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1-2

理大與策略夥伴簽署合作備忘錄 推動「大灣區理大科創 2025」計劃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日與三家策略夥伴簽署合作備忘錄,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理大科創 2025」計劃(GBA PolyVentures 2025),透過理大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經驗,培育深科技初創企業,並提供所需支援,加速及強化他們的成長,將科研成果應用於社會,從而為大灣區科創發展作出貢獻。是次與理大簽署合作備忘錄的策略夥伴分別為光大控股、香港再出發創科基金及海柔創新。 李國祥醫生 理大校董會副主席 理大校董會副主席李國祥醫生致辭時表示:「理大今次與策略夥伴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好配合國家所需,發揮理大所長,結合各方優勢,共同為大灣區的科創發展作出貢獻。今天參與簽署儀式的海柔創新,就是在理大創業培育下躋身獨角獸行列的企業。」 海柔創新是一家提供箱式倉儲機械人系統的初創企業,於2016年由理大電子及資訊學系2012年畢業生陳宇奇先生及2014年畢業生房冰先生創立,該公司利用大灣區的製造優勢及內地市場的機遇快速成長,並於上週公布完成兩輪合計達2億美元的融資計劃,其企業估值已逾10億美元。 薛永恒先生 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及科技局局長 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先生表示很高興見證「大灣區理大科創 2025」計劃。他指出國家的「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面深化與內地合作,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香港未來創科發展非常重要。特區政府一向重視和支持產學研合作,期望通過產學研的協同效應,發揮香港的創新能力,推動大灣區的創科發展,為國家自主創新事業、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滕錦光教授 理大校長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稱:「為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的科研創業發展及培育未來科研人才,應對市場需求,理大透過『大灣區理大科創2025』計劃,為初創企業提供全面支援,包括創業教育到孵化,以加速和強化其發展。我們希望每年孕育300多個創新種子,從中培育出20間深科技初創企業,透過各種支援及與業界夥伴緊密合作,期望在未來數年於大灣區培育出25間初具規模的科創企業。」 根據所簽署的合作備忘錄,理大與海柔創新將合作開設聯合創新中心,以共同推動理大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圍繞機械人領域的應用科研、培養「新工科」人才;理大與光大控股將推出實習計劃,以培育創新人才,並透過技術與產業對接,投放資源支持具潛力的科研項目,加速初創企業的發展;理大與香港再出發創科基金將共同投資理大的初創企業、協助初創企業開拓大灣區市場,並進一步加強創業教育。 理大一直致力提供與時並進的優質教育,以回應社會需要,將於2022/23學年起推行「學系為本」組合課程,加入「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及「創新及創業」兩大全新元素。此外,理大更設立了全新「本科生科創學院」及「科創書院」宿舍,鼓勵本科生在教授帶領下針對現實問題展開科研,這對培育他們的探索精神、提升創新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科創培育亦是理大十分重視的範疇,理大最近與香港科技園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將透過理大微型基金2.0計劃,率先在大學校園展開預孵化,通過6個月的創業培訓,希望幫助創業項目可以直接進駐科技園的初創孵化計劃。 此外,理大亦推出了兩項重點計劃,以助其學生把握大灣區科創生態的獨特優勢。第一項是大灣區創業博士後計劃。有志創業的博士畢業生,在學術和業界導師的雙重指導下,可以延續其課題科研的同時創辦企業,將科研成果商品化。該計劃推行一年多以來,已有6位博士後獲得9個獎項,並成立6家初創企業,獲得後續孵化支援,部分更已獲得天使投資。理大將擴大此計劃的規模,覆蓋深圳和香港,以吸引更多科創人才落地大灣區。 第二項是大灣區硬件創業孵化計劃。理大發揮自身在工程製造領域的獨有優勢及設施,如理大的工業中心,將香港卓越的科創能力與大灣區頂尖的製造能力結合,培育優秀的硬件科創企業。 透過「大灣區理大科創2025」計劃,理大期望在教育及孵化層面,繼續深化與不同的策略夥伴緊密合作,發揮各自的資源、經驗及網絡,並通過新成立的理大創業投資基金,有系統地加速培育科技初創企業的成長,為大灣區的科創發展作出貢獻。   ***** 完 *****

2021年9月30日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1

「理大本科課程資訊日2021」10月9日舉行 提供最新升學及課程資訊 包括2022/23學年入學安排

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將於2021年10月9日(星期六)以實體及網上形式舉行理大本科課程資訊日(資訊日),為學生提供全日制學士學位的最新課程資訊。當日理大將舉辦多項活動,包括招生講座、課程講座、虛擬展覽、學生分享、導賞團及諮詢環節等,幫助學生作出合適的升學選擇。 2022/23學年起推行學系組合課程收生 由2022/23學年起,理大會轉為學系組合課程 (Departmental scheme-based) 收生,為學生提供更靈活的升學途徑,以應對社會對人才不斷變化的需求。新安排將為學生提供更具彈性的選科及修業選擇。 此外,理大亦會於下學年起將「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AIDA)及「創新及創業」(IE) 兩大新元素,融入大學的本科課程。如相關組合課程有提供該項選擇,學生可於完成第一學年後,選擇以AIDA或 IE作為副主修 (Secondary Major),亦可從兩者之中選擇其一作為副修。 為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理大於2021年暑假首度開展「本科生科研計劃」(URIS),讓學生獲得資助以開展科研項目。除研究資助外,理大亦會為參與的學生提供研究指導等一系列支援,其他配套包括﹕自動成為「本科生科創學院」成員並獲優先分配宿位入住理大宿舍,並可參與相關主題的研討會及分享會等。 理大亦將繼續對聯招入學申請的最低成績採取彈性處理,包括學術成就以外具特殊才能的學生,例如通過「傑出運動員推薦計劃」(OSRS)申請入學的體育人才。學生如未能完全符合最低入學要求「3-3-2-2-3-3」(即中文及英文需達3級、數學及通識需達2級和兩科選修科需達3級或以上),若其中一科成績只較「3-3-2-2-3-3」低一級,理大仍會作酌情考慮。 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 (SNDAS) 將於 2022/23 學年推出,計劃旨在認同一些在特定範疇具有過人才能,而有關才能未必能透過文憑試獲全面評核的學生,讓他們有機會被本港大學直接錄取。各中學校長可於10 月 6 日至 12 月 8 日期間,通過網上系統向理大提交推薦名單。 「理大本科課程資訊日2021」將於10月9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舉行。重點內容包括: 兩場為中六學生而設的聯招入學講座; 兩場為非聯招(持有國際認可學歷)或副學位申請人而設的入學講座; 約70場由各學院及學系舉辦的課程講座; 約30場實驗室及教學設施導賞團;以及 由教務處及各學系安排的學生分享和諮詢環節。 O所有出席者均需預先網上登記,請瀏覽此網址進行登記並獲取更多有關資訊日詳情:www.polyu.edu.hk/infoday/ 2021/22學年本科生收生情況 理大的全日制資助學士課程中,於2021/22學年最多聯招申請人以「設計學組合課程」作為首志願,人數達575人;其次是「酒店業管理」及「護理學」,分別為435人及397人。今年理大取錄的新生中,超過91% 將理大課程放在組別A。 本學年通過聯招取錄的申請人,以中學文憑試成績最佳5科計算,整體新生的平均分為24.0。 本學年取錄的本科生之中,有331人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獲至少一科5**或最佳5科成績達32分或以上及中、英文科成績達3級或以上,成績表現理想。 理大2021/22學年的入學平均分數將於2021年10月9日或之前上載至 http://www51.polyu.edu.hk/eprospectus/ug/jupas 以供瀏覽。   *****完*****

2021年9月28日

教務處

1

理大獲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撥款 藉科研技術提升社區抗疫能力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得政府醫療衞生研究基金的新一輪撥款,資助五千五百多萬港元開展新研究項目。有了這一筆撥款,理大便能在後新冠病毒病大流行時期,為香港的復原早作準備。 獲資助的兩個跨專業研究項目,包括探索並發展一套聚焦在社區層面,能預防感染、促進康復,以及更有效地保障易受感染人群的完善抗疫策略。兩項研究將會邀請社區人士參與合作。 這是繼去年獲得醫療衞生研究基金上一輪資助後,理大再次承擔有關新冠病毒病研究的項目。就上一輪資助的部分項目,理大已發表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在優化公共衞生措施和對策方面作出了貢獻。其餘的研究項目也在順利進行。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指出,理大研究人員一直不遺餘力地進行各項與抗疫相關的研究工作,而且在快速診斷、追蹤,以及預測疫情趨勢等方面更取得了實質成果。對於食衞局的支持及肯定師生的科研工作,理大表示衷心感謝。 黃教授說:「理大今年再接再厲,就新冠病毒病的科研項目再次獲食衞局邀請提交建議書,好讓理大能運用跨學科的研究力量,在社會科學與醫療護理等領域全力支援並配合政府的抗疫工作。我期望同事能盡快展開研究,以協助提升社區對新冠病毒病的抗疫能力。」 在去年獲醫療衞生研究基金資助的理大研究項目中,應用社會科學系副系主任甄秋慧教授的研究項目——「公眾對為控制2019冠狀病毒病所採取的預防疾病和公共衞生措施的遵從情況」,調查了不同人群對接種疫苗的意願及最終接種疫苗的實況。有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Vaccines》上。 另一項研究為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博士與團隊開發的新冠病毒病確診個案快速基因排序分析技術。這一項技術在追蹤及阻截包括變種病毒在內的病毒傳播鏈,以及堵塞本港的防疫缺口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提到,這些獲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的項目,充分反映了理大的科研實力如何有助解決社會難題,尤其是在社區抗疫方面,貢獻是正面和有力的。 岑教授說:「醫療衞生研究基金就新冠病毒病研究批出的最新一輪撥款,是對理大科研實力的認可。目前疫情雖然轉趨穩定,但離完全過去尚遠,層出不窮的變種病毒成了接連不斷的新威脅,預防疫症大規模爆發仍是當務之急。此外,隨著康復者數目持續上升,我們有必要仔細地了解他們長期的復康需要,並為此制訂更好的對策。」 食物及衞生局與研究局於本月宣布,已批出支持本地大學研究新冠病毒病的第三輪撥款。當中由護理學講座教授及護理學院學院主任莫禮士教授帶領的大型跨專業研究項目——「以社區為本參與性研究模式降低2019冠狀病毒病在香港的風險:社會和行為干預措施之開發及評估」——便獲得了二千七百六十多萬港元的撥款。 另一項由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文偉光教授帶領的大型跨學科項目——「以預防、保護及促進方法作為預防2019冠狀病毒病感染和促進患者康復的創新而有效的策略」——亦獲得了研究基金批出約二千八百三十萬港元的資助。 新的研究項目除了應對全面跟進新冠病毒病康復者及其照護者的身心健康與長期健康的問題、採取社會和行為介入措施以減少新冠病毒的傳播之外,還將以發展嶄新和有效的策略與實施模型為目的,以達致促進康復及預防感染的目標。 理大歡迎公眾參與兩個新研究項目。有興趣人士和團體請致電3400 3184 或3400 3973,或發電郵至fhss.community@polyu.edu.hk 與醫療及社會科學院聯絡。   ***完***

2021年9月27日

醫療及社會科學院

1

理大2022/23學年起全面推行組合課程收生 提升學生多元實力 應對未來社會需要

工業4.0是未來的發展大趨勢,創新科技亦成為香港以至大灣區的經濟新動力,年青人除了追求專業知識外,亦須掌握現今社會所需的技能,並具備創業家精神,方能於不同場合發揮創意及解難能力,展現多元化實力。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致力提供與時並進的優質教育,為更全面地裝備學生,理大將於2022/23學年起全面推行「學系為本」組合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具彈性的修業選擇,助他們提升競爭力。 由2022/23學年起,除個別專項課程(例如︰護理學(榮譽)理學士學位等)外,理大所有課程均會轉為學系組合課程 (Departmental scheme-based)。於新安排之下,學生報讀理大時會先選擇一個學系的組合課程,獲取錄入學後,首學年只需修讀相關學系的共同核心課程,直到二年級才決定主修科目,讓同學有充裕時間,了解自己的興趣及志向,在主修學科方面作出合適的選擇。 此外,理大將於下學年起加入「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AIDA)及「創新及創業」(IE) 兩大新元素,成為大學核心課程(General University Requirement)的一部分,所有本科生在四年修業期內,必須在AIDA 科目中選修最少兩個學分,及在IE科目選修最少一個學分,以達畢業最低要求。 在學系組合課程的新模式下,AIDA和 IE亦可作為副主修 (Secondary Major)。學生需要修讀最少66個主修科學分,並選修最少36個AIDA或IE課程學分,前者包括人工智能、編程等相關科目,後者則包括12周企業實習 (Company attachment)及考察大灣區創業生態等。另加30個大學核心課程學分,即一共最少132個學分以完成本科修業。學生亦可從AIDA及IE中二擇其一,並選修最少18個學分作為副修。 理大副校長(教學)黃國賢教授指,理大冀透過整合本科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具彈性且更貼合時代需要的教學內容。他表示︰「大學教育旨在為社會培育明日領袖,我們希望理大畢業生除了擁有堅實的學術知識外,更具備未來社會發展所需的多元實力。故此,理大積極制定本科課程優化策略,並於下學年全面落實,相信這些舉措既有助學生獲取跨學科知識,亦能培養他們創意思維,以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 為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理大於2021年暑期首度開展「本科生科研計劃」(URIS),讓學生獲得資助以開展科研項目。學生可以個人或小組形式提交申請,每個獲批項目可得到的資助總額由港幣五萬元至十萬元不等。計劃開展以來,已有超過110個項目成功通過審批,當中涉及不同範疇的研究,包括應用數學、電機工程等,批出資助金額逾港幣五百萬。除研究資助外,理大亦會為參與的學生提供研究指導等一系列支援,其他配套包括: 自動成為「本科生科創學院」成員並獲優先分配宿位入住理大何文田宿舍的「科創書院」、參與不同的主題的研討會及駐院研究員的分享會等。 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石丹理教授表示︰「我們希望透過計劃加強學生對學術研究的好奇心,培養新一代研究人才。首屆計劃已於2021年暑期展開,共有近250位同學報名參與,反應相當熱烈。於超過140個提案當中,逾八成獲得接納。我們樂見同學展現出科研的興趣和熱誠,期望他們能從中汲取經驗、增進知識,為未來的科研之路打好基礎。」 理大將於2021年10月9日(星期六)舉行教育資訊日,為學生提供全日制學士學位的最新資訊,並會詳細講解組合課程等本科課程優化措施。 有關理大「教育資訊日2021」詳情,可瀏覽 www.polyu.edu.hk/infoday/。   ***完***

2021年9月20日

1-2

理大開創先河研發高效 骨關節炎標靶鎮痛診療納米技術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人員開創先河,將標靶治療癌症的概念引入治療骨關節炎疼痛,透過納米粒子光聲成像引導技術,鎖定引發痛楚的蛋白質施以光熱療法。 這種嶄新的骨關節炎標靶鎮痛診療技術,採用以黃金納米棒構成的標靶納米探針,並在其表面加上二硫化鉬納米片塗層,再結合針對引發痛楚的蛋白質——神經生長因子(NGF)——的抗體。 結合抗體的標靶納米探針能夠同時以主動和被動方式,鎖定產生骨關節炎疼痛的區域。與此同時,抗體將探針直接綁定NGF分子,利用光熱療法,將照射患處的近紅外光激光轉化為熱量,破壞NGF分子達致舒緩疼痛效果。 帶領今次研究的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系主任楊莫教授說,小鼠實驗結果顯示標靶光熱治療的鎮痛效果令人滿意,而且有效改善患處的運動功能。 楊教授說:「這是首次運用納米技術將標靶光熱治療概念引進醫治骨關節炎疼痛。」 他續稱:「比較現有藥物一般只能鎮痛數小時,這次研究顯示納米標靶治療可以維持數以日計的鎮痛效力,為臨床轉化提供良好前景。」而在小鼠模型實驗中,基於此納米探針的光熱治療產生的鎮痛作用持續三至四天。 另一位帶領研究的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溫春毅博士說,結合抗體的納米探針和光熱治療雙管齊下,能夠更有效降低關節組織的NGF水平,並且不損患處周圍的軟組織和骨骼。 溫博士說:「以往抗神經生長因子療法的臨床實驗中,發現一個主要問題是使用高劑量NGF抗體會加劇關節病變。為解決這個難題,我們研發出以標靶診斷治療同步技術去鎖定並消除NGF,從而將所需的NGF抗體劑量降至最低。」他說以理大團隊開發的技術,只需以往臨床實驗所使用劑量的百分之一,已可以達到控制骨關節炎疼痛的效果。 目前,診斷骨關節炎主要靠身體檢查,並可能輔以X光、磁共振成像掃描和關節鏡檢查。而理大研發的技術就帶來嶄新而且準確的診斷方法——疼痛成像。原理是利用光聲成像追蹤已鎖定痛原的納米探針。光聲成像是一種新的無創成像方式,既有光學成像的高對比度和良好的特異性,又有超聲波成像的高分辨率和穿透深度。 在挑選納米探針材料時,研究團隊採用具良好光熱特性的黃金納米棒和優良生物相容性的二硫化鉬塗層。同時,二硫化鉬在導熱和水溶性都有良好表現,並且對近紅外光有高吸光度。這些特性令二硫化鉬成為優質的光聲成像造影劑,並進一步提升納米探針的光熱治療表現。 《刺針》關注骨關節炎專家組估計,全球超過五億人受到骨關節炎影響。而世界衛生組織亦預期,隨著人口老化及其他因素如肥胖增加,患病率會繼續攀升。 治療骨關節炎的目標包括緩解疼痛和改善關節功能等。但現有的鎮痛藥並非靶向,部分更有明顯副作用。至於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所費不菲,而且輪候公立醫院進行手術需時。 溫博士說:「理大研發的分子診斷治療同步技術日後若獲准臨床應用,可望幫助骨關節炎患者將須要接受昂貴手術的時間延後多年,並且大大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 這次研究結果已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國際重要期刊《ACS Nano》,並獲《自然》旗下的《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報道。   ***完***

2021年9月14日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1

理大研究發現接觸追蹤有效於通關後控制新冠病毒傳播

全球多地開始考慮將防疫策略由「清零」轉為「與病毒共存」之際,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的一項研究發現,恢復通關後,接觸追蹤(contact tracing)於控制新冠病毒的傳播上,與維持社交距離及疫苗接種等措施同樣重要。此外,研究團隊同時研發了具備接觸追蹤功能的流動應用程式,供入境旅客使用,以助應對疫情,控制病毒傳播。

2021年9月1日

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

1

科技園公司與理大簽署合作備忘錄 共同引領大灣區商機 培育新一代創科人才

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建設聚焦大灣區的聯合創業計劃,以培育年輕科研人才,為香港輸送新一代的科技創業家及創新者。 在該協議下,理大和科技園公司將緊密合作推動創業教育,並為學生及畢業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援,以加速他們在初創驗證嶄新想法(Ideation)及培育(Incubation)階段的成長。 該共同前期培育(pre-incubation)計劃將科技園公司的驗證嶄新想法(Ideation)及前期培育框架與理大在創業教育和知識轉移方面的專業知識加以融合,並採用科技園公司獨特的特許模式將其前期培育理論加以應用,以支援眾多旨在培育成功創業家的合作計劃。科技園公司和理大的合作將是歷來首個同類計劃,透過共同培育創新意念,以及提供培訓、指導及導師計劃等支援,致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成功的商業機會。 理大同時推出大灣區創客特快(GBA Maker Express)計劃-結合理大的創客基金計劃及科技園公司的IDM-SQUARE 硬件開發加速計劃,協助香港的硬件開發者將他們的創新意念轉化成準備推出市場的成品。此計劃將推動香港實現再工業化的願景,同時利用深圳及其他大灣區城市的生產能力加速本地硬件初創從意念到生產的產品開發過程。 此外,科技園公司將和理大緊密合作,為理大創新應用博士後計劃的博士畢業生提供更深入和廣泛的支援,協助他們在繼續轉化研究的同時踏上創業之路,同時透過企業及初創提供的資助推動科研商業化的進程。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科技園公司與理大的合作體現了我們致力將香港世界一流的科研人才打造成未來的企業家和創新者,以引領新時代經濟增長的願景。透過我們為初創而設的Ideation框架,我們將與合作夥伴緊密合作,為年輕人才提供寶貴的指導,以釋放他們的潛能,並加速實現將研究打造成商業化產品的進程。」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在創業和知識轉移方面提供支援,以充分發揮我們的科研成果對香港、國家以至全球的影響力。在未來數年內,我們會將『創新創業』的元素融入所有學士學位課程。此外,我們亦設立了不同計劃,包括提供資金,以支援由學者或學生成立的初創企業,旨在將理大技術商品化,以造福社會。透過結合理大的創業計劃與科技園公司蓬勃的創科生態圈,雙方的合作將為香港及大灣區的年輕人才提供有力支援,以將他們的科研理念轉化成具社會效益的創新方案。」 在全方位的共同培育(Co-incubation)策略下,科技園公司將致力與不同的行業領袖建立合作,並結合與產業及學術界合作夥伴組成的強大網絡,為處於起步階段的初創創造機遇。 理大一直透過不同計劃為大灣區的創科人才提供支援,包括2011年推出的理大微型基金計劃,以及2021年推出的理大創客基金計劃-該計劃為年輕的創客及硬件開發商度身訂造,旨在透過青年發展基金的資助,實現他們的創新意念。此外,理大亦推出了其他不同的計劃,包括精益啟動創業計劃、創新科技企業家(ELITE)計劃,以及實驗室到市場(lab-to-market)驗證計劃,以培育未來的創科人才。   ****完****

2021年8月26日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1

理大首辦「青少年研究指導計劃」 學生初嘗科研樂趣 探索更廣知識領域

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 向來重視青少年的全人發展,鼓勵學生透過跨學科研習等活動,汲取不同的學習體驗。為培育新一代對科研的興趣,理大於今年五月首度舉辦為期三個月的「青少年研究指導計劃」(The Junior Research Mentoring Programme),旨在讓中學生在理大的學者指導下參與不同研究項目,助他們探索更廣更闊的知識領域,發掘研究的樂趣,並增進對理大多元化科目的了解,為未來升學和生涯規劃作好準備。

2021年8月25日

環球事務處

1

理大研發樹木管理系統 技術轉移樹木管理辦事處 監察香港樹木健康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 2018年起開展「賽馬會智慧城市樹木管理計劃」(計劃),由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黃文聲教授領導,研發「城市樹木智能監察系統」(系統),用作監測樹木整體的健康狀況。此項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 3,280 萬港元捐助,並獲得多個政府部門的支持。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地球之友亦有參與其中。

2021年8月23日

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

1-v2

理大三項目為香港勇奪「2021智慧50大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三個智慧城市研究項目奪得「2021智慧50大奬」(Smart 50 Awards),這是理大首次獲得此項一年一度表揚創新智慧城市項目的國際殊榮。「2021智慧50大奬」的得獎項目來自世界各地,包括加拿大、日本、德國、以色列、西班牙及美國,而理大是香港唯一的獲獎者。頒獎典禮將於今年稍後在美國舉行。 理大一直十分支持香港的智慧城市藍圖,並與政府和社區夥伴緊密合作,透過推出屢獲國際獎項的智慧城市項目,解決各種社會和環境問題,以及因應新冠病毒疫情,研發有助保障市民大眾健康的方案。 理大是次獲獎的三個項目分別為: (一)「首個使用低功耗無線網絡的城市樹木監測及管理智能系統」(由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黄文聲教授研發) 為減低樹木對公眾及財物構成的風險,樹木管理人員需要在行人和交通流量大的地區進行樹木風險評估,以採取適當的措施。理大的團隊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下,通過賽馬會智慧城市樹木管理計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合作,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及地理資訊系統,進行大數據分析,以評估全港各區樹木搖擺或傾斜的狀況。在此項目下,共約8,000個傳感器已安裝在需要監測的市區樹木。 (二)「大澳村行人交通監察計劃」(由設計學院 Daniel Elkin 先生研發) 大澳村是最近被列入香港可持續大嶼藍圖的生態及文化旅遊中心,預計旅客人數將會大幅增加。有見及此,理大的團隊與大澳村鄉事委員會及多個社區團體合作,在村內八個主要設施的地點,安裝紅外線系統,進行人流監測。此項目的一大特點是採用具成本效益技術的協作模式,快速將系統完成並投入運作,以便監測人流及為村民及相關持份者提供所需數據,讓他們實時了解人流情況和採取適當措施配合。 (三)「香港新冠病毒空間分析及風險預測平台」(由智慧城市研究所史文中教授研發) 為應對新冠病毒疫情,公眾一直對社區傳播及其可能對日常活動構成的風險保持高度警惕。理大的團隊通過建立一個覆蓋全港的疫情數據模型和風險預測平台,讓公眾能夠追踪疫情在社區傳播的情況。此平台利用空間大數據技術,對香港的城市結構、交通網絡、人口環境及其他社會經濟等因素進行分析,能更及時地準確預測疫情發展的趨勢,有助支援公共衞生部門制訂更精準的防控策略。 「智慧50大奬」簡介 「智慧50大奬」與 Smart Cities Connect、Smart Cities Connect Foundation 及 US Ignite 合作,每年表揚全球具影響力的智慧城市項目。此獎項旨在表彰在數字化轉型、城市基礎建設及社區參與的領域上最具創意和影響力的技術。本年度的頒獎典禮將於2021 年10月在美國華盛頓舉行。 有關「2021智慧50大奬」及獲獎名單詳情,請瀏覽 https://smartcitiesconnect.org/2021-smart-50-awards/。   ***** 完 *****

2021年8月18日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