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24TST

理大航空學者獲Google資助 推動城市定位導航技術發展

城市導航技術發展一日千里,大大提升智慧生活環境並改善大眾生活。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兼副教授、利民航空導航青年學者許立達博士致力於移動定位服務及定位導航技術的研究,獲Google提供研究資助,投入推動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及感測器整合技術發展。 許博士獲資助的研究項目名為「三維城市模型建圖輔助GNSS精確定位研究」,聚焦一種可廣泛應用於手機及汽車的嶄新城市導航定位技術。 GNSS在像香港般高樓密集的城市進行定位時,衛星信號會受各種樓宇大廈反射而出現偏差,這項新技術則運用了三維模型建圖測繪城市的建築物,協助計算出反射的長度及強度,令定位精準度提高至車道線級別。 此外,許博士早前於Google加州山景城總部的Android定位團隊擔任客席研究員,與眾多業界領袖緊密合作,改善 GNSS 及感測器整合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提升手機定位技術。研究成果已應用於Android 裝置,直接加強了其定位服務的精準度,為廣大的智能手機用戶帶來更優質的使用體驗。 Google此項研究資助旨在鼓勵頂尖研究人員,以創新思維推動技術發展。資助將支持許博士推動在GNSS及感測器整合技術方面的前瞻研究,冀滿足用戶對精確定位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並為城市應用技術開拓新機遇。 許博士表示:「我非常榮幸能獲得此項研究資助,並由衷感謝理大團隊及Google合作夥伴給予的寶貴經驗和支持,特別是利用我與Android定位團隊合作的經驗,令我有機會突破當前移動定位技術的限制。在資助的支持下,我會探索更多嶄新的解決方案,加強定位及導航技術的效能,並將技術推展至全球用戶,為社會帶來更多便利。」 許博士曾在2021及2023年兩度獲理大頒發「校長特設傑出成就獎」,分別表揚他於知識轉移及教學方面的傑出表現。是次獲得資助進一步肯定許博士的研究成就,同時亦印證了理大對全球城市導航和移動定位技術發展的貢獻。

2024年11月26日

獎項及成就

dl from FENG

首位理大華人學者 膺選美國精密工程學會會士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科學家憑藉傑出的研究成就揚威國際。 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超精密加工與計量學講座教授、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理大) 主任、理大溫州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 院長張志輝教授, 獲選為美國精密工程學會會士  (ASPE College of Fellows),表揚他在加工動力學和納米級表面光潔度生成的理論和應用成就。 張教授是第一位獲得這項榮譽的華人學者。此殊榮表彰他在切削力學和表面生成機制、超精密加工過程的建模和模擬、超精密表面測量、以及創新的超精密加工工藝及儀器設計和開發等方面,持續推動進步及不斷貢獻。 美國精密工程學會致力於推進精密工程的藝術、科學和技術,獲遴選會士是一項榮譽,旨在表彰他們透過原創研究、重大創新、教育與推廣或為專業服務,對精密工程的藝術與實踐作出傑出貢獻。  

2024年11月26日

獎項及成就

image-2000x1050 (76)

理大「理伴童行 HEROCARE」計劃運用沉浸式技術減輕癌症兒童對放射治療恐懼 逾八成半毋須接受麻醉

接受放射治療的癌症兒童往往因為大型儀器、嘈吵的機械聲音和獨自在治療室中的環境而感到強烈的恐懼和焦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由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和工業中心的專家組成的跨學科團隊,運用了最先進的混合沉浸式虛擬實景(HiVE)技術,為兒童在放射治療前創造了一個更令人安心的準備環境。 理大的理伴童行(HEROCARE)計劃利用HiVE技術,提升兒科癌症患者及其照顧者在放射治療過程中的身心健康。該計劃由利希慎基金及研究資助局的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資助,為期四年,總資助額超過港幣四百萬元。 每年,香港有40至60名兒科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療。理伴童行計劃旨在包括所有符合條件的3至17歲兒童,參與個人化預備工作坊、治療演習和醫院現場支援。該跨學科團隊由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的副教授李泳怡博士、副教授羅嘉慧博士及實務助理教授梁允信博士共同領導,並與工業中心的工程師王家徽博士、梁健婷及胡俊鴻合作,致力於大幅減少兒科放射治療中對麻醉的依賴。 迄今為止,該計劃已成功將每日治療時間縮短70%,並顯著改善了參與者的身心健康。通過運用體驗式學習模式,該計劃還增強了未來放射師的同理心學習,為他們提供實踐經驗,深化對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的理解。該計劃目前正倡導香港醫院管理局將此計劃納入標準服務模式。 除了改善兒童的放射治療體驗外,理伴童行計劃還致力於驗證其有效性,擴大其惠及的患者群體,並確立為香港兒科放射治療的標準途徑。初步研究顯示,88%的參與兒童在無需麻醉的情況下完成了放射治療,獲得了香港各大醫院、專家和大學的廣泛支持。 理伴童行計劃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啟動的,當時護理員和社工無法進入醫院支援和陪伴兒童接受放射治療。跨學科團隊利用理大的研究設施和學術專長,開發了這一創新的計劃,支持兒科患者在醫院外進行臨床準備。該計劃還針對兒科放射治療中反覆使用麻醉所帶來的創傷和不良影響進行了解決。 理伴童行計劃不僅是兒科癌症護理的革新舉措,更是體驗式同理心學習與臨床服務結合的典範,推動發展一個可持續的支援系統,造福患者、照護者及未來的醫療專業人員。

2024年11月25日

研究及創新

1

理大與合肥市政府共建技術創新研究院 推動兩地科研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合肥市廬陽區人民政府共同成立「香港理工大學合肥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透過專業學術研究和高端技術,推動各科研項目成功轉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合肥市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城市之一 ,新成立的研究院將積極開展技術研發、創業孵化、人才培育等多樣化項目。 研究院聚焦深空探索、低空經濟和傳感技術等領域的研究,致力培養和促進各項科研發展。一直以來,理大參與了多個國家太空項目,亦是香港唯一實際參與太空任務的高等院校,為國家的太空任務研發和製造了各類太空儀器,並得到實際應用。    理大與合肥市廬陽區人民政府於11月 21 日舉行簽約儀式,正式成立「香港理工大學合肥技術創新研究院」,標誌著香港與合肥在科技創新與卓越追求上的重要里程碑。這次合作彰顯了雙方對創新與卓越的共同承諾,研究院將成為連接學術界、產業界與社會各界的高能級平台。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率領理大代表前往合肥參加簽署儀式。由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和合肥市廬陽區委副書記、區長楊丙紅先生簽署合作協議,正式啟動建立「香港理工大學合肥技術創新研究院」。 憑藉理大和合肥的傑出學術和科研人才及技術,研究院將致力推動創新研究、培養科學技術專長,並與全球伙伴建立緊密合作,共同為國家、香港乃至全球的繁榮進步貢獻力量。  研究院將融會合肥市豐富的資源與優勢,專注提升理大的創新研究,推動科研轉化,並實現科研項目的實際應用。研究院成功設立,彰顯雙方的戰略遠見,開創美好的發展前景。  

2024年11月22日

研究合作

WhatsApp Image 20241121 at 1553583d98702b

媒體專訪:理大學者獲授銜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推動可持續綠色未來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研究及創新事務總監黃詠恩教授榮獲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嘉許,冠予「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名銜,獲近港幣 800 萬元資助,其研究項目為「施加政策以外:循環經濟的治理,使其制度化及成效影響」。 在媒體專訪中,黃教授指出全球市場上全年僅有 7.2% 的資源得到回收和再利用,實現循環經濟有賴整個價值鏈的合作與配合。政府需制定循環經濟的行動計劃和政策,促進商界企業建立治理規範。 在供應鏈源頭減廢方面,黃教授強調通過綠色採購和環保設計延長產品壽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並鼓勵消費者採用可持續材料。 透過研資局的資助,黃教授目標是將研究理論轉化為可應用的解決方案,將研究成果實際推行,為香港及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作貢獻,有效解決環境和社會問題,並培養新一代研究人才。

2024年11月21日

研究及創新

image-2000x1050 (75)

理大、中國信通院及生產力局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 推動創新算力科技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信通院)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於上海「2024年國際算力標準與應用研討會」上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 三方將攜手合作,在算力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物聯網、人工智能、網絡與訊息安全等領域進行聯合研究和國際化前瞻布局,務求建設新型工業化、新質生產力及新一代訊息技術的產業生態鏈。 此次合作重點包括成立聯合實驗室,提供涵蓋國內外標準的檢測認證服務,並聚焦「三大一新」(新型工業化、大通訊、大數據化、大安全)戰略,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此舉將有效提升大灣區創科企業的競爭力,並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研討會中,理大電子計算學系李文捷教授、中國信通院王志勤副院長和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先生分別代表三方出席戰略合作備忘錄啓用儀式。 理大將充分發揮其在硬件、軟件及標準制定方面的研發實力,有助深化研究成果產業化,加快探索「一檢多證」和聯合測試認證的可行性,並孵化具備國際影響力和國際應用流通能力的試點項目,為香港新質生產力賦能,為國家訊息技術發展增速。 三方合作將促進香港與內地在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緊密聯繫,共同探索算力產業的新模式、新業態和新路徑,就通用算力、智能算力、邊緣算力、超算算力等多元算力的基礎設施、IT設備及平台應用等內容,進行測試認證、標準研究、產業應用等多維度、全方位合作,有望實現兩地科技創新聯動,促進國家工業訊息產業國際化發展,全面促進建設新質生產力。

2024年11月20日

研究合作

for website

理大學者憑先進感應人工智能研究 榮獲「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2024」

人工智能(AI)快速發展,在不同領域啟發新洞見,從而推動創新並改變我們對複雜系統的理解。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憑藉在「人工智能及機器人」領域的傑出成就,榮獲「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2024」。 理大理學院副院長(科研)、應用物理學系教授柴揚教授對研發人工智能感應技術的貢獻備受認可。他在「人工智能及機器人」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特別是在開發仿生感算融合計算範式方面,使人工視覺傳感器能夠直接在傳感器內處理信息。 該獎項表彰柴教授的創新科研,減少頻繁將數據傳輸到外部計算單元的需求,提高計算效率,並豐富傳感器在物聯網應用中的功能。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我們很榮幸獲得這個殊榮,這肯定了我們的優秀學者在人工智能感應科技的卓越成就。理大的前瞻性創新研究令人鼓舞,並為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我們期盼這些創新成果能夠推動科技進步,為人類生活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每年評審一次,主要面向香港科技創新重要領域,設立五個獎項,獲獎者可獲港幣200萬元。自該獎項舉辦以來,理大連續三年、合共有六名科學家獲嘉許,涵蓋領域包括「先進製造」、「金融科技」、「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及機器人」。 柴教授在感應人工智能系統取得重大進展,成功克服了耗能、延遲和數據壓縮方面的關鍵挑戰,增強了決策能力和情境感知,同時改善了安全性和私隱度,釋放了感應人工智能在各個行業的應用潛力。為實現複雜視覺信息的高效處理,他在神經形態器件方面,研發了新型的器件硬件架構和優化技術,使先進的感應人工智能系統能夠在移動設備、物聯網傳感器及邊緣計算中應用,為智慧城市、自動駕駛車輛及工業自動化等發展引領革新。 受到自然生物感知系統的啟發,他的研究團隊致力於探索如何通過新型硬件設計將感知與處理功能融合在一起。通過模仿生物視覺系統,該團隊開發了能夠提高圖像識別準確性、適應極暗/極亮光照以及不同波長,並能夠靈活感知動態運動的視覺傳感器。 「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是由香港科技創新聯盟主辦、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冠名贊助的公益性獎項,旨在獎勵在香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學家和科硏團隊,認可他們在科學技術創新和科學技術成果轉化方面取得傑出成就。

2024年11月15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2)

理大與清華大學攜手成立「STEAM聯合實驗室」融合藝術與科技引領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清華藝科)宣佈成立「STEAM聯合實驗室」,雙方將融合各自的科技研發和藝術設計領域的專業優勢,共同推動跨學科研究、技術革新和人才培育。此為理大首個與清華大學合作的聯合實驗室,標誌著兩校邁向新的里程碑。 此STEAM聯合實驗室將涵蓋科學、技術、數學和工程等傳統學科的STEM平台內,增加結合藝術和設計學科(Art & Design)的創新研究。它還將透過舉辦研討會和各種推廣活動,積極推動STEAM專業教育和技術發展,強調整合藝術設計與STEM的融合,促進創新、經濟成長和社會福祉。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率領理大代表前往清華大學參加簽署儀式。合作備忘錄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馬賽教授代表雙方簽署。 此項合作將充分發揮兩校跨學科研究的豐富經驗和卓越成就,集中關注藝術與設計範疇及其社會應用的影響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雙方將共同努力,STEAM聯合實驗室致力培養創新技術的文化氛圍。 STEAM聯合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為理大設計學院教授及理大未來(關懷)移動研究中心主任王佳教授和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馬賽教授。研究重點涵蓋人工智能與設計、智能交互系統、可持續設計與科技、創新教育方法、數據驅動設計和人機共生設計。 理大未來(關懷)移動研究中心以設計為主導的創新平台,一直致力於開拓突破性的研究,積極融合跨學科、前沿科技、STEAM理念及創新設計方法,以滿足人類生活、關懷和福祉,並在智能設計及互動體驗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果。 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在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先生共同倡議下,於2001年5月成立。已故李政道先生為中心名譽主任,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馬賽教授擔任中心主任。中心致力於搭建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跨學科基礎理論研究及應用研究平台、高水平學術研究基地和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同時爲複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做出試驗性探索。 聯合實驗室亦得到理大設計學院院長李健杓教授及理大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高級顧問容錦泉教授的支持。是次合作旨在推動 STEAM研究、教育和產品開發,共建更可持續的未來。STEAM聯合實驗室將發展研究項目,引領學術界、研究界和工業界之間的緊密協作,同時加強兩校之間的學術交流,提升雙方整體的學術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2024年11月15日

研究合作

1

理大與中國商飛簽署大飛機研究院共建協定

2024年11月12日,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太博覽會上,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商飛)簽署大飛機研究院共建協定。 中國商飛-香港理工大飛機研究院以推動大飛機事業發展為建設目標,依託理大學科優勢及香港科技創新資源,聚焦國產商用飛機技術攻關和未來新技術探索等重點任務,聚集區域產研力量開展協同創新,為大飛機事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24年11月15日

研究合作

Photo 1

理大成立八間賽馬會創科實驗室 匯聚傑出科研人才 助力國際創科中心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港幣逾7,400萬元,成立八間賽馬會創科實驗室。所有賽馬會創科實驗室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的理大學者分別領導,推動大學在機器學習與計算機視覺、健康建造環境、眼科創新光療、量子技術、二維量子物理、對地觀測、數碼提升腫瘤照護,以及基因組醫療等創新研究領域。 理大昨日舉行賽馬會創科實驗室開幕典禮,以答謝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主禮嘉賓包括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以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人才及業界發展)曾芷詩女士,聯同八位賽馬會創科實驗室總監主持揭幕儀式。 黃永德教授致辭時表示:「我們衷心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慷慨捐助,支持理大成立先進的賽馬會創科實驗室。今年理大正名大學三十周年,這些頂尖的科研設施不僅對大學的發展意義非凡,還標誌着我們在多個前沿領域引領創新,努力不懈地追求卓越的學術和科研成就,助力香港鞏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曾芷詩女士致辭時表示:「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透過捐助成立賽馬會創科實驗室,旨在營造一個有助於創科人才發展的環境,並加強他們的應用研究和知識轉移能力,以貫徹馬會致力建設更美好社會的宗旨。」 八位賽馬會創科實驗室總監於典禮上介紹各實驗室的成立目標、研究方向、主要科研項目,以及相關創新研究成果將為香港以至全球帶來的正面影響。實驗室簡介如下﹕ 實驗室名稱 實驗室總監 研究重點 賽馬會「機器學習與計算機視覺」創科實驗室 周立培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 研究3D視覺、通用世界模型、空間智能、可信賴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等技術,推動人工智能的感知創新,促進智能製造、交通、教育、娛樂和社區健康領域的發展。 賽馬會「健康建造環境」創科實驗室 陳清焰教授 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建築熱科學講座教授 開發創新解決方案,以評估和設計健康和節能的環境,包括香港建築、交通和城市內密閉空間的空氣傳播疾病和熱舒適度控制措施,為全球可持續城市發展樹立先例。 賽馬會「眼科創新光療」創科實驗室 何明光教授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實驗眼科講座教授、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革新眼疾的治療方法,包括降低光強度、治療時間和照明系統來改善非入侵性「重複低強度紅光療法」控制近視的成效,並開拓各種創新技術,應用於其他眼疾治療的潛力。 賽馬會「量子技術」創科實驗室 劉愛群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量子工程與科學講座教授、量子技術研究院院長 量子計算機讓科學家能模擬和研究傳統電腦難以處理的複雜系統,實驗室的研究聚焦量子計算機、量子通訊網絡、量子算法和軟件、量子機器學習等,並成功研發出「香港-o1號」量子微處理器,是香港首台向外展示、採用量子芯片技術的量子計算機,為量子技術及潛在應用帶來新突破。 賽馬會「二維量子物理」創科實驗室 羅健平教授 理大應用物理學系材料物理與化學講座教授 致力於創新二維量子材料的研發,以降低自旋電子設備的能耗,並應用於開發運算速度和效能更高的計算機和存儲裝置,加快資訊與通訊技術的發展。 賽馬會「對地觀測」創科實驗室 翁齊浩教授 理大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副院長、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地理信息學和人工智能講座教授 融合太空、空中和地面傳感技術,運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進行圖像處理,建立城市傳感網絡,開發創新的地球觀測方法和地理資訊解決方案,徹底改變城市監測和環境管理方法。 賽馬會「數碼提升腫瘤照護」創科實驗室 Janelle YORKE教授 理大護理學院主任、劉陳小寶健康延年教授、護理學講座教授 建立腫瘤科虛擬醫院「大數據」數碼平台,實時監測癌症患者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後的毒性症狀,以支援臨床決策及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療完成率和存活率,提升醫療效率。 賽馬會「基因組醫療」創科實驗室 章偉雄教授 理大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及電子計算學系生物信息學與整合基因組學講座教授 開發創新的人工智能和基因組技術,包括創建研究複雜疾病的基礎模型,以識別疾病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的方法,改進癌症及精神疾病的個性化診斷與治療,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21年推出「賽馬會創科實驗室」計劃,旨在資助香港特區政府「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的獲獎學者在港成立實驗室,培育創科人才,將科研成果轉化,貢獻社會。 賽馬會「量子技術」創科實驗室展示最新研發的香港第一台量子計算機,名為「香港-o1號」,這是一項重要技術突破,對量子計算機研究具有深刻的影響。 此外,創科實驗室還致力於量子通訊晶片、量子感測器等方面的研究。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人才及業界發展)曾芷詩女士(前排右五)、理大協理副校長(大學發展)羅璇博士(前排左五)參觀實驗室。 賽馬會「基因組醫療」創科實驗室總監章偉雄教授介紹結合人工智能計算、基因組學與細胞及分子生物學,以研究抑鬱症機制和開發治療方案的項目。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人才及業界發展)曾芷詩女士(右)參觀賽馬會「基因組醫療」創科實驗室。

2024年11月13日

活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