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1

理大與合肥市廬陽區人民政府共建技術創新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合肥市廬陽區人民政府達成協議,共同創建「香港理工大學合肥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旨在開展深度有效的產學研合作及培育優秀人才。 研究院將開展多個項目,重點聚焦生物醫學傳感精密技術和航天資訊,促進相關領域的科研發展、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和知識轉移。理大將發揮其科研實力和學術優勢,透過是次合作在合肥建設頂尖的科技創新平台。 合肥市是國家綜合性科創發展的核心地帶之一,擁有首批國家實驗室,是全國大科學裝置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他合作重點包括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初創培育基地、帶動創新驅動的新興產業,以及配合當地經濟發展需求,開發關鍵核心技術並推動其應用。 簽約儀式於 10 月 25 日在合肥市舉行。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合肥市廬陽區區政府副區長時坤先生代表雙方簽署協議,並由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系主任陳武教授、理大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倪一清教授,以及合肥市廬陽區區委書記高强先生、合肥市廬陽區區委辦主任朱華軍先生、合肥市廬陽區廬陽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沈兵先生見證。 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作為世界級的研究型大學,在基礎研究與創新科技方面獨具優勢。通過與合肥市廬陽區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研究院,我們將積極開展技術研發、創業孵化、人才培育等多樣化項目,努力為國家高端工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高強先生表示:「理大是世界知名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教育和科研實力常年位居世界大學綜合排名百強;廬陽區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載體,連續五屆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研究院此次成功落戶廬陽,體現了雙方的戰略眼光,未來必將擁有十分美好的發展前景,也必將為廬陽攀登塔尖科技插上騰飛的翅膀。」 此行,代表團還訪問了當地大學和其他研究院,以及廬陽區相關產業鏈企業,展開深度交流,探討產學研合作機會。   ***完***

2023年10月27日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cover

理大歡迎《 2023 年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政策推動教育及創科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歡迎行政長官於《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強人才培育及吸納,推動創科及投入更多資源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帶動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中「產學研 1+ 計劃」的推展、增加大學技術轉移處資助,加速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新型工業發展發展,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推進「北部都會區」發展,擴大政府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及增加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名額,將有助提升香港創新科技及整體競爭力。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對特首李家超先生任內發表的第二份《施政報告》表示歡迎及支持。他指出:「香港經濟開始復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施政報告》所闡述的施政理念、願景和措施,讓市民有更好的生活,學生有更好的教育,經濟蓬勃發展,社會關愛共融。理大將繼續精益求精,配合《施政報告》提出的相關政策,為香港以至全球提供最優質的教育和科研。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特首和特區政府的帶領下,香港將發揮好『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致力推動具影響力的創新與跨學科研究及科研成果轉化,以支持香港的創科發展。理大樂見政府推進「北部都會區」專上教育建設,加強與深圳及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產學研對接,提升協同效應。作為全球百強大學之一,理大亦支持《施政報告》提出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吸引全球各地學生,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內地學生來港升學及發展,及提倡多元文化學習環境。理大會繼續為社會培育更多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及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把握發展機遇,為香港、國家及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理大積極支持「產學研 1+ 計劃」,與知名企業合作,促進有潛質的科研項目轉化,孵化具一定規模的科技創新產業在粵港澳大灣區落戶。理大在推動創業及創新成績斐然,至今已培育了逾 480 家初創企業,包括逾 7,600 名創業家、 60 多間學術主導的初創企業、四家獨角獸以及 14 家估值逾 1,000 萬美元的初創企業。此外,理大於過去一年間,與內地七個城市及一所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技術創新研究院,將研究成果轉化為針對內地社會難題的解決方案,回應當地的工業及社會需求,從而促進當地發展。而「理大高等研究院」的 17 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聚焦先進科技及製造、健康與福祉、智能和可持續發展城市等交叉學科研究,積極與世界頂尖學者合作,推動知識轉移。 理大一直肩負培育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有抱負和正向思維新一代的責任,增強學生對國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今年初理大成立「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弘揚中華文化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國民身份認同感和對國家的歸屬感。理大重視非本地「服務學習」,目標在 2027/28 學年前,所有本科生將參與至少一次非本地學習經驗,擴闊視野。大學在創新教育方面積極探索,今年初成立「高等教育研究及發展院」,推動教育改革,更好地應對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的需求。 上月,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於《施政報告》公眾諮詢期間,向政府提交建議書,內容涵蓋加速建設超算中心、建設北部都會區大學城、打造國際教育中心、縮短樓宇建築能源審計間距時間,及建設中醫藥中央研究平台。   *** 完 ***

2023年10月25日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聯合聲明﹕呼籲各界關注本港大學生心理健康並建構學生網絡以促進關愛

最近發生數宗大學生及年輕人不幸離世的事件,作為本地八間大學學生事務代表,我們深表哀痛。我們一直把學生的心理健康視為首要的關注事項,重視其身心健康,並理解他們面對的各種挑戰。我們致力為學生創建同心同行、互相關愛的友善環境,讓他們得到支持與鼓勵。 致大學生﹕我們請各位重視個人心理健康,並明白自我傷害絕不能解決問題。我們鼓勵學生﹕一)尋求幫助,向信任的人傾訴表達個人感受,並善用校內和社區提供的支援服務;二)在校內以至校外與友輩互相關懷和支持。我們共同努力確保每位學生在其大學生涯,都感受到校方的關懷和支持,及聆聽他們的聲音。 致社會上的年輕人﹕請關愛自己,這是至關重要的。請各位照顧個人身心健康,在生活和學習之間取得健康的平衡,及進行讓自我感到快樂和放鬆的活動,例如做運動、聽音樂或幫助他人。尋求幫助是堅強和認識自我的表現,絕非軟弱。 致家長:學生面對壓力時,可能會因爲缺乏處理危機的經驗而感到困惑。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的指導和支持就是子女最重要的依靠。透過給予子女更多的鼓勵和陪伴,父母能有助引導子女以更堅強的意志應對困難。而培育年輕人克服逆境所需的技能,往往源自家長寶貴的指導和陪伴。 讓我們在學生(年輕人)、大學(學校)和家長的同心協力下,共同建立促進心理健康、逆境自強和結伴同行的文化。   甄潔明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學務副校長(學生發展) 霍廣賢教授,香港浸會大學 學生輔導長 李東輝教授,嶺南大學 協理副校長(學生事務) 高永雄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大學輔導長 陳智軒教授,香港教育大學 副校長(研究與發展) 陳炳泉教授,香港理工大學 學務長 周敬流教授,香港科技大學 署理學務長 謝樹基教授,香港大學 學生事務長   本地預防自殺及情緒支援熱線 服務提供者 電話 「Open 噏」(Open Up) 網上情緒支援的文字輔導,全天候 24 小時 (為 11-35 歲青少年) https://www.openup.hk/ 醫院管理局「精神科熱線」 2466 7350 社會福利署 2343 2255 生命熱線 2382 0000 撒瑪利亞會 2896 0000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2389 2222 利民會「即時通」 3512 2626 青協「關心一線」(為6至24歲人士而設) 2777 8899 明愛向晴軒 18288 東華三院芷若園 18281

2023年10月22日

covera

理大 208 名學者列入全球首 2% 科學家排行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史丹福大學最新發布的全球首 2% 科學家排行榜,有 208 名學者躋身首 2%,比去年的 201 名再創新高,此乃根據學者的學術生涯被引次數評定。 理大在建築及建造(19人)和土木工程(13)領域中擁有全球大學中最多的首 2% 科學家。連同其他四個領域,包括能源(14)、運籌(9)、光電子學(9)和護理學(7),共有六個領域是本港院校中擁有最多首 2% 學者。 其中,理大有 4 名科學家在其專業領域中名列全球前 10 位,6 名科學家排行全球前 20 名,為全港大學之最。 最新編撰的史丹福大學排行榜涵蓋超過 100,000 名全球各地的頂尖科學家。該數據庫把科學家歸納為 22 個學科及 174 個子領域,參考包括引用訊息、個人科學研究成果、共同作者,以及他們截至 2022 年底的論文影響力綜合指標而編製成排行榜。 理大眾多學者列入此排行榜,印證了理大為成為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所作出的努力和將卓越研究成果轉化造福社會的影響力。   ***完***

2023年10月20日

大學策劃處

1

理大與金管局簽署諒解備忘錄 成立央行數碼貨幣專家小組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以及其他四所本地大學今日簽署諒解備忘錄,共同成立央行數碼貨幣(CBDC)專家小組(「專家小組」),以支持金管局就 CBDC 相關政策和技術問題進行探索。 該諒解備忘錄標誌着戰略伙伴關係的建立,旨在促進合作,並從技術、分析和學術角度匯集專家的見解,討論與 CBDC 相關的各種議題。專家組的成立凸顯金融科技(fintech)和 CBDC 在香港發展中的關鍵作用。該合作旨在促進 CBDC 的跨學科討論,並解決相關的金融科技問題,有助於香港繼續維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諒解備忘錄由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及金管局助理總裁(金融基建)鮑克運先生簽署,並由理大研究與創新辦公室主任黃詠恩教授、理大電子計算學系主任李青教授、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區文浩教授及理大電子計算學系羅夏樸教授見證簽署儀式。 文効忠教授支持專家小組的成立,並表示:「理大工程學院致力於促進創新、合作和知識交流,來推動香港金融科技發展和 CBDC 的研究與開發。」 作為該舉措的一部分,理大和金管局將在 CBDC 相關議題上展開緊密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知識及資源的運用。CBDC 專家小組將作為一個交流知識、分享見解,並探索 CBDC 和其他新興金融科技領域創新解決方案的平台。 李青教授表示:「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具有影響力的研究和創新方面的專業知識,使我們成為塑造 CBDC 成為未來金融領域中的重點。」 區文浩教授和羅夏樸教授對於以創始成員身分加入 CBDC 專家小組感到雀躍,並表示:「我們致力於開展具有開創性的研究,通過解決隱私和安全挑戰來增強公眾對 CBDC 的信心,藉此鞏固我們對先進金融體系發展的承諾。」   ***完***

2023年10月20日

電子計算學系

1

理大與武漢市共建科技創新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率領團隊,訪問武漢市人民政府,與湖北省委常委兼武漢市委書記郭元強博士,市委副書記兼市長程用文先生等代表會晤,共同探討加強鄂港合作。 校長滕錦光教授在交流會談中表示,理大近年積極推廣交叉學科研究,建立了多個交叉學科研究院,在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領域,成果顯著。理大將在科學基礎研究上,進一步推動科研成果與產業發展對接,為社會創造價值。武漢區位、產業等綜合優勢突出,發展勢頭強勁,大學希望透過雙方合作共建香港理工大學武漢科技創新研究院的契機,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合作,助力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產業的發展,攜手為國家的高質量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市委書記郭元強先生在會談中表示,武漢市政府把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努力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連結優勢,為深化雙方全面合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希望與香港理工大學建立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吸引帶動更多創新人才和創新資源在武漢集聚,聯合武漢高校院所、企業開展研發創新,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助力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及現代化產業體系。 會談後,雙方共同見證了武漢市人民政府與理大關於共建香港理工大學武漢科技創新研究院框架協議的簽署儀式。儀式上,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和武漢市副市長孟暉先生分別代表雙方簽署協議。出席活動的還有香港駐武漢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郭偉勳先生、湖北省人民政府港澳辦公室主任章笑梅女士、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榮譽會長施榮懷先生及前任副會長黃震博士等。 理大是第一所與湖北省政府合作,在武漢設立科技創新研究院的香港高校。此行,代表團還到訪當地大學,作深入的交流,探討合作。   ***完***

2023年10月19日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tc

理大表揚五位傑出校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頒發「2023 年傑出理大校友獎」予五位優秀畢業生,以表揚他們在所屬行業的出色表現,以及對母校和社會的良多貢獻,是理大為香港、國家及世界培育領袖的上佳例證。 「傑出理大校友獎」旨在表彰理大及其前身院校的模範畢業生,包括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香港工業專門學院和香港理工學院的校友。 「2023 年傑出理大校友獎」獲獎者分別為(按英文姓氏排序): • 陳肇始教授,GBS,JP 香港大學護理學教授、香港大學校長辦公室資深顧問、香港大學基層醫療健康教研中心總監 • 張天祥博士、測量師,SBS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主席 • 杜嗣河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視光學訪問講座教授、眼視覺研究中心營運總裁暨副科研總監 • 王振邦先生 王振邦會計師事務所創辦人 「2023 年傑出理大青年校友獎」獲獎者為: • 房冰先生 海柔創新共同創辦人 (獲獎者簡歷請參閱附件) 今屆大學獎項的評選委員會由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GBS,JP擔任主席。當然成員為: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JP,以及理大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其他成員為:理大校董會成員葉中賢博士,BBS,JP、理大大學顧問委員會成員鄧健榮先生、傑出理大校友協會會長譚偉豪博士、工程師,JP,以及理大校友會聯會會長游國輝工程師。 「傑出理大校友獎」於 1996 年首次舉辦,至今共有 105 位獲獎者,嘉許他們對所屬界別卓有建樹,並積極為母校以至社會作出貢獻。 頒獎典禮將於 2023 年 12 月舉行。   ***完***

2023年10月18日

校友事務處

1a

理大資訊日將於本周六舉行 應用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 提升學生學習體驗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積極推動教學創新,將科技融入課程設計,並增設人工智能相關的教研設施,培養具備數碼技能及素養的新世代專才。為配合業界對創科人才的需求,理大將於新學年優化多個本科學系組合課程,及開辦多個全新碩士課程,涵蓋食品科技、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等,壯大不同領域的人才庫。理大亦將於本周六(10 月 21 日)舉行「理大資訊日(本科及修課式研究生課程)」,為學生及有意進修人士提供最新升學及課程資訊。 推進教學創新 成果備受國際認可 理大副校長(教學)黃國賢教授表示:「理大重視科技教育,提升學生學習體驗質素是大學策略發展計劃重點之一。作為推動本港創科的院校先驅,理大積極開發互動教學模式、引入科技教育,並設立理大高等教育研究及發展院(IHERD),推動教育研究及教學發展。」 教育界近年積極推動以沉浸式為本的主動學習,理大亦引入全球首個大型延展實境(X-Reality)混合教室「混合沉浸式虛擬環境」(HiVE)。其六面設計 CAVE 平台可建構醫院環境及飛機維修等真實的虛擬環境,加強不同學科課程學生的技能培訓。而今年初成立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配備智能配送系統及先進機器人系統,支援師生及科研人員開發及研究協作式機器人的應用技術;目前已有 15 個理大項目團隊進駐。 理大教學發展中心總監陳小華博士表示,大學近年推出不同提升教學質素的項目,包括 HiVE、由教學發展中心開發的學習分析平台(Learning Analytics Platform)及由護理學院首創的虛擬醫院學習系統和「在家國際化」(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學習模式。她指:「理大多個教學創新項目分別於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Quacquarelli Symonds (QS) 全球教學創新大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傑出教學獎,及教育科技英雄獎中獲獎,反映大學於推動教學創新方面的工作屢獲國際認可。」 優化本科學系組合課程 回應業界需求 隨著大眾對食品安全及健康的要求不斷提高,業界對相關人才需求愈趨殷切。理大理學院將於2024/25學年開辦食品科技與食物安全(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加強學生於食品科學方面的知識,培訓他們在科學和工程方面的技能。學生畢業後可擔任食品科技專家、食品研發者和食品安全主任等。而理學院開辦的生物科技、食物安全及化學科技(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將改名為生物科技及化學科技(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為業界持續培育具備專業生物及化學技術的人才。 此外,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將於空間數據科學及智慧城市(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城市信息學及智慧城市)之下,新增城市信息學及智慧城市(榮譽)理學士課程,以積極配合政府打造香港成為世界級智慧城市的願景。 理大教務長沈德祥先生表示﹕「作為全球百強學府之一,理大課程設計與時並進,致力培育新興行業人才,回應社會對創科及創意人才的需求。理大會繼續透過不同收生計劃,支持別具才能的學生追求卓越,培養他們成為具備國際視野且能肩負社會責任的明日領袖。」 「理大資訊日(本科及修課式研究生課程)」將於本周六舉行 今年資訊日將於 10 月 21 日(星期六)上午 10 時至下午 5 時正舉行,提供全日制學士學位及修課式研究生課程的最新升學及課程資訊。詳情可瀏覽資訊日網頁: www.polyu.edu.hk/infoday/. 重點活動包括﹕ 由教務處設計、虛擬人工智能職員「AIDA IE」及「URIS」主持的六個專題講座,涵蓋經聯招、非聯招(非本地學歷)、高年級入學(副學士、高級文憑學歷)及內地高考成績報讀的入學資訊、修課式研究生課程及德藝計劃詳情。 逾 200 場由各學院及學系舉辦的主題講座、課程簡介會、實驗室及教學設施導賞團、校友及學生分享、諮詢環節、展覽和工作坊等。 已報名參加者於網上及活動當日完成指定任務,可獲贈理大禮品。 2023/24學年理大本科課程收生情況 全日制資助學士學位課程中,最多聯招申請人以酒店及旅遊管理(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酒店管理/智慧旅遊及酒店產業/會展及體驗管理)作為首志願,人數達 1,403 人;其次是護理學(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 - 護理學(榮譽)理學士,以及會計及金融(榮譽)工商管理學士組合課程(會計學/會計及金融/數碼金融及投資學),申請人數分別為 1,125 人及 1,099 人。取錄的新生中,超過 93% 將理大課程放在組別 A。 聯招正式遴選後,收生成績最佳的首三個課程分別為: 醫療化驗科學及放射學(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 - 放射學(榮譽)理學士、康復治療科學(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 - 物理治療學(榮譽)理學士,以及醫療化驗科學及放射學(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 - 醫療化驗科學(榮譽)理學士。 通過聯招取錄的申請人,以中學文憑試成績最佳5科計算,整體新生的平均分為 24.6。 取錄的本科生之中,有 279 人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獲至少一科 5** 及中、英文科成績達 3 級或以上,成績表現理想。 理大引入全球首個大型延展實境(X-Reality)混合教室「混合沉浸式虛擬環境」(HiVE),加強不同學科課程學生的技能培訓。 理大「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配備智能配送系統及其他先進機器人系統,支援師生及科研人員開發及研究協作式機器人的應用技術。   ***完***

2023年10月17日

1

理大舉行「黃民鄧潔華伉儷環球學生薈」命名典禮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將校園內的環球學生薈命名為「黃民鄧潔華伉儷環球學生薈」,並於 10 月 11 日舉行命名典禮,以表彰黃勁先生和家人對理大教研工作的認同及慷慨捐贈支持大學的教研發展。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在校長滕錦光教授、基金主席查毅超博士及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的陪同下,致送紀念品予黃勁先生及黃騰達先生,並聯同一眾理大管理層及黃氏家族成員為「黃民鄧潔華伉儷環球學生薈」主持揭幕儀式。黃民鄧潔華伉儷的生前友好亦有出席命名典禮,見證這重要時刻。 擁有大律師、會計師及工程師等多項專業資格的黃勁先生從 2015 年起一直擔任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的兼職講師,於 2023 年獲理大委任為客座教授;其弟黃騰達先生亦是資深教育家,多年來育才無數。他表示理大以先父先母的名字命名環球學生薈,不僅紀念父母對社會及家庭的貢獻,也讓他和家人有機會貢獻香港高等教育。 黃勁先生指他們六兄弟姊妹自小受父母的熏陶和言傳身教,深信良師益友的陪伴和友愛共融的氛圍有利年輕人的全面發展,又分享兒時老師發起為受災同學籌款一事,在其心中播下同理心和關愛的種子,啟發他日後投身工程事業。他亦樂見理大重視全人教育,成為本港首間將「服務學習」列爲必修科的大學,並成立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認識中華文化和當中的智慧。 滕錦光教授衷心感謝黃勁先生多年來對理大的支持,以及慷慨捐助理大。他說:「我們很榮幸得到黃勁先生及家人的慷慨捐助,以支持大學的教研發展。黃先生支持下讓理大有更多的資源用於培育優秀人才,以協助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和造福社會。」 「黃民鄧潔華伉儷環球學生薈」於 2020 年底啟用,佔地超過 420 平方米,可容納 200 多人,深受理大師生歡迎,是各類由學生或大學主導的文化和聯誼活動的舉辦場所。   ***完***

2023年10月17日

拓展事務處

11b

理大出席 2023 絲綢之路大學聯盟論壇 接任聯盟輪值主席促進成員間學術交流及科研合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代表近日出席於西安舉行的 2023 絲綢之路大學聯盟論壇,本屆論壇由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理事長單位西安交通大學(西交大)主辦,以「新技術革命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創新」為主題。陝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曉,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二級巡視員席茹,西交大黨委書記盧建軍,校長王樹國,理大協理副校長(學院發展)羅璇博士、理大內地發展總監陸海天教授,以及來自全球 23 個國家和地區、58 所高校的逾 160 名代表參加了於 2023 年 10 月  8 日舉行的論壇。 該論壇啓動了中國-中亞高等教育合作論壇機制,並發布一帶一路産教聯盟倡議,旨在打造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深化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建設。經聯盟常務理事會討論決議,理大擔任下屆聯盟輪值主席。羅璇博士從聯盟理事會副主席、西交大席光副校長手中接過聯盟會旗,並表示:「今年適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之際,理大很榮幸肩負此重任。理大於 2015 年與西交大共同創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從四個成員院校發展到現在超過 160 間成員院校,共同促成豐富多彩的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未來將繼續致力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文交流、人才培養提供重要合作平台。」 論壇期間,羅璇博士及陸海天教授亦出席了由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主持的香港高校與中亞高校合作推進會。蔡若蓮博士表示,香港政府致力發展香港成為區域教育樞紐,憑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吸引全球學術界人才來港升學及發展。羅璇博士也提到,理大已與來自 40 個國家的逾 280 所大學建立合作,理大也是領先投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香港院校,積極支持一帶一路的人才交流和科研合作,希望未來能與中亞高等教育院校建立和加強夥伴關係。 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由西安交通大學和理大於 2015 年聯合創建,是海內外大學結成的非政府、非營利性的開放性、國際化高等教育合作平台,理大現為聯盟副主席。聯盟旨在推動致力於推動高等教育開放合作、宣導多元文化交流互鑒,推進校際交流、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文化溝通、政策研究、醫療服務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2023 年 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中亞峰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指出「加強文明對話,支援中亞國家高校加入『絲綢之路大學聯盟』」。   *** 完 ***

2023年10月13日

環球事務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