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Photo 1

理大與安利(中國)共建「植物營養素與衰老研究聯合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安利(中國)早前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成立「植物營養素與衰老研究聯合實驗室」。雙方計劃在未來三年投入專項科研資金,攜手培養博士後人才,並透過建立植物營養素資料庫及開發功能評估模型等,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健康產業升級。 合作備忘錄在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以及安利(中國)研發中心首席科學家杜軍博士、高級科學家陳亮博士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安利(中國)科技創新中心總經理韓強先生代表簽署。雙方代表亦為「植物營養素與衰老研究聯合實驗室」進行揭牌儀式,二十多位專家出席,共同見證此重要時刻。 黃永德教授致辭時表示,隨着大眾對植物營養素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此次合作具有巨大潛力,聯合實驗室將抓緊相關領域的科研創新和商品化機遇,研發嶄新解決方案,為人類健康、科技和經濟發展帶來裨益。會上,韓強先生亦介紹了安利(中國)多年來在植物營養素方面積累的研發和市場經驗,強調可與理大的卓越科研團隊優勢互補。 同日下午,安利(中國)代表與理大師生進行交流活動。由理大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主辦的「認知功能改善及健康管理前沿論壇」吸引了逾百名師生參與。陳亮博士、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鄭傳忠教授、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高級講師陳向燕博士,分別就植物化學物質作用機制、腦神經退化性疾病介入等議題發表主題演講。此外,杜軍博士為理大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學生授課,介紹安利以植物營養素為核心構建的研發模型如何推動現代化大健康産業的發展。 透過此次合作,雙方將結合各自的優勢和資源,推動植物營養素領域研究的發展,為實現健康老齡社會邁出重要一步。 ***完***

2025年3月27日

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

Photo 1

理大研究倡建設大灣區綜合旅遊集群品牌

旅遊業是大灣區的重要產業之一,國家亦致力建設大灣區成為世界級旅遊目的地。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進行了一項政策研究,探索發揮大灣區各城市的優勢,建設綜合旅遊集群品牌的策略及潛力,並於今日公佈研究成果。此研究獲得香港特區政府「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支持。 研究項目「發展大灣區旅遊集群:雙品牌視角」由首席研究員、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教授洪琴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成員包括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實務教授謝思明教授、澳門大學發展基金會智慧旅遊講座教授兼亞太經濟及管理研究所副所長羅振雄教授,以及中山大學旅遊學院教授李師娜教授。 團隊採用了混合研究方法,分析大灣區各城市的旅遊特色、優勢及旅客體驗,包括實地考察大灣區 11 個城市,了解當地旅遊資源,如服務品質、與旅客的互動及景點狀況;通過大數據分析處理在網上平台收集的約20萬則旅客評論,掌握他們的情緒及偏好;並深入訪問了182名本地居民、相關官員及文化及旅遊業界人士,以搜集不同持分者的觀點。 大灣區憑藉獨特的地理位置、經濟活力和文化資源,近年迅速崛起成為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但研究團隊發現,區內城市目前主要專注於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整體區域品牌相較模糊,而大灣區需要建立清晰、有凝聚力且獨立的目的地品牌,區分開區域旅遊集群與其他目的地,充分展示大灣區特色,吸引更多旅客。 策略建議 研究為大灣區旅遊集群提出了品牌架構,以平衡城市特色及整體地區前景為目標。團隊建議整合區內各城市的優勢,提供多元化旅遊行程及服務選擇,如探索文化遺產的行程,可覆蓋香港的鐘樓、江門的開平碉樓等歷史地標;自然生態的行程則可前往觀賞肇慶的喀斯特地貌、惠洲的海岸線等風景;兒童友善行程可包括香港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及長隆海洋王國、野生動物世界等面向家庭的景點。 研究亦建議成立跨區域部門推動及協調大灣區旅遊集群品牌建設,並通過多面向的營銷提高公眾對大灣區品牌的關注,強調無縫的旅行連接及地區的豐富體驗。其中,可以透過數碼營銷手法,如社交媒體推廣及與影響者合作等,開拓年輕旅客群組;同時可配合線下策略,包括與航空公司、旅行社、酒店供應商等聯合推出多目的地優惠套餐,以及在不同城市輪流舉辦主題活動或嘉年華等,鼓勵旅客到訪多個城市。 對大灣區發展的影響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建設明確且有凝聚力的區域旅遊集群品牌將為大灣區帶來變革性影響,並從以下各方面提升區域發展: 1. 提升旅遊競爭優勢:區域品牌能夠突出大灣區的獨特屬性,例如其現代化城市、自然美景及豐富文化的融合,吸引尋求獨特體驗的旅客,確保大灣區在全球旅遊市場中脫穎而出。 2. 推動區內經濟增長:提升品牌推廣將吸引更多旅客,有助帶動對區內酒店、度假村和交通網絡等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及發展的投資,並增加相關行業的收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大灣區整體經濟發展。 3. 促進區域合作:建立區域品牌將鼓勵大灣區城市之間的合作,包括建設無縫交通網絡、共享推廣活動等,加強區域交流及聯繫。 4. 帶動可持續發展:區域品牌注重推廣大灣區內的豐富文化遺產及自然景觀,將推動對區內傳統文化、歷史遺產及生態環境的保育工作及相關政策。 5. 提升國際影響力:作為中國重要的新興旅遊集群,成功的大灣區品牌將吸引大型國際性活動、會議和展覽,提升地區的整體國際形象,並為其他地區樹立先例,影響全球旅遊趨勢和實踐策略。 洪琴教授指出:「策略性地將大灣區定位為一個統一又多元的目的地,可以更好地發揮區內各城市的集體力量,為區域可持續增長及創新創造新動力。同時,此項研究作為探討在旅遊集群的背景下建立綜合品牌的學術文獻,相信可為世界各地其他制定類似策略的地區,提供具價值的見解及參考。」 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院長及講座教授暨郭炳湘家族基金國際酒店服務業管理教授田桂成教授表示:「大灣區的成功不僅使該地區受益,也將成為全球其他目的地的典範。學院十分榮幸能以這種重要方式為旅遊業發展作出貢獻。」 請按此查看完整研究報告。 ***完***  

2025年3月26日

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

Photo 1

理大舉辦2025年國際基層健康會議 探討基層健康跨專業合作

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基層健康聯合研究中心及護理學院日前聯同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和天津醫科大學的護理學院合辦「2025國際基層健康會議」,探討基層健康跨專業合作的趨勢、議題及策略。是次會議匯聚超過500位、來自14個國家及地區的專家參與。 香港特別行政區醫務衞生局基層醫療署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醫生致辭時表示,會議有助促進研究員、教育工作者、醫護專才及持份者交流及跨專業合作。他強調:「醫務衞生局基層醫療署致力加強地區層面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目的是把醫療健康架構和市民的焦點從治療轉向以預防疾病為本及以家庭為中心。署方亦致力加強不同界別和不同層面醫療服務的協調,並在社區加強地區層面的基層健康服務。」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致辭時強調研究在醫療範式轉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他表示:「研究結果有助大家更了解基層醫療現狀,預示跨專業合作實行後,未來基層醫療與現況的不同之處。理大的主要研究策略之一是推動跨學科合作,我們在生命科學、醫療護理和科技範疇發揮協同效應,為社會帶來更大的影響,並協助政府促進市民身心健康。」 理大基層健康聯合研究中心總監、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及護理學院講座教授(高級護理實踐)黃金月教授致辭時概述基層健康聯合研究中心的發展和工作,她強調中心著重研究、知識轉化、培育下一代科學家和醫護專才,並與持份者合作,提供研究數據和科研實證,以助患者提升健康,並促進政策和社會改變。 多位重量級嘉賓在會議上發表演講,包括(按英文姓氏排序): 新南威爾士大學醫學及健康學院人口健康學院主任Rebecca IVERS教授 英國生活方式醫學協會主席及歐洲生活型態醫學理事會會長Rob LAWSON醫生 香港特別行政區醫務衞生局基層醫療署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醫生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政策及建康服務研究教授、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基層醫療政策中心總監及共同創辦人石磊玉教授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以病人為本的研究策略、基層及綜合醫療創新網絡科學主管Sabrina WONG教授 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及浙江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院長吳息鳳教授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人口健康講座教授及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葉兆輝教授 理大護理學院去年與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和天津醫科大學的護理學院共同成立「基層健康聯合研究中心」。中心的目標是透過創新的干預和服務模式,推廣疾病預防,應用先進科技提供連續及綜合護理。 ***完***

2025年3月25日

護理學院

Photo 1

理大樂齡與家庭研究中心主辦「賽馬會齡活共創計劃」正式啟動 匯聚各界力量 四大策略助各界實踐長者及年齡友善 共創「齡活城市」

香港人口急速高齡化,如何將挑戰化為機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樂齡與家庭研究中心(中心)今天(24日)舉行「賽馬會齡活共創計劃」(計劃)啟動禮,聯同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代表及一眾政府官員、學者及業界代表,探討如何透過實行長者及年齡友善措施,提升50歲及以上人士(50+人士)的生活質素,共創「齡活城市」。啟動禮上,中心更發布最新研究結果,數據顯示長者及年齡友善措施能有效提升50+人士消費意欲高達146%,為業界如何構建長者及年齡友善社區帶來重要啟示。 出席啟動禮的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特區政府)行政會議成員兼中心顧問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先生;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高級經理吳麗盈女士;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教授、理大協理副校長(大學發展)羅璇博士、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崔永康教授、理大管理及市場學系高級專任導師及副系主任許品斯博士,以及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樂齡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兼計劃負責人白雪教授。 攜手共建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 盧麗華教授感謝馬會的捐助,讓中心主辦此計劃,為香港的「齡活」發展注入新動力。理大將匯聚學術力量,將學術理論及研究結果轉化為可行的解決方案,透過研究、培訓、嘉許及推廣四大策略,鼓勵及推動不同持份者在服務及營運層面加入更多長者及年齡友善元素。 最新研究數據發布:長者及年齡友善措施顯著提升銀髮族消費意欲 中心主任暨計劃負責人白雪教授及中心助理教授(研究)劉孟宇博士發佈最新研究結果。 白雪教授表示:「為了深入了解50+人士對年齡友善環境的滿意度及其消費模式,中心採用了調查實驗的方法,透過模擬不同消費情境,調查受訪者面對各種年齡友善措施的反應。」她補充,本次研究基於中心的「樂齡與社會追蹤研究」數據庫,專門開發了一個針對長者及年齡友善的調查模塊,聚焦於年齡友善措施對50+人士消費意欲的影響,並探討這些因素與健康及福祉之間的關聯。 中心首先邀請 20 多間涵蓋餐飲、零售、物業管理、公共交通、科技、社會企業等領域的本地及國際企業和行業協會進行深度訪談,收集了來自中高層管理人員、決策者和前線員工的多元觀點,並結合「樂齡與社會追蹤研究」數據庫中 3,000 名 50 歲及以上香港居民的電話訪問數據,分析其消費模式、對長者及年齡友善環境的滿意度,以及長者及年齡友善措施如何影響他們的消費及福祉。 研究指出,50+人士對本地商戶長者友善措施的滿意度普遍低於25%,反映商戶在應對高齡化社會的需求上仍有待提升。 研究亦顯示,改善建築環境、員工與人事、營銷與訊息,以及產品與服務,有助提升50+人士消費意欲,升幅介乎13.8%至39.8%之間,其中具備友善的員工態度效果最為明顯,可提升近四成(39.8%) 的消費意欲。在四項措施協同效應下,消費意欲更可提升高達146%,達到原來的2.46倍,反映50+人士對長者及年齡友善措施的接受程度與其消費意欲成正比。白雪教授指出:「長者及年齡友善不僅是社會責任,更是可持續發展的機遇。我們希望透過是次計劃,打造香港成為更具包容性和幸福感的城市,實現銀髮市場持續增長與社會效益提升的雙贏。」 四大策略  攜手共創齡活美好未來 為協助企業實踐長者及年齡友善措施,計劃將透過研究、培訓、嘉許及推廣四大策略,全面提升社會對長者及年齡友善的意識,包括推出「長者及年齡友善企業培訓計劃」,為零售、商場及餐飲業提供度身訂造的培訓,內容涵蓋建築環境、員工與人事、營銷與信息、產品與服務四大主題,採用授課式講座、體驗式學習和共創工作坊等多元化模式,讓企業學員更深入理解50+人士需求,並學習如何將長者及年齡友善的理念融入日常服務中,實踐更便利社區50+人士的措施。 「賽馬會齡活城市『全城.長者友善』計劃 24/25」現正接受報名 為進一步鼓勵更多企業和機構推行長者及年齡友善措施,計劃特設「賽馬會齡活城市『全城.長者友善』計劃」及多個獎項,包括:「齡活就業大獎」、「齡活設施大獎」、「齡活創新大獎」、「齡活協作大獎」、「友善人情大獎」及由公眾透過網上平台投票及評審評分的「我最喜愛的全城.長者友善計劃大獎」,以表彰在推動長者及年齡友善文化方面有傑出貢獻的企業。計劃現已接受報名,有提供切合長者需要的措施、產品和服務的公司、政府部門和機構請於2025年4月11日或之前提交報名表格。(詳情請瀏覽計劃網站:https://jccitypartnership.hk) 白雪教授(左)及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劉孟宇博士(右)發佈中心最新研究成果,數據顯示長者及年齡友善措施能有效提升長者消費意欲,為業界帶來重要啟示。 台下嘉賓聚精會神聆聽理大樂齡與家庭研究中心發佈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了解年齡友善措施對長者消費意願的影響。 「賽馬會齡活共創計劃」啟動禮圓滿舉行!一眾來自政府、學界、商界及社福界的嘉賓共同見證這個重要時刻,並承諾攜手合作,積極推動長者友善政策及措施,為香港長者締造更美好的生活。 ***完*** 關於賽馬會齡活共創計劃 香港人口急速高齡化,對長者及年齡友善措施、產品和服務需求日益增加。香港特區政府亦在《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中指出,將推動適合長者的多元化產品及服務,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銀髮市場的需要,並致力建設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有見及此,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捐助,由香港理工大學樂齡與家庭研究中心主辦的「賽馬會齡活共創計劃」應運而生。該計劃旨在將學術理論及研究結果轉化為可行的解決方案,通過研究、培訓、嘉許和推廣四大策略,推動業界訂立及推行更便利社區長者的「齡活」措施,其中包括推出「長者及年齡友善企業培訓計劃」及舉辦「賽馬會齡活城市『全城.長者友善』計劃」。 

2025年3月24日

樂齡與家庭研究中心

Photo 1

理大與港專合辦 2025 全國兩會見聞分享會 八高校全國政協委員籲攜手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及港專學院(港專)合辦、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及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協辦的「港區高等教育界全國政協委員2025全國兩會見聞分享會」(分享會),今日上午假理大校園蔣震劇院舉行,匯聚來自八間香港高等院校的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分享全國兩會期間的見聞和體會,吸引逾300位人士親臨現場及線上參與。 是次分享會由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港專校董周文港議員主持,並邀得多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擔任主講嘉賓,包括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港專學院校長陳卓禧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教授、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教授、香港大學副校長(健康)暨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教授、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大學拓展及對外事務)劉智鵬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研究生事務)吳宏偉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陣容鼎盛。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作為香港高校的全國政協委員,我們肩負著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貢獻力量的重要責任。香港擁有完善的教育體系、世界一流的高校、國際化的學術環境及領先的科研創新能力,這些優勢將助力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及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讓香港更好地貢獻國家發展。我們會齊心協力,將兩會精神貫徹落實到各項實際工作中,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的引領作用。」 港專學院校長陳卓禧教授發表致謝詞稱:「今日來自香港八所高等院校的全國政協委員聚首一堂,實屬難得機會,大家不僅傳遞今年兩會核心精神和重要訊息,更顯示出香港高校齊心協力、貢獻教育強國建設的心意。大家從教育發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分享各自的感受和建議。希望藉本次交流分享的機會,能夠帶來思想碰撞和啟發,群策群力為香港高等教育界貢獻力量,不負國家的重視和期盼。」 各位主講嘉賓先後分享了他們親身參與今年全國兩會的真切感受,指出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應為「十五五」規劃打牢基礎,科學制定發展目標,令香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及「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仍是今年國家工作的重點,且與香港社會息息相關,香港各界應加強學習和宣傳,努力實現更好發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多位講者均指出,今年全國兩會提及港澳工作重點時特別強調「推動香港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發展」及「深化國際交往合作」,香港應把握「由治及興」的重大機遇,進一步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積極推動國際合作,為國家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擔任重要窗口。與會者建議香港高校要團結一致,進一步將香港發展成爲「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完***

2025年3月24日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Photo 1

理大舉辦「人工智能與醫學:塑造健康未來」講座 諾貝爾獎得主及專家探討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醫療及社會科學院聯同理學院今天舉辦「人工智能與醫學:塑造健康未來」講座,邀得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Barry Marshall教授專程來港擔任主題講者,分享其科研之路及對醫學未來發展的真知灼見。清華大學智能科學講席教授及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教授亦應邀出席,參與小組討論環節。活動旨在促進學術交流,啟迪創新精神,吸引約500名師生、校友、創科界和學界翹楚,以及公眾人士參與。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感謝Marshall教授及張教授親臨分享,讓師生獲益良多,並表示:「人工智能是塑造醫學未來的關鍵,是次論壇提供了寶貴的平台,讓各界前瞻人工智能與醫學的新發展,共同打造更健康的未來。理大一直致力推動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積極開發創新醫療科技,並與業界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造福社會。今年初,理大成立了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加速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及電子計算學在跨學科研究和教育的蓬勃發展。這些努力為大學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奠定堅實基礎。」 Marshall 教授現為西澳大學生物醫學科學院教授、資深名譽研究學人及馬歇爾傳染病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理大傑出名譽教授及深圳大學講席教授。Marshall 教授與澳洲病理學家 J. Robin Warren 博士在1980年代初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主因,並憑此開創性研究成果榮獲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研究被公認為腸胃病學史上最重大的發現。 講座上,Marshall教授以「理論與實踐:創新與探索精神引領的研究」為題,分享從事幽門螺旋桿菌研究的心路歷程,包括講解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途徑和治療方法,以及其親身喝下幽門螺旋桿菌培養液進行驗證的經歷。其成果為推動全球醫療發展,尤其是腸胃病研究的貢獻良多。 近年,人工智能崛起成為醫學領域的強大工具,為提升患者照護、優化臨床工作流程和創新研究開創無限機遇。小組討論環節由理大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及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楊紅霞教授主持,Marshall教授及張亞勤教授共同探討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的發展。 Marshall教授指出,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將為醫學及健康領域發展帶來顛覆性的轉變,並大大提高疾病診斷、個性化治療及患者預後評估的精準度。透過海量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提供了以往無法獲取的資訊,有助於提升患者護理水平和促進醫學研究的發展。 張教授表示,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領域已步入數碼化3.0時代,人工智能在其中發揮着關鍵作用,正推動該領域朝着更快速、精準、安全、經濟、普惠的方向發展,如在蛋白質結構預測、基因編輯、藥物研發等方面成果顯著。然而,人工智能在演算法透明性、可解釋性、安全隱私及倫理等方面存在挑戰。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率先推出人工智能醫院、開源人工智能製藥智能體平台,推進生物科研進入「Autopilot」時代。 未來,希望學術界和產業界進一步協同合作,推動相關領域閉環發展,挖掘更多科學與產業創新機遇。 同場,理大為新成立的「馬歇爾醫學微生物學科技研究中心」揭幕。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馬聰教授將擔任中心主任,Marshall教授擔任管理委員會成員。該中心將致力推動細菌診療研究,聚焦全球最常見的慢性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並以Marshall教授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構建以人工智能驅動的電子生物樣本庫,開發針對幽門螺旋桿菌導致的消化道癌症診斷工具,推動科研發展和精準診斷。中心亦會致力開發創新抗菌療法,解決因藥物耐藥性增加而對新型抗生素的迫切需求。Marshall教授表示,中心的成立將為開發創新解决方案和促進相關領域的合作發揮關鍵作用。 ***完***

2025年3月21日

其他

Photo 1

理大與中國鐵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推動低空經濟及新一代資訊網絡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低空經濟和新一代資訊網絡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推動科研創新和技術轉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合作協議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中國鐵塔董事長張志勇先生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中國鐵塔總經理陳力先生簽署。是次合作旨在建立長期穩定的科研創新、人才培育和科研成果轉化的合作機制。 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在低空經濟領域科研實力雄厚,去年成立了低空經濟研究中心,並於新學年開辦低空經濟碩士課程,在數據科學、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等領域也廣受國際認可。是次與中國鐵塔合作,將充分發揮學術界與業界的協同效應,聚焦國家戰略需求,開展深度科研合作,探索共建創新平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培育創新科技人才,為國家高品質發展提供專業的科研技術和人才支援。 張志勇先生強調,中國鐵塔作為全球最大的通訊基礎設施服務商,堅持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立足資源共用,積極實施「一體兩翼」戰略,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此次與理大合作旨在發揮各自優勢,就低空經濟、新一代資訊網絡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實現強強聯合,互補共贏。此外,雙方將加強溝通與交流,確保戰略合作協議走實走深。 此次合作標誌着理大與中國鐵塔合作的新篇章,通過共同努力,實現互惠共贏,以取得豐碩成果,為推動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 ***完***

2025年3月20日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 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學培訓、研究及創新樞紐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已就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向特區政府提交建議書,培育更多優秀醫生,應對香港及大灣區的醫療需要。理大有信心憑藉雄厚的科研實力,以及在醫療教育和培育專職醫療人才的堅實基礎和豐富經驗,配合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學培訓、研究及創新樞紐。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及校長滕錦光教授,聯同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和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傑出創科學人教授何明光教授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分享理大在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方面的最新發展。 理大根據政府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訂立的十項主要考慮條件草擬建議書,涵蓋創新策略定位、教職員人手、校園與教學設施、臨床經驗與學習資源、課程結構與評估方法、收生安排、資金安排、實施計劃、教學與學習質素和卓越研究。理大感謝一眾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如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及廣州國家實驗室主任鍾南山院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西澳大學生物醫學科學院教授、資深名譽研究學人及馬歇爾傳染病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Barry Marshall教授;以及前特區政府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及前瑪麗醫院行政總監周一嶽醫生等,為這份建議書出謀獻策。 林大輝博士表示:「理大支持政府,我們出錢出力,與政府攜手發展好第三所醫學院。我們會與政府共渡時艱,如有需要,我們承諾在醫學院搬進牛潭尾校區前,可以承擔所有財政開支。在過去半個世紀,理大培養了超過50,000名醫療專業人才,包括護士、物理治療師、視光師、放射治療師等,支撐着香港整個醫療體系,得到市民和政府的肯定和認同,對我們的醫療教育充滿信心。理大擁有雄厚的醫療教育根基,以及培育醫療專業人才的豐富經驗和業績,這些卓越成就和優越條件需要多年時間累積,不可能速成。」 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在醫工結合、人工智能賦能醫學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近期研發的技術包括:近視控制鏡片是科研轉化的表表者,鏡片全球銷售量逾3,500萬片,造福全球兒童眼部健康;整合了人工智能功能的自助式眼底照相機,能夠進行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和三種常見眼病的篩查;還有用於脊柱側彎無輻射評估的三維超聲波成像設備,以及用於脂肪肝和肝纖維化慢性肝病定量評估的設備。」 理大擬開辦四年制醫科學士學位課程,初期擬錄取本地和非本地學生合共50名,招收第二學位學生,往後將按需求逐步增加學額。理大擁有逾1,300名醫療相關教研人員和超過90個相關實驗室及教研設施。大學計劃投放資源強化現有醫療科技教研設備和設施,與現時提供臨床教學的醫院網絡加強合作,為設立醫學院提供更堅實和良好的基礎。 理大成立「人工智能+ 研究院」,研究以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輔助診療。理大具備優越條件開設醫學院,透過發揮醫工結合的優勢,推動醫療科技發展,應對香港及大灣區的醫療需要。   ***完***  

2025年3月19日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TC1

理大基於視覺-語言模型開發智能駕駛助手獲智慧交通基金資助

駕駛者於複雜的駕駛場景,時常面臨信息過載的情況,容易導致注意力分散和反應遲緩。引入先進的視覺語言模型,為輔助駕駛系統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鄭湃教授領導的項目名為「基於視覺─語言模型開發的智能駕駛助手,以提升駕駛人員的安全和便利性」,獲智慧交通基金資助約500萬港元,為期24個月。 本項目旨在利用視覺語言模型爲汽車駕駛艙開發智能駕駛助手,透過實時分析環境和司機的需求並提供適當建議,從而提升司機的駕駛安全和便利性。 鄭教授說 :「相比現有輔助駕駛系統,我們更注重為用戶提供個人化提示,以提升其駕駛體驗。通過實驗收集用戶個人化的互動數據 ,如語音互動對答、視覺環境信息,實現用戶駕駛互動策略的在線個人化更新,以適應不同習慣和偏好。」 理大至今共有23個項目獲智慧交通基金支持,涵蓋各種可應用到交通的創新技術和研究。 智慧交通基金資助本地機構或企業進行創新科技研究和應用,以便利出行、提升道路網絡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駕駛安全。 ***完***

2025年3月18日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理大七學科躋身QS 2025年世界大學學科排名首30位 護理學排名創近十年新高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Quacquarelli Symonds(QS)2025年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創下佳績,七個學科躋身全球首30位,分別於商學、建設及環境、設計、醫療以及酒店及旅遊業管理等不同領域,反映了大學在多個學科範疇均具備國際認可的學術及研究成就。 理大排名全球首30位的學科包括酒店管理(第11位)、護理學(第16位)、建築與建造環境(第17位)、土木工程(第17位)、藝術與設計(第22位)、市場營銷(第22位)及環境科學(第27位)。其中,護理學的全球排名創下近十年新高,環境科學亦首度躋身香港第一,而酒店管理及藝術與設計則繼續在本地院校中稱冠。 今年,理大有26個學科打入全球百強,其中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排名全球第40位。人工智能是理大的重點發展領域之一,大學年初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積極在世界各地招攬頂尖人工智能學者。此外,理大會在新學年開辦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亦即將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進一步發揮大學在此新興領域的教研實力。 作為理大的優勢學科,大學在多個與建設及環境領域相關的學科表現亮眼,包括建築與建造環境、土木工程及環境科學。理大並將在新學年開辦建築學(榮譽)理學士課程,充分發揮大學在建設及環境學科的優勢,為建造業界培育更多優秀人才。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我們欣悉理大於QS 2025年世界大學學科排名的出色表現,這印證了大學在多個學科領域均處於領先位置。理大矢志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在人才培育、科研和知識轉移方面追求卓越。大學未來會繼續加強與全球各地夥伴的聯繫與合作,以期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QS 2025年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涵蓋全球逾1,700所院校,在五個學科領域、55個學科的表現,根據學術聲譽、僱主聲譽、每篇論文的研究引用率、 H指數及國際研究網絡作評分指標。   ***完***

2025年3月12日

大學策劃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