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Photo 1 (2)

理大與清華大學攜手成立「STEAM聯合實驗室」融合藝術與科技引領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清華藝科)宣佈成立「STEAM聯合實驗室」,雙方將融合各自的科技研發和藝術設計領域的專業優勢,共同推動跨學科研究、技術革新和人才培育。此為理大首個與清華大學合作的聯合實驗室,標誌著兩校邁向新的里程碑。 此STEAM聯合實驗室將涵蓋科學、技術、數學和工程等傳統學科的STEM平台內,增加結合藝術和設計學科(Art & Design)的創新研究。它還將透過舉辦研討會和各種推廣活動,積極推動STEAM專業教育和技術發展,強調整合藝術設計與STEM的融合,促進創新、經濟成長和社會福祉。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率領理大代表前往清華大學參加簽署儀式。合作備忘錄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馬賽教授代表雙方簽署。 此項合作將充分發揮兩校跨學科研究的豐富經驗和卓越成就,集中關注藝術與設計範疇及其社會應用的影響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雙方將共同努力,STEAM聯合實驗室致力培養創新技術的文化氛圍。 STEAM聯合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為理大設計學院教授及理大未來(關懷)移動研究中心主任王佳教授和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馬賽教授。研究重點涵蓋人工智能與設計、智能交互系統、可持續設計與科技、創新教育方法、數據驅動設計和人機共生設計。 理大未來(關懷)移動研究中心以設計為主導的創新平台,一直致力於開拓突破性的研究,積極融合跨學科、前沿科技、STEAM理念及創新設計方法,以滿足人類生活、關懷和福祉,並在智能設計及互動體驗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果。 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在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先生共同倡議下,於2001年5月成立。已故李政道先生為中心名譽主任,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馬賽教授擔任中心主任。中心致力於搭建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跨學科基礎理論研究及應用研究平台、高水平學術研究基地和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同時爲複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做出試驗性探索。 聯合實驗室亦得到理大設計學院院長李健杓教授及理大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高級顧問容錦泉教授的支持。是次合作旨在推動 STEAM研究、教育和產品開發,共建更可持續的未來。STEAM聯合實驗室將發展研究項目,引領學術界、研究界和工業界之間的緊密協作,同時加強兩校之間的學術交流,提升雙方整體的學術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2024年11月15日

研究合作

1

理大與中國商飛簽署大飛機研究院共建協定

2024年11月12日,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太博覽會上,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商飛)簽署大飛機研究院共建協定。 中國商飛-香港理工大飛機研究院以推動大飛機事業發展為建設目標,依託理大學科優勢及香港科技創新資源,聚焦國產商用飛機技術攻關和未來新技術探索等重點任務,聚集區域產研力量開展協同創新,為大飛機事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24年11月15日

研究合作

Photo 1

理大成立八間賽馬會創科實驗室 匯聚傑出科研人才 助力國際創科中心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港幣逾7,400萬元,成立八間賽馬會創科實驗室。所有賽馬會創科實驗室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的理大學者分別領導,推動大學在機器學習與計算機視覺、健康建造環境、眼科創新光療、量子技術、二維量子物理、對地觀測、數碼提升腫瘤照護,以及基因組醫療等創新研究領域。 理大昨日舉行賽馬會創科實驗室開幕典禮,以答謝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主禮嘉賓包括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以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人才及業界發展)曾芷詩女士,聯同八位賽馬會創科實驗室總監主持揭幕儀式。 黃永德教授致辭時表示:「我們衷心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慷慨捐助,支持理大成立先進的賽馬會創科實驗室。今年理大正名大學三十周年,這些頂尖的科研設施不僅對大學的發展意義非凡,還標誌着我們在多個前沿領域引領創新,努力不懈地追求卓越的學術和科研成就,助力香港鞏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曾芷詩女士致辭時表示:「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透過捐助成立賽馬會創科實驗室,旨在營造一個有助於創科人才發展的環境,並加強他們的應用研究和知識轉移能力,以貫徹馬會致力建設更美好社會的宗旨。」 八位賽馬會創科實驗室總監於典禮上介紹各實驗室的成立目標、研究方向、主要科研項目,以及相關創新研究成果將為香港以至全球帶來的正面影響。實驗室簡介如下﹕ 實驗室名稱 實驗室總監 研究重點 賽馬會「機器學習與計算機視覺」創科實驗室 周立培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 研究3D視覺、通用世界模型、空間智能、可信賴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等技術,推動人工智能的感知創新,促進智能製造、交通、教育、娛樂和社區健康領域的發展。 賽馬會「健康建造環境」創科實驗室 陳清焰教授 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建築熱科學講座教授 開發創新解決方案,以評估和設計健康和節能的環境,包括香港建築、交通和城市內密閉空間的空氣傳播疾病和熱舒適度控制措施,為全球可持續城市發展樹立先例。 賽馬會「眼科創新光療」創科實驗室 何明光教授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實驗眼科講座教授、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革新眼疾的治療方法,包括降低光強度、治療時間和照明系統來改善非入侵性「重複低強度紅光療法」控制近視的成效,並開拓各種創新技術,應用於其他眼疾治療的潛力。 賽馬會「量子技術」創科實驗室 劉愛群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量子工程與科學講座教授、量子技術研究院院長 量子計算機讓科學家能模擬和研究傳統電腦難以處理的複雜系統,實驗室的研究聚焦量子計算機、量子通訊網絡、量子算法和軟件、量子機器學習等,並成功研發出「香港-o1號」量子微處理器,是香港首台向外展示、採用量子芯片技術的量子計算機,為量子技術及潛在應用帶來新突破。 賽馬會「二維量子物理」創科實驗室 羅健平教授 理大應用物理學系材料物理與化學講座教授 致力於創新二維量子材料的研發,以降低自旋電子設備的能耗,並應用於開發運算速度和效能更高的計算機和存儲裝置,加快資訊與通訊技術的發展。 賽馬會「對地觀測」創科實驗室 翁齊浩教授 理大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副院長、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地理信息學和人工智能講座教授 融合太空、空中和地面傳感技術,運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進行圖像處理,建立城市傳感網絡,開發創新的地球觀測方法和地理資訊解決方案,徹底改變城市監測和環境管理方法。 賽馬會「數碼提升腫瘤照護」創科實驗室 Janelle YORKE教授 理大護理學院主任、劉陳小寶健康延年教授、護理學講座教授 建立腫瘤科虛擬醫院「大數據」數碼平台,實時監測癌症患者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後的毒性症狀,以支援臨床決策及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療完成率和存活率,提升醫療效率。 賽馬會「基因組醫療」創科實驗室 章偉雄教授 理大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及電子計算學系生物信息學與整合基因組學講座教授 開發創新的人工智能和基因組技術,包括創建研究複雜疾病的基礎模型,以識別疾病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的方法,改進癌症及精神疾病的個性化診斷與治療,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21年推出「賽馬會創科實驗室」計劃,旨在資助香港特區政府「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的獲獎學者在港成立實驗室,培育創科人才,將科研成果轉化,貢獻社會。 賽馬會「量子技術」創科實驗室展示最新研發的香港第一台量子計算機,名為「香港-o1號」,這是一項重要技術突破,對量子計算機研究具有深刻的影響。 此外,創科實驗室還致力於量子通訊晶片、量子感測器等方面的研究。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人才及業界發展)曾芷詩女士(前排右五)、理大協理副校長(大學發展)羅璇博士(前排左五)參觀實驗室。 賽馬會「基因組醫療」創科實驗室總監章偉雄教授介紹結合人工智能計算、基因組學與細胞及分子生物學,以研究抑鬱症機制和開發治療方案的項目。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人才及業界發展)曾芷詩女士(右)參觀賽馬會「基因組醫療」創科實驗室。

2024年11月13日

活動

image-2000x1050 (72)

Fostering innovation through a collaborative culture and advanced research facilities

Originally from Nigeria, Dr Increase Onwachukwu, Lecturer of the School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at PolyU, brings a wealth of knowledge and passion for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health economics. His work focuses on the intersection of global trade policies,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public health outcomes, aiming to develop informed policies that promote both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urrently, he is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trade on worsening health outcom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examining the drivers of the gender gap in healthcare utilisation. Dr Onwachukwu was attracted to PolyU due to its alignment with his values and professional goals. He values the university's commitment to academic excellence, as well as its collaborative and inclusive environment. Since joining PolyU, Dr Onwachukwu has found inspiration in the collaborative culture and access to state-of-the-art research facilities, enriching his research perspectives. He believes that diversity within academia encompasses various dimensions, including race,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is essential for fostering innovation and impactful research.

2024年11月12日

研究及創新

20241101 - Web3-02

理大引領區塊鏈研究 解挑戰推動Web3發展

區塊鏈以其去中心化、透明公開、安全可靠的特點,貫穿現代日常生活,對社會各行業帶來深遠影響。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區塊鏈相關領域的研究取得卓越成就,提高區塊鏈生態系統的安全性和效率,推動Web3發展。 在理大電子計算學系研究與發展副主任區文浩教授和理大電子計算學系教授及區塊鏈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羅夏樸教授的帶領下,理大的研究團隊致力推動區塊鏈和Web3的前沿發展,益彰社會和經濟效益。 區教授表示:「回顧過去15年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歷程,從早期僅於加密貨幣的範疇,發展到現今全球廣泛應用,我對未來15年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羅教授表示:「除了研究工作外,理大還開設區塊鏈科技理學碩士學位課程,發掘區塊鏈專業人才,培育未來創新領袖,推動新產業變革和技術進步。」 隨著區塊鏈發展從限於加密貨幣的範疇,到涵蓋各個行業,並支援 Web3 的關鍵領域,對安全性、隱私性、互通性和效率的要求日益加強。區塊鏈系統最初旨在保障去中心化貨幣交易的安全,現在面對處理更複雜和敏感的應用,成為區塊鏈的新挑戰。 儘管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點廣受好評,但漏洞仍然存在,如在智能合約中,這反映了加強安全措施滿足當前所需的重要性。 零知識證明技術突破 區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運用創新的零知識證明(ZKP)技術來保護交易私隱,確保交易數據完整性。 零知識證明作為關鍵的「私隱提升技術」(PET),能夠在確保交易機密性和完整性的同時,不洩露任何交易細節,對於保密性要求極高的行業至關重要。雖然零知識證明已開發了一段日子,研究團隊與時並進,積極應對現實挑戰,致力推進零知識證明技術的實際應用。 該研究旨在加速零知識證明的生成和驗證過程,在保護隱私的同時縮短交易時間。其數位簽章的驗證速度比現有方法快數倍,確保私密交易而不影響速度,進一步推動零知識證明技術在區塊鏈領域的廣泛應用。 加強系統安全 區塊鏈的技術應用已遍及各個領域,包括醫療保健和供應鏈管理。在金融領域,央行數碼貨幣 (CBDCs) 開始採用基於區塊鏈的解決方案。逾100 個國家正利用區塊鏈或相關技術,積極自行開發央行數碼貨幣。在環境、社會及管治 (ESG) 報告方面,世界銀行也探索使用區塊鏈平台,以支援減排項目報告和碳補償交易。 保障 Web3 和區塊鏈生態系統的安全至關重要,羅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採用創新方法和工具,來識別區塊鏈生態系統核心組件的漏洞,協助開發者解決安全問題,並防禦各種攻擊。 此外,研究團隊發現區塊鏈基礎設施、第三方服務和智慧合約中存在許多的未知安全漏洞,當中許多漏洞連開發者都仍未知道。有見及此,團隊開發嶄新技術來加速識別區塊鏈生態系統中已知漏洞,把其識別結果報告給開發者,助其解決問題,並取得業界廣泛認可。 研究團隊透過主動防禦方法,開發創新方法,針對分析區塊鏈生態系統中,尤其在智能合約和應用程式中的攻擊和惡意程序,追蹤攻擊者並保護受害者,為整個行業的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2024年11月11日

研究及創新

20241101 - ISTETS-02

理大學生團隊智慧交通計劃勇奪ISETS-ESCAP能源轉型青年之聲大賽分區一等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的三名博士生,聯同一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合作,憑藉數位孿生技術用於交通電氣化的創新研究,勇奪2024年ISETS-ESCAP能源轉型青年之聲大賽東北亞賽區一等獎。這四名學生組成名為「電能贏」的團隊,他們亦是理大國際城市能源研究中心的學生。 團隊在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能源與建築講座教授嚴晉躍教授和理大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杜瑩博士的指導下,開發了一個名為「數碼孿生助力交通電氣化藍圖」的創新方案。獲勝的學生成員分別為張俊翔、朱世博、陳達寅和陳昊藍(上海交通大學)。該計劃旨在利用尖端的數碼孿生技術,推動交通領域的可持續發展,為實現更環保、更智慧的交通系統。 該項競賽由國際能源轉型學會(ISETS)及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舉辦,匯聚世界各地的青年領袖,吸引來自37個國家、77個團隊、共 300 份參賽作品,提供一個展示和完善創新理念的平台。理大團隊憑著突破性研究和領導力,成功脫穎而出,展示了理大致力於培養年輕學生研究人員以及推動可持續能源解決方案的實踐。 該獎項不僅表彰了學生的努力,更體現了理大對可持續能源創新研究領域的實力。理大代表團隊將於11月前往成都參加全球總決賽,並隨後前往曼谷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總部,參加青年對話。

2024年11月6日

獎項及成就

1

理大與OPPO合作升級成立創新研究中心 深化人工智能影像技術 望未來應用於更複雜影片處理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OPPO)簽署框架協議,由2025年1月起將原有的「香港理工大學—OPPO聯合創新實驗室」(原實驗室)升級為「香港理工大學—OPPO 聯合創新研究中心」(聯合創新研究中心)。在新框架下,聯合創新研究中心除了會延續原實驗室內圍繞人工智能影像技術的研究方向外,亦會展開更全面和深化的研究工作,涵蓋人工智能技術在手機影像中各個層面的應用。OPPO計劃於未來五年撥款不少於人民幣3,000萬元予聯合創新研究中心,以支持理大開展相關研究項目和運作。 理大與OPPO於過去的合作中,不但成功將科研成果商品化,更共同培養了不少人工智能專才。原實驗室成立初期所培養的理大博士生與OPPO的工程師合作,成功開發出影像生成式大模型關鍵演算法,在手機內利用人工智能即時在模糊的照片上進行仿真高清化處理,並已將這項技術應用於OPPO的旗艦手機內。隨著大眾對手機影片拍攝和多媒體製作的需求日增,聯合創新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未來會擴展至較複雜的影片算法、相簿編輯、人工智能模型輕量化等,期望能在手機上更有效率地運用人工智能科技,同時保留其影像質量。而聯合創新研究中心亦會繼續投放資源培養人才,繼續共同推進商界和學界之間的產學研合作。 框架協議簽約儀式上星期五(11月1日)於理大校園進行,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OPPO研究院院長廖勁松先生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OPPO產學研事務負責人秦征先生代表簽署合作協議。理大電子計算學系計算機視覺及圖像分析講座教授張磊教授將代表理大出任聯合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滕錦光教授表示:「為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機遇與挑戰,理大將於2025年1月正式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這是我校實施創新發展策略的重要舉措,旨在滿足日益增長的科技需求,助力人才培養。聯合創新研究中心所屬的電子計算學系也將加入新學院。新架構將有效促進研究團隊的深入交流與協作,產出更具影響力的成果。我們相信,這次與OPPO的深度合作,將充分把握機遇,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和知識轉移。」 廖勁松先生表示:「在OPPO與理大的三年合作中,我們見證了聯合實驗室在技術上的多項突破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顯著成就。秉持『科技為人,以善天下』的使命,我們期待通過此次續約,進一步深化與理大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全球用戶帶來更多創新的的智慧影像體驗。」 有關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秉承校訓「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精神,矢志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並以肩負社會重任為宗旨。理大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全面教育,致力培育具良好國民意識、全球視野與社會責任感的「明日領袖」;同時推動具影響力的創新與跨學科研究,以應對全球最迫切的挑戰。知識轉移與創業文化亦是理大的基石,大學著重研以致用——將所研發的科技轉化為實際應用。理大追求卓越,努力不懈,深得國際認可,持續位居全球百強學府之列。理大將繼續以其雄厚根基,與各界策略夥伴合作,力求造福香港、國家乃至全球。 有關OPPO OPPO於2008年推出“笑臉手機”,由此開啟科技致善之旅。今天,OPPO 憑藉以Find和Reno系列手機為核心的多智慧終端機產品、ColorOS作業系統、以及互聯網服務,為全球使用者革新科技體驗。OPPO 業務遍及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萬名OPPO員工共同致力於為人們創造美好智慧生活。

2024年11月5日

研究及創新

20241101 - PolyU project promotes multidimensional machine learning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01

理大項目促進土力工程跨層面利用機器學習 獲歐盟與研資局研究合作計劃支持

面對氣候變化,地質基礎設施的韌性是一項重要的全球任務。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一項研究推動在土力工程領域前沿引入機器學習和智能技術,並使其成為應對複雜挑戰中不可或缺的新一代工具,獲得歐盟與香港研究資助局研究合作計劃2024/25的支持。 獲支持的合作項目名為「岩土工程韌性的智能化設計」,由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尹振宇教授帶領,並與奧地利維也納自然資源與生命科學大學的岩土工程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BOKU)副所長Enrico SORANZO博士合作進行。尹教授的研究獲得497,600港元的資助,為期48個月。 土力工程的固有挑戰,包括不同的岩土材料、地質作用及其非線性交互複雜。現時因氣候變化的影響、極端天氣事件越趨頻繁,令克服這些挑戰的難度增加。                                                                                                                                  此項目旨在訓練下一代精通機器學習的土力工程師,並組成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團隊,在產業界與學術界之間築起橋樑。該團隊將通過創新的資料驅動方法,共同開發基礎設施設計的轉型方案,包括隧道、尾礦壩、人工斜坡和堤防,以及土質災害的監測和預測。 項目主要目標包括探索用於現場資料擷取的先進傳感器技術、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優化設計流程,以及實施物理信息神經網絡,藉由將物理原理整合至機器學習模型,以提升岩土工程模擬的準確性。 這項目著重於針對特定挑戰設計解決方案,量身打造機器學習方法,以解決隧道和尾礦壩等土工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工程問題。此外,亦會聚焦改善土地災害的監控和緩解,如山泥傾瀉和地震,從而提高安全性和效率。 尹教授表示:「透過採用這種跨層面的方法,這項研究的目標不僅是將機器學習應用於土力工程,還希望從根本上為土力工程引領革新,開創高效率、可持續和具韌性的新時代。」 歐盟與香港研究資助局研究合作計劃旨在推動歐盟與香港學者在兩地共同關注的領域上合作,以取得世界級的科學成果。

2024年11月4日

獎項及成就

01

理大學者開拓海洋保育和可持續海洋食品研究

香港海洋環境得天獨厚,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統為各種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來源,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人口持續增長,香港的海洋環境面臨著海洋污染、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等的嚴峻挑戰。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的研究團隊,一直積極回應社會面臨的可持續發展挑戰,特別聚焦創新的海洋污染監測技術和海洋食品可持續性研究,包括監測微塑膠對海洋生態和人類健康的影響,以及重建珍珠貝礁等,積極回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2、3和14。 海洋食品微塑膠監測 塑膠廢棄物無處不在,塑膠微粒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嚥並積存於體內,影響食物鏈的其他攝食階層,對海洋生態系統構成重大威脅。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23年最新統計顯示,每名港人每年平均消耗約65千克海洋食品,高於全球人均消耗量20千克三倍之多。 理大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副教授方家熙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顯微拉曼光譜法(Raman microspectroscopy)的自動測繪技術,調查本地海洋食品例如青口(學名:翡翠貽貝)所積存的微塑膠數量和特徵。研究結果顯示,平均每克鮮青口肉中含有0.2至1.8顆長度約為40 至1,000 微米的微塑膠,由此推測香港每年每人透過食用雙殼貝類,攝取微塑膠的數量可高達10,380顆,情況令人關注。有關研究已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期刊。 為進一步證實微塑膠有機會被人體攝取,研究團隊分析港人糞便中微塑膠含量數據,發現港人的微塑膠攝入率較其他亞洲和歐洲地區可高出約五倍。有關研究已發表在《Toxics》期刊。基於這些發現,研究團隊正在積極探討微塑膠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後果,並聯同理大其他學系研究利用氣泡屏障和細菌生物膜從海水中移除微塑膠的不同方法。 方博士最近被獲選為2024年度皮尤海洋保育學者(2024 Pew Fellowship in Marine Conservation),是全球六位獲獎者之一,同時也是唯一來自東亞地區的獲獎科學家。他表示:「各項研究成果不斷激發我們開發及應用先進技術,探索應對微塑膠問題的創新方案和策略,以減輕微塑膠污染的影響,保護珍貴海洋生態,並確保海洋食品可持續發展。」 珍珠貝礁修復工程 方博士貢獻海洋保育的研究成果,還包括重建珍珠貝礁以改善海洋環境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從而提升本地漁業資源。昔日的香港曾經擁有豐富的珍珠貝礁生態,孕育出其他海洋生物的棲息地,促進興盛的珍珠產業。但過度開發和海洋污染已令珍珠貝種群退化,導致周遭的生態系統效益也隨之消失。 為改善海洋環境和增強生物多樣性,方博士的研究團隊於香港赤門海峽選定位置,利用人工養殖的珍珠貝重建珍珠貝礁,並透過先進三維技術,追蹤分析珍珠貝礁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同時利用珍珠貝的濾食特性作為生物監測工具,評估香港海洋污染情況,以改善水質。團隊亦與本地漁民在水產養殖技術方面合作,支援可持續漁業發展。方博士希望透過珍珠貝養殖,推廣生態營養理念,並振興本地珍珠產業,使環境和社區共同受益。方博士的見解剛於10月的《One Earth》期刊發表。 香港海洋環境生態面臨挑戰的同時,亦蘊藏巨大的科研潛力和希望。方博士表示:「科學家和學者過去的研究為海洋保育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然而,海洋保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政府、學術界、企業和廣大市民的共同努力。我們的目標是透過研究創新及社區教育提高保育意識,激發社群保護環境的責任感,為香港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請瀏覽以下視頻,了解更多:https://polyu.me/3NLYGza

2024年10月31日

研究及創新

1

理大首製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 於太空低軌道完成試驗

國家首顆可重複使用返回式技術試驗衛星——實踐十九號衛星,近日於太空低軌道開展多個空間試驗後成功回收返回地球,當中包括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製的太空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這亦是香港首個從太空返回的可重複使用試驗載荷。國家航天局上周四(24日)在北京舉辦十九號衛星載荷交付儀式,標誌著衛星工程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項目由深空探測研究中心成員、理大應用物理學系納米材料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劉樹平教授牽頭,聯同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開發,由理大工業中心負責設計及生產,整個研發及製作過程在理大校園完成。 項目旨在研究高性能催化劑在微重力、真空及輻射等極端太空環境下對材料的影響,為新型催化劑材料在未來深空探測中電催化製備特定化學品、燃料及氧氣等技術應用領域奠定基礎。 裝置的設計考慮到材料輻射平均暴露率及高穿透度,以提升試驗的整體效率。裝置亦可在無需更換核心零部件的情況下就能被快速地重複使用,其可重用性將有效降低後續試驗任務的整體成本。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讚揚團隊,並表示﹕「理大一直積極為國家航天事業貢獻,今次很高興能隨實踐十九號衛星將理大自行開發及生產的太空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搭載到太空,展示理大在深空探測、材料科學及工程等交叉學科的科研實力。我們期待激發更多科研創新,為國家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的設計源自劉樹平教授早前研發的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 APMA 系統,系統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化學品原料乙烯,革新有價值化學品的生產模式,從以減低碳排放。該項研發已與能源化工企業開展合作,並於第 48 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獎。當時在日內瓦頒獎禮上理大有28個發明項目獲獎,包括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用於「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火星相機。劉教授憶述這個跨學科合作意念就在頒獎禮上萌生:「容教授的團隊提出我的新型催化劑可以應用到深空探測上,我們回到大學就立刻開展探討合作,裝置上天前亦在校園做了多次測試。」 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回收後,即將在理大實驗室進行分析。劉教授指:「團隊期望探究催化劑在太空環境下對不同材料帶來的影響,為未來深空探測任務帶來新啟示。」 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已展開多項基礎研究,包括材料科學、微生物學、月球基地建造技術、遙測技術、月壤研究以及太空資源利用等。此外,研究中心亦參與小衛星和立方星的開發項目,展現理大在航天科研領域的全面布局。未來,理大會繼續積極參與國家的重大航天任務。

2024年10月29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