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1

理大研发成果亮相 AELIS Couture 2024/25 年度秋冬高级订制时装展 科技与时尚结合 携手推动可持续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宣布与巴黎着名高级服装品牌 AELIS Couture(AELIS)合作,于 2024 年 6 月 27 日巴黎高级订制时装周期间,由 AELIS 举办的 2024/25 年度秋冬高级订制时装系列展览上展出双方共同打造的作品。该作品采用理大研发的可持续金属镀膜纺织技术生产的材料,由时装界传奇人物、高级订制时装设计师 Sofia Crociani 设计及制作,成功将顶尖科技与奢华时装融合创新。 该项创新纺织技术由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姜绶祥教授带领的团队研发,应用金属镀覆膜技术将纳米级的超薄金属薄膜镀覆于纺织品,无水的生产过程不会排放化学物質,既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又能呈现高端服饰材料的品質。理大团队更为双方合作的时装作品特别设计制作了金和銀金属镀覆的有机丝绸柯根纱,既保持了传统纺织品的舒适度和飘柔性,又能呈现珠光的效果。 AELIS 的时装设计匠心独运,是次合作充分体现了理大在促进纺织技术创新,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时装业界应用上所作出的努力。AELIS的设计配合理大金属镀覆纺织品技术,体现了时尚与崭新科技的完美结合。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与 AELIS 携手设计 2024/25 年秋冬高级订制时装系列的作品。理大与 AELIS 的合作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成功典范,以时装为載体糅合科技与时尚藝术。我们乐见理大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而研发的创新科技能够应用于高级订制时装的制作上,将美感和先进科技融为一体。」 AELIS 创始人 Sofia Crociani 对双方的合作感到兴奋,并表示:「理大早前已与法国駐港澳总领事馆合办一系列『可持续发展讲座』活动,促成了今次 AELIS 与理大的合作,造就了双方在推动生态和技术研究创新的结晶。与理大的合作是灵感启迪之旅,其金属镀覆纺织品技术引领了我们探索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维度。我们很荣幸能推出这个高级订制时装系列,充分发挥理大的技术专长和我们对环保时装的承诺,促进协同效应。」   ***完***

2024年6月28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研发新型智能太阳能冷藏车

运输界别佔香港温室气体排放量19%,发展绿色运输有助降低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直致力推动各类绿色科技研究,助力香港于2035年前把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半,并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由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鄭家伟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去年6月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基金「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中游、主题性)」资助,进行名为「智能冷藏车发展计划―电力、太阳能和智能物流和存储方法」的研究项目,旨在推动冷藏车从传统燃油车向智能电动化全面转型,并加强太阳能的更广泛应用。经过一年时间,理大团队成功研发出一辆新型冷藏车,既支援太阳能供电冷藏系统,又具备车联电能储存及交换技术。项目得到政府、学术界及业界的广泛支持,包括新盈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澳洲Advanced Sunlight Pty Ltd.及机电工程署。 目前,全港约有五千辆冷藏车,未来几年更预计会激增至一万辆,这些车辆均为燃油车,开动或怠速时产生大量废气和噪音。然而,传统冷藏车技术相对落后,其冷藏系统靠车上内燃机引擎提供动力,即使车辆停下时,引擎也不能关上,以维持系统运作。此外,冷藏系统一般亦只能维持在摄氏零下20多度左右,可供冷藏食物的种类限制较多。若以每辆车每小时需要消耗一至三公升柴油,便产生2.7至8.1公斤二氧化碳,每年排放量就高达约16吨,需要种植760棵树木才能抵消有关碳排放。 理大研发的智能太阳能冷藏车提供灵活的能量存储功能,车顶装有可扩展的太阳能板,令输出的电能更高,电能亦会储存到车上的储能装置,为车上冷藏系统提供附加的动力来源。此外,车上亦配备锂离子电池,可连接一般电动车充电设施充电,当太阳能储能装置及电池储满能量后,可为车辆提供动力达四小时,而用家亦可按需求扩充电池数量和容量,进一步提升续航能力。车上冷藏系统更可提供低至摄氏零下45度的储存环境,而且在电力发动机关闭后,仍能如常运作,令车辆搖身一变成为流动冷藏库,有助舒缓本港冷藏仓库供不应求的问题。 此外,冷藏车亦可连接其他同款车辆,进行充电和能量交换。通过车上的智能能量优化系统,用家可追踪和控制太阳能板的最大功率点,以提升整个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优化冷藏系统的制冷性能,并延长车載电池的使用寿命。 鄭家伟教授表示:「特区政府近年推出多项政策,以推动电动车普及化,包括订下于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记燃油私家车的目标。然而,在货运车辆领域,新能源汽车普及化进度仍相对滞后,期望这个研究项目能产生带动作用,推动运输业界更乐意采纳绿色运输科技,为减排和实现碳中和贡献力量。」 理大智能太阳能冷藏车项目已进入商用化阶段,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有相关的车辆面世。   ***完***

2024年6月28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电机及电子学系

C0113

理大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球最佳大学排名跃升至第67位 位列全港第三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最新公布的「2024-2025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取得佳绩,排名全球第67位,较去年跃升33位,位列亚洲第九、全港第三。 在学科排名方面,理大共有17个学科跻身全球首50位,当中土木工程(第2位)、工程(第5位)和机械工程(第6位)更位列全球十大。同时,理大在八个学科的表现为全港院校之冠,包括土木工程、工程、机械工程、绿色与可持续科学及科技、环境工程、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经济与商业及数学,印证大学在国际及本地高等教育方面的卓越成就。 理大欣悉大学近年在排名中持续上升,并获得令人鼓舞的成绩。理大致力成为一所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未来将继续追求卓越的教育、科研、创新创业,并不断加强与全球各地伙伴的联系与合作,以期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24-2025全球最佳大学排名评估来自全球104个国家的2,250所院校,涵盖其在51个学科的表现。排名主要透过13项指标作为评核依据,包括全球及区域研究声譽、全部引用、国际合作等。   *** 完 ***    

2024年6月26日

成就 大学策划处

Photo 3

理大创新科技踏上国际舞台 科研成果首度亮相法国「展翅高飞」展览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即日起至7月1日于法国巴黎举办「展翅高飞」展览,为理大首度于海外举办展览,向全球展示其在时装、科技,以至可持续物料等不同领域的丰硕创新科研成果。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于展览开幕礼上致辞时表示:「理大很高兴能将大学的创新科研带到巴黎这个创造力和创新氛围浓厚的城市,其理念与理大不谋而合。『展翅高飞』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我们致力透过研究和知识转移成果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的有力证明。我们期望透过分享这些成果,促进国际合作,与各方携手缔造更美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是次展览不仅见证了理大在促进全球创新和卓越研究的努力,也为研究人员、业界专家、时尚媒体编辑等提供了互动交流平台,更响应中法建交60周年及今届巴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进一步向各界宣扬国际交流对推动科研发展,以及加强文化互鉴的重要性。 「展翅高飞」展览围绕「运动与时尚」及「可持续发展与创新」两大主题,展出十个创新科研项目,简介如下﹕ 项目 项目负责人 运动与时尚 太极、运动与奥运2024 这个受太极启发的运动服系列,将东方精髓与今届巴黎奥运会四个新增项目包括霹雳舞、滑板、冲浪和攀岩的运动精神完美结合。每件作品均精心设计,不但捕捉了每项运动的精髓,更分析了其臻于完美表现所需的流畅度和力量,以运动服修饰运动员的形态,提升他们的运动表现。 黄才骏博士 时装及纺织学院助理教授 人工智能辅助训练装置 这个以人工智能辅助、可穿戴式的传感器系统训练装置,能于训练过程中实时监测用家的姿势、肌肉活动和疲劳程度,并提供实时回馈,提升体育活动的表现,有效降低受伤风险。 叶晓云教授 时装及纺织学院副院长及教授   以人体动态分析优化运动内衣设计 这款符合人体结构的运动内衣采用4D扫描技术,使其设计能为每项运动的独特需求,为不同年纪和体型女性的身体提供更精准的支撑和舒适感。 易洁伦教授 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碳中和建筑材料 团队开发了两项应用于建筑项目的崭新技术,有助实现碳中和目标,包括以建筑废料为原料、具碳负值和定制功能的新型建材「CarbAggre」,以及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碳化混凝土涂层技术。 潘智生教授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系主任、安礼信土木工程教授、环保建材讲座教授、碳中和资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符合可持续设计的生物炭混凝土 这项新开发的生物炭混凝土将可持续性与美学融合,为传统混凝土建筑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有助促进碳中和,构建更环保的世界。 李宇轩博士 设计学院副教授   以废弃纺织品研发的「建筑外衣」 这种采用废弃纺织品为原料的「建筑外衣」技术,可用于开发可持续建筑物外墙布幕,达到隔热和辐射冷却的效果,更为解决废弃纺织品回收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寿大华博士 利民先进纺织科技青年学者、时装及纺织学院助理教授 具独特视觉效果的金属镀覆纺织品 这是一种运用金属镀覆技术制作的纺织品,不但融合时尚与可持续发展,更结合材料科学、工程及工艺技术,实现无污染生产。 姜绶祥教授 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   厨余转化成新型3D打印材料 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将厨余包括咖啡渣或茶叶与聚乳酸(PLA)结合,制作出可持续复合材料,以应用于生产室内家具。 黄家兴教授 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教授、 未来食品研究院院长   环保、抗污染、抗菌纯素皮革 全球首款具抗污染和抗病毒双重功能的纯素皮革,采用结构色技术,能在不使用任何色素、染料或漂白剂情况下,保持九成洁白度。此款皮革采用硅胶而非塑料作为原料之一,可避免微塑料污染问题。 卢君宇教授 物流及航运学系教授   简志伟教授 时装及纺织学院副院长及教授 适用于室内设计、时装与复康的人工智能光纤布 团队利用计算机视觉和光纤设计了一款人工智能光纤布,能实时通过非接触式手势和身体姿势,自动调节色彩照明,将传统被动的物料转化成交互式智能织物。 陈芊瑞教授 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人工智能设计研究所助理总监     「展翅高飞」展览展示理大在时装、科技,以至可持续物料等不同领域的丰硕创新科研成果。   项目相片请按此下载。更多展览详情,请浏览﹕https://polyu.hk/CZYFn。   ***完***

2024年6月26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理大就政府调整教资会资助课程学费的回应

就政府公布调整2025/26至2027/28学年的教资会资助课程学费水平,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理解政府有考虑各项因素,包括学费多年来未有调整,而作出相关安排。 理大提供多项奖学金、助学金及免息贷款计划等财政支援,为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源。大学会继续密切留意学生需要,让他们获得适切的支持。

2024年6月20日

其他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PolyU collaboration on Belt and Road Advanced Programme in Power and Energy

理大、西安交通大学、国家电网和港灯延续合作 继续推出「一带一路电力及能源高级研讨项目」计划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西安交通大学(西交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及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宣布,由于历年参加者反应热烈,调研成果丰硕,所有合办机构决定继续推展「一带一路电力及能源高级研讨项目」计划。 新一个阶段为期四年直至2028年,除希望可以进一步提升电力行业的整体及创新水平,亦计划透过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因应不同地理环境和技术水平,提出最合适的电力基建和系统营运方案,推动这些带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电力及能源高级研讨项目」计划(前称「一带一路电力能源高管人才发展计划」)已连续推出六年,由上述四个始创机构共同举办,以支持国家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倡议。计划至今已培训来自逾20个国家800多名专业人士。 通过延长合作伙伴关系,来自内地和香港两所大学和两间电力公司将继续携手在电力和能源领域,为业界人士提供前沿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推动「一带一路」地区的发展。计划为参加者提供涵盖最新行业和研究发展的专题研讨会、文化考察,亦会安排参观位于济南、西安和香港的先进发电厂和尖端研究机构。 理大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以研究和知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发展作出贡献,并发挥大学科研优势,在绿色能源领域力求创新突破,是次为期四年的延续合作表明了我们对此策略目标的重视。『一带一路』倡议为当地研究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了宝贵平台,就重大能源挑战和解决方案进行深入交流。很高兴能透过这个计划,进一步加强这些合作纽带,共同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目标。」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院士表示﹕「电力能源技术的创新对于绿色能源、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牵引『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重要纽带,项目的持续实施意义重大。本次续签将深化与各伙伴的合作,为在电力和能源领域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 国网技术学院院长杜军先生表示:「经过六年的合作发展,四方已经结下深厚的情谊,该项目已成为学企联合、内地香港协作服务『一带一路』的典范,为『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能源电力行业深入了解中国电力、中国能源的发展,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窗口。未来希望继续与四方同仁一起紧跟全球能源治理新趋势、共同当好『一带一路』形象大使,聚焦『双碳』目标,推出更多更好的品牌化、系列化交流服务项目,让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广。 」 港灯董事总经理郑祖瀛先生表示:「要向香港这个人口稠密的城市供电,并不容易。应对不同的状况和挑战,我们发展出最配合香港这类城市环境的输配电系统,包括海底和地底电缆、电缆隧道等。世界各地目前正探讨如何加强电网,去抵御愈来愈频繁的极端天气的能力,我们期待在由四方合作举办的研讨项目,既可以和参加者分享我们多年来累积的独特体验,也透过借鉴参与者的意见和经验,进一步优化港灯的电力系统。」 此计划在2018年首次启动,旨在为来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业界人士提供专业培训和提升技能,至今已成为推动电力和能源行业能力建设的全球领先平台。 ***完 ***  

2024年6月19日

活动 工程学院

1

理大设计展2024塑造创意格局60年 学生才华锋芒初现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理大设计)以标志性的「理大设计展 2024」作为学院钻禧志庆亮点活动之一,由今日起至 8 月 16 日展出理大年轻设计师的创意作品。展览亦透过重塑香港城市景观的沉浸式「实体与数码化」体验,以及回顾理大设计展 60 年历史的怀旧之旅,为观众带来难忘的视觉与巧思盛宴。 理大设计学院院长李健杓教授表示:「60 年来,理大设计一直是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全球设计中心的动力泉源,理大艺术与设计科目更于今年的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第 19 位,足证大学在设计教育的国际水平和深厚根基。今届展览规模堪称近年之最,不仅是向设计展这个年度盛事致敬,更是前瞻行业的发展契机,见证学生和校友贡献和塑造的设计新趋势。」 今届展览主视觉以「钻石」为题,寓意理大设计学生的创意力于在学期间历经雕琢、思维磨练和抛光,才能创作出贡献个人、社会和经济的设计。展览涵盖逾 200 个不同年级学生的毕业作品、跨学科合作及前沿研究,围绕改善生活、商业以及社会议题等主题,构思创意方案,以应对现实世界面对的种种挑战。学生来自各学士课程,包括广告设计、传意设计、数码媒体、环境及室内设计、互动媒体、产品设计、社会创新设计,以及硕士课程包括创新商业设计、智能系统设计、多媒体科艺、智能服务设计和城市环境设计等。 精选作品包括鼓励儿童从小开始建立正面理财习惯的应用程式;为香港公共交通工具打造全新视觉面貌,以缔造无缝协调的出行体验的项目;协助劏房居民有效规划居住空间的社会创新设计项目;以及采用无人店概念的创新点心餐厅等。由环境及室内设计学生打造的沉浸式「实体与数码化」展览,融合实体与虚拟模型、虚拟实境技术和互动体验,以崭新视角诠释香港标志性的城市景观。 另外,今年更特设展区回顾理大设计 60 年来的课程发展沿革,重温历届展览部分精彩作品,带领观众走进历史,一同见证香港设计教育的成长和蜕变。 欢迎公众莅临参观,更多展览详情及最新消息,请浏览:2024.polyudesignshow .com。   ***完***

2024年6月17日

活动 设计学院

Photo 1

理大研究团队首创元宇宙藝术治疗课程 助青少年提升同理心

创新科技持续推动教育革新,除了有助提升教学体验和成效,亦能支援有不同学习需要的学生。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跨学科研究团队利用元宇宙及虛拟实境技术,设计出一套表达藝术治疗课程,培養青少年的同理心及自我表达能力等,从而改善他们的社交能力及心理健康。 由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崔永康教授、电子计算学系副教授倪恩恩博士、应用社会科学系及电子计算学系助理教授李晨博士及电子计算学系及康复治疗科学系助理教授吴曉峰博士组成的研究团队与圣公会圣基道儿童院合作,于2023年3月至12月期间安排註册表达藝术治疗师为30位年龄介乎12至18岁的青少年,于虛拟平台提供为期8周的一对一线上课程。 课程透过虛拟实境技术,让身处不同场所的表达藝术治疗师和青少年在元宇宙空间实时互动,并就不同主题进行三维藝术创作。青少年可以选擇个性化的虛拟形象及不同的虛拟工具进行创作,治疗师则会从旁指导及辅助他们通过作品表达自我情緒,同时学习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研究团队在课程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逾七成参与者在同理心方面有显着进步,而整体人际反应的得分亦提高近四成,尤其越年长的参与者改善越大,反映课程有助培養青少年想像和理解他人处境及观点的能力。表达藝术治疗师的评估结果则表明,逾七成参与者愿意在课程中分享自己的情緒,近半更表现出对自我内心的探索和反思。团队分析,元宇宙及虛拟实境技术提供了全新的藝术创作平台,让青少年自由表达想法和情感,而虛拟环境也给予他们更充足的安全感,让他们能轻鬆地与治疗师互动和沟通,并敞开心扉。 参与课程的青少年表示,透过课程接触到全新的藝术创作媒介,并且更加了解如何与他人及社群建立良好关係,希望未来能再参与同类型的创新课程。 崔永康教授表示,社会需求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持续关注相关技术发展及提供创新且合时宜的社会服务是社会工作者的责任,这个课程正证明元宇宙技术可为青少年心理发展工作及科技创新教育带来全新的可能性。他又指,香港的年轻一代面对不少压力,任何能够让他们更乐意分享和放鬆的方法,都值得社福界认真探究。 圣公会圣基道儿童院註册社工黄素萍女士指,这类型创新课程对青少年的成长有莫大的帮助,他们不仅能接触到元宇宙、虛拟实境等的新科技,更可从中学习同理心的重要性。她期望未来能继续与理大合作,为更多青少年提供各种崭新的学习机会。 研究团队将基于是次经验及研究发现改进课程设计,期望未来将课程拓展至有特殊学习需要或行为及情緒问题的青少年,为更多有需要的社群提供支援。   ***完***

2024年6月13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應用社會科學系

Photo_website

理大首度参与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影响力排名 跻身全球百大 多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表现出色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最新公布的2024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影响力排名取得佳绩,排名全球第77位。理大今年首度参与排名,并打入全球百大,肯定了大学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上的成果。 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影响力排名以大学在实现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表现为衡量准则,分别透过研究、管理、外展活动和教学四个范畴进行评估。今年的排名一共涵盖来自全球125个国家及地区的2,152所大学。 理大于「良好健康与福祉」(SDG 3)一项的得分为本地大学之冠,并在「优质教育」(SDG 4)、「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及「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SDG 17)三项表现出色,位列全港第2位。其中,理大在「优质教育」的表现更排名全球第4位,成绩斐然。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我们欣悉理大首次参与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影响力排名并创下佳绩。理大致力成为一所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并以具影响力的科研与创新响应社会需求,未来会继续追求卓越的教育、科研、创新创业,为迈向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理大一直积极响应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其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就促进碳中和城市发展等提供政策建议;理大高等研究院的多个研究院和中心则在智慧能源、可持续城市发展、精神健康等领域持续推动创新研究。大学亦致力履行社会责任,将「服务学习」纳入本科生课程的必修科目,鼓励学生实践所学,响应社会的需要,项目遍及中国内地、柬埔寨、卢旺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完***  

2024年6月12日

成就 大学策划处

1

理大与拔萃女书院共建人工智能游泳科技实验室 研发生物力学训练方法 提升游泳运动员表现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体育科技研究院核心成员兼康复治疗科学系助理教授苏俊龙博士带领的团队,致力研究以科技结合生物力学,提升游泳运动员的表现。团队利用先进的可穿戴式感测器及水下拍摄系统,通过捕捉及分析游泳运动员的起跳动作及游泳姿势,包括肢体动作及肌肉运用等数据,辅助教练设计合适的训练方法。目前,团队正协助拔萃女书院(女拔)学生泳队应用有关方法提升训练成效。 为推进体育科学和科技领域的联合研究,理大体育科技研究院更与女拔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建「香港理工大学—拔萃女书院人工智能游泳科技实验室」。根据协议,女拔将提供校内游泳设施,供理大研究人员装设相关器材采集数据,并让学生游泳运动员参与研究。是次合作旨在共同促进精英体育领域研究,助游泳运动员发挥潜能,提升本港学界水平,长远为香港泳坛培育更多生力军,同时于校园推广 STEM 教育和提升创科氛围。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港产飞魚近年扬威国际,在训练中有效融合科技应用,有助发挥运动员的潜能,助他们争取佳绩。理大致力将科研成果转化,很高兴能与拔萃女书院合作提升学生运动员的竞赛水平,相信同学亦可通过参与科研工作,获得宝贵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培養她们对创新科技和数理工程知识的兴趣。」 女拔校长刘靳丽娟女士表示:「建校 160 多年的拔萃女书院,近年积极推动创新科技教育。这次理大科研团队将人工智能和生物力学的研究成果,与女拔的游泳运动员一起进行实践验证,除了让我们的学生运动员在游泳项目方面更上层楼之外,更令大家全面提升对运动科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运用人工智能的解难技巧,让同学们在创新科技的广阔天地更好装备自己。」 游泳比赛分秒必争,尤其是短途赛事,每个细节动作都是胜负关键。苏俊龙博士的研究针对游泳运动员的重点训练项目,研发和探讨系统性的生物力学训练方法对提升游泳表现的成效。主要研究项目如下﹕ (一)起跳动作分析 游水起跳讲求时间、速度、起跳和入水角度。团队将水下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采集系统置于运动员小腿,实时捕捉起跳的瞬间动作,并配合反应时间测量器和影片分析软件,即时提供起跳反应、入水角度及速度等数据,协助运动员及时改善起跳姿势。团队更邀请了约 30 名女拔泳队学生参与为期六星期,每星期两次,每次 20 分钟之起跳动作训练。利用系统于训练前后比较及分析参与运动员的起跳反应等数据,结果显示参与运动员的平均起跳速度较以往快 0.127 秒。 利用水下表面肌电采集系统,配合反应时间测量器和影片分析软件,即时提供起跳反应等数据,协助运动员及时改善起跳姿势。 (二)游泳推进力分析 游泳运动员的游泳推进力源自划手及踢腿动作,而腹腰肌肉的稳定性有助增加划手及踢腿动作时产生的游泳推进力。团队运用水下表面肌电采集系统和游泳推进力测量器(Tethered Swimming Testing System),分析运动员游泳时所产生的推进力,有助教练为运动员调整动作和制定合适的训练方案,提升游泳表现。团队邀请了约 30 名来自理大及本地体育组织的学生运动员参与为期八星期,针对腹腰肌肉稳定性的肌肉训练,并利用表面肌电采集系统和游泳推进力测量器评估运动员于游泳时腹腰肌肉运用的表现,以及游泳时所产生的推进力,结果发现参与运动员游泳时产生的游泳推进力平均提升约 10%;就以 50 米自由泳为例,速度加快了 0.02 米/秒至 0.03 米/秒。 运用水下表面肌电采集系统和游泳推进力测量器,可分析运动员游泳时所产生的推进力,帮助教练为运动员调整动作和制定合适的训练方案,提升游泳表现。 (三)肌肉运用分析 团队采用防水可穿戴式表面肌电感测器和水下拍摄系统,捕捉运动员进行自由泳时起跳、游水及转身的肌肉运用,包括手臂、肩膊、脚及躯干等。系统将于女拔校内游泳池进行测试,并邀请该校精英游泳运动员参与。 另外,团队将与理大电子计算学系合作,结合视频运动分析、可穿戴式动作惯性传感器,利用收集的数据来开发崭新的人工智能模型,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准确性。   采用防水可穿戴式表面肌电感测器和水下拍摄系统,可捕捉运动员进行自由泳时的肌肉运用。图为系统显示的肌肉表现分析图。   ***完***

2024年6月11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体育科技研究院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