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50403 Ir Dr ZHENG Pai honoured with  HKIE Young Engineer of the Year Award 2025_TC

鄭湃教授榮獲「香港工程師學會傑出青年工程師獎2025」

熱烈恭賀先進製造研究院成員、黃鐵城智能機器人學青年學者、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鄭湃教授、工程師獲香港工程師學會頒發「傑出青年工程師獎2025」,以表彰其卓越成就。頒獎典禮於2025年4月3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香港工程師學會金禧晚宴上舉行。 此獎項旨在表揚本地傑出青年工程師透過其專業,為香港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該殊榮乃工程界極具聲望的獎項,旨在嘉許業界新晉領袖的熱忱奉獻與創新精神。  

2025年4月3日

20250327 Prof HE Mingguang featured in Wen Wei Po on pioneering ophthalmology tech_TC

何明光教授於《文匯報》專訪中分享突破性眼科技術

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及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何明光接受《文匯報》專訪,介紹其主導的兩項開創性研究。這兩項廣獲國際認可的領先創新項目已取得多項專利。 其中一項創新發明是人工智能驅動的自動便攜式眼底相機,用於糖尿眼篩查。此設備無需專業人士操作亦可進行高效、全面且準確的檢測。它能自動對準受檢者眼部拍攝影像,免去放大瞳孔眼藥水或螢光素的使用。設備僅需一分鐘即可完成眼底拍攝並生成分析報告。影像傳輸至AI系統後,可自動評估視神經、眼底及雙眼是否正常,或是否出現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白內障等病徵,全程無需臨床醫生解讀。研究團隊已與「眼鏡88」合作,於指定分店設置該設備供公眾使用。 在近視防控方面,何教授的團隊研發了非侵入性「重複低強度紅光療法」,以控制兒童近視進展。團隊近期進一步改良療法,降低光照強度、縮短治療時間並優化光學系統。該療法能遏制近視加深之餘,甚至可降低度數。研究顯示,高度近視者在接受治療後,度數可由500度降至450度。此技術為遏制全球兒童近視率攀升提供了突破性解決方案。 兩項創新成果彰顯了何教授致力以普及化尖端技術推動眼科醫療革新的決心。 網上報導: 文匯報 - https://polyu.me/4l5I8kX;https://polyu.me/4j89lSl; https://polyu.me/3XxeNpy

2025年3月27日

20250325_Prof YANG Guang develops high-performance WBG perovskite solar cells opening new_TC

楊光教授研發高效寬能隙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為規模化製備開拓新路徑

由香港理工大學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員、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楊光教授,以及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黃勁松教授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創新地將還原性甲基肼陽離子(Mhy+)引入寬能隙鈣鈦礦材料,為太陽能電池在環境條件下的規模化製備開拓新路徑。這項突破性研究已於《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發表,題為「Reductive Cation for Scalable Wide-Bandgap Perovskite Solar Cells in Ambient Air」。 團隊在改善材料性能、器件性能、器件穩定性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科研人員發現,引入Mhy+ 能顯著降低鈣鈦礦薄膜缺陷密度,抑制碘化物氧化和鹵化物相分離,從而實現了在環境空氣條件下製備出高效且穩定的寬能隙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元件。團隊所研製的寬能隙太陽能電池,功率轉換效率達23.3%,開路電壓為1.28 V,電壓損耗僅0.37 V,創紀錄新高。研究員亦成功製備出25 cm² 的小型元件,其穩態效率達19.8%。這些小型元件,在55±5°C的高溫加速老化條件下,經過700小時光照強度測試後,仍保持94%初始效率,展現出卓越的長期穩定性。 這項研究破解了在環境條件下規模化製備太陽能電池所涉及的技術難題,為推進太陽能採集技術發展邁出重大一步。 閱讀全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5-01529-5  

2025年3月25日

20250325 Prof ZHANG Weixiong identifies cancer keeper genes_TC

章偉雄教授發現「癌症守護基因」

理大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系統生物學與人工智能講座教授章偉雄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識別出維持癌細胞狀態的「癌症守護基因」(Cancer-keeper Genes,CKGs),這組基因是維持細胞穩態及存活的關鍵。 CKGs可用以作為診斷和治療癌症的潛在生物標記和標靶。針對 CKG 的干預措施,可有望停止或防止異常細胞分化及增生。這項研究已刊載於《iScience》,題為「癌症守護基因作為治療標靶」(Cancer-keeper genes as therapeutic targets)。 閱讀全文: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520717/ 網上報導: Medical Xpress - https://polyu.me/4c41YsN

2025年3月25日

DoRiFood featured in Carbon Revolution in China on food waste-derived 3D printing_TC

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於《識「碳」再出發》介紹食物廢料衍生3D打印材料

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黃家興教授在由香港再出發大聯盟製作的《識「碳」再出發》紀錄片中,介紹其團隊研發的「食物廢料衍生3D打印材料」。該款材料由咖啡渣結合聚乳酸而製成。這項創新技術有助減少碳足跡排放之餘,亦展現了剩食「升級再造」的無限潛能。 網上報導: 大公報 - https://polyu.me/4iqRjei(06:00 - 07:22) 文匯報 - https://polyu.me/4bJX0Bs(06:00 - 07:22) 巴士的報 - https://polyu.me/4bLYBXm(06:00 - 07:22)

2025年3月21日

20250317PolyU and Amway China establish Joint Laboratory for Phytonutrients and AgingTC

理大與安利(中國)共建「植物營養素與衰老研究聯合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安利(中國)於2025年3月17日簽署策略合作備忘錄,成立「植物營養素與衰老研究聯合實驗室」。雙方計劃在未來三年投入專項科研資金,聯合培養博士後人才,並透過建立植物營養素資料庫及開發功能評估模型等,支持大灣區健康產業升級。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在致詞中表示,大眾對植物營養素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並強調此次合作擁巨大潛力,透過抓緊該領域的科研創新和商品化機遇,研發嶄新解決方案,為人類健康、科技和經濟發展帶來裨益。安利(中國)科技創新中心總經理韓強則介紹了公司過去多來在植物營養素方面所積累的研發和市場經驗。 合作備忘錄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韓強代表簽署,並由黃永德教授、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以及安利(中國)研發中心首席科学家杜軍博士、高級科学家陳亮博士共同見證。揭牌儀式隨後舉行,由黃永德教授、趙汝恒教授、理大理學院院長黃維揚教授,以及韓強、杜軍博士、陳亮博士共同主持。 典禮尾段的紀念品互贈環節,由陳清焰教授代表贈予安利(中國)校方紀念盤,杜軍博士則回贈帶有整全健康之意的「N90紐崔萊生命之樹」藝術陳設。此次重要活動獲理大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黃文秀教授、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李銘源教授等二十餘位專家出席參與。    

2025年3月17日

20250313_Prof NI Meng discusses hydrogen energy development on RTHK TV progr_TC

倪萌教授於港台電視節目探討氫能發展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研究)兼能源科學及技術講座教授倪萌教授,近日接受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鏗鏘集》專訪,分享其對氫能的專業見解。 倪教授闡述了灰氫、藍氫和綠氫的好處與限制,強調三者在推動全球邁向可持續能源系統轉型中的重要角色。他亦指出,可再生電力的生產和電力需求在很多時候和季節是不匹配的,導致電力的生產高於需求,因而造成再生能源浪費,如果能夠利用過剩的再生能源產生氫氣,這不但可以避免能源浪費,還能真正實現零碳排放的綠氫, 從而有助實現碳中和和可持續發展。 網上報導: 香港電台 - https://polyu.me/4hcfKKX (06:39 - 08:53; 15:05 - 16:23)

2025年3月15日

Event Recap of DLS by Prof Jesse ZHU on 12 March 2025 2000 x 1050 pxTC

著名學者祝京旭教授於PAIR傑出學人講座 為研究生講解科研生涯規劃的要訣

中國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校長特別顧問祝京旭教授,於2025年3月12日在香港理工大學校園主講第36場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講座,講題為「科研策略及規劃:如何為研究生涯作好準備?」講座吸引逾110名現場參加者,以及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超過13,300名線上觀眾通過嗶哩嗶哩、微信、微博和YouTube等多個社交媒體平台觀看直播。 祝教授以自身橫跨學術界與業界的經歷切入,強調「創新力、好奇心與社會使命感」是引領其科研之路的三大核心。他指出,選擇具實質意義的研究主題至關重要,既要確保學術嚴謹性,亦須兼顧現實應用價值,並坦言:「真正的科學突破,源於追尋本質真理,而非外在榮譽。」 祝教授進一步透過跨領域研究案例闡述理念,包括, 一, 醫療創新:研發「旋轉流化器」,透過均勻懸浮顆粒技術優化藥物遞送系統;二, 綠色製造:將納米粒子應用於塗料生產,提升流動效率並減少環境污染;及三, 城市永續:開創緊湊型污水處理技術,解決城市空間受限的環保難題。 總結時,祝教授重申科研對推動全球福祉的變革性作用,呼籲學術界平衡理論探索與實踐應用。他勉勵學子培養抗壓韌性、參與跨學科合作,並以社會需求錨定研究方向:「堅持初心與明確使命,方能成就充實的科研生涯。」 緊接的問答環節由陳清焰教授主持,觀眾就科研經費籌措、技術開發中的不同考慮因數等議題與祝教授深入交流,現場互動氣氛熱烈。 按此重溫

2025年3月12日

Recap of PAIR Public Forum by Prof YANG Hongxia 2000 x 1050 pxTC

理大學者探討人工智能最新發展 彰顯理大人工智能教研領導地位

(2025年3月11日)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高等研究院今日舉辦首場「研究與創新公共論壇」,以「DeepSeek及更遠的未來」為主題,由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及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楊紅霞教授擔任主講嘉賓,深入探討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論壇吸引逾千名師生、校友、創科界領袖、學界翹楚和公眾人士出席,以及逾39萬人次透過多個平台觀看直播。 論壇由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兼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建築熱科學講座教授陳清焰教授致辭,為活動揭開序幕,並由理大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講座教授兼深圳研究院院長張成奇教授介紹講者。張教授表示:「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發展大模型成為了各國、各企業競爭的核心。DeepSeek以較低階、數量較少的尖端圖像處理器晶片訓練出高效能的人工智能模型,證明了強大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透過優化演算法來實現。」 中國內地初創公司DeepSeek開發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憑藉低成本、高效能及開源模型的優勢在全球獲得廣泛讚譽,顛覆了傳統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演算力至上」的邏輯。楊教授於論壇中強調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潛力,並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為醫療、金融、製造、零售物流、媒體和時尚等各行業領域帶來了龐大機遇,可應用於醫學影像分析、欺詐檢測、預測性維護、庫存管理、內容創作、設計及行銷等。」 她亦回顧了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與觀眾分享了她在職業生涯中取得的成就,當中包括M6大模型的開發,驗證僅使用512塊圖形處理單元(GPU)即可訓練出具有十萬億參數的模型的可行性。楊教授也分享其生成式AI(Co-GenAI)項目如何提高人工智能技術的可及性,並減少對大規模集中計算資源的依賴,徹底改變人工智能的發展,助香港和內地在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中佔據領先地位。 隨後的討論環節由張成奇教授主持,楊紅霞教授以及理大電子計算學系系主任、數據科學講座教授兼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聯合主任李青教授,就人工智能發展為高等教育和研究帶來的機遇及挑戰分享真知灼見,並在問答環節中跟與會者進行深入交流。探討議題圍繞人工智能在業界的應用、資訊監管、對就業環境及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等。 理大一直致力推動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並於今年一月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通過卓越教育、研究和知識轉移,引領全球數碼轉型和人工智能的創新進步。 按此重溫 網上報導: 東方日報 - https://polyu.me/43FLmp5 明報 - https://polyu.me/3FySxVZ am730 - https://polyu.me/43C3j7S 大公報 - https://polyu.me/3R2ZMrK 文匯報 - https://polyu.me/4hvZnJg; https://polyu.me/41DYdp5 香港商報 - https://polyu.me/4kIe7aE 香港仔 - https://polyu.me/3Fxs4Il 點新聞 - https://polyu.me/41IXa7o; https://polyu.me/3FkPJfe 雅虎香港- https://polyu.me/3DAA2Qy Line Today - https://polyu.me/4bH1x7w 香港新聞網 - https://polyu.me/3XHWfCS 21世紀經濟網 - https://polyu.me/3FnRHLR 南方財經網 - https://polyu.me/3XGtd6K 網易 - https://polyu.me/4hsnAQC HK01 - https://polyu.me/4bM62xy 鳳凰秀 -  https://polyu.me/3FlcVK9 南華早報 - https://polyu.me/4bZmJ8Q (只限訂閱) (只有英文)  

2025年3月11日

PAIR Research Impact Video Series  Episode 32000 x 1050 pxTC

PAIR 科研成果系列|第三集|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溫室氣體變身塑膠原料

理大高等研究院很高興推出新一集《PAIR 科研成果》影片專輯,繼續請來PAIR科研人員分享其科研成果和應對社會重大挑戰的解決方案。 第三集以「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溫室氣體變身塑膠原料」為題,嘉賓為光子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深空探測研究中心成員、應用物理學系系主任及納米材料講座教授劉樹平教授。 劉教授於本集介紹其團隊研發的「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系統」。此系統能高效地把二氧化碳轉化為塑膠原材料乙烯,從而促進實現碳中和。團隊研發的「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已隨中國國家航天局的航空項目運載至太空,測試其於太空的隱定性。團隊目前正與業界合作,提升裝置的穩定性,並探索其在海外石化工廠和廢物轉化能源設施中的應用。 立即觀看影片,了解這化學過程的原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rzF8HsMGq8

2025年2月28日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