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1

理大研發新型智能太陽能冷藏車

運輸界別佔香港溫室氣體排放量19%,發展綠色運輸有助降低空氣污染物的排放。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致力推動各類綠色科技研究,助力香港於2035年前把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並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由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鄭家偉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去年6月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中游、主題性)」資助,進行名為「智能冷藏車發展計劃―電力、太陽能和智能物流和存儲方法」的研究項目,旨在推動冷藏車從傳統燃油車向智能電動化全面轉型,並加強太陽能的更廣泛應用。經過一年時間,理大團隊成功研發出一輛新型冷藏車,既支援太陽能供電冷藏系統,又具備車聯電能儲存及交換技術。項目得到政府、學術界及業界的廣泛支持,包括新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澳洲Advanced Sunlight Pty Ltd.及機電工程署。 目前,全港約有五千輛冷藏車,未來幾年更預計會激增至一萬輛,這些車輛均為燃油車,開動或怠速時產生大量廢氣和噪音。然而,傳統冷藏車技術相對落後,其冷藏系統靠車上內燃機引擎提供動力,即使車輛停下時,引擎也不能關上,以維持系統運作。此外,冷藏系統一般亦只能維持在攝氏零下20多度左右,可供冷藏食物的種類限制較多。若以每輛車每小時需要消耗一至三公升柴油,便產生2.7至8.1公斤二氧化碳,每年排放量就高達約16噸,需要種植760棵樹木才能抵消有關碳排放。 理大研發的智能太陽能冷藏車提供靈活的能量存儲功能,車頂裝有可擴展的太陽能板,令輸出的電能更高,電能亦會儲存到車上的儲能裝置,為車上冷藏系統提供附加的動力來源。此外,車上亦配備鋰離子電池,可連接一般電動車充電設施充電,當太陽能儲能裝置及電池儲滿能量後,可為車輛提供動力達四小時,而用家亦可按需求擴充電池數量和容量,進一步提升續航能力。車上冷藏系統更可提供低至攝氏零下45度的儲存環境,而且在電力發動機關閉後,仍能如常運作,令車輛搖身一變成為流動冷藏庫,有助舒緩本港冷藏倉庫供不應求的問題。 此外,冷藏車亦可連接其他同款車輛,進行充電和能量交換。通過車上的智能能量優化系統,用家可追蹤和控制太陽能板的最大功率點,以提升整個能源系統的運行效率,優化冷藏系統的製冷性能,並延長車載電池的使用壽命。 鄭家偉教授表示:「特區政府近年推出多項政策,以推動電動車普及化,包括訂下於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的目標。然而,在貨運車輛領域,新能源汽車普及化進度仍相對滯後,期望這個研究項目能產生帶動作用,推動運輸業界更樂意採納綠色運輸科技,為減排和實現碳中和貢獻力量。」 理大智能太陽能冷藏車項目已進入商用化階段,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將有相關的車輛面世。

2024年6月28日

研究及創新

1

理大創新科技踏上國際舞台 科研成果首度亮相法國「展翅高飛」展覽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即日起至7月1日於法國巴黎舉辦「展翅高飛」展覽,為理大首度於海外舉辦展覽,向全球展示其在時裝、科技,以至可持續物料等不同領域的豐碩創新科研成果。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於展覽開幕禮上致辭時表示:「理大很高興能將大學的創新科研帶到巴黎這個創造力和創新氛圍濃厚的城市,其理念與理大不謀而合。『展翅高飛』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我們致力透過研究和知識轉移成果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有力證明。我們期望透過分享這些成果,促進國際合作,與各方攜手締造更美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是次展覽不僅見證了理大在促進全球創新和卓越研究的努力,也為研究人員、業界專家、時尚媒體編輯等提供了互動交流平台,更響應中法建交60周年及今屆巴黎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進一步向各界宣揚國際交流對推動科研發展,以及加強文化互鑒的重要性。 「展翅高飛」展覽圍繞「運動與時尚」及「可持續發展與創新」兩大主題,展出十個創新科研項目,簡介如下﹕ 項目 項目負責人 運動與時尚 太極、運動與奧運2024 這個受太極啟發的運動服系列,將東方精髓與今屆巴黎奧運會四個新增項目包括霹靂舞、滑板、衝浪和攀岩的運動精神完美結合。每件作品均精心設計,不但捕捉了每項運動的精髓,更分析了其臻於完美表現所需的流暢度和力量,以運動服修飾運動員的形態,提升他們的運動表現。 黃才駿博士 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 人工智能輔助訓練裝置 這個以人工智能輔助、可穿戴式的感測器系統訓練裝置,能於訓練過程中即時監測用家的姿勢、肌肉活動和疲勞程度,並提供即時回饋,提升體育活動的表現,有效降低受傷風險。 葉曉雲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及教授   以人體動態分析優化運動內衣設計 這款符合人體結構的運動內衣採用4D掃描技術,使其設計能為每項運動的獨特需求,為不同年紀和體型女性的身體提供更精準的支撐和舒適感。 易潔倫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   可持續發展與創新 碳中和建築材料 團隊開發了兩項應用於建築項目的嶄新技術,有助實現碳中和目標,包括以建築廢料為原料、具碳負值和定制功能的新型建材「CarbAggre」,以及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碳化混凝土塗層技術。 潘智生教授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安禮信土木工程教授、環保建材講座教授、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符合可持續設計的生物炭混凝土 這項新開發的生物炭混凝土將可持續性與美學融合,為傳統混凝土建築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有助促進碳中和,構建更環保的世界。 李宇軒博士 設計學院副教授   以廢棄紡織品研發的「建築外衣」 這種採用廢棄紡織品為原料的「建築外衣」技術,可用於開發可持續建築物外牆布幕,達到隔熱和輻射冷卻的效果,更為解決廢棄紡織品回收的難題提供解決方案。 壽大華博士 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 具獨特視覺效果的金屬鍍覆紡織品 這是一種運用金屬鍍覆技術製作的紡織品,不但融合時尚與可持續發展,更結合材料科學、工程及工藝技術,實現無污染生產。 姜綬祥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   廚餘轉化成新型3D列印材料 團隊利用3D列印技術,將廚餘包括咖啡渣或茶葉與聚乳酸(PLA)結合,製作出可持續複合材料,以應用於生產室內傢俱。 黃家興教授 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教授、 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   環保、抗污染、抗菌純素皮革 全球首款具抗污染和抗病毒雙重功能的純素皮革,採用結構色技術,能在不使用任何色素、染料或漂白劑情況下,保持九成潔白度。此款皮革採用矽膠而非塑膠作為原料之一,可避免微塑膠污染問題。 盧君宇教授 物流及航運學系教授   簡志偉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及教授 適用於室內設計、時裝與復康的人工智慧光纖布 團隊利用電腦視覺和光纖設計了一款人工智慧光纖布,能即時通過非接觸式手勢和身體姿勢,自動調節色彩照明,將傳統被動的物料轉化成互動式智能織物。 陳芊瑞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助理總監     「展翅高飛」展覽展示理大在時裝、科技,以至可持續物料等不同領域的豐碩創新科研成果。   項目相片請按此下載。更多展覽詳情,請瀏覽﹕https://polyu.hk/CZYFn。

2024年6月27日

活動

1

理大學者參加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津港科技合作交流會議

理大學者參加為期四天在天津國家會展中心舉行的「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展示科研成果,並與天津各界進行交流活動。 本屆博覽會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和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以「智行天下 能動未來」為題,吸引逾550間參展企業和機構,匯聚了政府和來自49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科研領袖及企業嘉賓。 作為創新合作夥伴,理大展示了多個前沿的人工智能研究項目。其中包括: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鄭湃博士的「多模態自然交互下的智能人機協作製造系統」項目,成功獲得「Find智能科技創新應用優秀案例」的「新銳案例」。 此外,理大團隊到訪了天開高教科創園及天開西青園,透過參加新能源行業企業座談交流及天津香港科技創新合作交流會,更深入地了解天津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最新發展和未來規劃,共同探索合作機遇。

2024年6月25日

活動

20240624 - Empowering navigation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through Augmented Reality_V2-01

擴增實境AR賦能視障人士自助導航

視力損失和視障一直是人類福祉的重大關切,尤其在老齡化人口。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研究人員合作,為視障人士開發了一款利用增強現實 (AR)技術的導航設備,引領他們可更自主地探索周圍。 研究項目「AR智能助視器」(ObstAR),由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副學院主任及教授、眼視覺研究中心(CEVR)副總監張銘恩教授帶領,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大學研究主席兼教授、CEVR行政總裁暨科研總監 Ben Thompson教授合作,旨在開發一種基於增強現實技術的導航設備,減少視障人士對傳統輔助技術的依賴,如拐杖以及他人協助。CEVR是由理大與滑鐵盧大學在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的支持下共同成立。 張教授說︰「視障人士可因經歷不同引致視力損失,這可能是由於神經系統或眼部疾病,甚至是自然的衰老過程所導致。因此需要制定路線導航解決方案,以滿足不同視力障礙人士的需求。」張教授的臨床專長是老化和低視力康復,同時是理大眼科視光學診所的視力康復診所負責人。 臨床研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AR智能助視器」使用了AR眼鏡和人工智能識別算法制作,並結合了一項臨床研究,即考察視障人士和健視人士分別在熟悉和陌生障礙物環境下的行為。 為增強識別環境和避免障礙物的能力,設備結合避障導航、物體識別與分割、場景識別、文字識別、手勢識別等算法相融合,以滿足患者對於安全導航和環境認知的多方面導航需求。 該項目其中一個焦點是識別特定區域的興趣面(AOIs),如交通燈信號、斑馬線、急轉彎和大型橫幅,可以按熟悉環境提供個人化的導航支援,令經常或同一路線使用者大大獲益。 開拓嶄新領域 另一大特點是研究團隊開發了三原色光模式(RGB)攝像鏡頭與深度(Depth)攝像鏡頭圖像分割和信息融合的創新算法,為實時的避障導航功能。在攝像鏡頭捕捉區域内識別更遠的導航通路之同時,更準確地識別到傳統圖像分割難以識別的障礙物。研究團隊還計劃引入文字轉語音實時指令,以彌補AR視覺無法覆蓋的差距,確保為用戶提供全面支持。 「AR智能助視器」引領輔助技術的前沿,為視障人士實現自主出行帶來了變革性的解決方案,榮獲第49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的「金牌及評審團特別獎」。 張教授表示︰「隨著AR技術的日益普及和進步,為引入這種新形式的輔助技術提供了理想的平臺。這個項目充分展示了科技在提高視障人士生活品質的巨大前景,有望為視障人士的自由移動和社會共融開闢創新的可能性。」 張教授的研究焦點包括老化和低視力研究的心理物理學、行為學和臨床學等領域。主要研究目標是利用不同的干預措施,改善患者在日常生活如閱讀、活動和導航方面的功能表現,並建立具成本效益的視力康復模式,為患者生活帶來裨益。 張教授相信「AR智能助視器」具有深遠的潛在影響,使用者可以建立克服日常挑戰的信心,提高功能表現和整體福祉。她說︰「我們的使命是為視障人士重新定義獨立生活的價值。這不僅僅是創造一款創新產品,而是為生活帶來改變和改善。」

2024年6月24日

研究及創新

1

理大代表團訪問瑞士加強大學科研夥伴協作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研究與創新)趙汝恒教授於6月中旬率領代表團前往瑞士,共同參訪當地頂尖學府及研究機構,深化香港與瑞士在科研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代表團成員包括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李向東教授、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及研究及創新事務處黃詠恩教授,分別到訪了聯邦理工學院洛桑分校(EPFL)、瑞士聯邦水科學和技術研究院(Eawag)和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研究院(Empa)。此行目的旨在提升理大在瑞士的知名度,探索潛在研究合作夥伴,並尋求與當地瑞士大學建立聯合研究中心的合作機會。 代表團於6月13日與EPFL校長Martin Vetterli教授和其他教授會見,討論在環境研究以及建築、結構和運輸工程方面的潛在合作,雙方均表示將積極推動兩校合辦研究項目並建立聯合研究中心。 次日,代表團先後訪問了瑞士聯邦水科學與技術研究院(Eawag)和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研究院(Empa),與Eawag研究院院長Martin Ackermann教授和Empa研究院院長Tanja Zimmermann教授,以及其他教授和博士生進行交流。為了解Eawag的先進材料研究,代表團深度考察了多個實驗室及先進設施,包括MasSpec實驗室、NEST研究創新大樓的Water Hub和實驗大廳。 其後於6月15日,理大代表團與一衆在瑞士讀書的理大博士生和校友舉行的午餐會,歡聚交流,藉此介紹理大的最新發展和未來計劃。席上,兩名正在參加研究生附屬計劃(RSAP)的博士生分享了他們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 研讀的難忘經歷。其他校友則分享了畢業後在瑞士工作的寶貴經驗,增進了大家對瑞士高等教育和就業機會的認知和了解。 是次訪問成果豐碩,代表團對EPFL、Eawag和Empa的世界級研究能力和設施印象深刻,積極探討與瑞士高校的潛在研究合作,雙方共同關注的領域包括環境保護、可持續建築、智能交通和先進材料開發等範疇。大學將積極與瑞士頂尖大學加強聯繫交流,為理大在瑞士尋求未來研究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年6月24日

活動

1

理大與石河子大學簽署科研合作備忘錄及學生交換計畫協議

石河子大學黨委副書記馬春暉教授率領代表團於6月21日一行到訪香港理工大學。此行旨在加強兩校交流合作,並簽署《科研合作備忘錄》及《學生交換計畫協議》。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馬教授分別代表雙方簽署合作檔,未來合作領域包括眼科視光以及電子機械工程技術,藉此推動學術發展。 隨後,理大校長滕錦光院士會見代表團一行,互贈紀念品並合影留念。 在交流座談會上,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及馬春暉教授介紹雙方的研究發展和方向,並認識兩校合作空間廣闊科研發展,充滿潛力。董教授更希望通過合作,為國家西部建設乃至「一帶一路」作出貢獻。 此外,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肖賦教授、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金月教授及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協作)梁日暉博士分別簡介了所屬院系,相信備忘錄和協議的簽署為兩校合作邁步向前,為學術交流搭建更有利的平台。 代表團參觀了坐落於香港科學園的眼視覺研究中心及理大校園的工業中心,眼視覺研究中心為理大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在 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的支持下共同成立的機構。 他們亦參觀理大設計展2024,慶祝理大設計學院60周年,接觸理大的創新研究及欣賞學生創業作品。 到訪期間,理大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也與代表團進行交流。這次石河子大學到訪,以及《科研合作備忘錄》、《學生交換計畫協議》的簽署,為學術交流和合作創造更有利平台,促進兩校友好往來和深度合作;擴大理大影響力,推動雙方在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提升成果轉化。在推動雙方密切合作,不斷提升相關領域的科研實力,進一步奠定了堅實基礎。 石河子大學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市,建校歷史可追溯至1949年,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及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2024年6月21日

研究合作

20240620  A rational molecular and device design by PolyU scientists enables 20 efficiency in organi

理大科學家通過理性分子和器件設計實現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20%

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OSC)的競爭力,光吸收分子需同時滿足多個關鍵要求,包括弱吸收電荷轉移狀態、高介電常數、合適的表面能和適當的結晶度。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具有獨特光電特性的非富勒烯受體(NFA)理性設計。這一創新設計使有機太陽能電池實現了達19.9%的能量轉換效率,更在後續工作中超越了20%的效率。 實現20%的功率轉換效率的成就,是有機光伏(PV)技術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光伏是將光(光子)轉換為電(電壓)的過程。對於實際應用,功率轉換效率至關重要,同時也需要顧及其他要求。 理大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能源轉換技術講座教授、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剛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設計了提供更高開路電壓(Voc)/光電壓的非富勒烯受體分子,同時保持了分子結構的相容性。這項研究成果已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 在二元PM6:eC9 OSC納入該非富勒烯受體,以創建三元系統,成功實現了更高的開路電壓和功率轉換效率。這器件提高了電荷轉移狀態,致使能量損耗獲大幅降低,並擁有出色的效率、混溶性、結晶度和能量水平相容性。 這種新穎的設計融合了新材料、化學和器件工程等跨學科研究,並為設計用於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非富勒烯受體分子奠定了基礎。 李教授的研究小組一直聚焦於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材料和器件的穩定性,以及開發具潛能的創新應用結構,拓展高度穩定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和透明太陽能電池晶片。 李教授的更多研究成果︰ 理大研究創新紀錄:有機太陽能電池功率轉換效率達創紀錄19.31% 理大學者膺全球最廣獲徵引研究 國際期刊《自然》(Nature Portfolio) 訪談 Innovation to Stimulate Cutting-Edge Science (只有英文)    

2024年6月21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理大研究團隊首創元宇宙藝術治療課程 助青少年提升同理心

創新科技持續推動教育革新,除了有助提升教學體驗和成效,亦能支援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跨學科研究團隊利用元宇宙及虛擬實境技術,設計出一套表達藝術治療課程,培養青少年的同理心及自我表達能力等,從而改善他們的社交能力及心理健康。 由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崔永康教授、電子計算學系副教授倪恩恩博士、應用社會科學系及電子計算學系助理教授李晨博士及電子計算學系及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吳曉峰博士組成的研究團隊與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合作,於2023年3月至12月期間安排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為30位年齡介乎12至18歲的青少年,於虛擬平台提供為期8周的一對一線上課程。 課程透過虛擬實境技術,讓身處不同場所的表達藝術治療師和青少年在元宇宙空間實時互動,並就不同主題進行三維藝術創作。青少年可以選擇個性化的虛擬形象及不同的虛擬工具進行創作,治療師則會從旁指導及輔助他們通過作品表達自我情緒,同時學習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研究團隊在課程前後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逾七成參與者在同理心方面有顯著進步,而整體人際反應的得分亦提高近四成,尤其越年長的參與者改善越大,反映課程有助培養青少年想像和理解他人處境及觀點的能力。表達藝術治療師的評估結果則表明,逾七成參與者願意在課程中分享自己的情緒,近半更表現出對自我內心的探索和反思。團隊分析,元宇宙及虛擬實境技術提供了全新的藝術創作平台,讓青少年自由表達想法和情感,而虛擬環境也給予他們更充足的安全感,讓他們能輕鬆地與治療師互動和溝通,並敞開心扉。 參與課程的青少年表示,透過課程接觸到全新的藝術創作媒介,並且更加了解如何與他人及社群建立良好關係,希望未來能再參與同類型的創新課程。 崔永康教授表示,社會需求與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持續關注相關技術發展及提供創新且合時宜的社會服務是社會工作者的責任,這個課程正證明元宇宙技術可為青少年心理發展工作及科技創新教育帶來全新的可能性。他又指,香港的年輕一代面對不少壓力,任何能夠讓他們更樂意分享和放鬆的方法,都值得社福界認真探究。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註冊社工黃素萍女士指,這類型創新課程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莫大的幫助,他們不僅能接觸到元宇宙、虛擬實境等的新科技,更可從中學習同理心的重要性。她期望未來能繼續與理大合作,為更多青少年提供各種嶄新的學習機會。 研究團隊將基於是次經驗及研究發現改進課程設計,期望未來將課程拓展至有特殊學習需要或行為及情緒問題的青少年,為更多有需要的社群提供支援。

2024年6月14日

研究及創新

1

PolyU schola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gress amidst an encouraging top 100 ranking in THE Impact Rankings 2024

Prof. Christina Wong, Director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was invited as one of the honourable speakers at the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gress in Bangkok. The event, which was co-hosted by Thailand’s 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brought together 3,000 global thought leaders and innovators to discuss solution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Sharing her insights on integrating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s (SDGs) into research strategy, Prof. Wong delivered fruitful presentation in the panel discussion on “Global collaboration in research: Uniting minds for a sustainable tomorrow.” Universities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leading the way toward sustainabl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PolyU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DGs through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y projects, excelling in interdisciplinary and impactful endeavours.  PolyU has attained encouraging results in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Impact Rankings 2024, ranking 77th in the world. It is PolyU’s first time participating in the Rankings and the result reflects the University’s praiseworthy achievements in promoting sustainability. THE Impact Rankings measures a university’s success in delivering on the United Nations 17 SDGs. PolyU performed well in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SDG 3), “Quality Education” (SDG 4),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SDG 11)” and “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 (SDG 17), where it topped the other Hong Kong universities in the first and placed 2nd in the City for the other three. In particular, the University’s contribution to “Quality Education” stood out among its pe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ranking 4th globally. More: https://www.polyu.edu.hk/en/media/media-releases/2024/0612_polyu-breaks-into-global-top-100-in-its-debut-in-the-impact-rankings/ https://www.timeshighered-events.com/gsd-congress-2024/home  

2024年6月13日

活動

Photo 1

理大為國家嫦娥六號研製太空儀器 成功完成人類史上首個月背表土採樣任務

為支持國家首次月背採樣返回任務,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研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為這項歷史性任務研製「表取採樣執行裝置」。該裝置已隨嫦娥六號成功於月球背面軟著陸,並於6月3日完成了全自動的表土採樣及封裝任務,締造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表土採樣的創舉。載有月壤樣本的嫦娥六號飛行器目前已自月球背面起飛,預計6月25日將樣品帶返回地球。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恭賀團隊說:「理大有超過30年航天科研工作經驗,是香港唯一一所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的大學。我們實在深感榮幸,感謝國家一直以來對理大科研團隊的信任和支持。我們期盼進一步發揮理大的專長,與內地的科研專家攜手合作,為國家的航天事業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對於再次為國家航天任務貢獻香港力量,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及其團隊衷心感謝國家授予的機會。容教授指:「由於地、月自轉速度影響,人類不能直接觀測月背及直接通訊,導致今次任務在探測和登陸的難度及挑戰比月球正面採樣更大。我們團隊在過往航天項目累積的經驗之上,在嫦娥六號裝置進行多項改進,令採樣任務可以更快速完成。我們十分感激國家委以重任,讓我們能展示香港的航天科技研究實力,在國家深空探測發展上擔當重要角色。」 有別於之前其他國家以鑽取及人手挖掘的方式採樣,「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系統配備封裝系統以全自動多點方式採樣。理大在香港參與了設計及生產採樣器甲和乙、以及安裝在採樣器甲和乙旁的高溫近攝相機為多點採樣、將樣本倒進理大的樣本罐內以及將樣本罐準確放進上升器等動作發揮導航功能。而理大設計的航天件當中的初級封裝系統亦包括樣本罐及封裝機構。 整個採樣過程首先由安裝在採樣器甲和乙旁的高溫近攝相機導航採樣,然後將樣本倒進初級封裝系統的樣本罐內。當採樣完成後,封裝系統會將月球樣本封裝保存。採樣器在近攝相機導航下,再將樣本罐準確地提放到上升器內帶回地球。 自 2010 年起,理大一直積極參與國家的太空探索計劃,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專家攜手研製太空儀器,又利用先進地形測量技術協助評估及選取合適的着陸點,先後協助國家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和天問一號火星任務取得成功。近年,理大進一步在校園成立「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又與國家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成立「先進空天推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理大同時透過推動航天科普計劃,培養香港青少年對航天科技的興趣,日後為香港、國家和世界科學發展作出貢獻。理大舉辦的「科學世界︰探索太空 造福人類」中學生科普計劃,奪得冠軍的拔萃男書院隊伍所提出的實驗方案,經容教授和團隊指導下,成功獲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初步接受,讓實驗方案有機會在中國空間站實踐。 按此下載更多相片。

2024年6月11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