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Photo 1

理大研究揭示藍綠灰基建緩解城市熱島成效 倡議九階段框架建設可持續發展城市

受全球暖化及城市化影響,熱浪已成為全球城市面對的難題,香港的高溫日數亦屢創新高。推動「藍綠空間」建設是打造可持續環境,緩解熱島效應的關鍵。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郭海教授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合作,開展一項創新研究,揭示各項綠化措施在全球不同地區的降溫成效,為決策者採取措施減低城市熱量,建設可持續發展城市提供參考依據。研究成果已於跨學科國際期刊《The Innovation》發表。 園林、濕地、綠化牆、街道樹和陽台庭園被視為最有效的降溫方案,團隊的研究審視世界各地不同種類基礎設施對城市降溫的作用及效果。研究聚焦三大基建類別,合稱GBGI,包括涵蓋天然樹木、草地和灌木叢等植被元素的「綠色基建」(Green Infrastructure);涵蓋池塘、湖泊和河流等水基特徵的「藍色基建」(Blue Infrastructure),以及涵蓋人造綠化牆壁、建築物外牆和天台,涉及工程結構的「灰色基建」(Grey Infrastructure)。 研究發現,GBGI 對降低城市熱量的效果因地區和城市而異。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及澳洲地區,GBGI的整體降溫效果分別最多達18.9°C、17.7°C 、12°C及9.63°C。以全球來說,綠色和藍色基建對降溫非常有效,前者通過蒸發、蒸騰、遮陽和隔熱等作用來調節城市熱量,後者則通過水份蒸發吸收熱能,從而達致為周邊區域降溫的效果。 至於亞洲城市的灰色基建,尤其是天台花園和涼棚,對城市降溫效果最為顯著。就以新加坡天台花園為例,可降低溫度高達17.7°C;日本和韓國的涼棚和綠化天台則可分別降低溫度達16.2°C 和 10.8°C之多。另外,線性鋪設的樹籬和栽種於街道上的樹木亦能降溫10.8°C,其中街道樹的降溫表現尤其出色,故此研究團隊建議有關當局可考慮在街道上種植更多樹木,還可為環境帶來正面影響。 是次研究更揭示了多項GBGI基建對緩解中國內地不同地區和城市熱島效應的效果,其中效果最為顯著的設施包括園林、濕地、綠化牆和滯留池,可分別降溫達10°C、9.27°C、8°C和7°C。雖然華北及華南地區的GBGI整體降溫效果相近,但部分設施在同一區域不同城市的降溫效果有明顯差異。在北京,園林有助降溫10°C,但在陝西,卻只有2.7°C。在香港,公園、綠化天台和高爾夫球場,可分別降溫4.9°C、4.9°C和4.2°C,這對紓緩城市過熱問題尤為重要。 為締造綠化生活空間,香港特區政府去年於《施政報告》提出「悅目亮麗城市計劃」,包括綠化部分河岸為賞花熱點,並於政府轄下場地及公路旁等廣植樹木。郭海教授表示:「香港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獨特,海洋、河流、濕地和水塘星羅棋布,植被覆蓋佔土地面積70%,其中郊野公園佔地約40%,並擁有彌足珍貴的維多利亞港,GBGI類型獨一無二。特區政府亦積極在新發展區推動GBGI建設,並樂於在新建項目中採用綠色建築設計,這些具前瞻性的計劃展現出香港致力推動可持續發展和彈性城市的決心。」 由於地區背景、氣候條件和城市規劃重點不同,世界各地的 GBGI 類型也大相徑庭。是次研究將為各地政府和城市規劃者提供參考依據,優先採取有效的基建措施來降低城市過熱風險,促進社區復原力。就此,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個九階段框架來實施GBGI,包括持份者參與、可行性研究、設計,以及政策的制定、實施、監測、評估、優化和複製應用。 郭海教授認為:「這個框架將為完善GBGI的實施提供戰略性路線,發揮其最大效益。然而,各地在實施前應根據當地環境和需求進行規劃,以亞洲為例,急速的城市化和文化偏好,令城市在實施GBGI時,優先考慮提供社區綠色空間,推廣保育生物多樣性、改善空氣質素和紓緩城市熱島效應等可持續發展目標。未來,各城市亦應採取綜合方法,優化GBGI的多功能效益,以便更有效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2024年5月17日

研究及創新

news copy

媒體專訪:吳波教授分享理大深空探測研究

理大張心瑜空間科學教授、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吳波教授及其團隊相繼參與「嫦娥」探月工程與行星探測任務,利用 遙感資料為月球及火星進行地形測繪,並透過地形分析技術評估選取安全且具科學價值的著陸點,為國家航太事業貢獻「香港智慧」。 近期,這位優秀的科學家接受了傳媒採訪,暢談香港的創新機遇,講述他如何為航太科研貢獻香港力量。 吳教授多年來一直專注於攝影測量、行星測繪、行星科學研究。在國家月球探測任務(「嫦娥」三號、四號、五號、六號)與火星探測任務中,吳教授和他的團隊通過對太空星體進行測繪,為著陸區地形地貌分析與著陸點評估選取提供了科學參考。另外,理大今年也建立起太空資源實驗室,以妥善儲存及深入分析月壤,並進行生物及物質科學研究。   《南方日報》訪問全文 :  https://polyu.me/3QGEJf7 更多︰https://polyu.hk/qIxgV  

2024年5月16日

研究及創新

1

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率團到訪理大

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李建輝先生與晉江市長王明元先生率領代表團於5月6日到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就加強兩地科創合作進行深入交流和討論。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理大代表熱烈歡迎代表團的到訪。  林大輝博士表示,理大作為一所世界一流的創新研究型大學,一直以來都注重科技創新及科研人才的培養。希望能加強與泉州市的合作,引入更多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到泉州落地轉化,  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為泉州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李建輝先生表示,香港理工大學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作為福建省重要推進項目,政府一直致力支持,促進研究院成果轉化落地。 雙方一致認為理大與晉江市政府共建的研究院建設速度快,發展勢頭良好,體現了雙方對合作的高度重視與辦事效率。未來,希望可以和泉州市攜手共同建立一個完整的官、產、學、研生態圈,配合泉州市、福建省乃至國家的重大戰略發展。  

2024年5月14日

活動

1

理大研究首度製備二維全有機鈣鈦礦 展現二維電子的應用潛力

鈣鈦礦是材料科學其中一個最受關注的研究領域。最近,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物理學系材料物理與化學講座教授兼傑出創科學人教授羅健平教授、助理教授冷凱博士領導的研究,聯同博士後研究員及該研究論文第一作者崔華燮博士成功構建出全有機二維鈣鈦礦,解決了一項多年來未能解決的難題。這項科研突破開闢了二維全有機鈣鈦礦的新領域,為基礎科學和潛在應用帶來重大意義,並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 鈣鈦礦(perovskite)與鈣鈦氧化礦物的晶體結構相近,它最為人熟識的,是具有多種電和磁的特質。羅教授與他的團隊指出這些特質令鈣鈦礦可以廣泛應用於太陽能電池、照明、催化,以及其他現今經濟中極為重要的領域。鈣鈦礦的基本化學方程式為ABX3,特徵是可以透過改變A與B 陽離子及X陰離子作出調控,為高性能材料開拓了許多新的發展方向。 鈣鈦礦最初是作為一種有機化合物,羅健平教授的團隊特別關注研究全有機鈣鈦礦這個新興分類。在這個分類中,由於A、B與X均為有機分子而非金屬或氧氣等單一原子種類。使用有機成分創建三維鈣鈦礦的設計原理最近才被確立。值得注意的是,全有機鈣鈦礦比全無機鈣鈦礦具有明顯的優勢,因為它們可溶液加工且靈活,從而實現經濟高效的製造。此外,透過操縱晶體的化學成分,可以精確設計有價值的電磁特性,例如在電子和電容器中應用的介電特性。 傳統上,由於適合晶體結構的有機分子的選擇有限,研究人員在合成全有機三維鈣鈦礦時面臨挑戰。羅教授與團隊提出了一種創新方法,以二維層而不是三維晶體的形態合成全有機鈣鈦礦,能克服某些累贅分子的限制,有可能融入更多不同有機離子,有望因而發掘更多不同的特性。 為證實這項預測,研究團隊特別研發了一種全新的通用類層狀有機鈣鈦礦,並將其命名為“Choi-Loh-v相”「CL-v」。這些鈣鈦礦由薄如粒子的層次組成,並由「範德華」(van der Waals)粘合成形。CL-v中的「v」代表van der Waals,「C」和「L」則取自崔博士和羅教授的姓氏。與先前研究的混合式二維鈣鈦礦比較,CL-v相透過在單元格中加入另一個B陽離子而變得穩定,其通用化學方程式為A2B2X4。 團隊以液相化學來製備一種名為CMD-N-P2的CL-v 材料,其中的A、B和X 的位點分別由CMD(一種氯化環狀有機粒子)、銨和PF6− 離子佔據。透過在低溫下進行的高解析度電子顯微鏡,團隊確定了他們所預期的晶體結構。雖然這些薄如粒子的二維有機鈣鈦礦與傳統三維礦物基本上相異,但在二維狀態下仍會結晶,還可以剝落成只有幾納米厚的薄片,比人類頭髮薄20,000倍。 二維有機鈣鈦礦的溶液加工性顯示了其在二維電子學中應用的可能。理大團隊亦測量得到CL-v鈣鈦礦的介電常數範圍為4.8至5.5,高於二氧化矽和六方氮化硼等常用材料的值。這項發現為將 CL-v 相作為二維電子裝置中的介電層提供了大好機會,因為這些裝置通常需要具有高介電常數的二維介電層,而這通常是難以取得的。團隊成員冷博士成功解決了將二維有機鈣鈦礦與二維電子裝置整合的挑戰。在他們的方法中,團隊使用CL-v相作為頂柵介電層,而通道材料由原子級薄的硫化鉬組成。使用CL-v相令電晶體能夠比傳統的氧化矽介電層更有效地控制源極端子和漏極端子之間的電流流動。 羅教授的研究不僅建立了全新的全有機鈣鈦礦,而且還展示瞭如何將它們與先進的製造技術相結合進行溶液加工,以提高二維電子裝置的性能。這些發展為創建更有效率、更通用的電子系統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2024年5月6日

研究及創新

20240426 - Allen AU-02

理大研究倡導央行數碼貨幣的私隱保護

私隱保護是央行數碼貨幣(CBDC)發展的關鍵所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電子計算科學家致力研究「私隱提升技術」(PET)的應用,以確保央行數碼貨幣的交易機密和完整性。  理大電子計算學系教授區文浩教授正為央行數碼貨幣專家小組研究有關央行數碼貨幣發展中私隱保護的白皮書,以加強公眾與業界的信心。區教授表示:「將私隱提升技術納入央行數碼貨幣的設計非常重要,系統設計應保持透明,予公眾查詢」。  相關的研究主要考察假名(Pseudonym)、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環簽名(Ring Signature)及安全多方運算等技術。在保護交易私隱方面,這些技術都具備獨特優勢。例如,零知識證明可以讓交易驗證在不洩露任何交易或個人資料的情況下進行,從而保持交易的不可有連結性和用戶匿名。  零知識證明又名零知識密碼學,允許「證明者」說服任何人計算的有效性而不洩漏任何資訊,因此稱為零知識。零知識證明被視為能夠影響Web3的突破性技術,因為該技術能夠保護數據私隱、提高效率,並擴展區塊鏈這一類透明系統——而Web3正是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線上生態系統。 區教授表示:「為了增強公眾與業界對央行數碼貨幣能確保私隱的信心,我們主張採用全面性的綜合策略。首先,有必要整合先進的私隱提升技術,如零知識證明與安全多方運算。這些技術既助達成交易,同時能夠保護用戶的身份與詳細資料。 」 研究亦考慮到不同的架構設計,例如使用公共區塊鏈還是許可制區塊鏈,以及是否採用UTXO(未使用的交易輸出)或帳戶為本的數據模型,深入探討將這些技術整合至央行數碼貨幣系統的各種難題。研究並分析了其他各關鍵因素,如可擴展性、風險、可審計性,以及重要的監管合規等。 透過發佈白皮書,積極參與公眾對話以提高透明度,有助揭開央行數碼貨幣技術的神秘面紗,以及有效解決公眾的疑慮。區教授補充:「由第三方進行的定期審計及合規檢查,可進一步證明私隱保護的完整性。」 預計央行數碼貨幣於未來五年將取得重大進展。有更多國家將會啟動涵蓋零售與批發應用的先導計劃,測試各種使用案例。如此一來,綜合先進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的發展,各自研究能迎合其特定經濟及社會需求而定制的央行數碼貨幣。  為了在央行數碼貨幣的發展領域保持領先,區教授表示:「香港應繼續投資研發,同時透過政府、業界與學術界的多方合作促進創新。我們應著重開拓可以作為全球基準的全新央行數碼貨幣技術與使用案例。」  最近,金管局展開了全新的批發層面央行數碼貨幣(wCBDC)項目Ensemble,支持香港代幣化市場發展。自央行數碼貨幣專家小組成立以來,理大學者與區教授及其他成員一直與金管局密切合作,研究央行數碼貨幣與相關數碼貨幣的各個層面。

2024年5月2日

研究及創新

1

中國石油大學代表團到訪理大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代表團於4月30日到訪理大進行交流會談及參觀實驗室。 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歡迎代表團並介紹理大最新科研發展,會上討論有關聯合申請科研項目、共同發表學術論文及舉辦國際會議等。同時雙方分享可協辦的師生交流活動,包括學者訪問、夏令營活動及聯合學生指導等。 代表團亦參觀岩石力學實驗室、智能岩土技術實驗室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透過實地考觀,深入了解理大的建築及環境和科學卓越發展。  

2024年4月30日

活動

2

傳媒專訪:理大研究助兒童提升網路安全意識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李紫媚博士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高度使用電子設備會引致增加兒童網路侵害的風險。 李博士和她的研究團隊結合現實治療法的概念,開發了16套教育材料,旨在幫助教師和社工強化兒童的網路安全意識。 訪問全文: https://polyu.me/4a1AO2Z https://polyu.me/3UAQfe0 https://polyu.me/4bwwaLV

2024年4月30日

其他

20240429 - PolyU nurtures young researchers under the RGC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Scheme-02

理大培育年輕研究員獲研資局博士後獎學金計劃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於培育年輕研究員,在2024/25年度研資局博士後獎學金計劃中獲得七個名額(待最終確認)。 七名候選者的項目涵蓋語言學、電子工程、建築與房地產、康復科學、航空工程、應用生物學、化學技術、和生物醫學工程。這展示了理大在多學科領域兼備卓越研究和壯大的人才庫。 該計劃旨在鼓勵博士畢業生投身研究工作,以及為具潛質的研究人員在事業里程早期提供支援,以培育、挽留及擴大研究人才庫,支持香港推動研發及培養研究文化。每年頒發獎學金名額50個,每名得獎者將於教資會資助大學受聘為全職博士後研究員,為期36個月。

2024年4月29日

獎項及成就

1

理大與上海西井科技共建聯合創新實驗室

4月2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舉辦「投資上海·共用未來」海外行系列活動(中國香港站)。在上海市市長龔正先生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等領導的見證下,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上海西井科技(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方面的深度產學研合作協定,雙方將共建聯合創新實驗室,共同探索該領域的前沿技術和應用實踐。 推介會上,滬港共有18家企業和機構簽署了8個重點合作協定,涉及金融服務、能源投資、展覽展示、產學研等領域的合作,其中就包括理大與上海西井科技共建聯合創新實驗室的簽約。 此次合作協定的簽署將推動雙方通過聯合實驗室平台進行資源分享整合,共同在高級導航定位系統、空間感知技術、新型補能技術無人駕駛規控技術等共同關注的方向,推動技術突破和產業化應用、聯合攻克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同時,深化產學研合作,共同培養高質素的科研和工程技術人才。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已成為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因此,理大與上海西井科技的合作具有重大意義。雙方將充分利用彼此在人工智能前沿領域的優勢,在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攜手同行,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提供新動能。」 上海西井科技創始人、董事長譚黎敏先生表示:「作為深耕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的科技企業,上海西井科技非常榮幸能夠攜手香港理工大學開展合作,期待與理大一同攀登科創高峰,以人工智能技術提升人類福祉、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展望未來,理大將與上海西井科技攜手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自動駕駛領域的密切合作與交流,從而實現突破性研究和驅動科技成果轉化,為促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  

2024年4月29日

研究合作

1 IMG_6881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代表團訪問理大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副署長黎慧來於2024年4月24日率領代表團到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並參觀了化學生物學及藥物研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以及智慧城市研究院。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副校長(教學)黃國賢教授、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教授及系主任周銘祥教授、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及系主任任志浩教授、以及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及講座教授史文中教授與代表團進行了交流會談,重點討論了前景廣闊的河套地區未來的發展和合作機會。理大一直致力與業界及政府機構加強合作,以促進知識轉移、卓越研究及社會影響。  

2024年4月26日

活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