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RCCHC「歷史上的中國與世界」講座系列 #12 - 當「九州」遇見「亞洲」:重思利瑪竇與衞匡國的中西地圖學對話

會議/研討會

20241003_SONG Nianshen_banner_updated

備註

講座以普通話進行。

摘要

利瑪竇將西歐製圖家奧特柳斯、墨卡托等對「寰宇」(Orbis Terrarum)的描畫,翻譯為中文,形成《坤輿萬國全圖》等一系列最早的中文世界地圖;而衞匡國則將《廣輿圖》為代表的東亞大地想像,用歐洲的製圖語言加工成像,奠定了17-18世紀歐洲地圖學中最權威的東亞畫像。此二人的貢獻,並不在於向各自讀者傳遞了新的地理知識,而是積極翻譯了異文化語境中的根本概念,進而在新的語言文化環境中,創製了對「他者」的主動理解。利瑪竇糅合「亞細亞」和「九州」概念,引導出漢語使用者對「亞洲」一詞的發明;衞匡國以「帝國」詮釋中國,引導了此後歐洲主流地圖文獻對中國古代國家性質的基本假定。利氏與衞氏的中西地圖學對話,意味着相互理解、妥協、選擇,並不尋求排他性的替代。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