示很高興見證「大灣區理大科創 2025」計劃。他指出國家的「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面深化與內地合作,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香港未來創科發展非常重要。特區政府一向重視和支持產學研合作,期望通過產學研的協同效應,發揮香港的創新能力,推動大灣區的創科發展,為國家自主創新事業、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滕錦光教授 理大校長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稱:「為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的科研創業發展及培育未來科研人才,應對市場需求,理大透過『大灣區理大科創2025』計劃,為初創企業提供全面支援,包括創業教育到孵化,以加速和強化其發展。我們希望每年孕育300多個創新種子,從中培育出20間深科技初創企業,透過各種支援及與業界夥伴緊密合作,期望在未來數年於大灣區培育出25間初具規模的科創企業。」 根據所簽署的合作備忘錄,理大與海柔創新將合作開設聯合創新中心,以共同推動理大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圍繞機械人領域的應用科研、培養「新工科」人才;理大與光大控股將推出實習計劃,以培育創新人才,並透過技術與產業對接,投放資源支持具潛力的科研項目,加速初創企業的發展;理大與香港再出發創科基金將共同投資理大的初創企業、協助初創企業開拓大灣區市場,並進一步加強創業教育。 理大一直致力提供與時並進的優質教育,以回應社會需要,將於2022/23學年起推行「學系為本」組合課程,加入「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及「創新及創業」兩大全新元素。此外,理大更設立了全新「本科生科創學院」及「科創書院」宿舍,鼓勵本科生在教授帶領下針對現實問題展開科研,這對培育他們的探索精神、提升創新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科創培育亦是理大十分重視的範疇,理大最近與香港科技園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將透過理大微型基金2.0計劃,率先在大學校園展開預孵化,通過6個月的創業培訓,希望幫助創業項目可以直接進駐科技園的初創孵化計劃。 此外,理大亦推出了兩項重點計劃,以助其學生把握大灣區科創生態的獨特優勢。第一項是大灣區創業博士後計劃。有志創業的博士畢業生,在學術和業界導師的雙重指導下,可以延續其課題科研的同時創辦企業,將科研成果商品化。該計劃推行一年多以來,已有6位博士後獲得9個獎項,並成立6家初創企業,獲得後續孵化支援,部分更已獲得天使投資。理大將擴大此計劃的規模,覆蓋深圳和香港,以吸引更多科創人才落地大灣區。 第二項是大灣區硬件創業孵化計劃。理大發揮自身在工程製造領域的獨有優勢及設施,如理大的工業中心,將香港卓越的科創能力與大灣區頂尖的製造能力結合,培育優秀的硬件科創企業。 透過「大灣區理大科創2025」計劃,理大期望在教育及孵化層面,繼續深化與不同的策略夥伴緊密合作,發揮各自的資源、經驗及網絡,並通過新成立的理大創業投資基金,有系統地加速培育科技初創企業的成長,為大灣區的科創發展作出貢獻。   ***** 完 *****

2021年9月30日

活動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1

「理大本科課程資訊日2021」10月9日舉行 提供最新升學及課程資訊 包括2022/23學年入學安排

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將於2021年10月9日(星期六)以實體及網上形式舉行理大本科課程資訊日(資訊日),為學生提供全日制學士學位的最新課程資訊。當日理大將舉辦多項活動,包括招生講座、課程講座、虛擬展覽、學生分享、導賞團及諮詢環節等,幫助學生作出合適的升學選擇。 2022/23學年起推行學系組合課程收生 由2022/23學年起,理大會轉為學系組合課程 (Departmental scheme-based) 收生,為學生提供更靈活的升學途徑,以應對社會對人才不斷變化的需求。新安排將為學生提供更具彈性的選科及修業選擇。 此外,理大亦會於下學年起將「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AIDA)及「創新及創業」(IE) 兩大新元素,融入大學的本科課程。如相關組合課程有提供該項選擇,學生可於完成第一學年後,選擇以AIDA或 IE作為副主修 (Secondary Major),亦可從兩者之中選擇其一作為副修。 為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理大於2021年暑假首度開展「本科生科研計劃」(URIS),讓學生獲得資助以開展科研項目。除研究資助外,理大亦會為參與的學生提供研究指導等一系列支援,其他配套包括﹕自動成為「本科生科創學院」成員並獲優先分配宿位入住理大宿舍,並可參與相關主題的研討會及分享會等。 理大亦將繼續對聯招入學申請的最低成績採取彈性處理,包括學術成就以外具特殊才能的學生,例如通過「傑出運動員推薦計劃」(OSRS)申請入學的體育人才。學生如未能完全符合最低入學要求「3-3-2-2-3-3」(即中文及英文需達3級、數學及通識需達2級和兩科選修科需達3級或以上),若其中一科成績只較「3-3-2-2-3-3」低一級,理大仍會作酌情考慮。 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 (SNDAS) 將於 2022/23 學年推出,計劃旨在認同一些在特定範疇具有過人才能,而有關才能未必能透過文憑試獲全面評核的學生,讓他們有機會被本港大學直接錄取。各中學校長可於10 月 6 日至 12 月 8 日期間,通過網上系統向理大提交推薦名單。 「理大本科課程資訊日2021」將於10月9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舉行。重點內容包括: 兩場為中六學生而設的聯招入學講座; 兩場為非聯招(持有國際認可學歷)或副學位申請人而設的入學講座; 約70場由各學院及學系舉辦的課程講座; 約30場實驗室及教學設施導賞團;以及 由教務處及各學系安排的學生分享和諮詢環節。 O所有出席者均需預先網上登記,請瀏覽此網址進行登記並獲取更多有關資訊日詳情:www.polyu.edu.hk/infoday/ 2021/22學年本科生收生情況 理大的全日制資助學士課程中,於2021/22學年最多聯招申請人以「設計學組合課程」作為首志願,人數達575人;其次是「酒店業管理」及「護理學」,分別為435人及397人。今年理大取錄的新生中,超過91% 將理大課程放在組別A。 本學年通過聯招取錄的申請人,以中學文憑試成績最佳5科計算,整體新生的平均分為24.0。 本學年取錄的本科生之中,有331人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獲至少一科5**或最佳5科成績達32分或以上及中、英文科成績達3級或以上,成績表現理想。 理大2021/22學年的入學平均分數將於2021年10月9日或之前上載至 http://www51.polyu.edu.hk/eprospectus/ug/jupas 以供瀏覽。   *****完*****

2021年9月28日

活動 教務處

1

理大獲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撥款 藉科研技術提升社區抗疫能力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得政府醫療衞生研究基金的新一輪撥款,資助五千五百多萬港元開展新研究項目。有了這一筆撥款,理大便能在後新冠病毒病大流行時期,為香港的復原早作準備。 獲資助的兩個跨專業研究項目,包括探索並發展一套聚焦在社區層面,能預防感染、促進康復,以及更有效地保障易受感染人群的完善抗疫策略。兩項研究將會邀請社區人士參與合作。 這是繼去年獲得醫療衞生研究基金上一輪資助後,理大再次承擔有關新冠病毒病研究的項目。就上一輪資助的部分項目,理大已發表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在優化公共衞生措施和對策方面作出了貢獻。其餘的研究項目也在順利進行。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指出,理大研究人員一直不遺餘力地進行各項與抗疫相關的研究工作,而且在快速診斷、追蹤,以及預測疫情趨勢等方面更取得了實質成果。對於食衞局的支持及肯定師生的科研工作,理大表示衷心感謝。 黃教授說:「理大今年再接再厲,就新冠病毒病的科研項目再次獲食衞局邀請提交建議書,好讓理大能運用跨學科的研究力量,在社會科學與醫療護理等領域全力支援並配合政府的抗疫工作。我期望同事能盡快展開研究,以協助提升社區對新冠病毒病的抗疫能力。」 在去年獲醫療衞生研究基金資助的理大研究項目中,應用社會科學系副系主任甄秋慧教授的研究項目——「公眾對為控制2019冠狀病毒病所採取的預防疾病和公共衞生措施的遵從情況」,調查了不同人群對接種疫苗的意願及最終接種疫苗的實況。有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Vaccines》上。 另一項研究為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博士與團隊開發的新冠病毒病確診個案快速基因排序分析技術。這一項技術在追蹤及阻截包括變種病毒在內的病毒傳播鏈,以及堵塞本港的防疫缺口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提到,這些獲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的項目,充分反映了理大的科研實力如何有助解決社會難題,尤其是在社區抗疫方面,貢獻是正面和有力的。 岑教授說:「醫療衞生研究基金就新冠病毒病研究批出的最新一輪撥款,是對理大科研實力的認可。目前疫情雖然轉趨穩定,但離完全過去尚遠,層出不窮的變種病毒成了接連不斷的新威脅,預防疫症大規模爆發仍是當務之急。此外,隨著康復者數目持續上升,我們有必要仔細地了解他們長期的復康需要,並為此制訂更好的對策。」 食物及衞生局與研究局於本月宣布,已批出支持本地大學研究新冠病毒病的第三輪撥款。當中由護理學講座教授及護理學院學院主任莫禮士教授帶領的大型跨專業研究項目——「以社區為本參與性研究模式降低2019冠狀病毒病在香港的風險:社會和行為干預措施之開發及評估」——便獲得了二千七百六十多萬港元的撥款。 另一項由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文偉光教授帶領的大型跨學科項目——「以預防、保護及促進方法作為預防2019冠狀病毒病感染和促進患者康復的創新而有效的策略」——亦獲得了研究基金批出約二千八百三十萬港元的資助。 新的研究項目除了應對全面跟進新冠病毒病康復者及其照護者的身心健康與長期健康的問題、採取社會和行為介入措施以減少新冠病毒的傳播之外,還將以發展嶄新和有效的策略與實施模型為目的,以達致促進康復及預防感染的目標。 理大歡迎公眾參與兩個新研究項目。有興趣人士和團體請致電3400 3184 或3400 3973,或發電郵至fhss.community@polyu.edu.hk 與醫療及社會科學院聯絡。   ***完***

2021年9月27日

成就 醫療及社會科學院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