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Screenshot 2024-10-21 142820

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科研精神推動創新成就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匯聚了具有多元文化和學術背景的科研學者,融合他們的專業知識,積極推動研究與創新技術。 為此我們共同推動全球多元文化意識月,互敬共融,促進社會創新永續發展。 理大跨學科的科研學者,從應用科學、電腦、商業、設計、工程、到語言學、康復治療和旅遊等領域秉持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的價值觀,分享他們的研究歷程。理大一直提供了多元研究機會,促進學術思想交流,引領創新科技成就。

2024年10月17日

研究及創新

1

理大於米蘭國際宇航大會2024展示最新太空研究成果

第 75 屆國際宇航大會(IAC 2024)於 10 月 14 日至 18 日在米蘭舉行。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作為香港首間獲得國際宇航聯合會(IAF)會員資格的教育機構,以銅牌贊助商及參展商身份參加該盛會。 憑藉深厚的航天研究基礎以及國家航天任務中積累的實踐經驗,理大展示了7個與航天相關的研究項目。通過這些研究成果的展示,促進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航天研究人員、專家和企業家之間的溝通和技術交流。 IAC 2024吸引了分別來自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6,000名與會者,為展示空間科技領域前沿研究和創新提供了交流平台。  

2024年10月16日

活動

Photo 1

理大與中山大學攜手培養醫工交叉型醫科人才 支持醫療體系長遠發展 助力香港拓展醫療健康產業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山大學昨日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展開在醫工交叉領域的教研合作,共同培育醫學專業人才、發展新型醫學科技課程、建設聯合實驗室、進行學術及專業交流,並提升共同研究成果。此次合作將充分發揮雙方的優勢,推動醫工交叉新型醫學的發展,有助於緩解香港醫療體系面臨的壓力,並提升臨床醫學研究水平,助力香港及大灣區發展成為醫療創新樞紐。 在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及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楊清華敎授見證下,由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及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匡銘教授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 兩間院校將重點探討在醫工交叉領域的教研合作,包括推動理大優勢學科與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臨床醫學的深度交叉融合。雙方擬合辦「4 + 4」雙學士醫科學位課程,探索「醫學 + 工程」專業博士雙學位課程,培養兼具醫療及工程專業知識的醫科生,並推動畢業生在香港及內地同時取得跨境醫生執業資格。 黃永德教授表示:「是次合作是理大積極籌辦醫學院的重要舉措之一。作為全球百強大學之一,理大在醫療科學和工程學科教研實力雄厚,而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學科均是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相信雙方強強聯手,定能發揮『醫工結合』的優勢,在前沿研究及臨床醫學上產生協同效應,促進醫科和健康學科一體化發展,培養更多臨床醫學人才,並滿足香港及大灣區對高質量醫療健康服務的殷切需求。」 匡銘教授表示:「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一直與香港理工大學保持緊密聯繫。多年來,中山醫學院為培養一流醫學人才提供優質的教學平台,並為醫療服務提供強大的學科支撐。理大在醫療科技教研方面歷史悠久,培養了大量專職醫療人員,熟悉醫療體系運作,具備條件將醫療培訓擴展至醫科生。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兩地對『醫工結合』的醫科人才需求日益增加。我們相信,這次合作能夠實現優勢互補,推動醫科教育制度及課程創新,長遠應對大灣區及香港的醫療人才需求。」 現時大灣區人口達8,600萬,去年新增常住人口逾44萬;預計北部都會區成立後人口將達 250 萬,是香港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可見香港及大灣區對高質量醫療服務有迫切需求,故此盡早培養新型醫療、工程技術知識兼備的醫科生是當務之急。此外,特區政府希望充分發揮香港的醫療優勢,全力推動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的發展。未來,對臨床醫學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將日益增加。 理大在醫療科技的教研方面擁有堅實的基礎和豐富的經驗,並配備一流的教研設施。早前,理大向政府提交建議書倡議在北部都會區建立新校區,並設立醫學院,以確保未來醫療服務的質量和可持續性。在過去40多年中,理大培育了超過五萬名專職醫療專業人員,涵蓋醫療化驗、醫療影像、放射治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護理、眼科視光、義肢矯形、言語治療等範疇,支撐並促進香港醫療體系的長遠發展。大學亦一直與醫院管理局轄下的醫院、私營醫院及醫療機構保持緊密合作,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臨床實習機會。此外,理大的多個學科,包括工程學、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護理學等,均位居全球領先位置。 理大與中山大學的合作,必將發揮雙方在臨床醫學和工程學科的雄厚實力,進一步深化兩地的臨床醫療協作,實現醫工交叉融合,為香港及大灣區培育更多「醫工結合」的複合型醫學人才。

2024年10月15日

活動

20241014---Nature

PolyU UBSN’s Multidisciplinary Neuroscience Research Platform Featured in Nature

The University Research Facility in Behavioral and Systems Neuroscience (UBSN) a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fers a state-of-art technological platform to foster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neuroscience. PolyU researchers from diverse fields, including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and neurolinguistics, shared their experiences in the latest Nature Index Neuroscience, illustrating how UBSN aids in their progressive research and impactful discoveries.  Prof. Marco Pang, Shun Hing Education and Charity Fund Professor in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Chair Professor of Neurorehabilitation,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and Director of UBSN, discussed how his research team harnesses advanced imaging technology to track changes in the brain following physiotherapy for better stroke rehabilitation.  Dr Georg Kranz, Presidential Young Scholar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elaborated on his application of brain stimulation technology at UBSN for research in depression treatments.  Dr CaiCai Zha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Bilingual Studies, shared her research team’s application of neur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es for the study of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  See mo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2473-024-00315-9  

2024年10月15日

研究及創新

20241009 - Prof DUH_V1-02

理大學者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傳承粵瓷藝術文化遺產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興起,傳統藝術文化創作面臨新挑戰,對藝術的原創價值感到擔憂,亦憂心作品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然而,透過創新應用,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傳統藝術不僅得以保存和傳承,也為保育藝術文化開闢新路徑。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利用人工智能創新工具拓展藝術和文化發展視野,開發了一個名為「粵瓷之美」的創意繪畫平台,旨在保育和傳授廣彩(粵瓷)藝術。廣彩以其精湛工藝和豐富圖案聞名,展現了中國嶺南地區獨特的民間藝術,體現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匠心精神。 此研究項目由理大設計學院副院長(環球與企業事務)、香港理工大學英偉達聯合研究中心總監和香港理工大學文化與藝術科技研究中心總監杜本麟教授領導,其研究團隊收集並精心處理了數千張廣彩圖片,建構了一個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新繪畫平台,使這一文化遺產的創作過程及賞析更易被大眾認識。 杜教授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獨特的方式促進藝術創新,提高藝術創作的可及性,進一步啓發多元人類文化,在保育傳統藝術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技術不僅改變了藝術教學模式,也提升一系列輔助工具,吸引更多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與傳承。然而,在人工智能的開發和應用過程中,必須堅守良好的道德標準、透明度和人為監督,確保文化價值和藝術完整性得以維護。」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廣泛文本到圖像生成模型,是這創新藝術平台的主要技術,指引創作和生成傳統文化內容,例如廣彩繪畫技巧。這些模型能根據文字描述精確地創建圖像,保持內容與傳統風格一致。平台還展示了多項技術特點,包括參數微調、分層和符號生成。 此外,研究團隊將二維和三維的繪畫概念融入於藝術平台,創建一個專為初學者量身定制的友好介面。這平台通過直觀的設計,幫助使用者快速學習廣彩繪畫技巧。使用者在創作過程中可利用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實時評估作品,系統會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幫助使用者逐步提高技能。 系統結合了符號繪畫語言和先進的局部可控生成,讓使用者自由表達藝術想法,同時精確控制細節,確保最後作品與廣彩的傳統風格緊密契合。通過創新的現代科技應用,可促使廣彩的歷史和文化得以保存和推廣。 這項技術更可以進一步擴充其數據集,增加訓練資料的種類和數量,得以納入更多文化產物和風格,使這模型能夠生成更多元化的傳統內容。同時,通過個人化的使用者介面,藝術家可以更自然地與平台互動,而科技專業人士則可以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潛力,以豐富文化和藝術遺產。 杜教授展望︰「透過與博物館和文化保育組織合作,可以更廣泛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中,改進和拓展創新方法的應用範疇。透過回饋系統進一步提升多模態大規模模型,深入洞察生成內容,進一步調整額外訓練和更精煉的模型。」

2024年10月14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1)

「理大創科 × 校友日2024」將於10月19日舉行 見證理大非凡成就 推動香港創科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將於2024年10月19日(星期六)舉行「理大創科×校友日2024」,屆時創新日將展示理大在交叉學科研究、知識轉移、創業培育方面的最新發展及卓越成果,如何為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作出貢獻。歡迎理大師生及校友、創科企業家、業界夥伴、研究人員、學生及有興趣人士預先報名參與。同場舉行的校友日,將為理大校友安排多項校園導賞、親子、體育及表演等活動,讓校友相聚校園,見證母校的飛躍發展,同時展示校友的才華。 作為理大以至粵港澳大灣區內年度創科創業旗艦活動之一,今年創科日以「聯繫智慧  創新未來」為主題將舉辦多項豐富活動。其中,創科展覽將展出理大與業界伙伴合作就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產學研成果,以及得獎理大年輕和傑出學者的研究成果,涵蓋先進製造、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生命科學與醫療保健、新能源與材料、可持續發展、創新電動車充電技術等範疇。 本港和大灣區規模最大的交叉學科研究平台——「理大高等研究院(PAIR)」轄下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亦將展出多項創新發明,包括食物廢料製成的三維打印材料、智能陪伴玩偶、尖端足部掃描儀、顯示月球南極地形和景觀的創新 3D 模型,以及低碳建築材料等。PAIR創科論壇上,研究院院長及研究中心主任亦會介紹大學在健康福祉、人工智能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先進技術。 理大致力通過其PolyVentures初創生態系統,培育矢志創業的理大學生、校友和學術人員。19間理大培育初創企業將展示創新創業成果,並提供便攜式肝纖維化評估系統和智能輪椅等多個體驗項目。理大校友、水滴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沈鵬博士更會親身分享成功創業經驗,而內地孵化及投資平台代表亦會講解內地招商引資的挑戰與機遇,為有志創業人士帶來啟發。 另外,校友日作為校友年度盛事,獲得逾百名熱心校友鼎力協助,主持多項精彩活動。出席校友及其親友可透過校園定向、主題導賞團,以及由「傑出理大校友」帶隊的慢跑之旅,發掘母校的新舊建設,參觀鮮少對外開放的先進教研設施。多位才華橫溢的校友亦將在理大超星團表演中粉墨登場,帶來中樂、舞蹈、跆拳道、魔術及合唱等演出。 校友日亦會舉辦五人足球友誼賽、乒乓球表演賽、親子乒乓球訓練及設置童趣天地等,讓參加者在理大校園享受運動及遊戲樂趣。由不同學院、學系及校友會主理的特色攤位,亦將展示多項創意成果和活動,包括心理彈跳站(ReST Hub)、為脊柱側彎患者而設的功能衣,以及言語治療遊戲等。透過一系列豐富節目,參加者將親身感受多姿多彩的理大校園。 更多活動資訊及報名詳情,敬請瀏覽:https://polyu.me/3N18SU4。

2024年10月9日

8

橋接未來:PolyU x Arup啟動講座系列暨簽署合作備忘錄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奧雅納(Arup)合作舉辦了卓越研究與技術講座系列的首場講座,主題為「Bridging the Future –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Bridge Design and Operations」。此次講座吸引了超過100名參與者,包括學生、工程師及研究人員等,促進了學界與業界的交流。 活動旨於推動工商業界和學術界的交流合作,發展卓越研究和具影響力的技術應用。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海洋基礎設施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夏勇教授分享了橋樑工程和結構健康監測方面的前沿研究。此外,Arup全球橋樑領袖Naeem Hussain教授也介紹橋樑設計和工程的創新工作。 此外,理大與奧雅納在活動期間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長期科研和技術合作夥伴關係。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和Arup東亞區主席郭家耀先生的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和Arup東亞區研究及發展部董事徐潤昌博士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標誌著雙方在聯合研究、培訓和教育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推動工程技術創新及發展。

2024年10月7日

研究合作

Photo 1

理大232名學者入選2024年全球首2%科學家「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史丹福大學最新發布的2024年全球首2% 科學家排行榜再創佳績,有232名學者入選「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career-long impact),連同「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single-year impact),共有355名學者上榜。 「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是根據學者的學術生涯被引次數評定。理大在建築及建造(18人)領域擁有全球大學中最多的首2%科學家,連同其他11個領域,包括材料(19人)、能源(15人)、土木工程(13人)、運籌(10人)、光電子學(10人)、護理學(7人)、電機與電子工程(7人)、物流與運輸(6 人)、機械工程與運輸(6 人)、氣象學與大氣科學(4人),以及康復治療(4人),於12個領域是本港院校中擁有最多首2%科學家。另外,理大共4名學者在其專業領域位列全球前10位,7人位列全球前20位,17人位列全球前50位,人數均為本港院校之最。 由史丹福大學編撰的全球首2% 科學家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 – 2023年)和「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2023年)兩個榜單,藉以衡量學者的長期及近期研究影響力。排行榜涵蓋超過 100,000 名全球各地頂尖科學家,將其歸納入22個學科及174個領域,並以學者截至2023年底的論文引用次數、個人科研成果,以及論文影響力綜合指標等編製排行榜。 作為全球百強學府,理大一直致力推動科研創新造福社會,能獲此佳績,足證理大的科研實力備受國際肯定。理大會繼續在教育、科研和知識轉移方面追求卓越,為香港、國家乃至世界謀求福祉。

2024年10月4日

獎項及成就

20241002 - PolyUs Digital Strolling programme alleviates-02

理大學者研發「數字漫步」為行動不便人士緩解憂鬱 獲頒健康長壽催化創新獎(香港)2024

創新科技方案能為行動不便人士提供康復和健康計劃,解決憂鬱和生活品質相關的問題,從而提升人類福祉。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護理學院助理教授(兼Presidential Young Scholar)李妍博士憑藉研究項目 「『數字漫步』對嚴重行動不便者抑鬱和生活品質的影響」 ,獲頒2024年健康長壽催化創新獎(香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的數據,全球約有16%人口嚴重行動不便,香港則有7.1%,他們普遍面對精神健康問題如被邊緣化。研究顯示,超過 50%的嚴重行動不便人士會出現抑鬱或焦慮症狀。 「數字漫步」是指利用虛擬實境技術,在數位情境中模擬行走或移動的體驗,作為一種嶄新且具潛力的介入策略。李博士的研究目的是為嚴重行動不便人士開發並測試「數字漫步」干預的可行性、可接受度和初步效果,包括改善憂鬱、慢性疼痛和睡眠質素。 參與者會使用頭戴式顯示器 、無線手持控制器和筆記型電腦以投入虛擬環境。頭戴式顯示器連接到電腦,讓使用者看到模擬四肢;透過手持控制器追蹤手臂的三維(3D)動作和位置。這些資料會轉換成虛擬的腿部動作,讓使用者體驗在三維空間「行走」。 李博士是一位擁有超過 10 年經驗的註冊護士,同時是一位活躍的護理研究員。她的研究興趣包括數位社會心理健康、殘疾人士的心理健康,以及教育創新中的人工智能。 李博士表示:「數字漫步具有強大的可塑性,能以輕鬆有趣的方式進行,讓使用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享受其中。還有,這種基於控制器的方法,讓行動不便人士體驗模擬漫步,通常以森林等大自然為背景,這有助於緩解心理症狀,並對其他情況如睡眠質量等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提升整體生活質素。」 該研究成果將為後續的大規模試驗奠定基礎,並為醫務人員和復康專家提供建議,以開發創新且全面的社區醫療保健計劃,惠及嚴重行動不便人士。 研究資助局於2022年開始與美國國家醫學院合作舉辦健康長壽催化創新獎(香港),旨在支持在任何學科領域中有可能延長人類健康壽命的大膽創新想法。

2024年10月3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1)

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成立舉行揭牌儀式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惠州市與惠州市人民政府和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同舉行了「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的揭牌儀式。 在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校董會成員李錦雄先生、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協理副校長(大學發展)羅璇博士、理大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鄭子劍教授、惠州市委書記、惠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吉先生、惠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黎明先生、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一級調研員袁光俠先生、惠州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惠州市台港澳事務局局長鍾永蘭女士、大亞灣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區管委會主任郭武飄先生、大亞灣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區管委會副主任傘金福先生及大亞灣開發區黨工委委員、區黨建工作辦公室(組織人事辦公室)主任陳智明先生一起為研究院進行揭牌儀式,標誌著研究院正式落地惠州。 林大輝博士在致辭中表示,理大、惠州市政府及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三方自今年五月簽署共建協議以來,經過四個月的努力落實研究院及孵化樓基本建設,展現了高效的合作成果及推動科技創新的堅定決心。研究院將以當地產業需求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科技成果的應用和產業化,為香港、惠州乃至國家的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滕錦光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理大在追求教學和科研創新時,十分關注全球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研究院將重點開發綠色能源及技術,致力於推動社會的現代化、數碼化和環保建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此次與惠州市政府及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合作,將促進官產學研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成為惠港兩地在綠色和先進科技創新領域的重要平台。 劉吉先生在致辭中表示,惠州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並深化惠港科技創新合作。惠州與理大攜手合作建設研究院,整合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培養一批掌握未來關鍵技術的卓越工程師和高素質技術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成爲國內一流的高端科技創新平台及惠港校地合作新典範。 揭牌儀式重點介紹了研究院的四大聚焦領域,分別由研究院院長、理大智慧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副院長、軟材料及器件講座教授鄭子劍教授介紹研究院整體發展方向及建設規劃,及其研究的新材料與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長、理大理學院副院長、化學和環境分析中心實驗室主任容家富教授的綠色化學與可持續催化;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魏敏晨教授的空間計算與影像;及理大機械工程學系阮海輝博士的綠色與智慧製造。這四大核心研究領域不僅應對現有產業的升級需求,還專注於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及科技自立自強奠定堅實基礎。研究院並與八家當地企業就合作項目舉行簽約儀式,進一步實現技術轉化及應用。 香港科技園董事局主席、理大基金主席查毅超博士為大亞灣首屆科學講壇主講。 理大傑出講座教授暨電動汽車研究中心主任陳清泉教授為大亞灣首屆科學講壇主講。 活動還特別舉辦了「以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為主題的大亞灣首屆科學講壇,由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香港科技園董事局主席、理大基金主席查毅超博士及理大傑出講座教授暨電動汽車研究中心主任陳清泉教授主講,探討了科技創新與提升生產力的互惠關係,及未來產業轉型的趨勢和挑戰,為與會官員、科研人員及企業代表提供了前瞻性見解。 未來,研究院將成為惠港兩地合作的新典範,結合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產業基礎和政策支持,為惠州市的發展注入香港元素,並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提升製造業發展能級,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的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資訊兩大產業集群。

2024年9月30日

活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