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下稱:計劃)旨在促進清潔工友的健康、安全與尊嚴。協助清潔工友提升自我管理健康意識,提升面對工作處境的效能感,並建立友善社區,以社區資源承托工友的長遠需要。本團隊與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合作於2022年5月19日至2023年5月31日期間進行量性研究,以方便採樣形式,面談訪問了463位清潔工友,以進一步了解清潔工行業前線工友的健康、勞損及工作模式與職業健康風險的關聯,期望社會各界能深入清潔工友工作狀況,並參與改善勞動者的工作環境。
勞動清潔工以老年及女性工友爲主
是次健康調查主要在清潔工友工作地點,以健康檢查及問卷調查形式收集數據。受訪背景中有接近六成工友(58.4%)屬61歲以上,而41至60歲則佔四成,平均年齡為62歲。性別比例方面,有七成女性,男性則佔三成。是次受訪者工種中,有超過四成半(46.1%)為街道潔淨組,而其他則包括車隊﹑單棟大廈及工廈清潔﹑防治蟲鼠或其他工種,當中超過九成工友(91%)屬外判制度下工作。從上述背景反映,清潔勞動市場行業以中老年及女性為主,而未來清潔行業工作人口會持續老化,需關注目前工作模式能否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在職配套﹐及早關注中年邁入至老年的工友的體力及健康需要。
工友壓力大年長工友成趨勢
調查發現接近四成工友(38%)有工作壓力,分別處於有壓力(34%)及非常感到壓力(4%)的狀態。而未來工作動機方面,有超過八成工友(83%)表示沒有辭職的想法,當中有近八成工友(77%)表示會在現時工作崗位上多工作兩年,而只有3%表示不會。有受訪工友表示因職業選擇不多,因此偏向留於原來職位繼續工作。
睡眠質素差慢性疾病多困擾
是次調查從受訪工友之健康狀況及休息狀態進行了解。調查發現有超過四成工友(44%)感知自己的健康狀況未如理想。就睡眠質素而言,近一半工友(47%)表示睡眠質素處於一般(21%)或差(26%)水平,可見工友於日常生活中未能得到良好休息。調查訪問工友在過去12個月被診斷的慢性疾病方面,首四位的病患順序為高血壓(35.9%);高血脂(16.9%);糖尿病(14.8%);關節炎及關節疾病(11.4%)。對照到訪工作地點的健康檢查數據顯然,仍然有超過四成(46%)工友為高血壓水平,另有兩成正處於高風險水平﹐反映工友的生理健康問題應被受關注。
八成勞損周身痛五個就有一個曾工傷
根據是次調查發現,清潔工友工作期間勞損及工傷狀況頻繁,有兩成工友(21%)過去12個月中曾在工作期間受傷,即是每五位就一個清潔工友上年經歷因工受傷。勞損方面,超過八成工友(83.6%)身體至少一個部位有勞損,更有近六成工友(58.2%)表示身體有兩個或以上的部位出現勞損。當中超過四成工友(42.8%)為膝蓋勞損,其次為肩膀(34%)及下背部(30.7%)勞損,更有超過四成工友(42.9%)表示因勞損而影響日常生活。關於上述訪問的勞損情況,有近七成工友(67.3%)表示是由工作引致的,反映工作模式很可能影響工友身體出現勞損及受傷,並且影響日常生活。
捱痛工作是主因四成工友「頂硬上」
清潔行業工作模式以「工作量」、「社會反應」、「工作休息」、「捱痛工作」進行分析。數據發現,「捱痛工作」及「工作休息」對身體勞損有主要關連。「捱痛工作」數據中,約有四成工友(42%)表示處於經常及幾乎總是在疼痛、不舒適的情況下繼續工作,以不影響工作質量。近三成半工友(33.1%)表示處於經常及幾乎總是在身體不同部位感到疲勞,更有超過兩成工友(23%)表示經常及幾乎總是筋疲力盡。
調查研究清潔工友捱痛工作與多項工作因素的關聯,其中回應外界期望、天氣好壞與市民垃圾處理、自我工作要求及工作人手分配,這四項因素與捱痛工作之關聯性較明顯。趨勢方面,發現越年輕的清潔工友捱痛工作越明顯。其次「工作量」亦與上述提及的四項數據出現高關聯性。調查亦收集工友工作休息數據,有超過五成半工友(55.8%)表示從不或很少於日常工作期間會中途停下來休息進行伸展;亦有近四成工友(38%)表示從不或很少工作期間不時停下休息。配合「捱痛工作」情況,可見大部分工友需經常捱痛工作,難以透過休息以補充體力,有機會增加患上勞損及工傷之風險。
從個案分享中亦反映工友真實狀況,工友因需滿足上司及工作要求需繼續捱痛工作,而極端天氣頻繁亦增加工友負擔,獨自工作或人手分配不足亦減少了工友休息時間。
個案分享啊花:掃到骨刺筋膜炎十號風球後釀椎間盤突出
啊花現時63歲﹐任職清潔工超過5年﹐負責清潔康文署轄下公園﹐工作包括「掃公園」及清理「包頭」(即收拾公園垃圾桶內的垃圾包)。啊花身體多處勞損﹐包括肩部、手臂、手指及腳,工作時多個重複性動作加劇痛楚及令勞損惡化。啊花:「我之前用葵葉掃同鳳尾掃把﹐但因為太重﹐唯有自己再買家庭掃把代替﹐但係更加難掃﹐最辛苦係掃凳底下樹葉同垃圾﹐要彎腰又要用更多手力﹐每掃一下由肩頸至手指都要發力﹐手指更加掃到生骨刺、關節腫哂﹐醫生都話係平日工作勞損引致。」
工作引致的勞損亦影響日常生活﹐啊花難以在工作以外時間得到充足休息。平日長時間行走亦會累積不少傷患「最近醫師話因為長時間行走令我患上筋膜炎﹐宜家走路腳底都會隱隱作痛﹐夜晚都會痛到瞓唔到覺,要花好多錢同時間睇醫生。」
在極端天氣過後,無額外的支援及工具下,令前線工友承受傷患的風險。
啊花就曾經因颱風後大量清理工作而引致傷患。「有一次十號風球(「蘇拉」)打完之後﹐成個公園都係垃圾﹐包頭由平日的兩包變成十包。濕咗樹葉黏喺地上好難掃﹐滿地都是樹枝﹐大嘅樹枝我們處理唔到﹐但比較細嘅我需要徒手折斷,再放入垃圾袋。一來無工具又好用力,二來包頭變得好重。上次掃完之後﹐就傷咗條腰,搞到椎間盤突出﹐宜家坐又痛企又痛。」
個案分享小鳳:斜路、重物靠自己忍痛工作無假期
小鳳現時58歲,擔任清潔工約3年,任職食物環境衛生署潔淨組的替工,負責收拾垃圾桶附近的大型垃圾及「磨地」(深層清潔街道)。小鳳以前從事洗碗工時會腰痛,但入行做街道清潔工後,因重覆性動作及長時間處於同一姿勢,令肩膊、手肘內側、膝蓋及小腿疼痛。
高風險的崗位入職欠培訓及工具落後,導致意外頻生。小鳳表示「一個人推住架車仔上條大斜路,中間又無得剎停,上到斜路頂仲要搬衣櫃,又無人教過,只係識用死力抬,要用全身嘅力托起個櫃挨喺欄杆,再用一隻手慢慢攝架車仔落底,因為太重,推落山又要用膝頭嘅力控制部車唔好跣落去,有兩次直情失手扭親隻腳!」面對嚴峻的工作處境令她的膝蓋發炎腫痛,不能屈曲,走路一瘸一拐。
「磨地」的工作更讓她手臂抬不起,「個磨好重,地下凹凸不平,要用手臂控制住唔俾個磨跣走,近餐廳、街市嘅地下都好多油漬,同一個位置要用來來回回推大約4-5分鐘先磨得乾淨。」重覆性工作及環境衞生問題令小鳳的上半身都有多個部位痛得像針刺,但她會忍痛工作,「好多時痛都無計,一定要做曬先心安理得,因為驚阻住其他人,最多郁兩三下鬆一鬆,當扭螺絲咁。」
小鳳曾因走路太痛而四出求醫,包括針炙、拔罐和物理治療,但因勞損嚴重而療程時間長、費用昂貴,「睇醫生要攞假好麻煩,有時太痛又要睇多幾次先舒服啲,嗰度都洗唔少錢!」可見工友長年累積的勞損,求醫的金錢和時間成本也較高,令他們對治療也較卻步,形成惡性循環。
運動拉筋做唔足工友病左無時間醫
調查發現,從工友運動習慣方面來看,有超過一半工友(63%)運動不足,更有超過四成(42%)工友處於差及極差的運動習慣水平。而數據當中只有不足兩成(18%)的工友能經常保持每週至少3次,每次20 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習慣。其次,有六成半工友處於很少(19%)及幾乎從不(46%)水平。工友現時主要從西醫服務接受診療(44.8%),其次為外敷藥物(27.6%),之後為接受由非註冊醫生處方的藥物(20.7%)。另外,有受訪工友亦表示因工時長加上身兼多職或照顧家人,沒有空間接受醫療服務,只能自行購買藥物舒緩不適。
個案分享李女士:勞損醫到心都灰自主習慣更治本
李女士現時57歲,任職清潔行業超過二十年,現負責寫字樓清潔,主要負責日常拖地掃地、洗廁所等工作。李女士表示長年工作引致身體出現各種勞損,最嚴重包括肩部,下腰及膝蓋。
她曾經因此多次求醫,但奈可因價錢太高及等待需時未能得到舒緩。「一係太貴,每次成五百幾蚊,真係有困難,政府果啲有時又要拎籌睇,好彩排到專科都排好耐期,又要請假休息睇,真係好難。」可見價錢及時間成本都阻礙工友求醫。
李女士曾多次因痛到急症室求診﹐醫生卻說勞損沒有方法治本﹐只處方了止痛藥。李女士感覺到十分灰心「醫生說我依啲年長必有,無可能醫到,一係唔好做。我心諗好似判了定案永遠都會咁,又無可能唔做,咁可以點呀,止痛藥都唔可以多食!」反映工友即使能夠求診﹐亦未能得到合適的治療﹐令工友感到無力。
李女士去年開始參加了由計劃及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主辦的「多元化骨胳肌肉健康促進課程」,進行一系列針對勞損痛症的訓練及伸展動作。「每個痛位都有拉筋方法,唔止係自己fing 吓,而有導師教路,每次做完都一身鬆曬,對痛位好有效。」李女士更表示伸展過程中﹐一直得到導師鼓勵﹐讓她更有動力面對痛楚及養成運動習慣。可見工友可透過參與拉筋及運動抵銷對痛症的無力感,並能達到舒緩勞損之效﹐更能體現到自主管理健康。
總括而言,從調查反映清潔工行業結集中老年勞工,近四成患有慢性疾病,身體勞損比率高達八成,捱痛工作是四成工友的日常﹐而捱痛工作及工作休息不足與工友勞損有相當高的關聯。工作量大、休息及運動不足下造成惡性循環。基層勞工只剩下「做到做唔到」的選項,以損耗身體換取工作崗位。有見及此,我們建議改善清潔工工作模式,以「治未病」及社區為本的方式及早介入,設立極端天氣的支援配套及制定人手規劃長遠改善生活環境。
建議
1. 社區支援:基層醫療及早介入脆弱社群
○ 針對脆弱社群,加強宣導慢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知識,並提供定期健康檢查與諮詢服務。
○ 推動生活形態處方,由醫護團隊為勞工進行個別評估,提供飲食、運動等全面生活建議,協助改善生活習慣。
2. 在職支援:設立“職安健時段” (Wellness Hour)
○ 鼓勵企業設立“職安健時段”,讓勞工在工作時間內進行運動或健康檢查。
○ 舉辦職安健講座或課程,提高勞工的健康意識與預防工傷的能力。
○ 提供職場面對面的健康諮詢服務,方便勞工尋求協助。
3. 系統改善:極端天氣的支援配套
○ 制定清潔行業極端天氣應變計畫,明確規範工友在不同情境下的工作權利與義務。
○ 提供工友必要的防護裝備與應急物資,確保工作安全。
4. 政策配套:完善廢物管理政策的人力資源規劃
○ 檢討現行廢物管理政策的人力資源配置,必要時增聘人員或調整工作內容。
○ 將源頭減廢納入企業的職安健評估項目中,並提供必要的技術與資金協助。
○ 強化循環經濟人才的培訓,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詳情查詢
許僑嵐小姐
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 傳訊經理
- (852) 2766 4129
- helen.hsu@poly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