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240606 - Nukiyama Memorial Award-01

理大科學家獲頒 「國際熱科學紀念獎」 表揚卓越傳熱及工程科學成就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郭氏集團仿生工程教授及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榮膺日本傳熱學會頒發的2024年國際熱科學紀念獎,以表彰他對傳熱及工程科學的重大貢獻。 國際熱科學紀念獎每兩年頒發一次,嘉獎在傳熱科學和工程學界具傑出表現的科學家。王教授獲此殊榮,表揚他在傳熱研究的突破發現,成功解決沸騰現象的關鍵科學問題,並克服了持續存在的技術難題。 王教授說:「我很榮幸能在 2024 年獲得這享有盛譽的獎項,抜山四郎教授90 年前發表了劃時代的沸騰研究成果。他使用一條美麗的沸騰曲線,闡明了沸騰現象的物理原理,該曲線被稱為 Nukiyama 曲線,這一里程碑出現在現今每一本傳熱教科書中。我和研究團隊從根本上抑製具數百年歷史的萊頓弗羅斯特效應,Nukiyama 曲線可以發生改變,從而實現更高效的沸騰傳熱,這將開啟廣泛的應用。」  王教授研發的結構熱裝甲(STA) 徹底打破自1756年以來屹立的「萊頓弗羅斯特效應」(the Leidenfrost effect)科學挑戰。有關科研成果「抑制萊頓弗羅斯特效應,實現1,000°C以上高效熱能冷卻」亦於2022年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 當液體接近比其沸點更高溫度的固體表面時,之間會形成持續的蒸汽層,就會產生經典物理現象「萊頓弗羅斯特效應」,阻隔了傳熱。怎樣可做到液體能有效冷卻高溫表面,是工程和材料科學領域停滯二百多年的科學挑戰。 王教授發明的STA策略能在極高溫下實現高效液體冷卻,特別對航空及航天引擎、新一代核反應堆等應用有莫大裨益。這項突破亦適用於因設備微型化(device miniaturization)導致熱通量(heat flux)增加的電子設備冷卻。 將液體冷卻的溫度提升至攝氏1000度(°C)以上,這項突破界限的發現,有助提升核電廠、引擎、微電子芯片和電子設備的熱冷卻效果。 國際熱科學紀念獎由日本傳熱學會設立,以紀念傳熱科學家抜山四郎 ( Shiro Nukiyama ) 教授對該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學會旨在促進機械工程、化學工程和核子工程等不同學科領域研究人員之間的科技交流。  

2024年6月7日

獎項及成就

20240516 - STEAM-02

理大研發全天候科學實驗室 開創STEAM遠距學習新模式

由於缺乏足夠的實驗室資源,在香港向學生推廣STEAM學習一直面臨著重大挑戰。有見及此,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物理學系講師詹國龍博士及其研究團隊為中小學開發了「遙距實驗平台」開創無界限實驗模式。 這「遙距實驗平台」名為「全天候科學實驗室」,可供學生無時間和場所限制,在家自行反覆重做實驗,平台由電腦控制實驗參數,以減少誤差。此先進的STEAM學習平台已透過教育局「優質教育基金電子學習配套計劃」獲取1400萬港元資助。 現有15間中學已安裝「全天候科學實驗室」,並將會推廣至超過45間中小學的STEAM活動上應用。學生可透過微型控制器和傳感器遙距控制不同實驗室儀器,亦可下載實時數據以獲取即時實驗結果。 詹博士說:「希望成立跨學校的實驗平台網絡,讓中學開放自家設計的科學實驗予其他中學生使用,增加各校科學實驗種類及減低開發成本。」 「全天候科學實驗室」最初由理大應用物理學系退休副教授麥熾良博士及其團隊研發,並繼續改良提升兼容性,支援更多範疇的科學實驗。實驗室裡的儀器全由網上遙控操作,亦需要教師或教授在學生預約使用之前,預先設計好整個實驗的流程,同時可以在系統上為學生準備網上練習。因此,學生能夠探索廣泛的主題內容,如干擾現象、可見光譜和溫室氣體等實驗,涉及物理、化學和生物相關的領域。 為了向更多學生提供創新的STEAM重點教育,「全天候科學實驗室」甚至允許學生利用智能手機遙距控制指定儀器,這功能使學生透過手機上的傳感器進行簡單的實驗,例如測量聲波的速度、溫度和周圍環境的二氧化碳(CO2)含量。 展望未來,研究團隊希望未來能為實驗室引入虛擬實境(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進一步提升「全天候科學實驗室」的效能和互動性。  

2024年6月4日

研究及創新

01

Sustainable Food System: An Inspiring Afternoon at the Sustainability Lecture Series

Presented by PolyU and the Consulate General of France in Hong Kong & Macau, the 5th edition of the Sustainability Lecture Series was held on 31 May (Fri) successfully.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and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Future Food, this event focused on the topic of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and was a part of French GourMay Food & Wine Festival, with Michelin-starred chef nicolas boutin joining us! The event attracted a diverse audience, with over a hundred participants joining us both onsite and online. We had the privilege of listening to insightful talks from experts in the food sector, representing academia, business and social innovation backgrounds in both Hong Kong and France. Their expertise shed light on the groundbreaking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s that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our food systems. Prof.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expressed anticipation for PolyU's impactful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food sustainability for the benefit of the world. He also encouraged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multiple stakeholders 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future. Let's channel this collective passion towards transforming our world into a more sustainable place!

2024年6月4日

活動

1

理大成立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推動電網現代化技術創新及應用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正式成立「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致力促進電網現代化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推動以新能源為主體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並助力香港及國家實現碳中和及能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理大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成立典禮今天於理大校園舉行,吸引來自香港、澳門及內地35家政府部門、公營機構、研究中心、專業團體、行業協會,以及多家大型企業領袖出席活動,涵蓋電力及能源、能源管理、微電子、電訊、電機工程及鐵路交通運輸等行業。此外,來自26所香港、澳門及內地大學的學界領袖及專家學者亦參與其中。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及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郝英傑博士於典禮上致開幕辭,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錢朝陽先生發表主題演講,聯同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實務教授、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榮譽主任、前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及機電工程署署長薛永恒工程師,以及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系主任兼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鍾志勇教授,共同見證理大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的成立。 謝展寰先生表示:「香港致力爭取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政府亦已提出四大減碳策略,分別為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積極從源頭減低碳排放量。然而,碳中和之路有賴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我衷心祝賀理大成立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並成功舉辦『碳中和與新型電力系統院士論壇』及交流研討會,讓學術界、工商界和政府部門的代表聚首一堂,藉此交流寶貴的意見和見解,攜手推動大灣區的可持續發展。我期望各界能好好把握今次機會,深入探討碳中和及新型電力系統的相關合作。」 孫東教授通過視像祝賀研究中心的成立,並表示:「理大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不僅適逢其時,更是對相關領域的重要躍進,我向研究中心的團隊致以衷心的祝賀。我相信在世界級電力系統專家的領導下,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將會成為頂尖的研發中心,為實現現代化電網、智慧城市以及智慧社會創造條件。」 郝英傑博士表示:「理大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深入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具體舉措,有利於凝聚行業力量,促進產業鏈上下游通力合作,助力能源清潔低碳轉型。中電聯將聯合理大等高校一起,齊心協力,共同探索,積極推進區域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為推動電力行業轉型升級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滕錦光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社會對電網現代化的需求殷切,配合理大對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堅持,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可望發展成為廣受國際認可的平台,匯聚和培養全球人才共同開發尖端科技,促進研究成果轉化,協助電力能源行業應對挑戰。此外,中心具開創性的工作亦將為香港發展成為大灣區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作出貢獻。」 近年來,世界各地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氣候模式愈來愈變幻難測,加上電網和供電設備老化等問題,全球大規模停電事件與日俱增。全球電力供應的可靠性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凸顯現存電力和能源系統對創新解決方案的逼切需求。 世界各國為了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加速將風電場、太陽能發電場、儲能系統、電動汽車等新設備和系統接入電網,但這對現有電力系統的可靠性和經濟運作帶來了重大的風險。為了降低有關風險,必須借助多個領域的新興技術,包括感測器、5G/6G通訊、微電子、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機械人等。這些技術對實現電網現代化和減低營運風險至關重要。 理大冀通過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建立一個針對電網現代化,與全球學術界、業界和政府交流合作的平台,致力於具影響力的交叉學科研究,開發安全、可持續且價格相宜的電力能源系統,藉此建立由安全、可再生能源主導的未來,造福全人類。此外,研究中心還致力於尖端電網和可持續能源技術的研發、知識轉移、示範和部署,助力未來大灣區智能碳中和區域的建立。 鍾志勇教授認為:「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人煙稠密、高樓林立,需要極為可靠的電力供應,而這為未來智慧城市電網現代化創新技術的研發、示範、測試和應用提供了理想的場景。此外,特區政府努致力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積極以撥款和政策支持創科發展。憑藉這些優勢,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可望發展成為全球電網現代化研究合作和知識轉移的重要平台,推動安全和可持續的能源供應。」 薛永恒工程師表示:「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成立的宗旨之一是推動電網現代化,讓其更有效地支援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應用。作為理大校友,我對同事們能夠牽頭在香港成立這個具前瞻性的研究中心感到十分自豪。研究中心今後將與海外和內地的專家共同實踐這項重要的使命,引領電力系統工程領域追求創新和卓越。」 理大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已獲得多家機構和大學的支持,成為中心的首批合作夥伴,而且更邀得五位在能源電力領域貢獻卓著的專家學者擔任名譽顧問,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孝信教授及程時杰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禹勝教授及余貽鑫教授,以及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傑出講座教授兼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教授。 同場,理大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與深圳奧特迅電力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攜手成立「香港理工大學─奧特迅可持續發展新型電力系統技術研究聯合實驗室」,共同推動電動汽車充電技術、智能微電網、新型儲能裝置及電力設備安全/健康監測系統等創新技術開發及應用。 ***完***   附件 理大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合作夥伴機構及大學名單(按中文字筆劃排序): ABB(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 NTT Com Asia Limited 香港國際機場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香港電燈有限公司 中國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有限公司 香港機電工程商協會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新能源安全研究中心 香港機電工程商聯會 中國華電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機電工程署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 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 中國聯通國際公司 深圳市暗能量電源有限公司 中華電力有限公司 深圳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有限公司 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奧特迅電力設備股份有限公司 安樂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西門子有限公司 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 怡和機器有限公司 廣東芯粵能半導體有限公司 南方電網數字電網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高雲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施耐德電氣(香港)有限公司 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廣州供電局 盈電工程有限公司 澳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香港工程師學會(電機分會)     三峽大學 河海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上海電力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山東大學 重慶大學 天津大學 香港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浙江大學 四川大學 清華大學 石河子大學 湖南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東北電力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東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武漢大學 暨南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澳門大學

2024年6月4日

活動

20240603---WEIWEIPO

媒體報道: 理大為嫦娥六號任務升級採樣裝置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積極參與國家的太空探索計劃,為國家研發研製高度精密的太空儀器。最近,中國嫦娥六號著陸器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創立人類探月歷史新篇章。 《大公報》報道介紹了理大為嫦娥六號任務研製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講解裝置包括有兩個採樣器、兩個近攝像機、以及密封月壤樣品的初級封裝系統。 借鑒在嫦娥五號(國家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的成功經驗,這些精密太空儀器為此次任務中進行了多項改進。 《大公報》報道全文   更多︰ 容啟亮教授獲邀至海南觀看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 理大成為香港首間加入國際宇航聯合會的大專院校 理大研製的「月球採樣」技術獲頒科學技術進步獎 理大研發太空儀器為國家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作出貢獻 理大研發太空儀器成功為嫦娥五號完成表土採樣

2024年6月3日

獎項及成就

20240606---Zibo

理大與淄博市政府簽訂框架協議共建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淄博市人民政府簽訂框架協議,通過共建香港理工大學淄博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開展深度有效的產學研合作。 雙方將攜手成立的研究院將聚焦微納米技術、工業人工智慧與數位化、和人文旅遊等領域, 圍繞淄博市經濟發展和產業需求,開展技術研發和核心技術攻關,並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以及可持續發展。 框架協議於5月28日在2024魯港科技創新合作大會上,由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與淄博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胡曉鴻代表簽署。 研究院並將肩負培育人才重任。雙方將透過研究院聯合培養一批能掌握未來關鍵技術和接軌國際的優秀工程師,以及高質素技術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

2024年6月3日

研究合作

news

媒體專訪︰理大研發清洗外牆無人機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於開創頂尖技術,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文偉松博士接受《明報》專訪,分享他對香港發展低空經濟的見解。 文博士帶領團隊研發清洗外牆無人機,配合激光雷達及GPS定位等裝置,無人機可透過掃描大廈外觀的立體模型,自動規劃最佳清潔路線。他們估計潛在市場每年利潤可達3億港元以上。 《明報》訪問全文 更多︰理大與美團合作開發視覺輔助定位系統 用於無人機運送包裹

2024年5月31日

其他

YIRA

理大「青年創新研究者獎」培養科研新動力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有六名年青研究人員獲2024年度「青年創新研究者獎」嘉許。他們的研究涵蓋領域廣泛,透過研發尖端技術,為材料科學、綠色能源、環境發展及醫療健康等帶來裨益。 六位獲獎學者的研究項目涉及新材料、綠色能源、先進製造、智能建造、紡織科技、及醫療科技等,不僅探索知識的前沿,還考慮實際應用及其對各行各業的影響。 這些項目包括設計新一代納米孔材料提高氫氣儲存和釋放能力;研發新型計算器件減少人工智能物聯網的計算耗能;設計回收認證機制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還有,研發具生物相容性的智能可穿戴材料用作日常健康監測;開發更高性能的掃頻雷射器,應用到工業檢測、醫療診斷;以及研發四維實時腫瘤追蹤技術,改善癌症治療。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兼評審團主席表示︰「衷心祝賀六位獲獎者,他們的研究項目涵蓋了各個學科與領域,致力為當今全球面臨的挑戰提出解決方案,並展示出充滿潛質的前景。理大以成功培育眾多優秀的科研人才為傲,他們身懷志向、專注科研並追求創新,往屆的得獎者因其卓越的科研實力而獲得國際認可。」 理大一直支持研究人員拓展具影響力的跨學科研究,以科研專長為新興以至未來產業發展作出貢獻,響應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壯大創科人才庫。 連續舉辦第三年的「青年創新研究者獎」,旨在表揚理大35歲以下具備卓越研究實力的科研人才。每位獲獎者將獲得50萬港元的研究資金,以及2萬港元的個人現金獎勵。 六位青年創新研究者(按英文姓氏排列)︰ 得獎學者 研究焦點 內容 陳杰威博士 應用物理學系 助理教授(研究) 新型計算器件賦能低功耗人工智能物聯網 為降低人工智能物聯網的計算能耗,透過提升智能感知、初步計算和篩選資訊技術,減少不必要的資料傳輸,同時在後處理計算設備引入基於新物理機制的新型拓撲器件。 陳少瑜博士 時裝及紡織學院 助理教授 刺激響應兩親分子與生物基聚電解質的超分子/動態化學共組裝構建可循環智能材料 以生態和可循環方式開創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回饋信號的智能材料,拓展應用到可穿戴感測器、紡織品和軟質機器人,用作日常健康監測等。 郭曉朦博士 物流及航運學系 副教授 利用回收認證機制設計激勵採用回收材料 設計回收認證機制,加強推廣綠色消費,並鼓勵企業採用回收材料,助益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 黃冬梅博士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高性能掃頻雷射器及應用 開發掃描速度快、範圍寬和相干長度長的高性能掃頻雷射器,在工業檢測、醫療診斷等領域引領技術突破並促進應用。 黎田博士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 助理教授 基於級聯深度學習的對比度自我調整即時四維核磁共振技術的研發以及在核磁引導放療中腹部腫瘤跟蹤的應用 為突破目前磁共振引導放射治療技術的成像速度和品質侷限,研發名為CART 4D-MRI的實時四維腫瘤追蹤新方案,提供更快和更清晰的腫瘤影像,幫助腹部癌症患者治療。 田天博士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 助理教授 新型納米孔材料的構建及其高性能儲氫研究 設計並合成新一代納米孔材料,提高氫氣儲存和釋放能力,解決目前儲氫成本及安全風險的技術瓶頸,推動清潔能源發展應用。  

2024年5月30日

獎項及成就

Professor Li Ping

理大研究發現訓練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有助模仿人腦理解語言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革新了社會互動方式,運用深度學習演算法訓練GenAI的大語言模型亦受到關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以人類處理語言的類似方式進行訓練,大語言模型的表現就更像人類腦部去理解語言,這對腦科學研究和人工智能模式開發帶來啟發。 現有的大語言模型主要依賴於上下文單詞預測單一類型的預訓練。這種簡單學習方式在大規模訓練數據和大量模型參數的結合下,應用於聊天機器人ChatGPT等,成效顯著。近期研究亦表明大語言模型中的單詞預測可以作為人類處理語言的認知模型。然而,人類平時理解語言時不僅只會預測下一個單詞,還會整合自然語言理解中的高層次信息。 理大人文學院院長兼冼為堅基金人文與科技講座教授李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將模擬人腦評估句子之連貫性的下一句子預測(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NSP)納入模型預訓練,並檢驗模型數據與腦活動的相關性。研究最近刊登在國際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 研究發現NSP能夠強化大語言模型的能力。NSP用來預測前後句子怎樣互相關聯,與人類語義理解的神經模型非常吻合。研究團隊訓練了兩個模型,一個具有 NSP 增強功能,另一個沒有,兩者均包含單詞預測。他們評估從模型中提取的表徵與人類閱讀句子時的腦功能磁共振活動模式之間的匹配程度。 與只學習單詞預測的模型相比,NSP增強模型與腦數據在多個腦區顯示出更一致。研究結果亦提供了新見解,了解我們大腦如何加工語義,包括右腦在理解語義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更多右腦區域與增強模型的一致性更高。其他發現亦顯示大語言模型納入NSP的優勢,即基於增強模型的「模型-腦對應」分數可以更好地預測人的閱讀速度。 近期如ChatGPT的大語言模型主要通過無限擴充訓練資料和模型規模來提升它們的能力。李平教授表示:「僅依靠這種極度擴展的方式存在很多局限,新進展的突破有賴於我們將大模型變得更向人腦那樣不需要海量數據,更高效益。我們的研究發現,像NSP這類多樣化的學習任務可以改進大語言模型的人性化水準,使其更加接近人類智慧。」 他補充指:「更重要的是,此項研究解釋了如何利用大語言模型研究我們人類大腦加工語言的高級機制。它還可以促進人工智能和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研究人員之間的互動與合作,並藉此推動未來以人工智能為導向的大腦研究以及受人腦啟發的人工智能研究。」

2024年5月28日

研究及創新

01

理大與深圳市城安院共建科研平台 推動深港城市安全科技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國家城市安全發展科技研究院、及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合作成立深港城市安全科技研究中心,攜手在公共安全領域開展創新研究,為國家及行業發展需求作出貢獻,並提升國際競爭力。 新成立的深港城市安全科技研究中心作為創新平台,聚焦城市安全、安全生產、防災和應急管理等公共安全領域,將善用三方資源開展深入合作,旨在聯合研發技術、推動前沿創新、及培育人才。 揭牌儀式於2024年5月24日在理大校園舉行。由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理大智能結構與軌道交通講座教授倪一清教授、理大測繪及地理資訊學講座教授丁曉利教授、理大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董優博士;與國家城安院執行院长、深圳市城安院院長董方先生、和國家城安院、深圳城安院研發中心(院士辦)主任施鍾淇博士共同見證。 理大憑藉在建築、能源、環境、智慧城市、城市資訊學和城市減災等領域的卓越科研成就,致力開發創新尖端科技,履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使命。理大透過務實運用研究專長,與政府、業界及機構建立緊密維繫,合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和發展。 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由深圳市委市政府設立,是市國資委全資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以創新與安全科技為核心,打造安全應急產業生態,與國家城市安全發展科技研究院合力融合前沿科技、匯聚人才等,促進「政產學研用」。 國家城市安全發展科技研究院(深圳),由深圳市應急管理局、深圳市國資委、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舉辦。2021年12月29日,應急管理部、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明確依托深圳安科院共建國家城市安全發展科技研究院(基地),打造立足深圳、紮根灣區、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國家級城市安全發展科技研究機構。  

2024年5月24日

研究合作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