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地 X 理大創科建築研究計劃」、 「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獎學金計劃」簽署合作備忘錄 產學研合作 提升環保建築技術 建設香港智慧城市

2022年11月18日

研究合作

新地與理大簽署「新地X理大創科建築研究計劃」合作備忘錄,將就「綠色應用」、「綠色建築物料」、「綠色建造流程」三大範疇進行研究。 (後排左起)新地執行董事郭基煇、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中聯辦青年工作部部長張志華、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理大署理校長黃永德教授 (前排左起)新地執行董事董子豪、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

「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獎學金計劃」提供56個獎學金名額,培育更多建築業界人才。(後排左起)新地執行董事郭基煇、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中聯辦青年工作部部長張志華、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理大署理校長黃永德教授 (前排左起)新地執行董事董子豪、理大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

新地與理大今日就「新地X理大創科建築研究計劃」和「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獎學金計劃」簽署合作備忘錄,期望透過產學研合作,促進環保建築技術發展,協助香港建設智慧城市。(後排左起)新地建築部合約經理葉子康、新地特別發展部項目總監張維德、新地建築部副總經理何冠豪、理大屋宇設備工程學系建築設備工程學講座教授王盛衛教授、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潘智生教授、理大電子計算學系講座教授曹建農教授 (前排左起)新地執行董事董子豪、新地執行董事郭基煇、新地郭氏基金董事郭炳江、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中聯辦青年工作部部長張志華、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理大署理校長黃永德教授、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理大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

負責研究項目的理大教授講解項目內容,並與新地的相關項目代表回答傳媒提問。新地建築部合約經理葉子康、新地特別發展部項目總監張維德、新地建築部副總經理何冠豪、理大屋宇設備工程學系建築設備工程學講座教授王盛衛教授、理大電子計算學系講座教授曹建農教授、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潘智生教授


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提出希望香港「強化產學研創新協同,著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指明香港推動產學研合作的發展方向。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新地)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日就「新地 X 理大創科建築研究計劃」和「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獎學金計劃」簽署合作備忘錄。

新地和理大將聯手就三大範疇進行研究,分別是

  • 綠色應用(Green Application),研發智慧建築能源管理系統 (Smart, Efficient, Flexibl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 綠色建築物料(Green Materials)
  • 綠色建造流程(Green Processes)

探索將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新路徑,助力香港走向碳中和,發展成為智慧城市。

新地同時設立「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獎學金計劃」,提供 56 個獎學金名額,支持在理大修讀建築、房地產或工程相關學科的優秀學生。

「新地X理大創科建築研究計劃」合作備忘錄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中聯辦青年工作部部長張志華、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理大署理校長黃永德教授、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新地執行董事郭基煇見證下,由新地執行董事董子豪和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簽署。「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獎學金計劃」則由董子豪和理大副校長 (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簽署。研究項目和獎學金計劃詳情列於附件。

出席簽署儀式的主禮嘉賓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我們預期香港未來整體工程開支總量將達至每年 3,000 億港元。龐大的工程量當然為建造業提供優越的發展機會,但業界同時亦須面對不同的挑戰,例如,如何更好應對人手不足、控制建造成本、優化管理流程、確保工地安全,同時亦要配合和貢獻整個社會的綠色減排目標。創科是應對這一系列挑戰的鎖匙,透過應用學術科研成果,推動建造業應用創新科技,這將會為我們的建造業帶來巨大的效益。」

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表示,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最近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施政報告亦明確指出,創科是激活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而通過產學研合作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正是重要的一環。郭炳聯表示:「我們希望利用理大的學術科研優勢,配合新地實際應用的豐富經驗,促進建築業的創新和科研發展。集團旗下項目將採用創新技術,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倡『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助力香港成為綠色及低碳的國際創科中心。」

他續指,新地也十分重視人才培育。「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獎學金計劃」正正希望協助有經濟需要及修讀建築、房地產或工程相關學科的理大優秀學生。他補充,理工大學向來都是孕育本地建築人才的搖籃,理大畢業生為香港建築界和城市發展貢獻良多,不少加入了集團協助發展優質的物業,期望理大學生日後可持續推動建築科技不斷向前發展。

理大署理校長黃永德教授亦表示:「理大既重視研究,亦重視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我們很高興今次能夠與香港最大地產發展商之一的新鴻基地產合作,借鏡他們在發展優質物業項目的經驗,配合理大的卓越科研成就,將創新科技,包括智慧能源系統、綠色建築物料、去中心化建造流程等,應用到新鴻基地產旗下項目,達致節能、減碳、數字化三大目標,協助減排,提升效率。」他感謝「新地郭氏基金」對理大的支持,成立獎學金計劃幫助有經濟困難的優秀學生,相信雙方今次的合作,不但推動嶄新綠色科技進步,並且培育新一代專業人才,將會惠及整個業界,幫助香港走向碳中和,締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將來,造福社會。

新地執行董事郭基煇表示:「新地與理大早在 2005 年便合作在環球貿易廣場(ICC)中應用綠色智慧建築實踐節能優化,成績斐然。ICC 屢獲國際綠色建築認證,早前已取得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頒發的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LEED)鉑金級認證,更是在本港眾多商廈中獲得最高評分。新地很高興再次和理大合作,將理大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應用科技,透過綠色應用(Green Application)、綠色建築物料(Green Materials)、綠色建造流程(Green Processes),推動香港走向達致碳中和,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單單是應用在高鐵西九龍總站上蓋發展項目的智慧能源管理方案,便可每年減少超過 360 萬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 16 萬棵樹木一年所吸收二氧化碳的總量。新地非常樂意協助香港的建築科技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及產業化,也非常重視培養青年人才。」

「新地X理大創科建築研究計劃」三大項目:節能減排、提升效率
項目介紹影片:連結

1.

 

綠色應用 — 智慧節能與電力柔性(Energy-flexible)兼備的能源管理系統
此項目為新地在高鐵西九龍總站上蓋大型綜合性商業項目而進行。理大團隊將研發和應用智慧節能與具備電力柔性的方案,透過全生命週期優化,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築及其能源系統電力柔性 ─ 實時靈活的電力能源管理(Real Time Power System Flexibility)、人工智能(AI)、物聯網、環境傳感器、數碼分身(Digital Twin)等,實現能源系統的優化和系統的實時優化控制。估計方案每年可減少超過 360 萬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等同於種植 16 萬棵樹[1],並可紓緩城市熱島效應,令這個樓面面積逾300萬平方呎的綜合項目成為香港首個大型智慧節能並具電力柔性的環保建築物,為高密度城市高層建築貢獻碳中和提供示範。

2.

 

綠色建築物料
目前,生產混凝土時可透過碳激發技術(Carbon Activation)將二氧化碳注入混凝土,透過激發混凝土的活性,從而 1) 縮短混凝土養護時間來減少整體施工時間;2) 增強混凝土的耐久性能;3) 抵銷部分因製造英泥時所產生的碳排放;4) 減少混凝土中英泥含量。理大團隊將研究如何優化碳激發技術,無論在工地或場外預製工廠時,更有效率地把二氧化碳注入混凝土中。目前,全球每年生產約 44 億立方米的混凝土。而香港每年生產約為 700 萬立方米的混凝土。若這項創新的碳捕集技術在全球建造業廣泛使用,將有效地減少全球約 750 億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這些二氧化碳減排量相當於全球每年種植 32 億棵樹木。而香港則減少約 1.19 億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相等於香港每年種植 500 萬棵樹木。團隊也希望這項嶄新的碳捕集技術能夠為剛啟動的港交所 Core Climate 做出貢獻,為香港成為國際碳交易中心作好準備。

3.

 

綠色流程 — 無紙化處理整個建造流程
區塊鏈(Blockchain)具備透明化、高安全性、數碼化、可追溯性等優點,新地將與理大搭建首個建築業的區塊鏈平台,強化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或 BIM),以無紙化及優化整個建築物發展流程,包括項目設計、建造、營運和保養。舉例說,區塊鏈平台將載有每個項目的建築資訊模型,記錄所有 BIM 版本和更改等,方便所有持份者參考。此外,透過區塊鏈建立的 BIM 能促進政府全面推動建築產業審批電子化,進而鼓勵業界各持份者參與建設「香港數碼分身」,協助分析和優化城市運作,提升城市的規劃和管理質素。

「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獎學金計劃」:業界翹楚、作育英才
新地郭氏基金與理大成立「以心建家獎學金計劃」。獎學金將優先支持有經濟困難的優秀學生,提供 56 個名額,資助修讀建築、房地產或工程相關學科的理大學生,為業界培育更多未來棟樑。

1. 根據機電工程署及環保署發出的《香港建築物(商業、住宅或公共用途)的溫室氣體排放及減除的核算和報告指引》,每顆樹木每年能吸收大約 23 公斤的二氧化碳。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