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Event RecapFather of Asian EV delivers distinguished lecture2000 x 1050 pxTC

「亞洲電動車之父」主講傑出學人講座 論能源革命與汽車革命

香港理工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傑出講座教授兼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陳清泉教授、工程師,SBS於2024年5月6日主講理大高等研究院第20場傑出學人講座,講題為「能源革命與汽車革命的新征程」。是次講座吸引了逾百名參加者到場參與,以及超過11,500人次於世界各地透過嗶哩嗶哩、微信、微博及YouTube等各個社交媒體平台觀看直播。  講座首先由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致歡迎辭,隨後由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介紹講者。陳清泉教授在演講中先從涵養科學精神和領悟工程學的哲學意蘊說起,講述科學發現、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接著,陳教授深入探討能源革命和汽車革命中所面臨的關鍵問題和挑戰。他認為汽車革命標誌著車輛由電氣化發展到智慧互聯的進步。電動汽車將移動、能源和信息結合聯繫起來,而當中車輛與電網之間的互動,以及人、車、路、雲的融合是至關重要的。陳教授亦討論了電動汽車動力總成、電池和車聯網等關鍵技術,以及能源、信息、交通和人文的融合發展。陳教授總括,達致能源革命與汽車革命的願景是促進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生。  講座的問答環節由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電能工程講座教授鄒國棠教授主持。一眾現場觀眾與陳教授進行了富有成效的討論和交流。活動結束前,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贈送紀念品予陳清泉教授,以感謝他的精采分享以及對研究院的支持。 按此重溫

2024年5月6日

20240506 Prof Amy FU expounded upon the causes and symptoms_TC

符少娥教授闡述長者膝關節疼痛成因及症狀

香港理工大學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體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及教授符少娥教授於《明報》撰文,闡述長者膝關節疼痛的成因、症狀及保健方案。 理大團隊研究顯示,前腿肌肉繃緊與力量不足,是導致膝關節早期退化的原因。而隨年長、肌肉減少、力量及柔軟度下降,膝關節「卸力」變得更差,導致膝關節負荷過大。另外,相當多長者走路時手臂僵硬,上半身像鐘擺般左右搖擺,不但導致走路費力,也增加膝關節負荷。因此臀部、大腿、小腿和腰背肌肉都需要有良好強度、靈活、柔軟和協調度,以減少膝關節負荷。 符教授提到,走路時膝關節負荷過大是導致疼痛的主因。因此走路時下肢必須保持平衡,讓膝蓋逐漸彎曲,從而「卸力」減少負荷。此外,走路擺動過程包括一條腿及另一側手臂向前移動,若做到全身協調,可以產生省力效果。 她亦指出,肌肉會隨着年長而減少,年過40歲肌肉量的流失速度是每10年減少8%,70歲以後流失速度更為每10年減少15%。因此及早開始健膝健身運動並持之以恆,能有效改善肌肉流失,保持強壯又靈活的肌肉,促進膝關節健康,並降低跌倒風險。 網上報導: 明報 - https://polyu.me/4b0JkRe;https://polyu.me/4b5D4Yt

2024年5月6日

20240503 Prof YUNG Kai-leung invited to witness launch of Chang_TC

容啟亮教授獲邀至海南觀看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

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於5月3日出席在海南文昌舉行的「嫦娥六號任務國際載荷研討會」,並獲邀現場觀看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該探測器上載有由容教授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製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將用於採集及封裝月壤樣本。 容教授表示,嫦娥六號今次在月球背面採樣意義重大,難度及挑戰亦較在月球正面採樣大很多,加上在月背通訊困難,要靠鵲橋二號中繼星協助,而採樣時間亦較嫦娥五號短,需要改進採樣器以快速採樣。他說,「表取採樣執行裝置」上有兩個採樣器、兩個採樣器旁的高溫近攝相機以及包括密封樣本罐及封裝機構的初級封裝系統。若成功協助國家首次將月球背面土壤帶回地球,可以為研究月球,甚至宇宙形成帶來一些啟示,亦有助研究太陽風對月球造成的影響。 網上報導: TVB - https://polyu.me/3wkCQgW(01:09 - 02:00) NOW - https://polyu.me/3y44r6D 商業電台 - https://polyu.me/4doRIM0 明報 - https://polyu.me/44u2Jrj 信報 - https://polyu.me/3ycq30x(需訂閱) 星島日報 - https://polyu.me/3JKwSZR 每日頭條 - https://polyu.me/3QuNjgW 大公報- https://polyu.me/4a9mUvQ;https://polyu.me/3QuuHxu; https://polyu.me/3y5WkGR; https://polyu.me/4boJP7o 文匯報 - https://polyu.me/3Ur0twz;https://polyu.me/3Uuv8Jl 巴士的報 - https://polyu.me/3yfGidh(05:44 - 10:07) 點新聞 - https://polyu.me/4bnKwOk;https://polyu.me/3QvAd2P 華僑網 - https://polyu.me/3JMZ52s 香港中新社 - https://polyu.me/4dnNDI3 華僑報 - https://polyu.me/4dnu6aD

2024年5月3日

Two PAIR members win PolyU Young Innovative Researcher Award 2024_TC

兩位高等研究院成員獲頒理大2024年度「青年創新研究者獎 」

熱烈恭賀以下兩位高等研究院青年才俊成員榮獲理大2024 年度「青年創新研究者獎」! 此獎項旨在表彰 35 歲以下的理大研究人員,其研究展現出原創新穎性,為科技進步作出貢獻,並推動變革性創新方案以應對社會問題。每位得獎者將獲發50萬港元的研究經費資助和2萬港元的個人獎金。   得獎者 研究單位 部門及職位 研究重點 黃冬梅博士 光子技術研究院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高性能掃頻雷射器及其應用 黎田博士 未來食品研究院 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 基於級聯深度學習,以「實時對比調節四維磁力共振」技術追蹤腹部腫瘤

2024年5月3日

Dr Kevin KWOK shares views with SCMP on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agriculture_TC

郭穎軒博士接受《南華早報》專訪  就香港漁農業發展分享看法

未來食品研究院副院長、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副系主任兼副教授郭穎軒博士,早前接受《南華早報》專訪,就香港漁農業發展的分享看法。 郭博士分享指,研究院成員致力創新,針對糧食可持續發展和營養需要研發解決方案。未來食品研究院正與水耕農場合作,嘗試在蔬菜中添加鈣,以應對香港人缺鈣的問題。 他預料,注重健康的消費者不會介意為選購營養價值更高的食品而支付更多費用。 另一方面,郭博士表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視務農為可行職業,而他們較願意應用先進農業科技來提高產量和減省人力。 網上報導: 南華早報 - https://tinyurl.com/5edy4cp5(只供英文)

2024年4月27日

Recap of PAIR DLS by Prof Alex Mihailidis on 26 April 2024 2000 x 1080 pxTC

多倫多大學教授Alex MIHAILIDIS主講傑出講座― 論大型語言模型在老年護理中的應用潛力

多倫多大學國際合作協理副校長Alex MIHAILIDIS教授於2024年4月26日主講理大高等研究院第19場傑出講座,講題為「老年護理的未來發展:大型語言模型的整合」。是次講座吸引了近100名參加者到場參與,以及超過14,100人次於世界各地透過嗶哩嗶哩、微信、微博及YouTube等各個社交媒體平台觀看直播。 講座首先由理大智齡研究院院長鄭永平教授致歡迎辭及介紹講者,隨後由Mihailidis教授進行演講。Mihailidis 教授演講中所使用的簡報全都是由ChatGPT生成的,而他僅對其進行解釋。 Mihailidis 教授在講座中播放了幾段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視頻,介紹了何謂大型語言模型、該技術如何支援老年護理、大型語言模型的一些缺點,以及該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Mihailidis教授補充指,大型語言模型是先進人工智慧系統,不但能夠理解和生成類人文本,而且能創作出可與用家進行互動回饋的視頻和模型。接下來,Mihailidis 教授概述了大型語言模型在老年護理應用的好處,當中包括為護理人員提供有用的工具和資源支援,亦深入探討了在應用科技中所考慮到的倫理問題和難題,如個人隱私、過度依賴科技的風險、老年人及照顧者在使用科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等等。最後,Mihailidis 教授強調培育具備同理心及情感直覺的人工智慧的重要性,以改善老年人生活品質和支援老年護理生態系統。 講座的問答環節由鄭永平教授主持。一眾現場觀眾與Mihailidis教授進行了富有成效的討論和交流。活動結束前,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贈送紀念品予Mihailidis教授,以感謝他的精采分享以及對研究院的支持。 按此重溫

2024年4月26日

Dr Dalinda Isabel SANCHEZ VIDAA featured in SCMP_TC

Dalinda Isabel SANCHEZ VIDAÑA 博士接受《南華早報》訪問 分享正念飲食

精神健康研究中心成員、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Dalinda Isabel SANCHEZ VIDAÑA博士,近日接受《南華早報》訪問,分享正面飲食。 Sanchez Vidaña博士說:「正念飲食須定期練習才能起作用。這正如刷牙一樣,我們兒時也許抗拒刷牙,但我們往後卻看到其好處。」她目前正為曾受飲食失調困擾的大學生提供「正念飲食覺知訓練」。該訓練旨在提升參加者對個人身體狀況的覺察,以及加深認識誘發過度飲食的情緒因素。 網上報導: 南華早報 - https://polyu.me/4b60b4M(只供英文)

2024年4月25日

DLS by Prof CC CHAN on 6 May 2024 2000 x 1050px TC

「亞洲電動車之父」主講傑出講座 論能源革命與汽車革命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誠邀您於2024年5月6日(星期一)下午2:00至3:30(香港時間)在理大校園參加我們的傑出講座。是次講座由香港理工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傑出講座教授兼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陳清泉教授、工程師,SBS主講,講題為 「能源革命與汽車革命的新征程」。 本講座先從涵養科學精神和領悟工程學的哲學意蘊說起,講述科學發現、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然後,講座將討論能源革命和汽車革命中所面臨的關鍵問題和挑戰。汽車革命標誌著車輛由電氣化發展到智慧互聯的進步。電動汽車將移動、能源和信息結合聯繫起來,而當中車輛與電網之間的互動,以及人、車、路、雲的融合是至關重要的。本講座將討論電動汽車動力總成、電池和車聯網等關鍵技術,以及能源、信息、交通和人文的融合發展,從而達致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 陳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涵蓋電動車和智慧能源系統的概念和關鍵技術,至今編寫書籍 17 本,發表技術論文 450餘篇,並擁有 10 項專利。他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傑出講座教授暨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院士科創中心創始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以及英國劍橋大學等著名大學訪問教授、世界電動車協會創辦人,同時兼任政府部門資深顧問,以及上市公司企業策略顧問和獨立董事。他亦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匈牙利工程院榮譽院士、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終身會士、英國工程技術學會資深會員、香港工程師學會榮譽資深會員。他擁有理學學士、理學碩士、哲學博士、榮譽理學博士、榮譽技術博士學位。 陳教授曾獲多項殊榮,其中包括英國皇家工程院菲利普親王獎章、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獎、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工程成就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銀紫荊星章、「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獎、香港工程師學會最高榮譽金勳章、IEEE交通技術獎,獲期刊《Global Views》譽為「亞洲電動車之父」。 萬勿錯過向傑出學者學習的機會! 詳情及報名:https://polyu.hk/YclZC

2024年4月24日

PAIR researchers shine at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2000 x 1050 pxTC

理大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於日內瓦發明展創佳績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第49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發明展)突破歷年成績,勇奪多項殊榮。理大43個參賽項目成功奪得45個獎項,包括兩個特別大獎、五個評審團嘉許金獎、18個金獎、13個銀獎,以及七個銅獎。是次佳績充分肯定理大社群追求科研突破的努力。本屆獲獎項目中,當中有18項由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員帶領研發。 由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員帶領的項目: *按獎項和項目英文名稱字母順序排列 得獎項目 發明者 沙特阿拉伯代表團特別大獎、金獎 GOOD Vision/Wellsees:新型便攜式角膜地形圖儀 紀家樹教授 眼科視光學院主任及教授 視覺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評審團嘉許金獎 ProRuka —通過無線聲肌圖控制的新型前臂 鄭永平教授 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智齡研究院院長 金獎 三維打印三週期極小曲面(TPMS)骨支架 趙昕博士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 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成員 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成員 未來食品研究院成員 太陽能光伏真空保溫防火牆體 楊洪興教授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教授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員 基於表面重構技術的柔性鈣鈦礦太陽能模組 嚴鋒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有機電子學講座教授 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副院長 光子技術研究院成員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員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體育科技研究院成員 FRP-ECC-HSC組合柱 楊立偉教授 理大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鋼結構講座教授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成員 iActive:智能主動排汗運動服 壽大華博士 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 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 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成員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員 體育科技研究院成員 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成員 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成員 漁芯:即時檢測微生物和污染物的芯片實驗室 蔡松霖博士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未來食品研究院成員 智雲行健步儀 胡曉翎博士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 智齡研究院成員 體育科技研究院成員 高集成度多功能電動汽車車載充電器 盧家航博士 工程學院助理院長(外部事務)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員   劉俊威博士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研究)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員 前膝(髕骨)自動活動裝置 符少娥教授 康復治療科學系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及副系主任 體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長 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成員 用於精確檢測和治療腫瘤的虛擬磁力共振成像對比增強系統 蔡璟教授 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 智齡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 銀獎 維他命D補充製劑的發明及應用 黄文秀教授 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教授 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智齡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 未來食品研究院成員 視覺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用於防偽顯微影像和資訊儲存的新型納米壓印技術 杜雪教授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成員   葉惠思博士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助理教授 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成員 促進幹細胞-視網膜神經元生成的精準基因編輯 黃千凌博士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 未來食品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   葉社平教授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 視覺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智能消防機械人 黃鑫炎博士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副教授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成員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員 為自閉症患者設計、配備自適應噪音過濾器的智慧耳機 蔡逸思博士 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銅獎 頭戴式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裝置改善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認知功能 司徒世宏博士 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助理教授 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盧俊立教授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名譽教授 未來食品研究院成員 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成員   閱讀更多:https://polyu.hk/ZRhvg   網上報道: 中國國際電視台 - https://polyu.me/3Qe7WOa 信報 - https://polyu.me/3Jtr3js 頭條日報 - https://polyu.me/4aEY9ZN 大公報 - https://polyu.me/3U6ZzVQ;https://polyu.me/3JuprWQ 文匯報 - https://polyu.me/449S05h;https://polyu.me/4d34SOD 香港01 - https://polyu.me/4aGYU4r 點新聞 - https://polyu.me/3U4G4gx 香港中通社 - https://polyu.me/3xDC9j6 中新網 - https://polyu.me/4b4jv2s;https://polyu.me/3JuRKEA 人民網 - https://polyu.me/4d6Wgqc 鳳凰新聞 - https://polyu.me/3JskkX6 新京報 - https://polyu.me/3UqR60N 澳門時報 - https://polyu.me/3UrUetp 華僑報 - https://polyu.me/3W6sImw 世界新聞網 - https://polyu.me/3UbrSSO 聯合新聞網 - https://polyu.me/3U6ioZi 極目新聞 - https://polyu.me/4d9ldkL 東方財富網 - https://polyu.me/3xDd2wP 華夏經緯 - https://polyu.me/49LsZhS

2024年4月23日

Event RecapProf CUI Zhanfeng of Oxford delivers lectur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00 x 1080 pxTC

英國牛津大學崔占峰教授主講傑出講座 論生物醫學工程

英國牛津大學化學工程Donald Pollock講席教授兼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蘇州)創始院長崔占峰教授於2024年4月23日主講理大高等研究院第18場傑出講座,講題為「工程學、生物學和醫學的交叉」。是次講座吸引了近100名參加者到場參與,以及超過11,200人次於世界各地透過YouTube、微博、嗶哩嗶哩等多個社交媒體平台觀看直播。 講座首先由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致歡迎辭及介紹講者,隨後由崔教授進行演講。他首先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歲月,憶述昔日於國內畢業後負笈海外投身學術研究,逐漸成為一名科學家的心路歷程。接下來,他闡述了推動交叉學科研究的重要性,並分享醫學與工程學的結合如何促進醫學成像、微創技術、體外診斷、體外受精等醫療科技的發展。崔教授強調,科學家的職責是「發現」,而工程師的職責是「實現」。隨後,他就如何促進交叉學科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議,並分享了他和團隊在微生物反應器和新型冠狀病毒即時檢測方面的一些發明。這些技術在科研商品化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功,亦為藥物研發和公共衛生做出了重大貢獻。崔教授總括,科研成功是取決於團隊、設施、時機、運氣等多項因素。他鼓勵新一代工程師和科學家在生物醫學工程這具有重要意義的領域中探索職涯發展。 問答環節由體育科技研究院院長丶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及生物力學講座教授張明主持。一眾現場觀眾與崔教授進行富有成效的討論和交流。 按此重溫

2024年4月23日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